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清地方政府與新式貨幣的推廣研究
——以巴縣檔案所見重慶為例

2021-12-03 12:35:34
臨沂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銀元重慶

惠 科

(四川外國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3331)

清代沿襲前朝遺規(guī),制錢、銀兩同時流通于市面。逮至清中后期,突遭制錢匱乏的窘境,加之外國銀元的沖擊,制造、使用、推廣銀元便成為了國家緩解經(jīng)濟危機的重要方式。不同于既有研究多關注銀元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討,本文以長江上游的通商口岸重慶為例,通過查閱四川省檔案館藏的巴縣檔案,側(cè)重關注在地方行政力量的引導下,銀元在地方的使用并逐步推廣的史實。具體而言,全文擬從地方制錢缺乏、地方政府對銀元的倡導等內(nèi)容展開此主題的探討,希冀能從一個側(cè)面來窺視清末地方金融活動及基層政府的社會治理問題。

一、各地制錢的匱乏與銀元方案的倡導

制錢即銅錢,1916年在未定都北京時清人已開始鑄造,鑄有分滿漢兩文的“天命通寶”錢。至奪取天下后,順治元年(1644)置寶泉局于戶部,寶源局于工部,鑄“順治通寶”錢,頒行各省開爐鼓鑄,“自后列圣改元,沿為故事”。[1]張家驤先生曾論述:“按有清一代,上下皆用通寶,輕重最為適中,故能流通如一?!盵2]其流通范圍甚廣,“西北行至哈密而止,西南行至打箭爐而止”[3]。美國人維廉·亨特通過在華的生活感受到:“這個帝國(清朝)除了銅錢之外別無其他硬幣,人們對銅錢已很熟悉,它僅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需,除了貨幣兌換商用來增加其儲備外,在重大的交易中從不使用銅錢?!盵4]

制錢在清代由政府開局鑄造,“盜毀”“私鑄”“取鎔”皆為禁止行為,在中央有寶源、寶泉兩局,直隸、山西、江蘇、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14省地方均設有分局開鑄。作為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流通且百姓日常用度所憑借的貨幣到清末,全國各地皆遭遇嚴重短缺的困局。各地紛紛要求鑄造銀元以補錢荒,進而也加速了傳統(tǒng)貨幣制度的崩潰,于百姓生活、地方財政以及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都影響深遠。

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吉林將軍希元稱:“吉省制錢久缺,市廛創(chuàng)有憑帖、采兌、過賬等名目。農(nóng)民、小販往往不得現(xiàn)錢使用,受累滋銀價因之增昂,百貨靡不騰貴。……于是籌商再四,惟有仿照制錢式樣,鑄造銀錢以濟現(xiàn)錢之缺,以代憑帖子用?!盵5]671光緒十九年(1893)八月,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折稱:“近年鄂省商民生計維艱,市面漸行蕭索?!痹蛟谟诤蓖ㄊ「鞲菘h、城鄉(xiāng)市鎮(zhèn)制錢短缺。關于解決辦法,匯報到:“銀元大小輕重均有定式,取攜甚便,尤利行遠,商民便之?!绾睗h口、沙市一帶向來亦多行用。至商輪來往,則全用洋銀交易。利權所在,尤當因時制宜,惟有援照廣東成案,開鑄銀元,庶可以補制錢之不足?!盵5]680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二月,由于奉天制錢短缺導致訴訟案頻發(fā),盛京將軍依克唐阿提出“今欲整頓錢法,計惟購機設局鼓鑄大小銀錢,最為有利無弊”,因此擬定購置機器自行鑄造銀元。[5]688

