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語文教育專家 支玉恒
筆者過去寫過一篇有關“讀寫結合”的文章,后來吳立崗教授告訴筆者:讀寫結合是一個既正確又模糊的概念。筆者仔細想了想,又查閱一些工具書,覺得的確如此?!敖Y合”詞典釋義大都是:“人和事物間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應該指的是那些不相聯(lián)系的兩個事物,但讀和寫并非如此。它們本身就彼中有此,此中有彼,互相之間原本就存在許多扯不斷的聯(lián)系,或同質、或因果、或互補、或共進……哪里需要什么“結合”?筆者思索、考慮了很久,想到了“融通”這個詞,才能準確地概括讀和寫之間的聯(lián)系?!叭谕ā币辉~,有“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tǒng)透徹的領悟”“融合通達”之意。兩種解釋其實只有詳略之分,實際上就是融會貫通的意思。
筆者認為,閱讀和寫作都在語文教學的范疇內,這就是同質;閱讀水平高,能促進寫作的進步,這就是因果;“互補”和“共進”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再來想想閱讀和寫作是怎樣完成的。
閱讀是通過訓練思維、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培養(yǎng)語感、借鑒寫法等過程,來完成學習語言、培養(yǎng)審美、積累文化等任務。顯而易見,訓練思維是關鍵。寫作是借助思維、情感、想象能力,選擇作文材料,然后通過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來完成主題的表達。這其中,思維仍是關鍵。
因為思維是這一切的“原動力”。思維是什么?心理學明確指出:“思維過程是我們認識活動的高級階段”“思維的過程叫思考,思維的結果叫理性認識或思想”。上面提到的理解、體會、質疑、語感、借鑒、積累、審美、情感、想象、選擇、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哪一項不需要思維?
因此,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其關鍵都在于思維能力。到此,我們再回憶一下“融通”的注釋: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tǒng)、透徹的領悟。這就是說我們把在閱讀和寫作中涉及的各種能力融合貫穿起來,最終對融通的“領悟”就是本文的標題:讀寫融通——應該聚焦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要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就必須加強讀與寫的融通。要想做到這些,教師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思維的結果來源于實踐,提高思維能力的途徑也是實踐。生活、教學是實踐,學生學習語文當然也是一種實踐活動。既然閱讀和寫作需要融通,我們就在這種融通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們在閱讀教學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都要引導學生勤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寫作時選擇材料、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還用教師操心嗎?再說寫作教學,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材組材、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在閱讀中還擔心不能理解內容、不能體會情感、不能質疑問難、不能把握語感嗎?請看下面課例。
1.閱讀教學
如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跳水》一文時,筆者為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展開了如下的思考:如果提問“船長的兒子怎樣追猴子”,那么學生只要按照課文中敘述的語言進行回答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只是鍛煉了口語表達,基本不涉及思考,無法培養(yǎng)思維能力。但是,如果提問“孩子為什么拼命追猴子”,學生就得分析因果關系,并綜合為比較系統(tǒng)的答案:(1)孩子個性要強,不認輸;(2)孩子是船長的兒子,被猴子搶走帽子受到羞辱,不愿失去尊嚴;(3)孩子長期在船上生活,具有爬桿、爬繩的能力,藝高人膽大;(4)水手們不斷哄笑,更是刺激了孩子的好勝心,等于推波助瀾;(5)猴子一邊逃一邊回頭做鬼臉惹得孩子越來越生氣,失去了理智;等等。只是把問題中的“怎樣”換成了“為什么”,其結果就這樣截然不同。
