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克翹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北京 100007)
《西游記》第一回,美猴王欲擺脫輪回、逃避生死,“一心里訪問佛仙神圣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①,他乘筏浮于海,經(jīng)南贍部洲至西牛賀洲,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須菩提祖師為師。祖師給他起法名孫悟空。須菩提這一人物,雖然被描繪為在洞中修行的神仙,但又是具有“西方妙相”、“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也就是說,他似乎是一個佛道混合型人物。
第二回,須菩提能夠教授弟子的學(xué)問不僅包括儒釋道,還有陰陽家、墨家、醫(yī)家等等,說明他不僅兼通三教,更全面掌握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孫悟空除了長生不老法,其余一概不學(xué)。于是,師父在他頭上打三下,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guān)上。悟空明了師意:要在三更天從后門進入,去秘處傳他道法。最后,孫悟空學(xué)會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云”。
據(jù)書中這兩回對須菩提的描述,筆者以為,有這樣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西游記》之須菩提原型可以追溯至原始佛教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須菩提(Subhuti)。這在學(xué)術(shù)界已成共識。佛教史上,如同佛的概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nèi)涵一樣,須菩提的概念在原始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時期都有所不同。而這些不同也反映在《西游記》中的須菩提身上。
第二,《西游記》之須菩提給美猴王起名“悟空”,突出了一個“空”字。同時,第一回說給美猴王開門的仙童“心與相俱空”,又說須菩提“空寂自然隨變化”,都透露出大乘佛教對“空”的強調(diào),暗示出小說中的須菩提與大乘佛教的關(guān)系。
第三,《西游記》之須菩提讓孫悟空三更天從后門入,去“秘處”傳法,突出的是一個“秘”字?!懊亍奔疵孛埽嗉疵芙痰摹懊堋?。第二回祖師說了“顯密圓通真妙訣”這樣的話,其中的“顯”指大乘佛教,“密”即密教,或稱佛教密宗。而且,須菩提教授孫悟空神通變化以及口訣(書中又稱口訣為咒語、真言),都是密教的要素。這些又透露出小說中之須菩提與密教相關(guān)。
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三點做具體考證。
原始佛教中,佛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這是學(xué)界公認的。同樣,他的十名大弟子也是實有其人,這也被學(xué)界所公認。也就是說,須菩提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前輩學(xué)者崔連仲先生說:
須菩提,舍衛(wèi)城人,婆羅門(一說吠舍)種姓,以論證“諸法性空”著稱,故被譽為“解空第一”。[1](P44)
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所長,須菩提的長處主要是“解空第一”,如《增壹阿含經(jīng)》卷三,就肯定并解釋了他的這一長處:“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業(yè),亦是須菩提比丘?!盵2](P558)這里的“空寂”二字成為常用的佛教語匯,因此《西游記》第一回說須菩提“空寂自然隨變化”就看似巧合而實則必然了。
總之,《西游記》之須菩提來自原始佛教之須菩提,鮮有異議。
