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目擊道存
——書論范疇“觀”的內(nèi)涵詮釋①

2021-12-02 03:19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關鍵詞:書論書法

周 睿(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觀”范疇普遍存在于中國哲學及古典藝術理論中,關于它的研究已有不少論文,多從認識和審美論的角度發(fā)掘其內(nèi)涵。汪涌豪在《中國文學批評范疇及體系》中曾簡略探討了文論中多個層次的“觀”;[1]閆金玲的《中國古代文論“觀”范疇的方法論研究》從“觀”的語義溯源、三教中的方法論、文論中的方法論和審美意蘊等多個方面揭示“觀”的內(nèi)涵;[2]吳海倫的專著《中國古典美學范疇“觀”研究》對“觀”的已有研究成果做了較完備的文獻綜述,并列舉了文學、繪畫、園林和旅游中的“觀”具體分析,但尚未涉及書法領域的“觀”。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梳理書論對“觀”的理解與獨特運用。

一、“觀”的詞源義與哲學內(nèi)涵

1.“觀”的詞源義

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觀”曰:“觀,諦視也。從見雚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庇纱丝梢姟坝^”不同于一般的看,具有追根究底、深入本質(zhì)的智識力。古文字學家曾考證:“觀”與“雚”通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雚”的造字來源于大眼睛的貓頭鷹,它們具有洞穿黑夜、明察秋毫的凌厲視力,從而賦予了“觀”超常的觀察力、照亮蒙昧與神秘的智慧性。許慎認為,“雚”是與祭祀相關的祭器,《周易》觀卦中“觀”就是古代祭禮,借此王者或圣人以謙恭的態(tài)度“觀天之神道”“觀我生”“觀民”,領悟自然和人性中的大道,并設教以化成天下?!渡袝虻洹吩唬骸坝^其法度”“以治家觀治國”,舜帝“觀古人之象”而制定袞服規(guī)制。《左傳》中,“季札觀樂”而知國之風俗盛衰。[3]顯然“觀”是融合了視覺敏銳與心靈感悟的多層次智覺,能夠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zhì)和規(guī)律,它在方法論和本體認知上運用的意義非常鮮明。

2.“觀”在儒道釋三教中的思想內(nèi)涵

《周易》創(chuàng)設的基礎源于“觀物取象”,這是一個抽取萬象特征分類概括的思維飛躍過程,借此實現(xiàn)對龐雜世界的簡潔把握?!断缔o上》曰:“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cè)嵯嗤贫兓枪示泳觿t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薄把鲆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盵4]“觀其變”和“仰觀俯察”揭示了在運動和整體中多角度觀察事物,才能了解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而“觀卦”通過“外觀以化”“內(nèi)觀以明”[5]的往復認知與實踐,追求“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②宏大壯觀的氣象呈現(xiàn)于崇高之廟堂,溫順如風澤被萬物的美德,這樣中正的品格可以讓天下人觀仰。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20頁。的境界,奠定了中國人心物不二、天人合一的認知模式和價值取向。

老子對“觀”的詮釋更加精微,他在說明“道”的有無之性時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盵6]要了解玄奧的真諦,不僅要觀察有形有限的具體事物,更要諦觀微妙的形成萬物的無形創(chuàng)生力?!坝^其妙”才能抵達動機與道的本源。此“觀”已然超越了眼觀,通向心觀,是借助聯(lián)想、推理、頓悟等一系列智性活動飛躍而成。老子還以“萬物并作,吾以觀復”[6]124提示,逆向思維和追根溯源的思維方法對于探索真理與反省文明的重要性。老子的“觀”與“滌除玄鑒”具有類似的認知內(nèi)涵。莊子在“庖丁解?!敝嘘U釋了超越于“目視”的“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所以“以神遇而不以目視”,[7]才能把握規(guī)律游刃有余,實際上這就是諦觀。他還運用領悟的大道反觀被差別化等級化的人世,《秋水篇》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辈煌挠^察角度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結(jié)果,因此不要拘泥于狹隘的觀念,而應具有更廣闊多元的觀慧。莊子的“心齋”和“坐忘”經(jīng)道教的發(fā)揮,形成一套“內(nèi)觀”的修養(yǎng)方法,《內(nèi)觀經(jīng)》曰:“圣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nèi)觀己身,澄其心也……內(nèi)觀不遺,生道長存……內(nèi)觀之道,靜神定心……千經(jīng)萬術,惟在心也?!眱?nèi)觀是道教澄心體道、修煉長生的不二法門。

儒家之“觀”則緊緊圍繞德性的自覺和現(xiàn)實關懷?!盾髯印ゅ蹲吩涊d孔子觀水論德的故事,孔子認為人有利生之德,追求正道,具有勇敢、善化、意志堅定等優(yōu)秀品格,這些都與江河的特性類似,通過反復觀賞體會大水之性可以喚醒人性。這份天人感應,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盡心知性知天”,[8]內(nèi)在于人的德性通過諦觀造化,可以漸悟人道與天道的息息相通,由此形成了儒家觀物比德的傳統(tǒng),也構(gòu)成了中國審美觀照的基本方式??鬃釉谠u價《詩經(jīng)》時還提出“興觀群怨”,[9]通過詩歌可以觀察人事興衰得失。歷代儒家在闡釋這一命題時都繼承了“觀”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人道關懷,是中國古代文論批判文藝粉飾現(xiàn)實、脫離生活的重要依據(jù)。

