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石湫中心小學 張 莉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以“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并進的方式編排文本,旨在落實新課標“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因此,落實語文要素理應成為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的重要范疇,面對教材單元中的精讀類文本,教師要積極從文本內容入手,感知文本表達的構思、聚焦作者的語言描寫,通過資料的拓展和對比,構建精讀類文本語文要素落實的整體性框架。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教師要緊扣這個單元中的精讀課文,充分發(fā)揮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載體效能,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以單元中老舍名篇《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嘗試。
在落實語文要素時,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過于生硬、操之過急地實施教學,很多教師視語文要素為救命稻草,將其作為解讀文本、提供語文教學整體質量的重要支撐。因此,很多教師總是將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的重心偏向語文要素,這就導致學生課文還沒有讀透、文本內容還沒有理解,就直接開展語文要素的訓練。缺乏對文本的深入感知,語文要素的訓練就無從落腳,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內容為基的認知,引導學生通過統(tǒng)整聯(lián)系,提煉文本表達的內容,為語文要素在精讀類文本的落實奠定基礎。
比如這篇《北京的春節(jié)》要落實“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語文要素,就需要對課文所描寫的內容進行概括與理解,否則何談所謂的“主次之分”。這篇課文圍繞著北京過春節(jié)的習俗,以時間為序,分別介紹了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小年、除夕夜、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這幾天的具體習俗,以生動的語言呈現(xiàn)出北京春節(jié)的熱鬧、祥和,并激發(fā)學生內在原始的生活經(jīng)驗,將思維和情感推向春節(jié)的情境和狀態(tài)。
語文教學不以文本的內容為重,但并不意味著就排斥內容,甚至是擯棄內容。任何一種能力的訓練、任何一種語文要素的落實,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內容深入了解和熟悉的基礎上,否則都將是浮在空中的形式主義。在這一案例中,要想分清內容的主次,并洞察作者如此設置的良苦用心,豈有不了解文本內容就直接分清主次的道理。因此,在學生整體感知和概括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以時間為軸線,提煉和概括了文本的內容,形成了文本內容的框架,為后續(xù)踐行語文要素提供了載體。
從一篇文章創(chuàng)作的情況來看,擁有、捕捉文本的素材才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面對素材就必須要經(jīng)歷必要的對比、刪選、統(tǒng)整和規(guī)劃,因此我們所閱讀到的文本,其內容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作者圍繞中心加工過的,是一種藝術化、構思化的結果。高年級學生要能夠從文章的整體性視角關注文本,既要把握文本的內在結構,同時又需要促進學生表達結構的內生價值,從而將教材精讀類文本的范例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
比如這篇《北京的春節(jié)》,篇幅較長,內容豐富,其實作者所擁有的素材要遠比課文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豐富得多,但為了表達的需要作者進行了必要的遴選和調整。從現(xiàn)有文本的內容來看,作者所重點描寫的是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春節(jié)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景以及繁華景象,而對于其他的內容則是一帶而過。作者為什么不全面鋪開,完全展現(xiàn)春節(jié)前后的情況呢?為什么要以設定主次的方式來呈現(xiàn)呢?為什么要主要描寫這些,而對其他內容次要描寫呢?這就是作者在擁有大量內容的基礎上,對表達素材的研制和遴選技巧了,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讀者意識”。正是考慮到很多場景和習俗,與全國各地的習俗相仿甚至是相同,所以作者沒有必要將讀者所知道的內容全部呈現(xiàn),而是進行了智慧的遴選。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不僅了解到課文主要描寫的內容和次要描寫的內容,更為關鍵的是洞察了作者如此設置的真正用意,站立在作者創(chuàng)作的角度對文本結構進行了審視性解構。
這個單元中所設置的閱讀層面的語文要素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很顯然,其中“分清內容的主次”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并沒有太大的難度,只需要在概括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稍做對比,內容的主次就能知曉,其最為關鍵的訓練點就在于第二個內容,即“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這個單元的選文可謂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極好范本。
還以《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的教學為例,面對所需要主要描寫的內容,作者的寫作方法有兩點是值得學生關注的:其一,沒有對重要描寫的內容展開“地毯式轟炸”——全面鋪開寫,這種方式無異于是“面面俱到等于一點不到”,而是突出描寫了最具特色的一兩個民俗,比如正月初一春節(jié)時的拜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時的燈會等。這種有選擇的事物描寫,有助于凸顯中心、展現(xiàn)亮點,讓意欲重點描寫的內容更加清晰化、鮮明化;其二,是作者在描寫時的語言,很明顯,這篇課文的語言前后都洋溢著濃郁的地道北京味,這不僅僅因為作者老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同時也因為這篇文章所展現(xiàn)的是北京味的春節(jié)。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零七八碎兒”“玩意兒”“閑在”等鮮明“京味兒”的語言進行感知與品味,感受這種獨特的語言所形成的表達效果。
有鮮明的內容作為支撐,有經(jīng)典濃郁的語言作為輔助,作者在凸顯主要描寫的事物時就有著與眾不同的味道,教師引導學生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感知就深化了認知體驗,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習得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將“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的語文要素真正落到實處。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選擇和編排中就一直堅持大量的閱讀,總主編溫儒敏先生就說過“要讓學生大量地讀,連爬帶滾地讀”,體現(xiàn)在教材中,這一理念也非常鮮明。比如每冊書中的“快樂讀書吧”,課后常有“閱讀鏈接”板塊。語文要素代表著一種專項的能力,或者是語文能力的某一具體維度,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jīng)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為此,教師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幫助學生在課文中習得方法之后,進行扎實的鞏固和訓練。
比如學習了《北京的春節(jié)》之后,教師借助課后習題中“閱讀鏈接”欄目——這些都是描寫春節(jié)的事情,可以讓學生在讀一讀的基礎上,與課文內容進行整合對比,想想與老舍筆下的春節(jié)有什么不同,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從內容層面來看,舒乙的《北京的春節(jié)》與斯妤的《除夕》,在習俗上都對教材的課文內容有了積極的拓展和補充,凸顯了這個單元“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人文主題;在寫作層面上,這兩篇閱讀拓展的文章,對學生歷練“分清主次”的語文要素有著各自的作用。比如第一篇舒乙的《北京的春節(jié)》,一開始就直截了當?shù)刂赋觥白罹邞騽⌒缘囊愣涝盍恕?,很顯然作者對于二十三的小年夜沒有全面鋪開,而是重點描寫了“祭灶”;而斯妤的《除夕》一文,所采用的描寫視角與前面兩篇文章則完完全全不同,他擺脫了前面兩篇文章從第三視角的方式描寫的傳統(tǒng),以外婆勞作的線索來描寫自己感受到的內容,這與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臘八粥》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勢,更為落實這個單元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充分發(fā)揮了教材中現(xiàn)有的文本資源,以語文要素落實為抓手和目標,引導學生在統(tǒng)整、對比和整合的思維下,為落實、鞏固和延續(xù)語文要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注語文要素是使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單元中精讀類文本與單元語文要素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是落實這一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要從語文要素和文本內容的關聯(lián)處入手,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辨析對比、積極落實和鞏固延伸的過程中,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更借助要素鑄造學生的語用實踐能力,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