部派佛教階段以后,大約公元1世紀漸漸生發(fā)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兩漢之交,佛教由西域向中原地區(qū)傳播。在公元2世紀后期,屬于大乘佛教“般若”類經(jīng)典的《道行般若經(jīng)》由月氏沙門支婁迦讖介紹到中國。此后,般若類經(jīng)典《放光般若經(jīng)》(西晉無羅叉譯)、《光贊經(jīng)》(西晉竺法護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譯)等陸續(xù)于兩晉時期譯為漢文[3](P316)。而且,屬于般若類的著名經(jīng)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簡稱《金剛經(jīng)》,鳩摩羅什譯)也在此期間被譯為漢文?!鞍闳簟币庾g為“智”(即智慧),“波羅蜜”意譯為“度”(即到彼岸),“摩訶般若波羅蜜”意譯為“大智慧到彼岸”,簡譯為“大智度”。相傳為龍樹菩薩所造的百卷《大智度論》即是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解說,此經(jīng)亦被鳩摩羅什譯出。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從般若類經(jīng)典中發(fā)現(xiàn),須菩提的名字密集出現(xiàn)于這類典籍。據(jù)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的《電子佛典》字符串統(tǒng)計,須菩提在《道行般若經(jīng)》中出現(xiàn)607次,在《放光般若經(jīng)》中出現(xiàn)1 769次,在《光贊經(jīng)》中出現(xiàn)625次,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中出現(xiàn)2 672次,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中出現(xiàn)695次,等等。須菩提之所以在般若類大乘經(jīng)典中出現(xiàn)得如此頻密,就是因為他“解空第一”。般若類佛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要解決“空”的問題,所以其中要么由佛出面向須菩提解說“空”義,要么由須菩提出面向他人解說“空”義。
“空”這一概念“在原始佛教時期提出,在部派佛教時期被完善、充實,到大乘佛教時期進一步被豐富、創(chuàng)新”[4](P119)。般若類經(jīng)典強調(diào)的“空”,正如《大智度論》卷十九所歸納和強調(diào)的:
佛告須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占词悄鶚劊鶚劶词强?。[5](P198)
其實,“色②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命題在般若類佛經(jīng)中相當(dāng)常見,人們主要是通過《金剛經(jīng)》而熟悉它的?!督饎偨?jīng)》在唐代曾因明皇親注頒行天下而家喻戶曉,其中曾五次強調(diào)“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總之,大乘佛教時期的須菩提更以“解空”為顯著特征。至于《西游記》中的須菩提,筆者以為還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他給美猴王取法名“悟空”,寓有深意。這使人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解空”。由“解空”到“悟空”,是一個認識和覺悟的過程,也是一個師徒傳承的過程?!段饔斡洝返淖髡呓o美猴王起的這個名字,是在有意無意間做出的巧妙安排,發(fā)人深思。
第二,他教授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也和“空”關(guān)系密切。所謂“變化”即佛教中常說的神通,有時又合稱“神通變化”,簡稱“神變”。按照大乘佛教的觀點,神通的本質(zhì)也是空。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三所說:“神通空不名神通,離空亦無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盵6](P234-235)變化是幻,幻也是空。如《道行般若經(jīng)》卷一,須菩提報佛言:“爾天中天!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7](P224)