之后,兩江總督劉坤一也向朝廷奏明江蘇省的制錢危機。[5]690閩浙總督邊寶泉也強調(diào)“閩省”制錢短缺,鑄造銀元“相輔而行”的措施。[5]692直隸總督裕祿更是稱:“制錢奇缺,北省尤甚,津郡為通商要區(qū),商賈輻輳,制錢更形短缺,若無銀元為之接濟,錢法壅滯益難支撥,是鑄銀元不獨為收回外洋利權,亦實為補救內(nèi)地圜法急務?!盵5]798西部商貿(mào)巨埠的重慶同樣面臨制錢短缺、民用艱絀[6]的經(jīng)濟困境。正如時任廣東巡撫的鹿傳霖所奏:“近年制錢短絀,價值日昂,公私交困”,“南北各省到處皆然”。[5]705-706究其緣由,通過檔案資料,并結合相關史料分析,發(fā)現(xiàn)大致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料供應不足。作為制錢的重要原料——銅,有國內(nèi)和國外供應兩種途徑。國內(nèi)供應地主要在云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后開采逐漸興盛,“雍乾兩朝可稱滇銅極盛時代”[7]1。據(jù)載乾隆四十一年(1703),云南“大小各廠歲獲銅一千二百三四十萬斤”[8]5020。好景不長,嘉慶年已呈頹風。云南巡撫永保奏稱:“每見各廠月報,辦銅多不足額,辦理時形掣肘。雖京運勉強不致有誤,而各省采買,即間有不能隨到隨撥者,迥非二十年前之情形可比?!盵9]到了咸同時期,云南銅業(yè)更是遭遇重創(chuàng),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導致運輸不暢,直接影響滇銅生產(chǎn)。又,杜文秀掀起聲勢浩大的回民起義,使得滇銅完全陷入癱瘓:“廠地屢遭蹂躪,爐火砂丁逃亡殆盡,各廠嘈洞礦路,或被荒土填塞,或為積水淹沒,廢弛十有九年。……今各廠爐舍、器具蕩然無存,油米、炭薪無不昂貴,加以戶口凋零,商賈逃亡過半,馱馬稀少,銅價既須加增,運費亦須添補。此今昔銅務迥不同之實在情形也。”[10]

盡管清廷在同治十三年(1874)重新注意對滇銅的開采,恢復了京運,然“風華”早已不在。光緒十年(1884)戶部曾奏明:“巡撫岑毓英請撥本資采,由臣部先后撥銀二百萬兩,自光緒元年起,已歷十載,運辦京銅只五百萬斤,尚不足常年一年之額?!盵11]東川作為主要的產(chǎn)銅區(qū),從同治十三年到光緒十三年,十幾年的時間,“由過去年產(chǎn)數(shù)千噸下降到二百六十七噸”[12]。

國內(nèi)銅產(chǎn)在嘉慶年間出現(xiàn)衰敗的征兆,直至清王朝覆滅,其間雖經(jīng)各種努力,然衰勢日漸,已無能為力。

至于洋銅補給,其大量進口得益于清初海禁的大開。魏源《海國圖志》載:“康熙二十三年,臺灣鄭氏平,海禁大開。二十四年,從疆吏之請,設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粵海關,于是內(nèi)地商舶兼通南洋,荷蘭助順,先請互市。他島夷望風景附,莫不瞻戴斗牛,梯航歲至?!盵13]由此,為洋銅的進口創(chuàng)造了機會?!肚宄墨I通考》記:“自康熙二十二年設立海關,是時洋銅即已流通內(nèi)地?!盵8]5011日本是清王朝“洋銅”進口的主要國家??滴跞哪辏?695)起,日本由于輸出量過大,“十余年內(nèi),國內(nèi)便已感覺銅不足用了”,于康熙五十年(1711)便對“清舶”入港數(shù)量以及貿(mào)易額數(shù)進行了限制,[7]3輸入量由此驟減?!肚宕颇香~政考》中記,日本在1751-1763年間,年輸出達二百萬斤;到1830-1837年這一時段,每年只有六十萬斤了。[7]3-4光緒、宣統(tǒng)年間,盡管又迎來從日本大量進口洋銅的時代,但與銅元的制造相關,和制錢毫無牽連。