佛教中“觀”是非常核心的范疇,既是方法又是境界。佛教探討人生目的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形成了一系列的“觀”。首先是“止觀”,慧遠《大乘義章》曰:“守心住緣離于散動,故名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觀者……于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盵10]主體心定才能專注深入,刪繁就簡,提撕妙義,觀之所達即是智慧。天臺宗形成了一套以止觀為核心的修行方法,《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曰:“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薄爸褂^”能“策發(fā)神解之妙術”,具有非凡的神秘直觀特點。通過“止觀”的運用,達到“空觀”“中觀”“觀心”:一是通過對世界本質(zhì)規(guī)律緣起性空的了悟,擺脫執(zhí)迷,獲得心靈的解脫,另一則是對心性的全面自覺以及對佛性的發(fā)揮。青原惟信禪師論“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三境界,[11]從執(zhí)色的眼觀,到執(zhí)空的“空觀”,再到色空不異的“中觀”,最終達到隨緣任運、圓融自在的“圓觀”之境。禪宗對于“觀心”發(fā)展出一套獨特的直觀認知方式,著名的“幡動、風動、心動”公案,[12]就是即色悟空、觸境圓覺的“禪觀”,其慧劍破除所有外騖與偶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到了“觀”的最高慧境,成就人最大的心靈自覺與自由。

經(jīng)過三教思想的錘煉,“觀”已經(jīng)從對外的觀察、對自然規(guī)律的揭示反轉(zhuǎn)為對內(nèi)的覺省、對人性的體悟及思維的拓展,內(nèi)外觀的往復循環(huán)以及知行并用,將“觀”歷練成一種往而知返、曲細無遺的圓而神的智慧。[13]

二、作為審美觀照的“觀”

“觀”在方法論、本體認知及境界論上的積淀,深刻影響了它在審美活動中的運用,但審美之“觀”具有超越于認知、功利和實用的特點,在觀照對象時,不僅有虛靜的“滌除玄鑒”,更有豐富的想象、通感、體驗和情感的積極參與,主觀性更強,它試圖通過諦觀感性之境,獲得最高的人生真諦。文論和畫論中“觀”的梳理已經(jīng)很詳細,這里選取幾個典型以輔助對書論之“觀”的理解。

在文論中,王昌齡《詩格》曰:“夫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經(jīng)過目擊、心擊、深穿的審美觀照過程,物境與內(nèi)心情思打成一片,最終從物境、情境飛躍至真境。[14]成中英認為:“觀”是綜合觀察,是“看、聽、觸、嘗、聞、情感等所有感覺的自然統(tǒng)一體”,[15]顯然審美之“觀”已經(jīng)超越了視覺的看見和理性認知,是對所有感覺和情緒的調(diào)動與統(tǒng)合,最終借形象洞見本質(zhì),藉象征體驗到心靈境界。劉勰的《文心雕龍》多次談到“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qū)?!边@里的“觀”具有神與物游、浮想聯(lián)翩、情景交融的特點?!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薄笆且詫㈤單那?,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yōu)劣見。”[16]后面的“觀”主要是審美鑒賞方法,只有“博觀”才能圓照,只有“六觀”才能深入文情。

“觀”既涉及到觀察審美客體,又涉及審美主體聯(lián)想、情思、妙悟的積極參與,特別是后者賦予“觀”更多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宋僧惠洪的《冷齋夜話》以詩畫闡釋“妙觀逸想”:“詩者,妙觀逸想之所寓也,豈可限以繩墨哉!如王維作畫雪中芭蕉,自法眼觀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論則譏以為不知寒暑。”在審美觀照中,主體的才華、情感、思想、學養(yǎng)深刻影響著“觀”的展開,使其外延和深度完全超越于客觀世界,更多成為心性智慧的激發(fā)與放射。

宗白華曾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盵17]他所謂的“賞玩”“窺見”就具有“觀”既向外,又向內(nèi)的雙重維度,特別是“創(chuàng)形象為象征”,成為“觀”的最高目的。事實上,在古代藝術理論中,大量的論述并不直接運用到“觀”,卻有一系列與它意義近似的概念群,比如睹、覿、視、閱、覽、瞻等偏于視覺動作,賞、玩味、展玩、探、品、鑒等遞進為復雜的感統(tǒng)體驗和辨析,而窺、照、識、擊、穿等則達到豁然開朗的悟境,借此可以將古人審美觀照的層次和細膩程度剝?nèi)”鎰e出來,而“觀”的囊括性最大,運用最為集中典型,多涉及本源的探究與意境的豐滿體驗,已經(jīng)從動作和方法飛躍至本體認知和智覺境界。

