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第二十二中學 張 建
長期以來,中學計算機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都較差,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較多,廣泛體現在學生、教材、教師等方面。而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計算機教學水平已是必然要求,需要在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現狀的前提下,積極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合理優(yōu)化,進而提高教學實效性,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參與課堂,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探索,實現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其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直接影響了實際教學效果。首先,不少中學生在信息化時代長大,對計算機往往有著濃厚興趣,不過他們的興趣更多體現在基于計算機的各種娛樂方式上,如看視頻、看小說、聽音樂、玩游戲等。而中學計算機課堂教學內容主要是計算機知識和技術,這與學生興趣之間缺乏足夠的統(tǒng)一性,導致很多學生缺乏足夠的計算機學習興趣,自然導致課堂教學實效性偏低。其次,部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在部分學生的認知中,計算機課程在考試體系中并不重要,屬于“可學可不學”的學科。在這種思想認知下,學生自然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再加上興趣的缺失,更是不會投入足夠精力在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中,導致教學活動難以順利、高效開展,嚴重影響實際教學效果。最后,學生沒有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自小成長在信息化時代的中學生對計算機有一定了解,這使得他們在計算機課堂上總是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相應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沒有嚴格按照教師的教學和指導進行學習,相應的學習方法掌握不到位。在缺乏科學、系統(tǒng)學習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是對計算機知識和操作一知半解,教學實效性較差。
中學計算機教材內容較為陳舊,滯后性明顯,已經難以適應中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發(fā)展需要。教材內容長期未進行更新,而計算機本身是一門快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課程,教材的滯后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高效開展。與現實脫節(jié)較為嚴重的教材內容不僅難以吸引學生興趣,也會大幅影響教學實踐性,導致學生在計算機課程學習后,不能將相關知識技能有效運用于日常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與此同時,中學計算機教材中雖然包含部分案例,但是這些案例往往不夠生動,只是死板的過程演示,不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和積極性。
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其信息技術專業(yè)素養(yǎng)、教學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等直接影響著計算機課堂教學實效。和其他課程相比,中學計算機課程教師的入職門檻更低,部分教師甚至沒有相應的專業(yè)證書,在計算機知識、計算機操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足,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還有部分教師雖然計算機專業(yè)素養(yǎng)過硬,但是教學能力卻有所不足,存在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式單一死板等問題,同樣會對課堂教學實效性造成不小限制。另外還有部分教師缺乏良好創(chuàng)新意識,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計算機專業(yè)發(fā)展趨勢,導致課堂教學內容不能緊跟時代變化和發(fā)展。
在中學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指導教學,提高教學實踐性?;谂d趣原則、創(chuàng)新原則、思考原則、合作原則以及反饋原則,靈活運用包括互動式教學、分組合作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在內的各種教學方法,能夠顯著改善實際教學效果。
中學計算機互動式教學主要包含課堂互動實踐與課后討論兩大部分。首先是課堂上的互動實踐,這是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和把握的關鍵內容。中學計算機不僅要學習軟件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求學生大致了解計算機發(fā)展歷史,以及計算機硬件組成系統(tǒng)等。若是教師未能體現教學的互動性,僅憑自己的口頭闡述與講解,則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聊,最終的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也不甚理想。對此教師便可以采用視頻教學法,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比如講到第一臺計算機誕生的過程時,教師就可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讓他們以直觀的形式學習并了解,教師從旁進行補充和引導。再比如講到如何拆解主機箱時,教師也可用視頻的方式讓學生觀看具體的步驟,掌握各個部分在計算機中所占的位置,再給學生拓展講解硬件維修和更換的有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也應多關注和學生的互動情況,可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回答,看學生還有哪些不懂之處。其次是課后討論。計算機這門課程本身有著很強的實踐性,除了課堂上的講授與交流外,課后討論也必不可少。教師要在一堂課結束后與學生一同討論,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他們答疑解惑。
由于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中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整體也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態(tài)。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就可以采用分組合作教學的方法,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最好是依照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把基礎差不多的學生分到一個組內,每組5 到7 個人,在此基礎上展開分層次的教學。在備課階段,教師就要全面思考不同層次的學生各自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如果要促使基礎較差的學生更快取得進步,需要以何種方式來進行講授,以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拓展其知識面。最為主要的是幫助所有學生切實地理解并掌握每個知識點,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提升。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準備不同的問題讓各個小組展開討論,待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再進行最后的總結和歸納。布置作業(yè)的時候,教師也需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內容,給不同小組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yè),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地發(fā)揮和完成,增強教學實效性。
任務驅動教學法主要是讓教師為學生設計相應的任務,由學生來完成,并在此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和處理問題,確保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采用該種方法開展教學時,任務的設計和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提升任務的創(chuàng)新性,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貼合他們喜歡新鮮事物的心理。與此同時,教師所選擇的任務內容還應當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密切相關,如此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感受到計算機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比如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聯系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任務,可以讓他們做表格、畫圖形,也可以讓其完成一個調查報告或是信息展示作品等,例如使用Excel 表格設計一張成績統(tǒng)計表、運用PPT 制作一張賀卡等。在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教會學生運用各種工具與知識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教師可以嘗試將任務進行分解,讓學生先了解Excel 和PPT 的界面組成、基礎功能以及相應的基礎操作等,然后再引導學生將工具功能和任務目標進行綜合分析,思考怎么才能通過Excel 表格錄入數據并形成相應的成績統(tǒng)計表,如何才能通過PPT 插入圖片、動畫、音樂等制作賀卡。在攻克一個又一個任務和難題的過程中,學生不由自主地進行思考,產生強烈的學習探索興趣,同時在完成任務后也能充分享受相應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進一步強化學習欲望和信心。這樣有助于讓學生帶著任務開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一邊思考一邊動手實踐,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最終在習得新知識的同時順利完成任務,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綜上可知,要想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務必要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優(yōu)化。針對當前中學計算機教學中學生、教材、教師等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更加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適當優(yōu)化,通過教學實踐改善課堂,促進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同步提升,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自主、和諧的優(yōu)質課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