第二,私銷活動猖獗。清代頻繁的私銷活動是引起制錢缺乏的另一重要因素。政府本擁有對制錢的鑄造與銷毀的絕對權,民間禁止以上行為。對于民間私自銷毀、鑄造,政府制定了系列法規(guī)進行規(guī)范。《大清會典》強調(diào):“凡錢禁莫重于盜、毀,民有犯者,立正典刑。其次私鑄,其次剪邊取鎔,其次用古廢錢,其次行小錢,犯者悉論如法。中外文武官失察者皆劾?!盵14]《清朝文獻通考》按語中明確記:“是時(康熙十二年)私鑄之例,系為首斬決,為從絞決;私銷者與同罪。至乾隆十五年改私鑄為首斬候,為從發(fā)遣。其私銷之犯仍照立斬、立絞例?!盵8]4972由此來看,朝廷對私銷行為更是深惡痛絕,故制裁力度大于私鑄。

另外,《大清律例》對“私銷”活動的懲處措施有更詳細的說明:

將為首者擬以斬決,家產(chǎn)入官;為從者,絞決?!Р煺?,地方官及該管上司交部分別議處。其房主、鄰佑、總甲、十家長等知情受賄,代為隱匿者,依為從例治罪。但知情不首告,并未分贓者,照為從例減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并未知情止于失察者,俱杖一百。旁人首捕審實者,官給賞銀五十兩。[15]544

此外,對于犯私鑄罪之人“必先嚴究有無銷毀剪邊情事,倘有確據(jù),即以私銷、私剪例,從重治罪”[15]544。乾隆十五年(1750)議準,如果有私鑄、私銷同犯之例,“倘有私銷確據(jù),即照私銷例從重治罪”[16]。

通過以上法律條款可以看出,清代對于私銷、私鑄行為制裁程度十分嚴厲,尤其是私銷。作為一方管理者,地方官的責任十分明晰,要求時時嚴密查訪,如有疏忽,仕途不順。

即便嚴刑峻法,大干例禁、以身犯險之人禁而不絕。戶部侍郎李紱深惡痛恨地指出:“嚴禁銷毀之令屢下,而奸徒自銷毀如故?!盵17]

銷毀行為之所以猖獗,基本是出于對利益的追逐?!渡陥蟆氛撝棋X缺乏之因:“錢之日見其短少者,皆為奸徒謀利銷毀之故也?!盵5]703吏部左侍郎陳廷敬在《制錢銷毀滋弊疏》里講得也很明白:“夫銷毀制錢,著之律令,其罪至重,然而不能禁止者,厚利之所在故也?!辈⑴e例說明:“今(康熙年間)銅價每斤直銀一錢四五分,計銀一兩僅買銅七斤有余,而毀錢一千得銅八斤十二兩,即以今日極貴之錢,用銀一兩換錢八九百文,毀之為銅可得七斤七八兩,尚浮于買銅之所得,何況錢價賤時用銀一兩所換之錢,可毀銅至十余斤者乎?”最后感嘆:“銅價既貴,奸人爭毀制錢以為射利之捷徑,鼓鑄之數(shù)有限 ,銷毀之途無窮,錢安得不日少而日貴乎?茍不因時變通,其弊將無所底止矣?!盵18]

“利之所在,雖繩以峻法,而豈可禁遏”[19],私銷制錢之風到清末仍舊猖獗不止?!稌r務通考》一文就講到:“近來銅錢之通行日漸其絀。一因銅礦久廢,采辦新銅甚難,新錢不能鑄出,而舊錢流行天下。水火之災、土石之蝕,消壞者歲有百十萬,逐漸不敷。一因新錢可以挺鑄,而民間日用器皿斷不能少,無處買銅,率行毀錢以改造之,每錢千質(zhì)重七斤,制為銅器,加工資可議三百文一斤。是千錢而增至二千余。市儈逐利,罔忌王章,相習成風,銷毀者不知幾千萬緡,而日愈不足矣?!盵20]私銷之風不僅引起市面錢荒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同樣也帶來銀錢比價的波動,造成錢貴銀賤。而私銷又往往伴隨私鑄,這又導致市面小錢充斥,出現(xiàn)“劣幣追逐良幣”的“格雷欣現(xiàn)象”。