第三,他教孫悟空的“筋斗云”也與“空”有關(guān)?!敖疃贰?,又作觔斗,唐代即是百戲中的一種,即一種娛樂節(jié)目,崔令欽《教坊記》中就有“筋斗裴承恩”和“教坊一小兒,筋斗絕倫”[8](P15,P30)的記載。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則記“鼓架部”有“旋槃觔斗”[8](P123)。到宋代,筋斗更是成為百戲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記:“一人上蹴秋千,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秋千”,“上竿打筋斗”[9](P184,194)等百戲表演。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記有“百戲踢弄家”“能打筋斗”[10](P193)。由于宋金元時期雜劇的發(fā)達,百戲的筋斗自然也被雜劇采用,成為涉及武打雜劇的要素。對此,除了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有記載外,一些雜劇中也有直接反映[11](P230-231)。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筋斗”一詞在兩宋時期的中國佛教界成為熱詞,被常用于一些高僧的語錄、詩詞或偈頌當(dāng)中。例子很多,今僅舉一例?!秷A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二:“而今兄弟見恁么說,便道:‘只是虛空里打筋斗’。兄弟,只這虛空也難得。豈不見祖師傳法偈云:‘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盵12](P7698)由此可見,這“筋斗云”也是作者們有意無意的神來之筆。
《西游記》與密教關(guān)系非常密切,有關(guān)考證可參見拙著《神魔小說與印度密教》[13](P60-118)。《西游記》中的須菩提和佛典中的須菩提都與密教關(guān)系密切。而密教典籍中的須菩提則逐步被神化,下面從五個方面予以考證。
在原始佛教時期,釋迦牟尼最初并不主張練習(xí)和顯示神通變化。但后來、尤其是在大乘佛教時期的經(jīng)典中,佛祖不僅贊同神通變化,而且還親自展現(xiàn)神通力。如《觀佛三昧海經(jīng)》卷八,說舍衛(wèi)城來了一些淫女(妓女),使富家子弟花費了大量錢財,國王為此請求佛祖出面教化這些淫女。于是佛祖命弟子們展現(xiàn)神通前往教化現(xiàn)場,須菩提等十大弟子都“作十八變,飛至試場。如是,千二百五十比丘各現(xiàn)異變,亦作十八種神通,飛至試場”[14](P684)?!扒Ф傥迨笔欠鸾?jīng)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數(shù)字,是佛陀釋迦牟尼隨行弟子的數(shù)目之一,此外尚有“五百弟子”和“十大弟子”等說法。這段經(jīng)文宣揚的是佛陀的隨行弟子們?nèi)烤哂猩裢?,這是大乘佛教的說法。
《分別功德論》卷五說,佛陀的五百弟子中,有兩個須菩提:其一叫“天須菩提”,出生于釋迦族(應(yīng)即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因一特殊機緣“思惟四諦,至于后夜,即得羅漢,便飛騰虛空”[15](P47)。這種飛騰虛空的本領(lǐng)是最普遍的神通變化,佛典中多有描述。這說明須菩提在大乘佛教中已經(jīng)具有神通。
《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卷一也說,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名弟子“皆阿羅漢”。而阿羅漢的特點即“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咸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能入一切自在之地。其名曰慧命須菩提、慧命大迦葉、慧命舍利弗、慧命大目乾連。如是等大威德神通聲聞,而為上首?!盵16](P661)《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屬于密教文獻,也就是說,在一些密教文獻里,佛陀的全部隨行弟子均為羅漢,而其大弟子則具有大威德、大神通、大自在,須菩提包括在內(nèi)。
須菩提與神變相關(guān)的例子很多,下文還將提到,這里僅舉三例。
佛典中,咒語或真言(梵文為mantra)又稱陀羅尼(梵文為dharani)。咒語在印度起源甚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吠陀時期,并很早就被引入佛教,且得以迅速發(fā)展。因此,秘教的早期階段被學(xué)界稱為“陀羅尼密教”。如中國學(xué)者呂建福先生所說:“陀羅尼在初期大乘佛教中的演變和發(fā)展直接導(dǎo)致了原始密教——陀羅尼密教的形成?!盵17](P31-32)
佛典中的須菩提自然也與咒語真言緊密相連?!秾毿峭恿_尼經(jīng)》卷三為我們提供了他念誦咒語的有力佐證:“爾時長老須菩提,為魔童子說此偈已,即說咒曰:‘多侄也他,蘇文第,毗文第,文陀,阇醯,賜離,賜離,賜離,阿婆賜離,阿婆呵賜離,多他多婆賜離,步多俱胝賜離,娑婆呵?!癄枙r長老須菩提為此童子于歌聲中說此偈辭及陀羅尼句,時彼五十童子,第一歡喜,生凈信心。”[18](P549)經(jīng)中,不僅說了須菩提用咒語教化五十童子,另外幾位佛陀的大弟子們也分別出面念誦了陀羅尼咒語,施以教化。他們所用咒語各不相同,說明他們有各自專屬的咒語。
