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倫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經(jīng)濟高質(zhì)量發(fā)展,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能力的高低已經(jīng)成為衡量我國教育成敗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兜赖屡c法治》是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之一,是學校開展德育、規(guī)范言行主要載體。在這一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過程當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因此,道德與思想法治教育課程必須緊密地教學聯(lián)系到實際,貼近人民大眾日常生活,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讓廣大在校學生不斷樹立正確“三觀”,以“五育并舉”的理念健全人格,來有效推動和規(guī)范促進廣大在校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道德和法治》課程目標落實立身明德、修身樹性的根本任務課程背景
當今,我國許多中學生們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往往思想積極、情緒容易沖動。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但“三觀”尚未完全建立,思想與行為未能統(tǒng)一步調(diào),會因沖動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因此,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立德樹人”融合起來,能幫助中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顯得十分必要。在對教材中原有內(nèi)容進行整合的基礎上,融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正如傳統(tǒng)的“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促使大家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種行為規(guī)范、思維端正的良好習慣。另外,通過對學生法治、法律相關知識的深入學習,讓他們以后能夠真正具有一定的政治法律意識、懂得如何正確使用政治法律知識來正確保護自已,培養(yǎng)他們以后能夠真正形成遵紀守法、知恥明禮、崇德向善的好習慣,逐步實現(xiàn)由他律向自律轉(zhuǎn)變,成為一位“四有”好公民。
二、《道德與治法》學科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存在的難題
1.授課教師教學能力不強,師德水平還有待提高
現(xiàn)在很多學?!兜赖屡c法治》的授課教師,專業(yè)對口的乏善可陳,大多數(shù)都是半途出家、“拉壯丁”式填空,專業(yè)知識、道德素養(yǎng)的等方面還處在初始階段,教學積極性不高,只是為了應付上課或考試而已。把教學工作當作任務來完成,按圖索驥、照本宣科的大有人在。未能全身心融入其中學科教學過程,所謂“思想不通、行動不力”,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自然也學不到知識,更不要說進行立德樹人開展德育了。
2.教師教學方式與陳舊落后
有的教師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下,“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考什么學生才學什么”,在授課的過程中形式單一,常采用“一言堂、滿堂灌”等死板的教學方式,只是注重對所學基礎知識的背誦和強記,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習慣性地向其他學生傳授“填鴨式”的語言灌輸,而且千篇一律從不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掌握學生的實際需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各需所求,難于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在主觀思維上沒有將德育與課程相融入的觀念,想要他們在課堂中融入德育,是難于實現(xiàn)的事情。
3.教學內(nèi)容只局限于教材
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未與學生日常生活相互聯(lián)接起來,未體驗到《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機械地學習和背誦教材上各個知識點,沒有辦法將有關知識點融入到自身的思想意識和實際行動當中,會萌生“學而無用”的思想,產(chǎn)生厭學情緒,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4.課程評價方法不合理
有怎樣的評價就有怎樣的課堂,課堂評價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學生變成了教師課堂表演的道具。評價的方式過于單一,只是教師對教師、學生的評價,沒有學生對教師、學生對學生、學生自己的評價。評價的指標要多元化,增加一些實際應用方面的指標。
三、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策略
(一)立德樹人,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和自我素養(yǎng)
“天下有用之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苯處熂缲撝傲⒌聵淙?、教書育人”的歷史重任,作為科學道德與社會法治等各個領域的優(yōu)秀教師,一定要具備高尚的師德、奉獻的精神、專業(yè)的知識。必須將自己的教書育人這項工作活動當作黨的終生事業(yè)任務來認真負責對待,把自己的教育事業(yè)與所有興趣愛好的人全方位緊密聯(lián)系整合地抓在一起,打造“工匠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成一行”,做到“愛崗敬業(yè)、愛生如子,愛校如家”。同時,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用獨特的精神人格魅力在和風細雨中教育感化廣大學生、用豐富的精神思想文化人文道德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教育熏陶廣大學生,使他們逐漸形成獨立自主的高尚人格。
