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就文學(xué)而言,文化是玉,辭藻為雕,古人云:大雅不雕。
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快雪時晴帖》只有23個字:“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jié)。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彼摹兑棠柑芬粯雍喍蹋骸笆辉率?,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绷攘葦?shù)行,逸筆草草,把平常的人生放進美妙的書法,成為書法史上的極品。
宋以后,奢靡日增,文學(xué)日見雕琢之痕跡。周末在家讀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納蘭辭》,通篇都是濃脂艷粉,文字極盡雕飾。建安文學(xué)有種晨鳥鳴樹、瀑落峻巖般的自然樸實,但唐宋之后,中國文學(xué)匠氣日重,刻意之下,生活的自然氣韻越來越弱。有人說:“魏晉之前的文學(xué)才是文學(xué),唐宋之后,多半是華辭麗句的文字游戲?!贝嗽掚m然極端,但不無道理。
文化是歷史的回光。理解歷史,才懂得文化。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放妻書》,述有“……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愿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jié),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離婚協(xié)議寫得如此爛漫溫柔,不僅見當(dāng)事人的人品敦厚,同時也可見唐代世風(fēng)之寬容。
文化也是一種趣味,或者,是一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風(fēng)俗。福建人,大年初一吃太平(福建人稱雞蛋為“太平”)面,祈愿來年平平安安;山東人,過年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表示辭舊迎新,富貴吉祥。
文化是生命的刀口里流出來的血,或鮮血,或膿血,都帶著五臟六腑的氣息。而理想猶如一個青春的噴嚏,打起來很響亮,也就一個短暫的瞬間,當(dāng)然,掛在墻上用來裝飾的另當(dāng)別論。因此,我以為,天天談理想的,多半沒什么文化。
總而言之,真正的文化,總是潛行于觀念、行為和情感之中,個人的或者群體的,是碾碎在細(xì)節(jié)里的每一念琢磨。文化,本質(zhì)上是一種潛意識,若隱若現(xiàn),卻無所不在。
文化是不能曬的,一曬,就不是文化了。
前一段時間,朋友圈里流行曬名人書單:政治、哲學(xué)、歷史、宗教、藝術(shù)……每一張書單的書名都很光鮮,而圍觀者多半嘖嘖贊嘆。
家父在世時常說:“案頭的書要少,心頭的書要多。”書在案頭是意識,到了心頭才是潛意識,書架上有哪些書不重要,甚至你讀了哪些書也不重要,重要的哪些書的內(nèi)容被你的精神世界所消化、吸收,變成你舉手投足里隱含或外溢的三觀。
現(xiàn)代職業(yè)里有一個行當(dāng),叫做“包裝”。拿案頭的書當(dāng)標(biāo)簽,把平庸雕刻成精致,就是一種包裝,以為精致的便是文化。事實上,很多文化并不精致,同樣,很多精致背后未必有文化。只可惜,功利社會的眼睛,不僅近視,而且散光,它看不清本質(zhì),能看見的,只是外表的精致,于是,包裝業(yè)如此發(fā)達,曬書單如此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