三、書論中“觀”的主要內(nèi)涵

書論中的“觀”涉及書法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對書法本源的探索及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揭示;對書法行為細節(jié)的觀察解析;對書法作品審美形態(tài)的品評;還有“觀”本身作為方法展開運用的各個層次等等。由于書論自身的綿延繼承,形成了一些獨有的命題或表達。“觀”涉及的內(nèi)容繁多,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內(nèi)涵進行闡述。

1.從“觀物”“觀我”到“觀于其變” ——探索書法的本源與發(fā)展

清代劉熙載《書概》對書法本源有精煉的總結(jié):“學書者有二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如是則書之前后莫非書也,而書之時可知矣。”[18]對自然與人性的觀照了悟,并融會貫通到書法形式的表現(xiàn)中,才能把握書法古今演化的規(guī)律。從書論的發(fā)展來看,早期受《周易》“觀物取象”的影響深刻,漢魏晉唐的書論在探討書法本源時都會追溯對自然的觀察學習。比如成公綏《隸書體》曰:“觀彼鳥跡,遂成文字。燦矣成章,閱之后嗣,存在道德,紀綱萬事。”[18]9源于觀察自然的造字愈加豐富,能深入揭示道德,綱紀萬事。張懷瓘《書斷》援用《周易》說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岫场J且粤⑻熘?,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盵18]168先賢觀陰陽變化而確立天之道、地之道和人之道。虞世南《書旨述》曰:“仰觀俯察,鳥跡垂文。至于唐、虞,煥乎文章,暢于夏、殷,備乎秦、漢。”[18]114文字的發(fā)明運用歷經(jīng)三代以至秦漢,達到文章燦爛、流傳廣泛以至經(jīng)典輩出的境地,這是先賢觀察力、思考力、表現(xiàn)力不斷發(fā)展推進的過程,也揭示了書法在“觀物”及“觀我”中不斷成熟演進。

以上所涉及的“觀”更多認識論意義,而審美維度的“觀”則繁榮于漢魏南朝,這才真正進入到審美自覺的時代,書法審美形態(tài)創(chuàng)造的源泉大多源于對自然美景和生動勢態(tài)的觀察與領悟,崔瑗《草書勢》曰:“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guī)。抑左揚右,兀若竦峙……”[18]16草書的運動之勢源于觀察“法象”俯仰、方圓、抑揚、飛動的變化。魏晉書論流行以象形喻物來品評書法,比如袁昂《古今書評》用了20多個比喻品評25位書家,蕭衍的《草書狀》在二百余字的短文中就用了30多個比喻描繪草書的各種形狀,在《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中也用了30多個比喻品評31位書家,[18]73-76,79,81-84這些喻體包括自然美和人的風度形象,雖未直接用“觀”來表述,實際上體現(xiàn)了當時審美觀照之盛況,是自然美感和書法美感貫通轉(zhuǎn)化大爆發(fā)的時代。

唐代書論繼承了“觀物”的傳統(tǒng),孫過庭《書譜》曰:“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盵18]125觀察大自然的萬千變化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形象范本和美妙靈感。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中著名的典故:“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盵18]283張懷瓘《書議》曰:“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梢孕钠酰豢梢匝孕?。觀之者似入廟見神,如窺谷無底。俯猛獸之牙爪,逼利劍之鋒芒。肅然危然,方知草之微妙也?!盵18]148書論中反復強調(diào)的“觀物”體現(xiàn)了書法“法自然”的根基,其哲學淵源受道家的“道法自然”與“觀其妙”最為深遠。直到元代,郝經(jīng)還重申書法對自然的觀照學習:“然猶學之于人,非自得之于己也。必觀夫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狀,鳥獸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煙云雨露之態(tài),求制作之所以然,則知書法之自然,猶之于外,非自得之于內(nèi)也……澹然無欲,翛然無為,心手相忘……凡有所書,神妙不測,盡為自然造化,不復有筆墨,神在意存而已?!盵19]只有澄懷觀道,覺悟自然萬象,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神妙不測的創(chuàng)作高峰。

晉唐書論一方面強調(diào)“觀物”,另一方面也在通過“觀我”揭示創(chuàng)作主體的才華、個性、志向與情思。張懷瓘《書斷》曰:“使夫觀者玩跡探情,循由察變,運思無已,不知其然……雖彼跡已緘,而遺情未盡。心存目想,欲罷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18]155在觀賞杰作的過程中想象、體驗、情思應機而起,欲罷不能。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曰:“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盵18]291-292張旭不僅僅是“觀物”,更是敏感捕捉觀物后“可喜可愕”的心情變化,將“有動于心”的各種情緒外化為草書變動不拘的創(chuàng)造。書法之“觀我”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人性自覺過程,特別是后來受宋明理學和心學的影響,書家對心性自覺得越多,其書法表現(xiàn)就越豐富多樣,其美好人性的選擇也愈加鮮明,這部分將通過第二小節(jié)“惟觀神彩”與“觀書如觀人”展開論述。

