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摘要】本案例是廣東剪紙技藝與初中美術教育相結合的研究探討。課程采用“課堂教學”和“課外研學”雙結合的模式進行施教,以情景教學為核心,結合不同階段學情設計任務,以任務引領開展單元教學。本案例從技法、思維、價值觀等方面闡述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廣東剪紙藝術,提升學生對非遺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塑造學生的匠人精神,培植傳承鄉(xiāng)土文化的民族情感。案例最后對教學進行認真反思,并提出了后續(xù)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廣東剪紙技藝;初中美術教學;課外研學;情景教學
一、背景
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了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大力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印發(fā)的《廣東省教育廳關于中小學校創(chuàng)建藝術教育工作特色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創(chuàng)建藝術教育特色要注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非遺文化。”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洪流中,特別是繼承和發(fā)展地方特色傳統(tǒng)文化,學校教育責任重大。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作為廣東省高水平美育團隊(美術項目)的學?;兀铝τ谕诰騻鹘y(tǒng)文化和鄉(xiāng)土文化的教學資源,根據(jù)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認知和能力特點,學校將“剪紙”確定為重點開發(fā)的美育課程。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剪紙可大致分為河北蔚縣、山西廣靈、山東、陜西、江浙(揚州)、福建和廣東(佛山、潮州)地區(qū)為代表的七大主要流派。其中,廣東佛山剪紙以其豐富獨特的表現(xiàn)力在全國剪紙中獨樹一幟,成為我國民間剪紙的佼佼者。
本案例重點以廣東佛山剪紙工藝特點開展的校本課程研發(fā)。課程重在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培植傳承鄉(xiāng)土文化的民族情感。同時,剪紙屬于純手工工藝,有精湛的制作技巧,可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二、具體實施
本案例采用“課堂教學”和“課外研學”雙結合的模式進行施教。
“課堂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托,采用情境教學法,以任務引領開展單元教學,對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剪紙技藝的內容,采取跨學段的主題式教學。課程設置橫跨初一、初二兩年的分層教學計劃。讓學生在整合、改進后的單元學習中獲得對美術本體問題的持續(xù)理解,形成“集群性思維”能力,防止美術知識獲取的碎片化。
“課外研學”是對“課堂教學”的反哺環(huán)節(jié)。通常在課堂教學中,只能從欣賞圖片、觀看紀錄片、理解文字等靜態(tài)活動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鮮活的生命力。
通過舉辦校園專題講座,組織校外學習考察,拜訪剪紙大師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更直觀理解剪紙?zhí)厣捌涿袼妆尘?,帶領學生真正走入佛山剪紙當中。
(一)“課堂教學”設定分層任務,引導學生體驗與感知
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即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感知能力,又能讓教與學的過程更立體化,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死板與局限。為了讓剪紙技藝更鮮活地呈現(xiàn)在美術課堂,我結合不同階段學情和嶺南版義務教育《美術》教材設計教學任務,以任務引領開展主題式單元學習。根據(jù)每個單元不同教學目標,融合學案導學模式、和諧互助模式、提示性訓練法、示范與演示法、實物鑒賞法等不同教學方法,并運用活動將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行為與知識、技能的獲取融為一體。
主題一:中國多姿多彩剪紙藝術
任務一:初一上學期開展《中國民間剪紙賞析》教學。老師設計好導學案,小組成員在導學案指引下進行分工研學并在課堂匯報研學成果。通過研學讓學生了解中國各地剪紙藝術全貌,特別是廣東、福建、浙江、陜西這四個地區(qū)的剪紙藝術特色;懂得區(qū)分中國南北方剪紙風格,運用美術專業(yè)術語評價剪紙作品。
任務二:初一下學期開展《佛山純色剪紙》教學。學生在任務學習中掌握佛山純色剪紙技法;挖掘佛山剪紙?zhí)厣炀氝\用刻刀制作剪紙作品。通過體驗品味佛山純色剪紙魅力,提升審美能力;塑造有耐力有毅力的良好學習品格。
主題二:專題剪紙創(chuàng)作體驗