時代在改變和進步,群眾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水漲船高,“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教師必須堅持建立起終身學習的理想和觀念,只有培養(yǎng)自己練就出過硬的基礎和本領,才會鍛造出自己與時俱進的知識和技能,才會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快速發(fā)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以立德樹人為方向、思想端正為主線、課堂教學為載體、學生有效參與為目標的全方位德育模式。
(二)見賢思齊,傳承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基因
初中階段是建立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的重要時期,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財富,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故事典故、名人名言,解讀中華文明的密碼,領悟中華文化的精華。只有緊緊依靠、利用強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學生德育的總抓手和著力點,才能更好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
另外,通過征集學習、傳誦更多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歷史事跡,來加強了解和學習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深厚紅色革命基因,增強廣大人們的民族愛國主義感和革命精神,營造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以英雄烈士為榜樣,建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崇高理想信仰?!皥猿謬依嬷辽稀钡暮诵模逃龑W生一定是要時刻心懷民族愛國之情,樹立和提高增強“有國才有家”的指導思想,用鮮活的歷史人物和實際案例方式來引導和教育學生,如,袁隆平、鐘南山、陳薇等,達到“見賢思齊”思想教育目的,亦可從縱橫相聯(lián)的中華文化等各個切題的典故,引導學生邁著思想正向、行為正義的方向發(fā)展。
(三)因時而動,教學內(nèi)容與時政同步、生活同時
教師授課時,既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講解,又要聯(lián)系日常生活,與時政同步,引用熱點新聞,分析和了解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將學到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在教材中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習興趣,還在實踐中能夠有效地強化對教材中所有知識點的認真理解、掌握和綜合運用,如,八年級課本中的“關心國家發(fā)展”為內(nèi)容,擴展以課外所有知識點為主要引導,通過“兩會”新聞、中美貿(mào)易問題,南海仲裁、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天宮”空間實間等新聞題材進行討論,使得學生掌握了信息整合的技巧,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凹沂聡绿煜率?、事事關心”要做到博聞強記、開闊眼界,增長見聞、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進家國情懷,讓學生從根本上明白所學知識的深層意義。
“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要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這樣才能與學生產(chǎn)生心靈共鳴。只有這樣課堂氣氛才活躍,學習動力才強勁,腦袋思維才活躍。通過如“贍養(yǎng)老人”“高空墜物”“酒、毒駛處理”“重慶公交車墜海事件”“守合同重誠信商家”等發(fā)生在身邊的新聞題材,讓學生明白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紅線,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
(四)有的放矢,制定課程目標評價體系
在新課標不斷向深入推行的今天,《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方式,也要與時俱進,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再也不需要以單一的教學形式角度來自我評價每個學生和我們課堂上的每個教師,要從自身的理論實踐思維能力、態(tài)度、情緒、價值觀等諸多各個方面入手來對其進行整體性的自我評價。教師要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身心上整合,言行上一致,最重要的目的是將學到的知識點轉(zhuǎn)換成生活實踐的技能。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自評和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進行評價,有時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評價,這樣從學生德育行為、教學效果、實際應用等情況出發(fā),經(jīng)過多方面的合評,最后得到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兜赖屡c法治》課程的評價是否科學和合理,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思想道德的格局,所以制訂合理的評價方法尤為重要。
四、總結(jié)
在《道德與法治》授課中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基礎性任務,教師必須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教學過程中的思想觀念、方式、組織課堂等多方面進行有效的改進,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師生互動,積極正面地傳遞德育的核心價值,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貼近生活的課堂情境,幫助他們?nèi)谏钆c課堂、融德育與教學、融言行于互動?!皣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三觀”,以“五育并舉”的理念健全人格,來有效推動和規(guī)范促進廣大在校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