劉熙載在“觀物”與“觀我”的基礎上,還加入時間維度的歷史觀照:“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皆學書者所有事也。天,當觀于其章;古,當觀于其變?!盵18]681除了觀照天文之章,更要在書法流變中尋繹規(guī)律。這種觀古今而知變化的思路,早在魏晉南朝就已形成,比如庾肩吾《書品》評:“阮研居今觀古,盡窺眾妙之門。雖復師王祖鐘,終成別構(gòu)一體。”[18]88只有廣泛地觀照古今書體變化,才能擺脫因襲,大膽獨創(chuàng)。張懷瓘《六體書論》曰:“比而觀之,見其始末,探賢哲之深旨,知變化之所由?!盵18]216趙宧光《寒山帚談》曰:“學后人帖,須見其原委,然后可以從事……察古今變化以觀妙,始可兼其二益,所得多矣。”[20]只有在源流的對比中,才能發(fā)現(xiàn)各自的創(chuàng)作用心、特色、變化與妙處,兼取優(yōu)長。康有為觀碑帖之變:“書有古學,有今學。古學者,晉帖唐碑也,所得以帖為多……今學者,北碑漢篆也,所得以碑為主……學者通于古今之變,以是二體觀古論其時,其致不混焉。”[18]778了解書法古學與今學的發(fā)展變化,才能區(qū)別二者的審美差異,開闊視野,主動把握時代的審美潮流。

從“觀物”“觀我”到“觀于其變”,體現(xiàn)了書法本體認知和方法的三個基本維度,解答了書法本源及發(fā)展中的天人關系及古今變化問題,是書法審美觀照的基石。

2.“惟觀神彩”與“觀書如觀人”——書法觀賞中的審美高峰與人性體驗

張懷瓘《文字論》曰:“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若精意玄鑒,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然須考其發(fā)意所由,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盵18]209他的觀點是對南朝王僧虔《筆意贊》中,“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zhì)次之”[18]62的進一步升華,充分揭示了書法作為一種意象美的心性內(nèi)涵和精神追求,觀賞者為之動心生情,眷念不舍。《書斷》中他以此為標準劃分神妙能三品,評王獻之:“觀其逸志,莫之與京。至于行草,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峭峻不可量也。爾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盵18]180“觀其行草之會,則神勇蓋世。”[18]204張懷瓘確立了“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觀賞標準,已經(jīng)超越了書法模擬自然形式美的物境層次,進入到借書法意象體驗書家情思、風神、氣骨的意境層次。

他曾引孔融的話:“‘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觀其人。’融之此言,不易而得。”[18]195如果見字能“復觀其人”,是很難得的境界。在《六體書論》中,他詳解道:“觀彼遺蹤,悉其微旨,雖寂寥千載,若面奉徽音。其趣之幽深,情之比興,可以默識,不可言宣。亦猶冥密鬼神有矣,不可見而以知,啟其玄關,會其至理,即與大道不殊?!盵18]212觀賞精彩的流傳之作,雖歷史久遠,但書家的音容仿佛就在眼前,其趣味幽深,情興盎然,觀者悠然心會,如有神助,啟心開智,領悟大道。他評嵇康:“妙于草制,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筆墨。若高逸之士,雖在布衣,有傲然之色?!盵18]185評歐陽詢:“神堯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飛白冠絕,峻于古人,有龍蛇戰(zhàn)斗之象,云霧輕濃之勢,風旋電激,掀舉若神?!盵18]191通過觀賞書法意象,可以體會到精神氣象上的嵇康自然高逸,而歐陽詢則魁梧神峻。

張懷瓘在《文字論》中還描述了觀意象時驚心動魄的高峰體驗:“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云霄。靈變無常,務于飛動?;蛉羟芑⒈?,有強梁拏攫之形;執(zhí)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入此規(guī)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鋒芒。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盵18]211自然意象與人的神情、志向、精魄、氣勢、靈變交織在一起,讓人體驗到“駭目驚心,肅然凜然”的境界。

以書觀人明確了書法作為一種意象美最終的意義歸宿,之后的書論不斷運用并強化這一指向,到宋代成為普遍的品鑒方式。蘇軾評:“永禪師書,骨氣深穩(wěn),體并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薄胺矔笃錇槿恕裼^其(歐陽詢)書,勁險刻厲,正稱其貌耳?!盵21]“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干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fā),膏潤無窮。后人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曄如也?!盵21]141“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錢公雖不學書,然觀其書,知其為挺然忠信禮義人也?!盵21]143元明清書論繼續(xù)發(fā)揮,郝經(jīng)評:“羲之正直有識鑒,風度高遠。觀其遺殷浩及道子諸人書,不附桓溫,自放山水間,與物無競,江左高人勝士,鮮能及之,故其書法韻勝遒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風絕跡,邈不可及,為古今第一?!盵19]174傅山曰:“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盵22]王鐸評:“今觀公書法,根本二王變化如龍,楷之精,行之神,書所造深且如此,嗚呼!公書即不深造,獨足令人想見忠憤,況藝文又若斯乎?!盵23]觀賞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讓人聯(lián)想到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情感遭遇和高風亮節(jié),藝術形象成為人生境界的精到詮釋。