任務一:初二上學期開展《自然的魅力》純色剪紙創(chuàng)作教學。學生通過任務學習掌握圖像轉換方法,運用紋樣設計方法,創(chuàng)作自然主題剪紙紋樣(見圖1)。在學習、體驗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懂得熱愛自然、敬愛生命,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任務二:初二下學期開展《傳統(tǒng)紋飾·民族風格》純色剪紙創(chuàng)作教學。通過體驗理解中國傳統(tǒng)紋飾內涵,懂得結合佛山剪紙?zhí)厣O計傳統(tǒng)紋飾主題的剪紙紋樣(見圖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提高交流與溝通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開展“課外研學”活動,打通課堂內外時空
剪紙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生命力在于生活,是每個地區(qū)祖祖輩輩們留下的文化財富,它存在于老城區(qū)的街頭巷尾,它展示于各大博物館、紀念館,它被民間藝人代代相傳,它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是我們社會精神最真實的存在。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理解佛山剪紙,我們融合學校和社會資源開展系列“課外研學”活動,打通課堂內外時空,讓學生融入佛山剪紙當中。
1.舉辦專題講座,聆聽大師的心聲
結合廣東剪紙藝術,每學期設定一個主題,圍繞主題策劃“一課程一講座一展覽”系列活動,通過講座活動將民間工藝大師請進校園,促進廣府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花在校園內綻放。目前已開展“廣東佛山剪紙藝術”(主講人:鄧春紅)、“有趣的佛山彩燈”(主講人:李文濤)等系列講座(見圖3)。
在鄧春紅老師的專題講座中,以其民間剪紙大師的角度向學生分享自己進行佛山剪紙創(chuàng)作中的點點滴滴。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理解佛山剪紙技法,專門帶來了特制的剪紙工具,現(xiàn)場演示制作步驟,介紹佛山純色剪紙和銅鑿剪紙技巧,學生們還能現(xiàn)場使用鄧老師的專屬工具進行制作。講座后,趙同學說:“看鄧老師現(xiàn)場制作剪紙很好玩也很有趣,自己親自體驗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用鄧老師的蠟板和特制小刻刀非常不容易,每一刀都要注意力度,因為蠟板是軟的,并不像我們平時使用的墊板一樣?!焙喭瑢W說:“我第一次接觸剪紙,剛開始看鄧老師示范,感覺很容易,但自己刻過后,發(fā)現(xiàn)剪紙工藝是一項非??简炄艘懔湍土Φ幕顒?,稍加不小心就會刻錯,也深感剪紙藝人們在創(chuàng)作時的艱辛?!?/p>
2.走進非遺藝術,了解民俗文化
廣東剪紙?zhí)N含了嶺南民俗文化特色,特別是產地佛山,至今仍保留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民俗文化是佛山剪紙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根基,為了讓學生理解佛山剪紙的文化背景,組織校外藝術考察活動“走進梁園和祖廟”(見圖4)。從單一的課程項目到學科統(tǒng)整下的藝術考察,開啟了始于藝術,歸于文化的非遺課程資源開發(fā)??疾旎顒右晕幕I為先,組織嶺南園林主題講座并介紹佛山民俗發(fā)展現(xiàn)狀,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了解當?shù)孛袼孜幕幕A上,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藝術考察活動。考察活動以填寫活動報告書為軸,活動當天學生需要結合報告書中的提示,分組開展實地考察,完成報告書內容,以心得體會和四格漫畫總結考察活動的收獲并反饋活動的效果(見圖5)。
結合學生上交的考察攝影作品、藝術考察報告書和考察活動表現(xiàn)三方面評選優(yōu)秀成員給予獎勵,鼓勵學生關注廣府文化,從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文化中汲取藝術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
3.參觀剪紙大師工作坊,感受濃厚的藝術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是枯燥的各種定義,它是可以玩的,是有情感的,在體驗中完成文化之旅,那是根植于孩子內心的文化基因和傳承所得的文化情感?!蓖ㄟ^參觀剪紙傳承人鄧春紅老師的工作坊,學生更真實地體驗剪紙藝人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方式,在富有特色的工作坊中,學生能從各個方面了解佛山剪紙的精髓(見圖6)。
鄧春紅老師工作坊坐落于古色古香的嶺南建筑中,走進巷子宛如穿越到了明清時期,身穿一襲紅色刺繡旗袍的鄧老師出門相迎,隨其走進門廳,墻上、展柜內處處都展示著佛山精美剪紙,我們瞬間被傳統(tǒng)文化散發(fā)出的濃郁芳香包圍,這是學校教育環(huán)境無法給予的心靈之旅。
三、 成果展示
(一)組織剪紙惠民活動,培養(yǎng)學生奉獻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祖國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本課程始終緊扣“以美育人”,定期組織惠民活動,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要為社區(qū)奉獻,一個樂于助人的學生,更容易提升自我價值感。
