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長豐縣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安徽長豐231100)
我國松樹種植數量巨大,但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增長,在創(chuàng)造了可觀經濟收益的同時,更受到一些常見松樹病害的侵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病原的進化與變異,從而產生新的病害,對我國的林業(yè)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松落針病(Pine needle cast)又名松苗落針病,松林落針病,是世界性的常見病害,分布在歐、美、亞洲許多國家。在我國各地普遍發(fā)生,如遼寧、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安徽和廣西等。松落針病主要危害油松、樟子松、紅松、白皮松、華山松、馬尾松、新疆五針松、赤松、黑松、黃山松、大別山五針松、海南五針松、云南松、思茅松、高山松、喬松、濕地松、火炬松等二針松和五針松,通常侵害2年生針葉,有時1年生的亦被害。筆者針對該病,從病原、傳播途徑、發(fā)病癥狀以及防治對策方面進行專業(yè)的探析,旨在為科學防治提供參考。
通常認為松落針病是指由子囊菌亞門盤菌綱星裂菌目斑痣盤菌科的散斑殼屬(Lophodermium)真菌性病原引起。20世紀70、80年代,Minter認為歐洲各種松樹針葉上至少存在4種散斑殼,它們在形態(tài)學和生態(tài)學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而把著生于松樹上的其他種當作一類無致病性的腐生菌。其中擾亂散斑殼(Lophodermium seditiosum Minter,Staley et Miller)是引致落針病的主要病原。
擾亂散斑殼菌的子囊盤長橢圓形,表面灰色,遇濕顯黑色。周邊線明顯,稍突出松針表面。自子囊盤中間作縱切標本片時,可見子囊盤為全表皮下生?;诰€為黑色。子囊盤頂部開口處有唇狀細胞結構,多無色,有時為灰色。子囊圓筒形,大小為(120~170)μm×(9~13)μm。子囊孢子線形,單胞,無色,大小為(83~120)μm×(2~3)μm。側絲較直,頂端膨大不明顯,有時彎曲,大小為(138~145)μm×2 μm。無性型為Lophodermium rostrupii Minter,分生孢子短桿狀,無色,單胞。
松落針病病菌大多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落地針葉上越冬,有的在樹上針葉上越冬,次年3—4月間形成子囊果并發(fā)育成熟,4—5月產生子囊孢子。遇雨或潮濕條件,子囊果吸水膨脹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從氣孔侵入,潛育期30~60 d以上。一般侵染2年生針葉,后期可侵染當年生針葉。多數無再次侵染。
子囊孢子飛散和侵入的最適日均溫25℃,相對濕度90%以上。在子囊孢子放射期,如持續(xù)陰雨,降水量又大,則抑制孢子飛散。但在干旱條件下,雖然子囊孢子成熟,子囊盤也不開裂放散子囊孢子,而且開裂但還未放散子囊孢子的子囊盤又會閉合起來。因而延長子囊孢子的放散和侵染時間。
松落針病的發(fā)生與坡向關系不明顯,坡位、樹種的組成、林分密度和郁閉度與松落針病的發(fā)生有明顯的關系。一般坡下腹位發(fā)病較重,上坡明顯發(fā)病較輕;人工純林病害的發(fā)生程度最重,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的發(fā)病程度較低;林分密度越大發(fā)病越重;郁閉度越大發(fā)生越重,反之則輕。
病害的發(fā)生和土壤類型也有一定的關系。石質棕色森林土壤類型的發(fā)病率和發(fā)病指數均高于暗棕色森林土壤類型。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和鈣、鎂元素含量均隨著病重而呈現減少趨勢,速效氮表現最明顯。隨著土壤pH逐漸降低,酸性增加,松落針病的發(fā)病程度逐漸加重。
