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青
(南京市小行小學,江蘇 南京 210012)
文白互譯就是通過古文和白話文的相互對照以達到理解古文大意的目標。教學中,白話文和小古文相互映照,可以教師朗讀古文片段,學生找出相對應的白話文;也可以教師朗讀白話文,讓學生找出相對應的古文。這樣的對話既可以在師生之間進行,也可以在生生之間進行。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時,教師引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行對照閱讀。教師讀古文“群兒戲于庭”,學生找到對應的現(xiàn)代文“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保唤處熢僮x古文“足跌沒水中”,學生對答“一不小心,掉到缸里”。隨后,變化對話方式。教師讀白話文“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學生對出“一兒登甕”;教師再讀白話文“司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學生對“光持石擊甕破之”。學生輕松突破了理解文意這一“堡壘”。
可以說,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14篇小古文都能從相關語文教材或是少兒出版讀物中,找到相對應的現(xiàn)代文進行文白互譯。
文白互譯中的現(xiàn)代文為學生了解小古文的文意提供了橋梁,文白互譯的方式也增加了學生理解小古文文意的趣味性。學生在師生、生生、學生與作品之間的互動對話中,輕松地理解了文意,掃清了學習小古文的文字障礙,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
文白對比是將現(xiàn)代白話文和小古文進行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古文和現(xiàn)代白話文在表達習慣上的不同,從而感受古文的特點以及其中蘊含的古代文化。
例如,《司馬光》一文中“群兒戲于庭”,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游戲”。其中“戲于庭”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邏輯應該是“于庭戲”,這正是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語序的不同。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群兒戲于庭”的意思后,可進一步比較“戲于庭”和“于庭戲”,從而感受古人表達順序的不同。
理解古文意思是一件難而枯燥的事情。運用文白對比的方式,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在對照閱讀中,與古文對應的現(xiàn)代文,成為學生和古文之間思維的階梯。學生沿著現(xiàn)代文這個階梯,順利掃除閱讀障礙,一路走進古文的深處。
“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強調文學作品和作者的生活思想及時代背景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學生在閱讀中,只有具體地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背景,才能做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主旨。作為小古文的現(xiàn)代讀者,尤其是語言經驗缺乏的小學生,如何領悟小古文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呢?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生動語言,補充相關背景資料,促進學生全面了解作品內容,深刻理解作品內涵,從而豐富學生對作品的感悟,激發(fā)學生對小古文的熱愛之情,促進其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例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時,教師可補充經過改寫的《韓非子》和學生收集的《韓非子》的相關介紹,以及司馬遷等人的賞析,引導學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對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的領悟。
課堂上適時補充的背景資料,因其語言表達方式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學生更容易借助這樣的補充閱讀深刻地感受古文中蘊含的情感,從而產生共鳴。適時引入作品及作者的相關背景資料對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及情感很有幫助,可讓小古文閱讀具有一定的深度。
想象力是人類思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具有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小古文雖然短小精悍,但是短短的幾十個字蘊含著曲折的情節(jié)、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意蘊,給讀者留下了許多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
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小古文的留白進行適當?shù)南胂笈c補白,讓文本的生動畫面形象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更容易觸摸到小古文主旨。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合理想象的空間與機會,讓學生把小古文文字背后的畫面、情感,通過想象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一方面豐富學生對小古文意蘊的感受與理解;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中“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一句,蘊含著豐富的畫面和意境,是幫助讀者從字面走向文本深處的關鍵所在。學習如果僅停留在對文意的簡單概括上,顯然是膚淺的、單調乏味的。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激活思維,想象語言蘊含的豐富畫面。
一學生想象道:炎熱的夏夜,車胤在院子里認真地學習。許多螢火蟲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它們一閃一閃的,在黑暗中顯得那么明亮。車胤突然領悟到了什么似的,激動地想:如果把這么多的螢火蟲放在一起,不就可以當作燈來用了嗎?于是,他用白布做袋子,抓了幾十只閃閃發(fā)光的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把袋口牢牢扎緊,把布袋吊起來當作燈用。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勉強可以用來看書了。從此,他夜以繼日地學習。由于他勤學苦練,終于成了一個有用的人。
小古文簡練的表達蘊含著豐富的情節(jié)和生動的畫面。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可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也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優(yōu)秀品質的感悟。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意性仿寫或改寫,并將其遷移到其他古文的學習當中,進而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古文創(chuàng)造性地改寫成簡短的故事。有同學以李白的身份進行表達:小時候,我很聰明,但也很貪玩,很不喜歡學習。一天,我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丟下書,就溜出去玩了。我漫無目的地四處閑逛,玩得可開心了。不知不覺中,我走到了一條小溪邊。溪水潺潺,小溪很漂亮。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正在溪邊吃力地磨著鐵杵,她磨得可專心了。我覺得很奇怪,就上前問她:“老奶奶您好!您在干什么呀?”老奶奶看了看我,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蔽页粤艘惑@,問:“鐵杵這么粗,要多少年才能磨成針呀?”老奶奶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就像你們小朋友學習一樣,要下功夫才能學到真本領哦!”我聽了以后一下子愣住了。突然,我很受啟發(fā),決定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堅持不懈的人。終于,經過不懈的努力,我長大后成了一名大詩人。
還有一些同學從老奶奶的角度進行改寫,也有些同學從杜甫、汪倫的角度進行改寫,學生熱情高漲,也很有創(chuàng)意。教師再組織開展“班級故事分享會”,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創(chuàng)意改寫這樣一個遷移運用的過程,能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小古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拉近學生和作品之間的距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小古文學習的形式,在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對小古文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