在剪紙惠民活動中,學生作為志愿者身份加入課堂輔導,指導小學生及其家長完成剪紙作品(見圖7)。為了讓每位學生志愿者都能有鍛煉的機會,每次活動的參與人數(shù)與志愿者人數(shù)比例為4比1。學生志愿者在活動前需要熟悉活動內容,熟練掌握技巧,了解輔導方法;活動過程中靈活應對參與者的問題,協(xié)助參與者完成剪紙作品。初二詹同學在其活動總結中提到“很高興能參加學校社團舉行的剪紙惠民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在教剪紙的同時,對佛山剪紙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由于需要教會別人,自己必須熟練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這也督促我學習到了不少新技巧。在教別人的同時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對這項傳統(tǒng)藝術有了新的理解。”
(二)舉辦作品展覽,活躍校園文化
根據(jù)教學進度,結合節(jié)令主題,舉辦學生優(yōu)秀作品展已成為校園品牌活動,是推動、展現(xiàn)我校藝術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良好平臺。
剪紙燈籠作品展是美術工作坊常設展覽,錯落有致地懸掛于美術工作坊,點綴工作坊的藝術氛圍(見圖8)。為了更好地拓展學生課后剪紙實踐,以班為單位自定剪紙作品主題,每班科代表為策展人,每月輪流籌辦剪紙燈籠展覽,定期更換學生的優(yōu)秀剪紙燈籠作品。以剪紙燈籠展覽作為載體,促進學生課后自主研學,提高學生對剪紙技藝的持續(xù)關注與實踐。
(三)輔導學生參加比賽,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在剪紙教學中,除了完成普通班全員學習佛山剪紙技藝外,發(fā)動各班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社團與課后時間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賽(見圖9)?!爸R、技能必須置入問題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并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痹诒荣愝o導中,讓學生像藝術家一樣運用剪紙技能進行創(chuàng)作,選題——選材——變形——制稿——完成剪紙制作——反思心路歷程。以賽促學,培養(yǎng)各班的剪紙小能手;以點帶面,形成班級內“剪紙熱”。初二簡琨同學在比賽反思中寫到“除了在學校美術課中接觸過剪紙課程,參加這次非遺比賽,我第一次獨立完成一幅完整的剪紙作品,是一次與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不一樣而又獨特的創(chuàng)作體驗,豐富了我個人的經驗,獨特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讓我學習到了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與技能,令我變得更加耐心更加懂得堅持,是很好的一次自我提升?!?/p>
四、 實踐思考
本課程以情景教學為核心,從技法、思維、價值觀等方面闡述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廣東剪紙藝術,提升學生對非遺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塑造學生的匠人精神,培植傳承鄉(xiāng)土文化的民族情感。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將下述幾個問題作為我后續(xù)的研究方向:
1.廣東剪紙富有極強的匠人精神,需要在反復的磨煉中熟記于心。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于廣東剪紙的興趣,提升活動的參與度。后續(xù)可通過學習剪紙技藝制作生活小用品,美化校園文化建設,充分激勵學生開展自主研學活動,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內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思路。
2.從課程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將繼續(xù)挖掘更多的與廣東剪紙相關的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兼顧好佛山剪紙?zhí)厣n程的同時,融入課外研學等體驗活動,不斷豐富學校美術教學自身內容與內涵。
3.廣東佛山剪紙只是非遺文化中的一項,如何通過本課程的成果經驗為類似的民間非遺藝術進校園的美術教學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趙辰昕《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訪談錄》[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2:295-296.
[2]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國政府網(wǎng),2006-06-02.
[3]錢初熹《在論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價值與目的》[J].中國美術教育,2018(3).
[4] 鐘朝芳《非遺傳承與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20.12:308.
[5] 鐘朝芳《非遺傳承與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20,12:7.
(責任編輯:鄭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