再如,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一文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戰(zhàn)士小梁偶然看見老班長嚼著草根和魚骨,就要幫助老班長釣魚,被拒絕了。第二天老班長端來的魚湯特別少,笑著勸三個戰(zhàn)士吃魚湯。戰(zhàn)士們還是吃不下。老班長收斂了笑容,嚴厲地命令三個戰(zhàn)士必須吃下去??磻?zhàn)士們吃完,老班長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筆者引導學生認識人物、體會情感,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除了多次有感情地朗讀外,教師還設問(注意提問選取的角度):老班長先后兩次笑,笑得一樣嗎?這樣提問學生很好奇、感興趣,所以發(fā)言踴躍。有的學生說,前面的笑是裝出來的,因為魚湯特別少,怕戰(zhàn)士們不吃,他就笑著勸大家吃;后來的笑才是真笑,因為吃下去有好處。有的說,老班長說的話也是編的,水洼子里哪有好大的魚,老班長那么負責的人怎么會讓魚跑了,所以他笑只是想讓大家吃魚,魚吃完了他就真高興了;有的說,課文前面描寫老班長那么盡心盡力照顧小戰(zhàn)士,今天魚湯這么少,他只會自責,很痛苦,怎么會笑。筆者也認為這個笑是裝的,后面的笑才是真笑,大家吃完他也放心了。不少發(fā)言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看法。這時筆者又引導學生好好揣摩“老班長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這句話。一個學生恍然大悟地說:“老班長的笑是真的,但笑得很艱難?!弊髡哒f露出了一絲“笑意”,不是笑容,也沒有笑聲,而且只是“一絲”。筆者體會到老班長心中的滋味是說不出來的滋味,又立刻補充道:老班長之所以有這么深沉而又復雜的情感,絕不只是為了吃不吃魚這么簡單,他是想到了革命后繼有人的大事和遠事(學生認識不到的時候,教師的講解是必要的)。這樣的討論,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學生分辨真笑和假笑,而是通過巧妙的設問,引導學生縱觀整個事件,回顧全文,并結合老班長的所言所行,進行分析、推理、判斷,進一步認識老班長這個人。有了這種深刻的認識,學生才會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加崇敬老班長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整個討論過程初看是引導學生體會情感,但其實始終借助咬文嚼字、展開想象、生疑釋疑、深入理解這一系列的思考,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認識客觀世界中人物和事物的能力。
2.作文教學
在一節(jié)學習人物描寫的作文課上,筆者并沒有直接布置學習任務,而是說:“現(xiàn)在不少青少年,包括你們,都喜歡那些所謂的‘歌星’。我今天就扮演一下歌星,大家看看我演得像不像。”學生很感興趣。演完后筆者說:“說說吧,像不像?”于是學生“開鍋了”。有的學生說:“您不像歌星,人家歌星都那么年輕,您有點老了?!庇械恼f:“歌星根本不穿您那樣的衣服!”有的說:“動作也不像,歌星上場時又蹦又跳,搖搖晃晃,還不停地和觀眾打招呼問好……”不一會兒,學生便把人的外貌、衣著、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都說了個遍,這時筆者才說:“今天的作文課,我們要學習人物描寫,就按照你們剛才說的各個方面,去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我出兩道題,這堂課都要寫完(學生驚呼寫不完)。別著急,看完題目再說?!惫P者出的作文題是“小孩小”“老人老”,并告訴學生:寫這兩個人不許直接運用“小、幼稚、年齡不大”和“老、年邁”等詞語,只能通過描寫他們的外貌、神情、動作、衣服、裝飾等方面,表現(xiàn)他們“老”“小”的特點。結果每個學生都寫得不錯。因為這兩個作文題,調動了他們日常生活中觀察的記憶:思考了選材組材、遣詞造句、敘述順序(其實就是謀篇布局),也借鑒了以往學到的一些知識。觀察、思考、借鑒,哪個不是訓練了思維?
筆者上過一堂寫“創(chuàng)意校服”的想象作文課。讓學生自己設計校服,并寫出商品說明書、招商廣告,并擬定商品代言人的聘請書。要寫好這篇作文,也需要通過觀察,選擇服裝的功能、款式、顏色和配飾,以及舒適度和接受度。這都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如果要符合“創(chuàng)意”的要求,還需要學生有相應的知識,并用恰當?shù)脑~語表達出來。結果學生設計的校服不僅式樣繁多,還增加了防風防雨、避熱耐寒、防范偷竊、制止侵害、避免迷路、加快走速、增加負載等功能,由此還附帶了許多裝備,如指南針、定位儀、小電腦、風火輪、可變成雨傘的帽子、可隱藏的小巧武器,無奇不有。雖然看起來像漫天胡扯,但這一“扯”,就徹底打開了學生的想象力、預估力、應對力……所有這些,無不啟動了學生的思考。思維能力受到如此強度的訓練,他們會受益無窮。
在閱讀中,學生能夠學到并儲備寫作的知識技能,如觀察事物、詞匯積累、詞語運用、文段組成、熟悉修辭手法、培養(yǎng)語感等;在寫作中,他們又會將閱讀時學得的這些知識技能運用在實踐中,而且經(jīng)過實踐會使得這些知識更加穩(wěn)固且運用知識的技能有所提高。長此以往,還怕學生不會閱讀,不會寫作嗎?而這一切都依賴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思維能力,也就提高了其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實現(xiàn)了這一步,讀和寫就在學生的手中實現(xiàn)了融通,實現(xiàn)了融通就將看到學生的讀寫能力快速、大幅度地提高。
最后不避厭煩,筆者再說一次:讀寫融通——應該聚焦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此文在撰寫中得到吳立崗教授多次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