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成 閆鐵梅 (長江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把初心鐫刻在心、融入血脈,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指明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1-3]。教育作為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根本基石,是民族奠基的基礎工程。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與基地,不斷探索適應時代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培育新時代的優(yōu)秀人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4]。因而,對高校教育教學理念的反思,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質量,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堅守初心的必經(jīng)路徑。
為了適應新時代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需要,并立足于本科教學改革的實際,筆者摸索、提出并實施了“教研融合”模式。所謂“教研融合”模式,即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嵌入科研知識,教師用自身的科研心得、體會去充實及拓展理論知識,以期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理論與應用、抽象與具體、傳授與學習等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鑒于該教學模式的實施已有一段時間,因此有必要對其教學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從整體上進一步增強“教研融合”模式的實施效果,進而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提供相關參考。
為了有效評價“教研融合”模式的教學效果,本次調查問卷主要關注以下內(nèi)容:“教研融合”模式的創(chuàng)新度如何;“教研融合”課程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學生對于“教研融合”模式的接受度和適應度如何;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教研融合”教學是否具有實用性;如何進一步提高“教研融合”教學的實施效果等。
問卷發(fā)放對象為長江大學參與過“教研融合”教學的在校大學生,主要以長江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的學生為主。共發(fā)放問卷300 份,回收有效問卷240 份,問卷有效率為80%。該調查問卷一共設置了24 道單選題,選項為1-5 的評分,數(shù)字越大,表示滿意度越高。
關于“教研融合”模式創(chuàng)新性如何以及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學生根據(jù)對“教研融合”教學模式的了解,為“教研融合”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進行評分,同時考慮到“教研融合”將課程內(nèi)容與科研知識相融占用了一定的課堂時間,本次問卷也涉及了課程時間分配的合理性評分。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學生認為“教研融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度,其時間安排上也很合理。超過80%的學生在這兩方面都較為滿意,充分體現(xiàn)出這種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嵌入科研知識的融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該調查結果從側面驗證了該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為該模式的順利實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后續(xù)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教研融合”模式所帶來的教學效果,擬從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進行剖析。對于學生層面的內(nèi)容,主要從學生接收度和適應度、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收獲度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1.學生的接受度和適應度分析
此次問卷調查中,學生對“教研融合”教學模式下的適應程度和課堂參與度進行了評分,其中適應程度代表學生對該種教學模式的適應能力,而課堂參與度能夠直接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接受和適應過程。從調查結果來看,有70%左右的學生對于該種教學模式適應很快,且具有較高的課堂參與度,這說明這種帶有一定創(chuàng)新元素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動性和課程參與度,為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
2.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收獲度分析
學生通過自身在“教研融合”課堂上的體驗,對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和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分。問卷結果顯示,大約有10%的同學學習自主性較差,直接反映出來的是其收獲度也相應較低;大約27%的學生兩者都處于中間水平,有37%的同學自主性較好,同樣34%左右的同學都有一定的收獲。該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收獲度總體分布較為均勻,而這也符合現(xiàn)實預期。
1.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的課堂氛圍分析
為了更好地凸顯“教研融合”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特點,特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學生體驗進行比對與分析。調查結果表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氛圍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的特征,學生對該模式下的課堂氛圍褒貶不一;在“教研融合”的教學模式下,接近80%的學生都給予了較為肯定的回應,這說明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更加注重與同學間的互動和探討,充分體現(xiàn)了“教”與“學”良好的互動模式。
2.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的教學滿意度分析
教學滿意度能夠直接反映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依然有3%左右的同學對教學效果并不滿意,評分在4 分(滿意)及以上的占比近60%,大約30%的同學持適中態(tài)度。反觀“教研融合”教學模式下的評價,有接近60%的同學直接給予了滿分(非常滿意),4 分及以上的占比高達80%,無1 分評價,充分說明該種教學模式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學生的認同度相對較高。
雖然問卷的結果表明,“教研融合”模式下的課堂參與度和互動程度還不錯,但該種模式作為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理論與應用、抽象與具體、傳授與學習等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的載體,應當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課堂參與與互動面,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程的互動和研討中來。
從調查問卷的回饋結果中可以看出,只有66%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得還不錯,剩下34%左右的學生對于知識掌握不牢固,原因在于自身的學習能動性較弱。“教研融合”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需要課上的積累,更需要課下的反復鞏固,能夠增進學生的“教研融合”體驗感。
無論是何種教學模式,第一節(jié)課作為整堂課的開端和引例,意義十分重大,向學生告知教學內(nèi)容的意義,使其在心中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才有利于學生后期的學習動力持續(xù)。雖然“教研融合”具有較強的前沿性,因此突出課程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求學欲也十分重要。
將傳統(tǒng)的單項教學轉化為師生之間的探討交流,通過不斷引出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化被動教學為主動,讓學生在自我實踐與探索中體會到教育的意義,在此過程中,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順應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更有助于培養(yǎng)出新時代人才。
大多數(shù)大學生的應試思維較為深固,想要改變這種學習模式,就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考核方式,讓學生在日常就開始注重對知識的積累與鞏固,而不是通過最后的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深度。
建議在第一節(jié)課上,通過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的方式,告知學生教學內(nèi)容的意義,使其在心中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觀:學習是為了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并非為考試,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與實際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