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永良
挫折教育的過程是,家長引領、指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面對挫折,調節(jié)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并固化為良好的心理素質。
經??吹接嘘P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的新聞:某大學大二學生時某,因為在補考中被老師發(fā)現(xiàn)作弊,心結難解,離開考場不久后便墜樓身亡;江蘇某市一名小學生因為作文被老師批“負能量”而輕生……撇開具體事件中當事人的方法、態(tài)度另說,從生命教育的角度,值得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反思:我們的教育還缺什么?那就是人生的必修課——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幫助受教育者正確認識挫折和防范挫折的心理綜合能力的塑造,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抗壓能力教育。通過挫折教育,最大程度減少挫折對受教育者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從而達到心理平衡,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家長應該高度重視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因為這關乎孩子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和長遠發(fā)展。家長還需要學習挫折教育的正確方法,規(guī)避誤區(qū),不要把挫折教育當成了提前吃苦教育、羞辱教育等。
挫折教育應尊重兒童生長的客觀規(guī)律,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而不應操之過急,拔苗助長,讓孩子提前去吃不適合他年齡的“苦”,否則真的會苦了孩子,給孩子留下心理傷痕。
比如,有些家長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性”,過早要求孩子單獨在一個房間睡覺,這樣的做法欠妥。孩子需要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系,尤其在嬰幼兒期,孩子的各種需求需要得到來自父母的及時回應。如果合理需求不能被及時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會受到影響。在《孩子的世界:從嬰兒期到青春期》一書中,作者就對幼兒期孩子對黑暗、獨立臥室的恐懼進行了描述。這本書是一本關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生理、心理百科書,結合黛安娜·帕帕拉、薩莉·奧爾茲、露絲·費爾德曼三位科學家的母親育兒經驗,印證了0~18歲兒童的大腦、身體、聽覺、語言、視覺、思維、道德、行為、情緒、信任等方面的特征,深入揭示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內在規(guī)律。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孩子需要與父母建立親密感和安全的依戀感的時期,父母一廂情愿地讓孩子獨立睡覺的做法是有害的。這樣的挫折教育就是犯了讓孩子提前“吃苦”的錯誤。等孩子長大幾歲之后,獨立睡覺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家長不必操之過急。
還有一些家長,為了鍛煉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早早就讓孩子去參加半個月的夏令營,遠離父母,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去,還美其名曰是挫折教育。其實,這樣的做法也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剛剛過去的暑假,我就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奶奶帶著她的兩個孫子來咨詢我。大孫子10歲,小孫子7歲。奶奶向我描述,暑假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和鍛煉其意志,不惜重金也不惜“小別離”,把兩個孫子送去了一個軍事化的郊野夏令營,時長半個月。當時孩子們都適應得不錯,沒想到回家后小孫子頻頻做噩夢,夢里一直喊:“我要回家!”奶奶還特意強調,當時夏令營的老師反饋的情況是小孫子適應很快,也不和老師提什么要求,非常乖。我和這位奶奶說,7歲的小男孩,平時都沒有離開爸爸媽媽,突然要去陌生的環(huán)境住兩周,而且是軍事化管理,他的恐懼足以大到讓他三緘其口,不敢提任何要求??!他只有以假裝很乖來取悅老師,獲得一點可憐的安全感??!我和這位7歲的小男孩聊了一個小時,他向我哭訴了當時不肯去夏令營,但是家人非要讓他和哥哥一起去接受鍛煉;在夏令營里他也不敢多說話,怕被教官當眾取笑或懲罰……可憐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去經受不適合他年齡的挫折,結果適得其反。奶奶疑惑地問我,為什么大孫子的反應就好很多,才差3歲嘛!我告訴她,對孩子而言,差3個月都差不少呢,何況3歲!
還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技能,早早把孩子送進培訓班,還認為提早學可以更加磨煉孩子。殊不知,太早了反而有害無益。我的一位表弟至今還對他當年跟著姐姐去學游泳的事耿耿于懷:他6歲,本身很怕水,家長非要讓他跟著11歲的姐姐在暑假一起去學游泳。教練的方法也很簡單粗暴,直接把孩子扔進水里,看你想不想浮起來。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表弟在6歲就“成功”地學會了游泳,他家長也非常得意:“我的做法很英明吧,不逼你一把,你怎么可能早成才?”表弟私下里對我說:“英明個啥???三十年過去了,我的心理陰影揮之不去,一提到游泳就恐懼!”
我經常在商場、游樂場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鬧著要買玩具或玩游戲,家長不同意,就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孩子進行辱罵,甚至對孩子說:“我們不要你了,你留在這兒吧!”孩子聽了很害怕,大哭著撲向家長,卻被家長狠心地甩開。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心里就很難受,有時候還會多管閑事地上前對家長低聲勸說。大多數(shù)家長聽我說這樣做會傷害孩子尊嚴時,一般會停止辱罵,帶著孩子離開現(xiàn)場。但有小部分家長卻繼續(xù)罵孩子,還說:“我就要磨煉他,讓他受受挫折,不然他不知道人生哪能事事都滿意的道理!”
這樣的家長實在是誤解了挫折教育的真諦。我們知道,挫折教育是要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在挫折面前適時地進行心理調節(jié),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可不是讓孩子在眾人面前丟臉,尤其是丟掉尊嚴。如果挫折教育以傷害、侮辱孩子的尊嚴為代價,那真是得不償失。經常被父母羞辱的孩子,其自我價值感和尊嚴感很低,容易自卑甚至自閉,或自暴自棄做出反社會行為。
面對孩子鬧著要買玩具或玩游戲的事情,其實家長應該提前在家里就和孩子定好規(guī)則。比如,每次去游樂場可以玩幾個游戲,金額不超過多少錢。這些具體內容可以和孩子商量著來定,定好了就嚴格遵照執(zhí)行。到了游樂場,孩子看到這個游戲很刺激,那個游戲也好玩,但是根據(jù)規(guī)則他必須做出選擇。這其實就是一種挫折體驗了:挫折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因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而受到阻礙或干擾,動機不能實現(xiàn),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體驗。讓孩子真切地去體驗“不是商場的所有東西都能買回家”和“不是游樂場的所有游戲都能一次性玩遍”,孩子就學會了做出取舍和選擇。這個過程已經是在進行心理調適了。
挫折教育的過程是,家長引領、指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面對挫折,調節(jié)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并固化為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不是拔苗助長讓孩子提前吃苦,或反其道而行之對孩子進行羞辱。只有真正尊重、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有強大的內心去迎接外界的風雨。挫折教育,說到底還是愛的教育。只有懷著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愛,挫折教育才會有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