第三,制錢大量出境與出口。地方制錢的出境、出口現(xiàn)象加快貨幣量的流失。1894年4月,四川梁山縣就因本地制錢大量運出省外,特向川東道臺提出稟請,希望允準攜銀到商業(yè)發(fā)達的重慶換購制錢,以濟錢荒。主政一方的道臺將稟文下札巴縣,要求“察看市面制錢盈絀能否有余,酌濟鄰邑?!辈辉?,中外商賈云集的重慶也存在著“奸商違禁多帶”,制錢不足、錢貴銀賤的困境。4月11日,巴縣知縣國璋收到臺札文后,將重慶制錢情況匯報如下:

遵查渝城水路通衢,萬商云集,全賴銀錢充實,藉資周轉(zhuǎn)。禁止運錢出境系奉前升藩憲崧通飭遵行,始于光緒十六年,行之已歷數(shù)載。彼時渝城市肆存錢尚足,外處客商亦多運錢來此辦貨,街市錢價平賤,故遇有客商稟請運錢往上下游買貨,尚準通融辦理。乃因日久弊生,每有奸商違禁多帶,成千累百,大莊運出。數(shù)載以來,市面遂形不足,錢價遂漸增昂。今歲每錢一千,需銀七錢八九分,將及八錢,為從來未有之事。錢之干枯,于此可見。是以春初,遵奉憲諭,重申告誡,禁運出關,......非不知錢貴流通,如果儲□局多,則酌盈濟虛,有何不可。如無體察商情,采訪輿論,僉稱街市錢實短絀,礙難由從所請。[21]

針對渝城制錢亦是短缺的情形,道臺也無能為力,只好作出批示:“查現(xiàn)在市面制錢尤為缺乏,實難通融弛禁,自應一律議駁,俾免他處效尤,仰辦轉(zhuǎn)飭梁山知照?!盵21]

除販運制錢出境會引起地方制錢大量流失外,清末洋商爭相購買中國制錢的現(xiàn)象,更是加重了各地制錢的短缺問題。故而朝廷大吏紛紛請求禁止。光緒年間,御史王鵬運上奏指出,“近京師錢價日貴,銀價日賤,咸歸咎于私鑄之充斥銀號之把持而不知,皆非也”,實則因為洋人“委人串同內(nèi)地奸商,以銀易錢,裝運出口,以致各省錢價陡長,銀價愈低”,故而,請求下旨,要求“通行各口稅務司嚴查”洋輪。[21]

光緒十三年(1887),湖廣總督裕祿直接奏請禁止洋船裝載銅錢出口。[5]702同年,御史黃煦也上奏言:“聞洋人于通商各口岸,購運乾隆以上制錢,上年湖北之漢口鎮(zhèn)購運至八九十萬串之多。洋人精于化學,化銀提金,化銅提銀,而乾隆以上制錢銅質(zhì)精純,每串可提銀一兩上下。提銀后復熔余銅售于中華,其銅菁華已竭,性枯質(zhì)脆,鑄錢擲地輒碎。既毀中華純銅制錢,又以壞銅貽害錢法,洋人計誠狡矣”,并認為在嚴禁私銷的前提下,“外洋銷毀之弊不除,恐舊錢日少,新錢難以接濟,實為圜法之蠹”。同時,提出兩個建議:一是“請飭下各督撫,通行各厘卡委員,新舊官錢一概準完厘稅,不得盡挑乾隆以上一色純銅制錢,發(fā)交錢上,為洋人購運地步。如奸商敢私挑此項制錢賣與洋人銷毀者,查出照私銷例究辦?!倍恰吧昝鞒鲅笈f禁……請飭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各國駐京使臣,申定制錢出洋禁約,行知南北洋大臣,頒示通商各口岸,一律嚴禁?!盵5]703而后,光緒帝要求李鴻章、曾國荃等人“確切查明,據(jù)覆奏,并咨行沿江沿海各督撫飭屬一體認真禁查,以杜弊端”[5]703。

重慶,作為被開商埠城市,自1876年以來,大量洋商赴渝開展貿(mào)易活動,自然也牽扯“制錢”外運問題。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重慶府札飭巴縣要求遵照戶部關于禁止運制錢出境的覆奏。[21]