幼林發(fā)病率高,易成災,20年生以上大樹較少發(fā)病。一般郁閉度大的林分較郁閉度小的、林冠下部針葉較中上部針葉、林內立木較林緣木、孤立木、被壓木較生長旺盛木、高海拔較低海拔、高山迎風面比背風面往往發(fā)病重。林相被破壞、林地干旱、土壤瘠薄、病蟲害嚴重、撫育管理不善,常發(fā)病嚴重。地勢低洼、苗木過密、通風不良的圃地,發(fā)病亦重。
松落針病在苗圃和幼林中常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苗圃可因該病的流行而毀產。常見的落針病有以下2種:
發(fā)生在苗圃中1~3年生幼苗的松針上。1年生幼苗病時,綠色松針上出現退綠斑點,逐漸擴大變黃色至黃褐色,有時發(fā)展成段斑,斑上常流出少量松脂。8月中、下旬,在病斑上產生小黑點狀的突起,為分生孢子器。次年春,病針變枯黃色,并繼續(xù)產生小黑點狀的分生孢子器,7月中、下旬再產生黑色長橢圓形的子囊盤,表面灰黑色,濕后變黑色,有明顯的周邊線,稍突出于松針表面,成熟后沿子囊盤的長軸生一裂縫。松針上無黑線紋,但濕潤后常有隱約可見的極淡的褐色橫線紋,以此可與另一種落針病相區(qū)別。2~3年生松針病后,常出現紫紅色或紅色條斑,越冬后枯黃,不久便脫落,頂芽枯死而流脂,有時全苗枯死。病害的流行與空氣濕度高有密切關系,在低洼積水或土壤板結的苗床上易發(fā)病且重,密集的苗木在多雨季節(jié)中病重。病菌以菌絲在松針中越冬,或在落針上以子囊盤越冬,次年8月下旬產生子囊孢子,釋放后成為侵染松針的接種體。
多發(fā)生在人工幼林及天然松林中,為害2~3年生松針和衰弱的松針。先自樹冠里層和下部松針發(fā)病,逐漸向上向外側蔓延。松針病初產生褐色點斑,中心部常有松脂,擴大后成段斑,病斑相連時松針枯黃,并產生黑色橫線紋,不久在枯針上產生小黑點狀的分生孢子器,此時病針開始脫落,落在側枝或地面上,次年產生黑色橢圓形子囊盤。
引起松針病害的真菌大多具較強的寄生性,加之松樹針葉系多年存活,表面有蠟質、光滑不易附著殺菌物質等,因此要根據病害的發(fā)生特點,綜合多方面途徑才能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嚴格檢疫,發(fā)現病苗要及時燒毀或深埋,防止病害蔓延。嚴控病苗外運和上山造林。
對苗期的落針病,應以育苗管理措施為主。對苗圃內和周圍大樹修枝,將染病枝葉運出處理;向苗木噴藥時也向大樹噴藥;拔草、間苗和苗木換床時,剔除弱苗和病苗,并運出處理;育苗或換床時作到不重茬;及時撤防寒土,撤土后澆水;增施有機肥料,提高苗木抗病能力。
于子囊孢子飛散傳染期間,進行放煙、噴霧、噴粉等的藥劑防治??墒褂冒擦?號、五氯酚鈉、百菌清、硫磺等煙劑,或多菌靈、百菌清、代森銨、代森鋅的200~1 000倍液,其中以用7.5 kg/hm2硫黃煙劑和代森銨液200~300倍液效果為好。
目前在少數松針病害上已發(fā)現一些有防病作用的益菌。遼寧省曾利用引進貴州馬尾松針葉上分離到的假單胞桿菌和蠟狀芽孢桿菌,對紅松落針病進行防治試驗,結果顯示2種抗生細菌對病菌子囊孢子溶菌率分別達76.47%和77.94%,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在安徽省發(fā)現散斑殼菌的重寄生菌散斑殼枝孢(Cladosporium lophdermii),該菌能溶解散斑殼菌的子囊盤,但能否用于松落針病的生物防治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針葉表面形態(tài)與抗病性關系的研究表明,在林地中表現抗性的優(yōu)勢樹與連續(xù)多年發(fā)病樹的針葉氣孔形態(tài)有明顯差異.這為選擇抗性樹種提供了依據。在對大面積發(fā)病林分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表型綜合判別,選出抗病優(yōu)勢樹種,再通過接種試驗,重復測定,培育抗病無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