袁慧,劉夢雅,劉歡,李建國
(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山西,030006)
放射治療是宮頸癌、前列腺癌等盆腔惡性腫瘤治療的常用手段,且近年來在此類腫瘤治療中的地位日漸提高[1]。然而直腸與宮頸、膀胱等臟器的解剖位置相近,均在腹腔下部,因此在放療中或放療后, 由電離輻射導致的直腸炎是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率高達50%~70%[2],嚴重影響治療的連續(xù)性和治療效果,有些甚至影響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zhì)量。國內(nèi)外研究人員對放射性直腸炎(RP)的防治研究一直比較關(guān)注[3-6],但仍未獲得突破性進展,放射性直腸炎動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中非常關(guān)鍵的步驟。確定模型建立的照射方法,制作穩(wěn)定的動物模型對節(jié)省動物資源和減少實驗消耗至關(guān)重要。本研究采用X射線單次大劑量局部照射SD大鼠,對其臨床表現(xiàn)和組織病理學的改變進行觀察,旨在探索建立大鼠放射性直腸炎模型的方法,為放射性直腸炎的治療藥物開發(fā)和評價提供理論依據(jù)和研究基礎(chǔ)。
清潔級雄性SD大鼠60只,體重250~280 g,北京維通利華試驗動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京)2016-0006。飼養(yǎng)于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GLP中心,許可證號:SYXX(晉)2018—0005。
Elekta Synergy直線加速器,X射線出束能量6 MeV,英國Elekta Limited公司生產(chǎn),山西白求恩醫(yī)院放療科提供,由河北嘉盛劑量服務有限公司檢定,檢定有效期為2021年11月。
1.3.1動物分組
照射前將動物稱重,根據(jù)動物體重按分段均衡隨機分組法將動物進行分組。
為精確探明模型的最適劑量,本實驗進行了兩次造模,第一次劑量范圍較大,分為對照組、10 Gy照射組、15 Gy照射組、20 Gy照射組、25 Gy照射組、30 Gy照射組;第二次劑量間隔較小,分為對照組、14 Gy照射組、15 Gy照射組、16 Gy照射組、17 Gy照射組、18 Gy照射組。每組動物數(shù)均為5只,性別均為雄性。
1.3.2照射方法
將大鼠采用2.5%的戊巴比妥鈉溶液腹腔注射麻醉,以仰臥位局部單次大劑量照射。
第一次造模的照射范圍為大鼠下腹部,源皮距為100 cm,照射劑量率為600 MU/min,射野均勻性為3%。照射劑量為 0、10、15、20、25和30 Gy。未照射部位不采取遮擋措施。
第二次造模的照射范圍縮小為自恥骨聯(lián)合上緣至肛門,源皮距為100 cm,照射劑量率為300 MU/min,射野均勻性為3%,照射劑量為 0、14、15、16、17和18 Gy。未照射部位不采取遮擋措施。
照射結(jié)束,將照射組與空白對照組大鼠置于相同環(huán)境中繼續(xù)飼養(yǎng)14天。
照射后第2天開始隔日稱取動物體重、每周稱量攝食量,每日觀察動物的反應速度、活動度、排便情況、有無肛周脫毛、肛門出血和死亡等情況。
照射后第14天將大鼠麻醉,剖取肛門以上直腸組織約3 cm,用生理鹽水沖洗,取1 cm×1 cm大小組織,以10%福爾馬林固定后石蠟包埋,HE染色,光鏡下觀察直腸組織病理改變。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如果不符合正態(tài)或方差齊性用非參數(shù)Kruskal-Wallis檢驗分析,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第一次造模:各組照射后動物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活動量減少,反應速度減慢;照后第3天,15 Gy照射組、20 Gy照射組、25 Gy照射組和30 Gy照射組的動物出現(xiàn)排稀便現(xiàn)象;照后第4天,20 Gy照射組、25 Gy照射組和30 Gy照射組動物均出現(xiàn)鼻腔出血現(xiàn)象。
第二次造模:各組照射后動物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活動量減少,反應速度減慢,照射部位脫毛等現(xiàn)象。
第一次造模:照射當天,動物體重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照后第2天至照后第12天,動物體重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其中,10 Gy照射組在照后第2天動物體重達到最低,之后有所恢復,但與對照組各時間點體重比較仍有顯著差異。