面對制錢日益短缺的局面,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慶府再次發(fā)下札文要求巴縣衙門認真稽查各種違禁行為,指出“各省制錢短絀,前曾諭令沿江沿海嚴禁私運出口,現(xiàn)在仍形缺乏,難保無奸商運售外洋及私鑄私毀情弊,著各督撫嚴飭地方官及各關卡認真稽查,如有藉詞運載出境,即行查拏究辦。至私鑄私毀本干例禁,即著一體嚴查,照章懲辦?!卑涂h張知縣收到札文后,于隔日便發(fā)布告示,以此告誡商民百姓,避免引發(fā)地方經(jīng)濟問題。[22]

綜上所述,云南銅礦減產(chǎn)、洋銅價格日昂、民間私銷、私鑄以及地方銅錢的大量出境、出口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清代制錢制度逐漸走向崩潰。如何挽救由錢荒帶來的經(jīng)濟危機,保持通貨正常運轉(zhuǎn)?銀元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成為清代貨幣改革的前進方向。在朝廷的要求下,各地紛紛進行劃一的工作。川東重慶在白銀的推廣、使用中,地方政權,尤其是巴縣衙門在其中發(fā)揮著引領的作用。

二、重慶地方政府介入下的銀元推廣活動

明末以來,通過對外貿(mào)易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銀元以機器制造,“形式劃一、名稱單一、重量準確、使用便利”[23],得到中國商民的青睞,逐漸成為流行貨幣。嘉慶十二年(1807)兩廣總督吳熊光等上奏:“蓋緣省會及佛山鎮(zhèn)五方雜處,貿(mào)易皆以洋錢,遂通行各省;……甚至民間行使,必須先將紋銀兌換洋錢,因此請求下令禁止洋錢的使用。[24]1084由于江、浙、閩、廣等省使用洋元沿襲已久,且民間稱便,上諭駁回其奏請:“若遽紛紛飭禁,概令傾鎔,無論勢有難行,且恐徒滋擾累,激生事端。所奏不可行。”[24]1085側(cè)面反映出“洋元”在中國的暢銷程度。光緒年間,洋元在中國各地得到普遍適用。

光緒十三年(1887)五月,給事中方汝紹提到了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安徽、河南諸省行使洋元的事實。[5]634同年從張之洞的奏片中,又發(fā)現(xiàn)廣西、臺灣、湖北、山東、天津以及湖南、四川等地使用外洋銀錢,“以致利歸外洋,漏厄無底”的記載。[25]672另據(jù)宣統(tǒng)二年(1910)度支部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顯示,“外國銀元在中國者約計十一萬萬元有奇”[26],也就是11億元多。中國政府開始大量自鑄銀元也是肇始于清后期。據(jù)1925年的《銀行周報》所載信息看,從1889年起至1913年底,全國共鑄得銀元約有2.2億元左右。[27]

廣東最早開局鑄造銀元,具體時間,經(jīng)丁進軍考證是在光緒十六年(1890)四月初二日,并指出“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晚清我國采用機器自行鑄造新式銀元的誕生。”[28]廣東鑄錢局銀元樣式包括以下五種:一號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二號銀元,每枚重庫平三錢六分;三號銀元,每枚重庫平一錢四分四厘;四號銀元,每枚重庫平七分二厘;五號銀元,每枚重庫平三分六厘。[25]679之后,各地逐步開始了銀元的鑄造活動。

總之,制錢的短缺,外洋的流行以及朝野人士的不斷呼吁,使朝廷意識到銀元的優(yōu)勢,態(tài)度也逐漸發(fā)生變化,由默許民間自用、自鑄,最后由政府鑄造并倡導各地推廣使用。

(一)購買他省銀元。從檔案信息來看,重慶的銀元推廣至遲,光緒二十三年(1897)前是處于購買階段,并未設局鑄造。

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二十八日,重慶知府給巴縣衙門發(fā)去札文,要求衙門下發(fā)關于湖北銀元局所鑄銀元的告示,強調(diào):“湖北設局開鑄銀元,原以濟制錢之缺,方便商民之取。”而且規(guī)定“各局卡課厘均準商民一律用銀元交納,支發(fā)官款一體酌用。”[29]作為銀元推廣的重要方式。重慶“現(xiàn)開洋關,或有行使之處”,故而讓巴縣衙門將行用銀元的告示下發(fā),以便“濟圜法而收利權”[29]。

