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二醫(yī)院 馮紀濤
中醫(yī)將腦梗塞歸結為“中風”,認為其因氣虛血淤、痰淤阻滯所致。氣虛影響血液微循環(huán),痰淤影響經絡運行。另外,痰淤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氣虛,造成惡性循環(huán)。故中醫(yī)治療腦梗,以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為主要原則。具體方法包括辨證用藥、針灸、推拿等。
肝陽上亢型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不利、口舌歪斜、頭暈頭疼、失眠多夢、面紅耳赤、煩躁不寧、口苦口臭、便干尿赤、舌紅絳、苔薄黃、脈弦。方用:夏枯草30克,鉤藤、川牛膝各25克,明天麻、土鱉蟲、地龍各20克,僵蠶18克,黃芩、赤芍、菖蒲、郁金、膽南星各15克,梔子12克,水蛭8克,水煎服,每天分4次服用。
風痰淤阻型癥見脈絡阻痹、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強語澀、頭目眩暈、舌淡暗、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方用:丹參、三七各30克,葛根、毛冬青、天麻、法半夏各20克,白術、膽南星、菖蒲、郁金、香附各15克,大黃6克,水煎服,每天分4次服用。
痰熱腹實型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強語澀或者失語、腹脹便秘、頭目眩暈、咯痰痰多、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方用:鉤藤、丹參各30克,瓜蔞25克,赤芍、毛冬青各20克,大黃、黃芩、膽南星、菖蒲、郁金、枳實各15克,梔子12克,芒硝(沖服)、天竺黃、全蝎各10克,水煎服,每天分4次服用。
氣虛血淤型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或者不語、偏身麻木、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心悸自汗、大便溏稀、手足腫脹、舌淡或者紫暗苔白、脈細澀。方用:黃芪80克,雞血藤、白芍各30克,川牛膝25克,葛根、赤芍各20克,歸尾、桃仁、川芎、地龍、僵蠶各15克,紅花、制白附子各10克,水蛭8克,全蝎6克,水煎服,每天分4次服用。
肝腎陰虛型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強語澀或者失語、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絳紅或者暗紅、脈弦數。方用:生地、白芍、鉤藤、生龍骨(先下)、牡蠣(先下)、石決明(先下)、丹參、玄參各30克,代褚石(先下)25克,天麻20克,天冬、杭白菊、膽南星、菖蒲、郁金各15克,天竺黃、三七各10克,水煎服,每天分4次服用。
對腦?;颊卟扇♂樉闹委煟軒椭涫柰ㄑ?,有效緩解顱內大血管的痙攣堵塞,改善血管動力學的紊亂,保持運動功能、吞咽功能的通暢,恢復語言功能。對于初病半身不遂,屬中風中輕者,可用手足十二針,即取雙側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共十二穴。對于中風后遺癥的半身不遂,可用手足十二透穴,即取手足十二穴,用2~3寸長針透穴強刺。需要注意,針灸需要由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操作,可視情況采取火針、電針進行治療。
推拿適用于中風急性期或恢復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證??刹捎猛啤L、按、捻、搓、拿、擦等手法,對風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環(huán)跳、陽陵泉、委中、承山等穴位進行推拿按摩,以促進患者的氣血運行,改善其患肢功能。在為患者按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力度,不要過于用力,以按摩后患者皮膚微微泛紅為度,而且按摩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
中風的病因與起居、飲食、房事、情志、勞倦有密切關系。因此,患者在積極配合醫(yī)生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起居有規(guī)律,飲食有節(jié)制,房事應適度,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注意情志調節(jié),不可勞倦過度;同時還應注意保護皮膚、呼吸道、口腔,通暢二便,適時配合功能鍛煉,才有利于喪失功能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