再如,《陀羅尼集經(jīng)》卷十一介紹了求雨的壇法:“五龍王前,龍別各安一大瓦瓶,瓶上各以白粉涂之。其瓶身上,以真牛黃各畫四個須菩提像,結(jié)加趺坐?!贝送?,還要在壇的四角安置水罐、鮮花、楊柳枝等。同時,“其壇內(nèi)外,多以泥作小龍子形,以為眷屬。五龍王前,各以種種餅果飲食,一大牙盤盛而供養(yǎng),其食日別換新好者。作是壇法乞雨之時,每日以煮五谷一石,散施地上鬼神等食。作法時共八弟子伴……如是八人更互入壇誦咒,不得令其壇內(nèi)空虛。日夜誦咒,咒聲莫絕?!终堄械掠行芯M眾僧,及自清齋,香湯洗浴,著新凈衣,入幃之內(nèi),轉(zhuǎn)《大云經(jīng)》《孔雀王經(jīng)》《大云輪經(jīng)》,六時繞壇行道禮拜,助祈雨人。若能如是作法乞雨,三日得雨。若不得者,一七日內(nèi)必得大雨?!盵19](P880)這里,須菩提以神的身份出現(xiàn)于祈雨壇場,他的畫像與咒語、轉(zhuǎn)經(jīng)共同形成一股神秘力量,迫使龍王降雨。
須菩提與咒語真言相關(guān)的例子尚多,今僅舉二例。
三昧(梵文samadhi),又譯為三摩地,意譯為定,是瑜伽修行的一個高級境界,指心專注一處而不動的狀態(tài),進入這種狀態(tài)稱為入定。更重要的是,瑜伽修行在密教中得到進一步發(fā)揮,并成為密教的代稱,故密教又稱瑜伽教。如此,三昧的概念也在密教中有所發(fā)展。
早在般若類經(jīng)典中,須菩提便因得“無諍三昧”而對三昧有深刻理解,并得到佛祖的贊揚。事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三: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諸三昧已,從過去佛受記耶?”須菩提報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異諸三昧,諸三昧不異般若波羅蜜。菩薩不異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不異菩薩。般若波羅蜜即是三昧,三昧即是般若波羅蜜。菩薩即是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即是菩薩。”舍利弗語須菩提:“若三昧不異菩薩,菩薩不異三昧,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三昧。菩薩云何知一切諸法等三昧?”須菩提言:“若菩薩入是三昧,是時不作是念,我以是法入是三昧。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是菩薩于諸三昧,不知不念?!鄙崂パ裕骸昂我怨什恢荒??”須菩提言:“諸三昧無所有故,是菩薩不知不念?!睜枙r佛贊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我說汝行無諍三昧第一,與此義相應(yīng)?!盵6](P238)
關(guān)于無諍三昧,《大智度論》卷十一說:“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第一。無諍三昧相,常觀眾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憫?!盵5](P136-137)這里說須菩提得到“無諍三昧”,其意思是指一種消除了煩惱、悟到空的實質(zhì)、對眾生心懷憐憫的高超境界。
大乘佛教認為,要想達到三昧的境界,就要學(xué)習(xí)和掌握通過智慧到達彼岸世界的知識,即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作為佛祖門下獲得“無諍三昧第一”頭銜的大弟子,在獲得真?zhèn)髦?,又向佛祖講述他自己的心得,如《大智度論》卷四十一所說: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欲知十善道,欲知四禪,欲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入覺意三昧,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欲入六神通九次第定超越三昧,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欲得師子游戲三昧,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欲得師子奮迅三昧,欲得一切陀羅尼門,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得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觀印三昧、畢法性三昧、畢住相三昧、如金剛?cè)?、入一切法門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凈力三昧、高出三昧、畢入一切辯才三昧、入諸法名三昧、觀十方三昧、諸陀羅尼門印三昧、一切法不忘三昧、攝一切法聚印三昧、虛空住三昧、三分清凈三昧、不退神通三昧、出缽三昧、諸三昧幢相三昧,欲得如是等諸三昧門,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蜜。[5](P360-361)