清光緒年間,面對市場上大肆流通的洋銀,時署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倡導湖北自鑄銀元,以抵制洋銀的泛濫。后得到朝廷批準,鑄成了大小五種式樣的銀元:第一等銀元,重七錢二分;第二等銀元,重三錢陸分;第三等銀元,重一錢四分四厘;第四等銀元,重四分二厘;第五等銀元,重三分六厘。一面鑄清漢文“光緒元寶”四字,……一面鑄團龍紋并附鑄仰文。[29]

光緒二十二年(1896)五月初十日,巴縣衙門收到重慶府發(fā)來的文札,要求派人領取鄂省銀元回渝,發(fā)交各商試用:

鑄造銀錢,其利甚厚,果能開辦得宜,自可暢行無滯,洵于利用、阜財,兩有裨益。且近來各處制錢日漸短絀,銀元但能暢行,亦足以濟制錢之乏。川省重慶,地方商賈云集,各國通商,將來銀元必可暢行。惟目下風氣未開,雖查詢商情,均稱利便,而事屬創(chuàng)始,必須先令試用,果能暢行,則將來鑄造行用較有把握。查兩湖督部堂現(xiàn)在鄂局鑄有銀錢,擬即咨取壹萬元,由該道委員前往承領到渝,發(fā)交各商試用,以期逐漸通行。[30]

透過札文了解到,在面臨制錢短缺,銀元獲利深厚的情形下,川督鹿傳霖將“商賈云集,各國通商”之地的重慶作為四川銀元使用的一個“試驗場”。出于“風氣未開”,加上“事屬創(chuàng)始”等原因,只是先試用他省所鑄銀元,待有成效后,再開局自鑄,可謂一種較保險的做法。

隨后遣員赴湖北省,領取“七錢二分重□銀元五千元,由對開至二十開各種小銀元,共配足一萬元”回渝。銀元領回后,巴縣衙門發(fā)交殷實商鋪投放市場流通行用。新式貨幣在重慶的早期推廣并不順利。首先面臨的是“兌換”問題,即如何與當前市場流通的“貨幣”兩相折合。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渝城的錢店商協(xié)商出一個方案。他們發(fā)現(xiàn)“銀元成色似不及票銀之足,而每元實重庫平七錢貳分,較之渝錢平計多參分”,進而倡議“每壹大元應作渝錢平票銀若干”“至于小元以大元類推”。事關重大,時任巴縣牧令的國璋不敢擅自決定,故而上稟了省級政府,請求憲臺的裁決。[30]

稟文中,國知縣除復述錢店商的意見外,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先是認可商人們的方案,“以平補色,極為公允”,接著提出“如能以多余之平補不足之色,再能格外略為減少,則商民樂從,或可行使。”至于是否有當,還請憲臺察核并批示確定最終的兌換數(shù)值。

道臺于四月十二日作出了回復,確定了“每一大元作為渝平票色銀七錢一分”的兌換比率,而“小元即以大元仿合,一體照行,并核做錢價。”同時要求“無論作銀、作錢一概行用,以期流通無滯?!敝劣谛袖N辦法,仍舊按照之前交給資金雄厚的商人代為流通的舉措。[30]

銀元既然已作為朝廷認可并要求推廣的貨幣,而且兼有“塞漏卮”“定圜法”以及“與外人爭利權”等諸多益處,各地理應大力倡行,作為地方的牧民官更有推廣之責。

(二)制定銀元進一步推廣方案。1898年7月23日,王知縣發(fā)下行使銀元的六言告示。告示強調(diào)使用銀元是朝廷的要求,而且有統(tǒng)一的標準,方便可行,以此來增強商民的信心。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告示,對于銀元的推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若將銀元的適用范圍擴寬,替代以往制錢或者銀兩所流通的領域,會進一步推動銀元的普及。