經(jīng)過宋明理學和心學的滲透,人性內(nèi)涵中的道德美被推舉到至高境界,以書觀人推崇“人正則書正”,明代項穆《書法雅言》“心相篇”曰:“所謂有諸中必形諸外,觀其相可識其心。柳公權(quán)曰:心正則筆正。余今曰:人正則書正?!盵18]531他還詳述了觀賞這種理想人格美的過程:“姑以鑒書之法詔后賢焉。大要開卷之初,猶高人君子之遠來,遙而望之,標格威儀,清秀端偉,飄飖若神仙,魁梧如尊貴矣。及其入門,近而察之,氣體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虛愚,威重如山岳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辭氣溢然傾聽,挫之不怒,惕之不驚,誘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氣德輝,藹然服眾,令人鄙吝自消矣。又如佳人之艷麗含情,若美玉之潤彩奪目,玩之而愈可愛,見之而不忍離,此即真手真眼,意氣相投也。故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人品既殊,識見亦異?!盵18]537審美觀照的過程就是人性美體驗的逐漸展開與升華,美善統(tǒng)一,令人陶醉,備受凈化,不忍離去。

董其昌強調(diào)臨帖時要想象人物神態(tài):“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盵20]254劉熙載也說:“觀人于書,莫如觀其行草。東坡論傳神,謂‘具衣冠坐,斂容自持,則不復見其天’。《莊子·列御寇》篇云:‘醉之以酒而觀其則’,皆此意也。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傊?,曰如其人而已。賢哲之書溫醇,俊雄之書沈毅,畸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18]715行草最能體現(xiàn)人的真性情,通過觀照其自由多變,可以激發(fā)各種通感與聯(lián)想,體會到書家的風神、才華與志識,特別是賢哲、俊雄、畸士和才子的書法,飽含深邃的哲思、人生的歷練、個性的揮灑,創(chuàng)造力豐沛,堪稱典型。他還就書法時風推論:“秦碑力勁,漢碑氣厚,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督鹗孕颉吩疲骸^晉人字畫,可見晉人之風猷;觀唐人書蹤,可見唐人之典則?!徳?!”[18]706這樣的“觀”借意象洞見了人性真諦和時代人文精神,達到了審美觀照的高峰。

3.“頓還舊觀”——以漢魏東晉書法為標準和書統(tǒng)淵源

南朝虞龢《論書表》記載:“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18]53庾翼以張芝章草為標準,審觀王羲之書信,發(fā)出“煥若神明,頓還舊觀”的感慨,由此成為書論中著名的品鑒典故。《晉書·王羲之傳》、李嗣真《書后品》都曾記載此語。張芝是漢代草書神妙的經(jīng)典,而王羲之已然達到這樣的境界,二人共同確立了漢魏東晉書法在人們心中最崇高的地位。

唐宋書論中也有類似運用,如顏真卿稱嘆懷素草書達到漢代草書的神逸之境:“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盵19]39岳珂《王獻之洛神賦帖贊》稱嘆王獻之青出于藍,此帖“流秘下方,萬目驚之……恍然舊觀”。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也曾提到:“兩家之所以分也,歐褚合則宛然舊觀矣。”如果將歐陽詢與褚遂良書法的兩種風貌合在一起,就能達到魏晉書法的最高水平。

“頓還舊觀”似乎表現(xiàn)出書法品鑒尚古的取向,實際上是對漢魏東晉時書法創(chuàng)造達到的審美高峰的珍視和繼承?!芭f觀”的實質(zhì)是天才為藝術立法,其作品足以成為超越時代而流芳百世的范本,并通過摹本、石刻、板刻、影印等方式反復再現(xiàn)并推廣流傳,從而形成書學自身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邦D還舊觀”也成為古雅與神明的另一種表達。

4.“可觀”“殊觀”“壯觀”與“不足觀”——書法品鑒的等級

書法品鑒中作品達到了某些審美要求,歷代書論皆以“可觀”表示認可,類似于“能品”“妙品”。如蔡邕《篆勢》:“處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觀,摛華艷于紈素,為學藝之范先?!盵18]14顏之推《論書》:“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盵19]28竇臮《述書賦》:“休茂尚沖,已工法則。長于用筆結(jié)字,短于精神骨力。性靈可觀,運用未極。猶鳧雛鵠子,初備羽翼?!盵18]246作品不一定完美,但可以觀賞到形式的優(yōu)美、法度的成熟、性靈的特點。趙構(gòu)《翰墨志》曰:“前人作字煥然可觀者,以師古而無俗韻,其不學臆斷,悉掃去之?!盵18]370康有為評:“明人無不能行書,倪鴻寶新理異態(tài)尤多,乃至海剛峰之強項,其筆法奇矯亦可觀?!盵18]860有良好的師承和訓練,技藝成熟而無俗態(tài),或者代表了時代的特色創(chuàng)造,都足以令人欣賞。