如今,人們很難辨析這段話中的所有概念,但大意是清楚的,即修煉各種三昧,都離不開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這就是須菩提反復(fù)強調(diào)的主旨。
關(guān)于須菩提修煉三昧所獲得的神通力,釋迦牟尼師徒之間、弟子之間有過討論,如《菩薩念佛三昧經(jīng)》卷二所說:
爾時阿難心生念言,此須菩提阿蘭若行最為第一,而無等雙。今是大德在此會中。世尊常說此須菩提,能作種種無量神通。阿難即問須菩提言:“如是變化將非汝耶?”答言:“長老,非我所為,我能常樂,不舍閑處。如彼定心入此三昧,以是三千大千世界,置一毛端極微之分,周回旋轉(zhuǎn),如陶家輪。其中眾生,無覺知者。長老阿難,我于佛前,能師子吼,正說無畏。吾以一氣吹此三千大千世界,悉令燒盡,不使眾生有熱惱想。我曾示現(xiàn)如此神變,能在佛前說師子吼,以此大千世界眾生,置一指端上升虛空,彼此寂然,無諸音聲,不相觸礙,及覺知者。[20](P803)
至此,須菩提三昧修行的神通力已經(jīng)被無限夸大。又如密教典籍《大威德陀羅尼經(jīng)》卷十四所說:
阿難問言:“世尊,何故如來所說,上座須菩提,最上第一具足福田?”佛告阿難:“有三昧名‘無有上’,尊者須菩提具是三昧,以是故,如來說為第一福田。”阿難復(fù)問言:“世尊,其上座舍利弗,豈不具足彼三昧耶?”佛告阿難:“其上座舍利弗,亦不具足彼之三昧?!卑㈦y復(fù)問言:“世尊,自余聲聞頗有具足,彼之三昧如上座須菩提不?”……佛告阿難:“……其須菩提,于一切法中不縛不著,其上座舍利弗不能量度。上座須菩提亦不能思如是等想。得禪比丘有是果報……是名精進三昧。言精進三昧者,此是證道。”[21](P812-813)
這里是說須菩提的“無有上”三昧又稱“精進三昧”,已經(jīng)是高得不能再高的境界了,得到佛的肯定,就連號稱“神通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也比不上。由此可見,密教典籍中的須菩提已不再停留于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所說的“無諍三昧”的水平上了。
當(dāng)密教發(fā)展到七八世紀,即進入真言乘和金剛乘階段后,須菩提也被進一步神化,并且獲得了金剛的名號。
例如,《胎藏金剛教法名號》中所說:
門北,第一如來爍乞底(眾行金剛),第二旃檀香辟支佛(清涼金剛),第三多摩羅香辟支佛(氛氳金剛),第四大目乾連(妙用金剛),第五須菩提(無相金剛),第六迦葉波(離塵金剛),第七舍利弗(般若金剛,亦名巧智,亦名善巧),第八如來喜(稱法金剛),第九如來舍(號平等金剛)。[22](P205)
這里所說的金剛,指手執(zhí)金剛杵的護法者。這里提到了佛祖的四大弟子,除了須菩提,還有目連(即目犍連、目乾連)、迦葉波(即迦葉、大迦葉)和舍利弗,他們本來被稱為“聲聞弟子”,即親自聆聽釋迦牟尼教誨并獲得證悟者,現(xiàn)在都被密教列為護法金剛了。
再看《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jīng)》卷二:
爾時,尊者須菩提與自眾俱來,在會坐,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云何受持此大力明王心陀羅尼而得解脫?”佛言:“須菩提,汝問金剛手秘密主?!惫蕰r須菩提即白金剛手言:“秘密主,云何受持此大力明王心所得何果?”金剛手言:“得倉庫盈滿,名衣上服,金銀珍寶,象馬牛羊,所求施與?!表毱刑嵫裕骸坝腥缡堑葟V大果報?”金剛手言:“須菩提,如是,如是,乃至盡眾生煩惱果報故,為住功德果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功德道故?!表毱刑嵫裕骸吧圃?,善哉?!盵23](P212)
此經(jīng)簡稱《大力明王經(jīng)》,屬于密教金剛乘典籍。其中所說“金剛手”又叫“持金剛”或“執(zhí)金剛”,梵文Vajrapani,意思是手執(zhí)金剛杵的護法者,但在加上“秘密主”頭銜以后,他就變成了金剛乘中護法金剛們的首領(lǐng),常在佛(此處指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左右。上面的這段引文說明須菩提與金剛手的關(guān)系很近。結(jié)合此前《胎藏金剛教法名號》中所說的須菩提為“無相金剛”,可知其從屬于金剛手秘密主,并接受其教誨。