光緒二十八年(1902),布政使司陳璇指出川省制錢匱乏,請以銀元折合用以搭放兵餉等費用的建議?!敖ㄗh”強調(diào)川省制錢缺乏,導致養(yǎng)廉、役食及旗綠各營兵餉等費用難以支付,期間也嘗試多種辦法,皆屬“拆東墻補西墻”之舉,并不能根本解決實際問題。而此刻,川省已開始自鑄銀元,所以提出將寶川局應行搭放兵餉等費用,以銀元折合錢價支發(fā),“如此辦理,擇搭收兵餉無虞,缺乏錢價不致高昂,銀元亦可借以暢銷,實一舉三善”[31]。

對于布政使陳璇的建議,川東道臺要求各地照辦。10月21日,重慶張知府將道臺的札文札知巴縣衙門,“茲定于本年十月十五日為始,所有拾放錢票一律改發(fā)銀元?!瓰榇嗽鲈摽h一體遵照”[31]。并作為定例,永遠遵行。

(三)確定賦稅征銀的劃一辦法。重慶盡管在近代增開為商埠,中外往來密切,經(jīng)濟亦屬發(fā)達,然“開埠”日期畢竟較晚,社會風氣較沿海各口岸仍屬保守。所以,社會對銀元的認可程度終究不及沿海城市,以致地方政府的壓力倍增。尤其是銀元分局成立后,知縣官對銀元的推廣責任更重。鑒于川東道、通省厘金總局將銀元在重慶不夠暢行原因歸結為州縣及鹽厘各局在“公費”收取上拒絕接收銀元所致。所以,1902年11月4日,巴縣霍知縣同重慶銀元分局周、沈兩位負責人確定了渝城的鹽厘、土稅、丁地、錢糧、稅契、津捐一體搭收銀元的辦法:

現(xiàn)奉到憲札,諭重慶通用銀元,業(yè)已設局行用,用公款搭收為先。鹽厘、土稅、地丁、錢糧、稅契、津捐遵照督憲示諭,十兩必搭五元,多少照此推算,不準胥吏刁難。至于新厘船貨格外收搭,從寬完納。三串以下,照舊征收現(xiàn)錢十兩,以內(nèi)捐款,準其或銀或元。數(shù)至十兩以外,一律凈收銀元,倘用紋銀湊搭,定然不準。納捐、老厘內(nèi)多整數(shù),仿照辦理尤便。倘有司巡阻擾,訪實懲辦從嚴。至于街市行使,尤須恪遵諭言,倘敢造謠挑剔,以及壟斷賺錢,均于行銷有礙,查究決不遷延。[32]

該“辦法”試圖通過在各項公款征收時搭收部分銀元,以此實現(xiàn)銀元的普及,最后看來效果較好。

1902年11月7日,四川銀元總局的負責人又強調(diào)指出重慶銀元分局已設,推廣當屬亟務,且重慶具有華洋互市的特征,銷路比起他處應更暢通。而現(xiàn)實情況并不樂觀,故而,飭令巴縣令周慶壬親自幫同辦理,“務期設法行銷,流通無滯”[33]。待到1904年,巴縣令制定了渝城“公款”全部收取銀元的原則,相比之前的“搭收”辦法更進一步。此外,還規(guī)定了重量標準,即銀元一枚“合省九七平”[34]。

1905年,川東道臺要求巴縣衙門以告示的形式,廣布丁糧、稅捐等一體搭用銀元,以資挹注的方案。且責令將告示粘貼在木牌上,使城鄉(xiāng)俾眾咸知,“倘仍前搪塞了事,定即詳究懲?!碧浦h接到道臺發(fā)來的40張告示后,即刻派差役貼在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南紀門、儲奇門、金紫門、通遠門、臨江門、千廝門、老鼓樓等城鄉(xiāng)40處人員往來頻繁或易聚集的地方。[35]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的銀元推廣活動還表現(xiàn)在打擊各種投機行為上。當銀元大量流通于市場,成為人們?nèi)粘I睢⑸a(chǎn)以及稅收等支付手段后,也相應催生出各種投機行為,其中私鑄行為屬典型。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月至三月間,巴縣衙門先后五次飭差役到縣屬城鄉(xiāng)市鎮(zhèn),嚴密稽查不法之徒私鑄銀元一事。若有發(fā)現(xiàn)要求立即會同該處監(jiān)保、團約拿獲,鎖押帶縣,以憑照律究辦。[36]且對使用假銀,擾亂經(jīng)濟運轉(zhuǎn)的行為,給予嚴厲懲處。例如,宣統(tǒng)元年(1909),陳益興等使用假銀被當場拿獲后,即被收入枷班房等候懲處,假銀統(tǒng)統(tǒng)收入縣庫房等待銷毀。[36]