第二次造模:照射當天,動物體重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照后第3天至照后第15天,各組動物體重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長,但17 Gy照射組、18 Gy照射組較其他組增長幅度減小。
第一次造模:照射后第4天,30 Gy照射組出現(xiàn)2只死亡動物;照后第5天,20 Gy照射組出現(xiàn)3只死亡動物,25 Gy照射組出現(xiàn)5只死亡動物;照后第6天,15 Gy照射組出現(xiàn)2只死亡動物。10 Gy照射組存活率100%;15 Gy照射組存活率40%;20 Gy、25 Gy、30 Gy照射組存活率0%,動物死亡前均出現(xiàn)背毛不齊,消瘦等癥狀。
第二次造模各組均未有動物經(jīng)照射死亡。
第一次造模:照后第一周,除對照組正常攝食外,其余照射組均未攝食;第二周,存活動物恢復攝食,與對照組比較,10 Gy照射組攝食量差異不顯著,15 Gy照射組攝食量顯著減少。
第二次造模:照后第二周,除對照組正常攝食外,其余照射組均較第一周攝食量減少。
第一次造模:從外觀看,照射部位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背毛脫落現(xiàn)象,與對照組比較照射組存活動物腸充血較明顯;通過對直腸進行HE染色,在200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黏膜柱狀上皮、固有層大腸腺、黏膜肌層、黏膜下層、肌層以及外膜均未見異常。
第二次造模:從外觀看,照射部位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背毛脫落現(xiàn)象;通過對直腸進行HE染色,在200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14 Gy照射組、15 Gy照射組、16 Gy照射組、17 Gy照射組和18 Gy照射組動物盲腸、結(jié)腸的粘膜均出現(xiàn)輕微/輕度炎細胞浸潤;15 Gy照射組、16 Gy照射組、17 Gy照射組和18 Gy照射組動物直腸的粘膜均出現(xiàn)輕微/輕度炎細胞浸潤,部分動物出現(xiàn)粘膜水腫,其中,17 Gy照射組和18 Gy照射組病變程度略重,其余各組病變程度未見明顯差異。
本實驗通過對兩次造模的數(shù)據(jù)分析認為,照射時的照射野范圍和劑量率與造模結(jié)果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扈婷婷等[2]將雄性 Wistar 大鼠采用直線加速器單次盆腔局部照射的方法進行照射,不用鉛塊遮擋,照射野面積為3.5 cm×5 cm,源皮距100 cm,劑量率為300 cGy/min,認為19~21.5 Gy能成功誘導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腸炎。徐偉等[3]選用SD大鼠采用與扈婷婷同樣的照射方法,照射野面積5 cm×8 cm,周圍以厚鉛塊屏蔽,認為12 Gy為放射性直腸炎模型成功的劑量。李宜放等[7]選擇 Wistar大鼠,照射野面積3 cm×4 cm, 其余部位以厚鉛塊屏蔽,源皮距80 cm,劑量率300 cGy/min,確立最佳照射劑量為20 Gy。Seunghee等[4]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下腹部照射 17.5 Gy可引起大鼠輕中度直腸炎,Korkut等[4]的研究用 20 Gy 建立了大鼠中重度模型,Northway等[5]的研究表明,照射20 Gy或更高劑量,可引起大鼠直腸較嚴重的損傷。綜合國內(nèi)外研究發(fā)現(xiàn),大鼠造模成功的劑量不盡相同,可能與大鼠體質(zhì)量、品種和照射方法等相關(guān)聯(lián)[8]。扈婷婷[2]等認為,照射方法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很大。
本實驗綜合成活率和RP的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第一次造模結(jié)果中,15 Gy能保證一定的成活率但病理學改變程度輕微。因此第二次造模時盡量避免對小腸的照射,同時降低劑量率,提高照射劑量,在保證存活率的前提下增加對直腸的損傷程度。結(jié)果顯示照射后各組動物體重呈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18 Gy組的增長幅度減小,各照射組的攝食量出現(xiàn)減少,未有動物經(jīng)照射死亡,光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5個照射組動物盲腸、結(jié)腸的粘膜均出現(xiàn)輕微/輕度炎細胞浸潤;除14 Gy組,其余照射組動物直腸的粘膜均出現(xiàn)輕微/輕度炎細胞浸潤,部分動物出現(xiàn)粘膜水腫,其中,17 Gy照射組和18 Gy照射組病變程度略重。因此認為18 Gy 在保證了大鼠生存率的前提下使大鼠直腸組織病理學發(fā)生改變,這個劑量可視為放射性直腸炎模型的造模成功劑量,有望為今后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