曼荼羅,梵文mandala,又意譯為壇、壇場、壇城等,是密教高僧(通常是具有阿阇梨名號,即導(dǎo)師資格者)為修行、作法、傳法、為施主祈福等而建立的特殊場所。曼荼羅有很多種,根據(jù)不同的用途和目的而被畫成方、圓、三角等形狀,且大小不一。其中要根據(jù)神位座次畫佛、菩薩、金剛等圖像。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曼荼羅又是密教萬神殿的縮影。
需要說明的是,密教中廣泛使用曼荼羅是持明密教時期的事。所謂持明密教,是4、5世紀時在陀羅尼密教基礎(chǔ)上形成的早期密教,而其晚期在6、7世紀,其特點是在念誦咒語的同時又增加了手印、供養(yǎng)法、像法和曼荼羅等[17](P36)。
《蘇悉地羯羅經(jīng)》卷三介紹了一種可以獲得圓滿成就的曼荼羅:“其曼荼羅,方,四角安四門,如前所說,分布界道。東面置佛……左邊置須菩提,右邊置阿難,于西南角置缽,于西北角置錫杖?!盵24](P627)經(jīng)中還有多處記載類似的曼荼羅中安置有須菩提和阿難的圖像,而原始佛教中的其余八大弟子均不在列?!短K悉地羯羅經(jīng)》屬于持明密教晚期的經(jīng)典。這說明在真言乘和金剛乘形成前夕,須菩提已經(jīng)徹底被神化了,也被徹底偶像化了,在曼荼羅中留有一席之地,成為密教萬神殿之一員。
在以《大日經(jīng)》編成為標志的真言乘和以《金剛頂經(jīng)》編成為標志的金剛乘確立以后,便出現(xiàn)了胎藏界和金剛界兩大類曼荼羅。8世紀被介紹到中國的胎藏界曼荼羅中有一種,即如《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卷二偈頌所述的:“持真言行者,次往第三院。東方初門中,釋迦師子壇……旃檀香辟支,多摩羅香等,目連、須菩提,迦葉、舍利弗,如來并喜舍,傘上如來牙,輪輻辟支佛,寶輻辟支佛,拘希羅、阿難,迦旃、憂波離,智供養(yǎng)云海?!盵25](P137-138)通常,此類曼荼羅有一個中胎(又稱中臺),狀似八瓣蓮花,即一個中心,向外開放為八個方位,稱“中臺八葉”,其中心畫大日如來,八方畫四佛和四菩薩,其外圍為方形,有二重、三重、四重不等。此引文中所說的第三院,指此曼荼羅的第三重,被稱為釋迦院。釋迦院的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問題是釋迦牟尼佛怎么變成了外圍的神明?原來,在密教中,最受崇拜的是大日如來(即大毗盧遮那佛,又簡稱盧舍那佛),認為他才是宇宙的本體、核心,釋迦牟尼只是他在某個時期的一個化身。目連、須菩提、迦葉、舍利弗、阿難等弟子也是菩薩在那個時期的化身。
日本前輩學(xué)者栂尾祥云先生曾在其專著《曼荼羅之研究》中給出多種曼荼羅的繁、簡圖形,并給出釋迦牟尼及諸大弟子圖像,須菩提自在其中[26](P90,196,199)。
除了胎藏界曼荼羅,別的曼荼羅中也出現(xiàn)過須菩提的身影。如前文提到的《陀羅尼集經(jīng)》卷十一的祈雨曼荼羅,此外還有《成就妙法蓮華經(jīng)王瑜伽觀智儀軌》:“其壇三重,當(dāng)中內(nèi)院畫八葉蓮華,于華胎上置窣覩波塔。于其塔中,畫釋迦牟尼如來、多寶如來,同座而坐。塔門西開,于蓮華八葉上,從東北隅為首,右旋布列,安置八大菩薩:初彌勒菩薩,次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妙音菩薩,常精進菩薩,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于此院四隅角內(nèi),初東北隅,置摩訶迦葉。次東南,須菩提。西南,舍利弗。西北,大目犍連。次于第二重院,于其東門,置金剛鎖菩薩。南門,置金剛鈴菩薩。當(dāng)塔前門,金剛鉤菩薩。北門,金剛索菩薩?!盵27](P212)《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jīng)》所記與此大同。對此,栂尾祥云先生稱之為“法華曼荼羅”,并給出一幅圖[26](P563)。而且,本經(jīng)中稱須菩提、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為“四大聲聞”,所謂四大聲聞,各經(jīng)說法不一,至于其在曼荼羅中的地位則相當(dāng)于菩薩。
總地來看,作為歷史上實有其人的釋迦牟尼及須菩提等弟子,在密教曼荼羅中已被邊緣化,而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五佛四菩薩,以及眾多的佛母、菩薩、金剛、明王、天王、龍王等,其實他們均為想象中的神明。
注釋
① 以下凡引《西游記》文,均依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并只標回數(shù),不注頁碼。
② 色,梵文rupa,指肉眼所能看到的景物和物質(zh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