更進一步,一些達到完美的神品,讓觀者嘆為“殊觀”“壯觀”,如索靖《草書勢》:“命杜度運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絕勢于紈素,垂百世之殊觀。”[18]20成公綏《隸書體》:“繽紛絡繹,紛華燦爛。絪缊卓犖,一何壯觀!”[18]10或者某類書體極其豐富的創(chuàng)造,令人嘆為“觀止”,康有為評:“諸篆雖工拙不同,皆具茂密偉麗之觀,誠《瑯琊》之嫡嗣?!盵18]787“書有南、北朝,隸楷行草,體變各極,奇?zhèn)ネ覃?,意態(tài)斯備,至矣!觀斯止矣!”[18]812書論中還以“雅觀”“美觀”“大觀”等表達審美體驗高峰時的贊嘆之情。

觀奇趣是審美鑒賞中體驗創(chuàng)新和個性精華的重要內(nèi)容,衛(wèi)恒《四體書勢》曰:“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詭,不可勝原。”[18]16飛動變化的奇姿正是觀賞草書的魅力所在。歐陽詢《用筆論》云:“予自少及長,凝情翰墨,每覽異體奇跡,未嘗不循環(huán)吟玩。抽其妙思,終日臨仿,至于皓首而無退倦也?!盵18]106懷素《自敘》:“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稽滯?!盵19]39因為觀賞了大量前人書法奇跡,歐陽詢和懷素才能豁然領悟以至獨創(chuàng)。董其昌曾批評:“書家好觀《閣帖》,此正是病。蓋王著輩絕不識晉唐人筆意,專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惟米癡能會其趣耳?!盵20]250通過對比觀照,他以奇宕瀟灑為高,更欣賞米芾的創(chuàng)造。在歷代書論中很少直接運用“奇觀”,這一概念可能會暗含對獵奇或為奇而奇的鼓勵,導致偏執(zhí)的審美趨向,不符合中和辯證的審美觀,因此書論傳統(tǒng)重在觀賞奇趣,領悟個性獨創(chuàng)與古法的張力關系。

如果達不到基本的審美法度,則多表達為“不足觀”,譬如虞龢《論書表》曾評論:“羲之所書紫紙,多是少年臨川時跡,既不足觀,亦無取焉?!盵19]52孫過庭《書譜》記載:“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觀?!盵18]124蔡襄曰:“《蘭亭》模本,秘閣一本,蘇翁家一本,粗有法度精神,其余不足觀也?!盵19]50姜夔《續(xù)書譜》曰:“柳氏大字,偏旁清勁可喜,更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則俗濁不除,不足觀?!盵18]386-387法度尚不成熟,或者法度失傳,俗濁不除,難以達到古人曾經(jīng)達到的水平,所以不足觀,這樣的作品也難以流傳。

5.“觀真跡”——辨別墨跡與碑帖的差異及取舍

墨跡與碑刻的辨別在宋代就成為書論的主要話題。碑刻是早期推廣范本的一般手段,而更高更豐富的藝術內(nèi)涵只有通過“觀真跡”才能獲得。黃庭堅《論書·跋李后主書》曰:“觀江南李主手改草表,筆力不減柳誠懸,乃知今世石刻曾不能得其仿佛?!盵19]62米芾《海岳名言》直接提示:“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盵18]361陳槱《負暄野錄》曰:“學書須觀真跡”,“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難精進?!盵18]379石刻的過程往往損失原作運筆的風神和結(jié)體章法的變化,只看碑本最終難于精進。

宋代雕版技術成熟,相對于碑刻更細膩精準,但流傳的版本也有高下差別,明代據(jù)此翻刻的版本眾多,何良俊曰:“近來人又大喜法帖,夫二王之跡,所僅存者惟法帖中有之,誠為可寶。但石刻多是將古人之跡雙鉤下來,背后填朱,摩于石上,故筆法盡失,所存但結(jié)構(gòu)而已。若展轉(zhuǎn)翻勒,訛以傳訛,則并結(jié)構(gòu)而失之。故惟淳化祖帖與宋拓二王帖為可寶,其余皆不足觀。況近時各處翻刻,大費楮墨,可笑!可笑!”[20]136反復的翻刻模拓會逐漸失去初刻的精準造型,所以初拓本顯得尤為珍貴。

