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區(qū)新源幼兒園 顏燕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說明中強調:“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那么,什么是學習方式呢?學習方式是指幼兒在學習活動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具有偏好性的行為方式與特征,反映個體差異,與個體的性格和學習習慣有關。3—6歲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由于每個幼兒的智能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每個幼兒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學習傾向和學習敏感性,集體教學活動應盡量提供多元化、多通道的學習平臺,讓幼兒能充分地通過這樣的平臺獲得有益的經(jīng)驗和方法,從而獲得能力的提升。下面就以我園小班第二學期的原創(chuàng)學習活動“大風吹來”為例進行解析。
“大風吹來”是在小班“動物花花衣”主題背景下的活動,借助了我國臺灣作家林世仁《換換書》的故事內容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編。大風吹,吹什么,什么就都交換了,這樣的現(xiàn)象對于大孩子、小孩子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于是,我們從小班孩子最為熟悉的動物身體入手,動物身上的什么能換呢?換一換又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孩子們在故事中,發(fā)現(xiàn)動物身上神奇的變換。
活動目標:愿意區(qū)分動物的顯著特征,并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點環(huán)節(jié):通過兩個內容的交換,從而引發(fā)幼兒對于動物特征的關注。
第一次交換(動物的身體):馬、大象、老鷹。
第二次交換(動物的花紋):梅花鹿、斑點狗、奶牛、長頸鹿。
在本次活動的設計中,我們思考,如何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和集體需求,基于幼兒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幼兒的學習更主動、更多元?
傾聽是感知語言的行為表現(xiàn),也是重要的理解語言的途徑。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良好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從學前階段開始的。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培養(yǎng)他們樂于傾聽、善于傾聽的好習慣,在活動設計中,需要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結合聽覺感官,運用神秘的聲音導入、朗朗上口的兒歌、擬人化的動物語言,吸引幼兒帶著樂意的、愉悅的心境在活動中學習,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從而理解學習內容。
本次活動開始以大風吹來的情境導入,伴隨著“聽,呼呼,是誰來了?”營造神奇的大風形象,能夠即刻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活動中設計了朗朗上口的“大風咒語”:“大風吹,吹什么,什么都要換!”只要念起“咒語”,動物的身上就會發(fā)生神奇的變化。幼兒在兒歌式語言的沉浸中,激發(fā)對畫面的關注,從而集中注意力進行觀察,樂于表達。
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PPT的設計中增加了不同動物的問答,如小馬問:“大風把誰的鼻子吹來了?”大象問:“你們知道我的鼻子有什么用嗎?”引發(fā)幼兒的傾聽與表達,幼兒邊聽邊說邊模仿。
教師充分利用小班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特點,尤其對于聽覺刺激更加敏感的幼兒,設計不同的互動語言、貫穿始終的“大風咒語”,能使幼兒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和愉悅的學習情緒。
《指南》提出,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結合畫面討論故事內容,學習建立畫面與故事內容的聯(lián)系;同時也指出,幼兒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的、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fā)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因此,結合視覺感官設計,活動中不同畫面呈現(xiàn)遞進性,遵循了小班幼兒的特點和差異,讓小班幼兒的學習有梯度。
小班幼兒喜歡形象生動、變化有趣的事物,常常把動物或者物體擬人化。在活動中,我們選擇了動物作為幼兒互動的對象,通過形象直觀的PPT呈現(xiàn),變化的動態(tài)畫面吸引著幼兒的有意學習注意。
同時,我們也思考,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容易接受簡單的事物,在獲得成功的體驗后愿意繼續(xù)嘗試。如果一開始就遇到困難,很多孩子會產(chǎn)生放棄、退縮的想法。所以,這就決定了活動在設計上應該遵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過程。這樣活動不僅能夠更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孩子思維的邏輯性和逐步挑戰(zhàn)的愿望。因此,本次活動的“變”也進行了多重設計:從變無到變有、從變錯到變對、從同一部位的變到不同部位的變、從顯性特征的變到隱性特征的變。
在重難點環(huán)節(jié)上設計二次交換:第一次動物身體部位的交換、第二次動物身上花紋的交換,是在遵循幼兒能力的基礎上逐步進行適時適度的挑戰(zhàn)。(1)不同的動物數(shù)量:由少及多。(2)不同的動物特征:由易到難。(3)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由近及遠。這樣的層次設計不僅從視覺上凸現(xiàn)了“變化”,而且關注幼兒的理解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顯現(xiàn)了環(huán)節(jié)的邏輯和遞進。
幼兒主要不是通過書本、通過記憶大量抽象的符號來學習,而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我們要創(chuàng)設寬松的、積極的環(huán)境,提供適宜的材料,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快樂地動手動腦、感知體驗、交往合作、探索創(chuàng)造等。因此,在活動中創(chuàng)設給小動物送點點的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在游戲中感知、在游戲中思考、在游戲中互動,從而提升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小班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思”的表現(xiàn)與中大班幼兒截然相反,他們常常表現(xiàn)出“做”在前而“思”在后或“思”在過程中。于是,在設計本次活動時,第二次動物花紋交換時把梅花鹿、斑點狗、奶牛、長頸鹿的斑點都變沒有了,結合提問“這次大風咒又吹起來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大風把動物們的點點都吹走了,你還知道這些動物身上的點點是什么樣的嗎?”,不斷推動幼兒的思考,激發(fā)幼兒為動物找花紋的愿望。
為了讓小班幼兒的“思”更顯現(xiàn),同時滿足小班幼兒的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我們設計了給小動物送點點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幼兒在看看、找找、比比、想想中,將不同大小、形狀的點點給小動物,幼兒興趣盎然,思維活躍,積極探索?;顒舆\用動靜交替、個體和集體相結合的不同方式,滿足全體幼兒的學習需求。
在給小動物送點點時,教師始終帶領著孩子們沉浸在幫助小動物的情景中,有的孩子在互動時主動告訴小動物“我來幫助你”,送完點點,還會輕輕湊上去和動物說說話。這種滲透式的學習幫助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從而達成活動的目標。當發(fā)現(xiàn)小班幼兒由于受到年齡、經(jīng)驗、認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語言表達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引導和幫助時,教師及時小結引導:“我是梅花鹿,我的斑點是圓圓的、小小的。我是斑點狗,我的身上有圓圓的小黑點,我最喜歡我的花紋了?!睂⒂變毫闵⒌幕卮疬M行梳理和提升、總結和歸納。
幼兒在體驗中主動學習,在體驗中獲得提升。通過互動的方法幫助幼兒聚焦探究的問題,讓“思”貫穿于活動的過程中,使幼兒的“操作”與“思考”較好地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
“大風吹來”活動遵循了幼兒的學習方式,重視幼兒的學習差異,建立各學習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有機地將其整合起來促進幼兒能力的發(fā)展。其整合方式是基于幼兒學習特點與風格,充分調動幼兒的多元感官,在“聽中學”“看中學”“說中學”“思中學”,并與“玩中學”結合,形成多形式、多元化的活動方式。唯有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聽懂幼兒語言、理解幼兒思維、看懂幼兒行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