合而論之,清末重慶在新式貨幣銀元的行銷、推廣上,經(jīng)歷了從他處購買試用到本地開局鑄造使用的過程。由于渝城商民習慣的影響,銀元的接受程度在初期并不高,也經(jīng)歷了從“搭收”到“一體完納”的逐漸推進歷程。在這過程中,我們清晰看到,各級地方官通過下發(fā)告示、諭令、幫辦等多元化的途徑影響百姓對銀元的認可和接受。另外,銀元既然逐漸發(fā)展成流通中的主幣,制度層面的國幣,投放市場后,很快也引起一些牟利分子的投機行為,地方官又制定、采取懲處措施,以此規(guī)避損害銀元流通,妨礙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風險??傊?,以上現(xiàn)象皆體現(xiàn)出國家行政權力深入、介入社會經(jīng)濟領域的特征。

三、小結

清朝末年,傳統(tǒng)的流通貨幣面臨重大挑戰(zhàn),逐漸不能滿足商業(yè)發(fā)展的需求,易引發(fā)國家經(jīng)濟危機。與此同時,外國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尤其在沿海地區(qū)與制錢、銀兩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暢行一時,引發(fā)國內(nèi)輿論對自鑄銀元的廣泛倡導,進而影響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決策。然而,中國的銀礦儲量并不豐富,傳統(tǒng)貨幣銀兩的制作都靠外國白銀的輸入,如前文所言,當時主要是從日本購買白銀鑄造銀兩。年鑒學派史學家布羅代爾曾明確指出:“盡管有那么多的歷史學家把中國描寫成吸引全世界白銀的 ‘唧筒’,實際上遼闊的中國國土并非遍地白銀?!盵37]然而到近代,美洲的發(fā)現(xiàn)以及世界主要國家金本位制度的確立,使得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為清末銀元的鑄造創(chuàng)造了前提。

本文以長江上游的商業(yè)重鎮(zhèn)重慶為例,從區(qū)域史的角度探討清末的幣制改革問題,通過對此問題的考察,發(fā)現(xiàn)銀元的推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層政府的致力,利用行政權力逐步改變百姓用錢的習慣,引導地方金融活動的變遷。故而,引發(fā)進一步思考的是,商貿(mào)的發(fā)展,在看到市場作用的同時,不能小覷政府的角色和作用發(fā)揮,尤其是在以“人治”為特征的封建社會。

猜你喜歡
銀元重慶
重慶客APP
重慶人為什么愛吃花
“逗樂坊”:徜徉相聲里的重慶味
重慶非遺
在這里看重慶
今日重慶(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5
外國銀元流入福建及其影響初考
中國錢幣(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救命的假銀元
做人與處世(2016年8期)2016-05-12 11:06:30
聰明的縣官
真假銀元
模擬天平秤的過程找出假銀元
诏安县| 出国| 黄大仙区| 阿尔山市| 根河市| 宾川县| 新沂市| 英德市| 拉孜县| 车致| 济宁市| 清新县| 湛江市| 贵定县| 三台县| 延安市| 呈贡县| 江达县| 新化县| 上虞市| 东乌| 桃江县| 龙州县| 顺昌县| 平安县| 汉寿县| 阿拉善盟| 汉中市| 青田县| 关岭| 泗水县| 文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镇赉县| 阿拉尔市| 兰溪市| 南木林县| 宁强县| 钦州市| 漯河市| 南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