流傳久遠的真跡往往被視為“神物”,趙孟頫《松雪齋書論》記載:“郭右之出右軍《思想貼》真跡,有龍?zhí)扉T、虎臥鳳閣之勢,觀者無咨嗟嘆賞神物之難遇也?!盵19]178何良俊曰:“余平生所見法書,唯董中峰家永師千文為第一……其次張明崖都憲家所藏趙模行草初唐人詩數(shù)首,王鳳洲廉使家虞永興哀策文,皆神物也?!盵20]133真跡難得,在比較中愈顯優(yōu)異精彩,成為文人們觀賞的焦點,倍加珍愛。趙宧光《寒山帚談》多有對比拓本與墨跡的差別:“不見真跡,不知妙境。不觀古刻,孰辨敗筆?!盵20]321“閱墨刻,如十六觀經(jīng)之象;觀真跡,如佛觀;①《觀無量壽經(jīng)》中的觀行有十六種,包括日觀、水觀、地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佛菩薩像觀、真身觀(佛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若親炙,名家濡毫運帚,則是開眼合眼,大圣現(xiàn)前,如羹如墻,芳軌不遠。倘逢偽跡,等視天魔,必不為所嬈亂,其有正法眼在。”[20]333只有真跡才承載了最豐富高妙的藝術內(nèi)涵,其他的載體不過是學習的方便法門,只有在反復對比中,才能體驗到審美的精微處和最高境界,得正法眼藏,提高鑒賞水平和創(chuàng)作才能。

清代碑學大倡,很多漢魏原碑出土,掀起學碑高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反復模拓的劣質(zhì)刻帖的反動。帖學衰弱,在墨跡真跡很難被觀賞到的情況下,具有鮮活氣息的碑本就顯得彌足珍貴,康有為曰:“自是流觀諸帖,又墮蘇、米窠臼中,稍矯之以太傅《宣示》《戎輅》《薦季直》諸帖,取其拙厚,實皆宋、明鉤刻,不過為邢侗、王寵奴隸耳……然由此觀六朝碑,悟方筆無筆不斷之法,畫必平長,又有波折,于《朱君山碑》得之?!盵18]852當書學者困窘于刻本籠罩的帖學時,六朝碑版為書學打開了眼界,帶來新鮮豐富的體驗,激活了視覺美感,引發(fā)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

在“觀真跡”這一問題上,每個時代因為書法載體條件和時代審美風尚不同,對墨跡、碑本、刻帖的辨別和取舍側(cè)重不同,精英崇拜一直主導著書法取法的對象,直到清代碑學才對民間書風有所認可,表現(xiàn)出更寬泛的審美取向。無論什么樣的書跡,“觀真”才是核心,此“真”與王昌齡所謂的詩歌“真境”類似,是書跡的風神和意境,是打動心靈的獨特人性展現(xiàn),這才是審美觀照的核心,也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6.書論中“觀”的方法、過程及境界

在論述“觀物”“觀我”和“觀于其變”中,已經(jīng)談到了書法創(chuàng)造涉及靜觀與流觀,靜觀主要借助道家的“滌除玄鑒”和“觀其妙”達到對自然萬物的深入理解,而流觀主要依據(jù)《周易》的“觀其變”,具有動態(tài)性和創(chuàng)生性,體現(xiàn)為仰觀俯察、神與物游、對比融合,并飛躍至自由創(chuàng)造。比如張懷瓘《書斷》曰:“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盵18]157孫過庭、李陽冰書論中對大自然的廣泛觀察體驗,張旭對自然及心情的觀省與轉(zhuǎn)化,宋曹《書法約言》總結(jié):“古人見蛇斗與擔夫爭道而悟草書,顏魯公曰:張長史觀孤蓬自振、驚沙坐飛與公孫大娘舞劍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狀,可見草體無定,必以古人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18]572康有為曰:“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隸意以厚其氣,旁涉行草以得其變,下觀諸碑以備其法,流觀漢瓦晉磚而得其奇,浸而淫之,釀而醞之,神而明之。”[18]850靜觀與流觀是“觀”的兩種基本方法,在深度和廣度上無限延展人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并經(jīng)過觀悟升華,神明通暢,創(chuàng)造出獨特卓絕的藝術法度。

在學習范本和品鑒層面上運用“觀”有多種方法。側(cè)重深入細致地理解,就有復觀、詳觀、熟觀、細觀等,如黃庭堅《山谷論書》:“《蘭亭敘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要各存之以心會其妙處爾?!盵24]《跋與張載熙書卷后》:“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盵24]162趙構(gòu)《翰墨志》:“至若《稧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tài)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盵24]189徐渭《書評》曰:“王紹宗書筆下流利,快健難方,細觀熟視,轉(zhuǎn)增美妙。”[25]通過反復詳細地觀賞經(jīng)典或名作,不斷積累視覺經(jīng)驗,最終會心于古人筆法,領悟其中最精妙的創(chuàng)造。

側(cè)重于對比品鑒高下真?zhèn)?,則有并觀、縱觀等。馮班《鈍吟書要》對比蘇軾和趙孟頫:“趙殊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觀也?!盵18]553趙宧光《寒山帚談》曰:“金石善本不易得,當以同文數(shù)本并觀,高下真假,自然呈露。又須淹灌前人書法,然后能校法書,否則不無行迷失路?!盵20]320包世臣《完白山人傳》曰:“蓋秦、漢以來金石善本備在焉,山人既至……既得縱觀,推索其意,明雅俗之分。”[26]通過橫向、縱向多種作品的對比,找出差別與特色,提高了觀審鑒別的眼光,還能廣取博收。

更進一步則是擴大見識,具備通透的歷史眼光,有備觀、博觀、遍觀、歷觀、統(tǒng)觀、通觀等。如張懷瓘《書斷》曰:“懷瓘恨不果游目天府,備觀名跡,徒勤勞乎其所未聞,祈求乎其所未見。”[18]207湯臨初《書指》云:“學者誠尋繹斯旨,博涉泛觀,冢筆池墨,所謂鬼神通之,何患不臻其妙!”[20]507“學者誠能于篆隸而下,遍觀名書,從頭一一理會,自然目中如辨黑白?!盵20]512姜夔《續(xù)書譜》曰:“余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盵18]394因為見多識廣,閱歷豐富,才能從對比中找出各家特色,總結(jié)規(guī)律??涤袨樘岢┯^碑刻:“學者欲能書,當?shù)猛ㄈ艘詾閹?。然通人不可多得,吾為學者尋師,其莫如多購碑刻乎!揚子云曰:‘能觀千劍而后能劍,能讀千賦而后能賦。’仲尼、子輿論學,必先博學詳說。夫耳目隘陋,無以備其體裁,博其神趣,學烏乎成!若所見博,所臨多,熟古今之體變,通源流之分合,盡得于目,盡存于心,盡應于手,如蜂采花,醞釀久之,變化縱橫,自有成效,斷非枯守一二佳本《蘭亭》《醴泉》所能知也?!盵18]757康有為在博觀的基礎上,多以統(tǒng)觀、通觀的方式總結(jié)碑學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如:“統(tǒng)觀諸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陰之道,凡后世所有之體格無不備,凡后世所有之意態(tài)亦無不備矣。”[18]807“通觀古碑,得洞達之意,莫若隋世。蓋中郎承漢之末運,隋世集六朝之余風也?!盵18]810他特別善于在多種碑的對比中找出淵源關系,觸類旁通,浮想聯(lián)翩,并進行風格分類,高下辨別,將并觀、博觀、通觀的方法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從觀的思考深度來看,則有觀省、審觀、觀悟、禪觀、諦觀等。如孫過庭撰《書譜》:“庶使一家后進,奉以規(guī)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18]131張懷瓘《六體書論》曰:“遍示古跡,商榷諸家工拙,必大開悟心靈……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盵18]215王鐸跋《瓊?cè)飶]帖》曰:“余于書、于詩、于文、于字,沉心驅(qū)智,割情斷欲,直思跂彼室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以之。今再審觀,亦覺有所證?!盵27]觀省、審觀、觀悟都將觀引向更深刻的覺悟,是作者結(jié)合了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閱歷后,豁然領悟到的人生真諦和書法規(guī)律。黃庭堅《自評元祐間字》曾說:“往年定國常謂予書不工,書工不工,大不足計較事,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也。蓋字中無筆,如禪句中無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18]356黃庭堅回顧朋友的批評和自己的創(chuàng)作,結(jié)合禪觀的修養(yǎng),對筆法應反映心意有所了悟。姜夔《續(xù)書譜》曰:“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臨摹?!盵18]390董其昌也用“正法眼藏”“心眼相印”來詮釋諦觀,《評子敬蘭亭帖》:“右軍書如鳳翥鸞翔,跡似奇而反正……余故為拈出,使知書家自有正法眼藏也?!薄坝嘤^二王真跡十余帖矣,獨此卷心眼相印,自許不惑?!盵20]263-264王鐸《草書杜甫秦州雜詩卷》曰:“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盵28]諦觀犀利的穿透力和辨識力最終打落所有遮蔽和障礙,讓真知灼見湛然顯現(xiàn)。當然,諦觀需要一個復雜而恒毅的博觀和深觀過程,因為道是無法自動呈現(xiàn)的,作為觀的主體,只有通過漫長精誠的鉆研和心性磨煉,才能最終與道貫通,觀的境界因此而達到與真諦同在的高度。

猜你喜歡
書論書法
書法篇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書法欣賞
魯建作品
書法類
張懷瓘書論中的“先文后墨”說
北宋文化對蘇軾書論創(chuàng)作的外部滋養(yǎng)
《虞世南書論》
昆山市| 天镇县| 长岛县| 合阳县| 绵竹市| 长宁县| 普宁市| 遵化市| 邵东县| 土默特左旗| 大名县| 鲁山县| 贡嘎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乃东县| 虹口区| 清水县| 滦平县| 讷河市| 新蔡县| 鄯善县| 永平县| 囊谦县| 西城区| 北京市| 遵化市| 高雄县| 手机| 祁东县| 龙海市| 河曲县| 都匀市| 岱山县| 平塘县| 五常市| 高雄市| 磐安县| 宁乡县| 新邵县| 古丈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