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甘肅平?jīng)鍪袥艽h窯店鎮(zhèn)教育辦公室)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記憶優(yōu)勢,而且能夠打好學生文化提升的基礎,強化思想文化傳統(tǒng)美德教育。國學教育的途徑和方法較多,而基于教材經(jīng)典內(nèi)容的國學教育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更好地對傳統(tǒng)國學經(jīng)典進行學習。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中之重。而漢字字形、字義方面設計的知識或故事,本就是國學中的相關內(nèi)容。像漢字的發(fā)展歷史,體現(xiàn)著獨特的中華文明與文化,反映著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像漢字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形式表現(xiàn),從殷商后期出現(xiàn)的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的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小篆、秦隸、漢隸(以及草書)、魏碑、楷書(以及行書),再到現(xiàn)在的簡體,其發(fā)展歷程一脈相承而富于變化,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文字文化。為此,教師在漢字教學的這一關鍵時期,在把增加詞匯量作為小學語文教學核心內(nèi)容的同時,從字形、字義等方面入手,通過滲透漢字的發(fā)展歷史,讓學生明白漢字背后的故事,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展課堂學習內(nèi)容,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學習國學文化,為國學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對于《金木水火土》一課的教學,在學習了基本的字形、字音之后,就可利用課件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分別展示“金木水火土”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書的形體或寫法,讓學生了解漢字演變過程或歷史,以此進行國學教育。在教學方法的處理上,學生可以一個字一個字觀察其演變過程,以此感受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變化。由此學生會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推進,“金木水火土”這幾個字也由甲骨文、金文、小篆演變到楷書,逐步與現(xiàn)代漢字相貼近。學生還可以通過對“金木水火土”不同時代的不同字體形態(tài)的觀察,對不同時期的漢字形體進行整體特點上的感受,如甲骨文中“木”字的形體就像一棵樹、“水”就像一條小溪、“火”就像正在燃燒的火,整體上字形就像一幅畫似的形象表達著字的意思。在識記教學中如此拓展國學文化,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漢字起源和發(fā)展的好奇心理,而且能夠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漢字的演變不僅反映我國文字演變的力量,而且蘊藏著中國智慧,由此通過識字教育,讓學生追溯中華文化的啟蒙時代,為國學教育奠定良好的認知基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中國古代詩詞較多,在整個教材中占據(jù)著重要的比例或地位。其中,人教版選有選古代詩歌50 多篇,蘇教版選有古代詩歌近40 篇,包含了從先秦時期到元明清時期的一系列古代詩歌。按朝代統(tǒng)計,唐代時期的詩歌最多,其中人教版有34 首,蘇教版有28 首;其次是宋代的詩歌,人教版有16 首,蘇教版有17 首。中國古代詩歌不僅音節(jié)、韻律鮮明,誦讀朗朗上口,而且具有極其豐富的意境和韻味。在早期,古代詩、歌相合,詩詞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韻律要求,用整齊而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諧而優(yōu)美統(tǒng)一的音韻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对娊?jīng)》《楚辭》、漢魏六朝樂府以及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是這樣。在韻律上,《詩經(jīng)》是以四言為主,《楚辭》是以六言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樂府是配樂詩歌,曹操的《短歌行》、鮑照的《擬行路難》以及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是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和民間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及總集。漢朝《古詩十九首》是成熟的五言詩,三國曹丕的句句押韻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隔句押韻的七言詩最早的是鮑照的《擬行路難》之一和之三。齊梁時期詩歌開始講究平仄聲律,以沈約和謝朓作品為代表的“永明體”的特點就是這樣。唐代初期的格律詩既講平仄又講格律,被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相當于近體詩,按照古詩的寫法所寫的不講平仄和對仗的詩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如李白的《古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古體詩的句數(shù)是不限的,短的如傅云的《雜言》只有兩句,長的如《孔雀東南飛》就有357 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古代詩歌涉及的特有的國學知識,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都沒有具體去涉及。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讓學生在文質兼美、文化內(nèi)涵豐富、時代氣息濃厚、題材豐富多樣、體裁風格各異、文化價值不菲的作品學習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從中受到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黃金階段,學生記憶力好,好奇心心強,對未知空間有比較強烈的感知渴望。雖然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初次接觸詩歌除了新奇還存在理解上的困難。但是,抓住小學學生記憶力強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融入這些國學知識,適時進行拓展,不僅會養(yǎng)成學生反復吟詠背誦詩歌的習慣,而且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國學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感受中華語言之美。
例如,《詠柳》被選入教材之中,其不僅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經(jīng)典之作,而且也極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抓住這首詩音韻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除了停頓和重音外,講一點押韻,學生就會對近體詩的朗誦倍感興趣。“高”“絳”“刀”押“ao”韻,格律詩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且必須用平聲韻,不能用仄聲韻;個別的詩押仄聲韻那是變格;押韻在偶句(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韻(首句原則上可用可不用)。五絕、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韻者為多,而七絕、七律的首句則以押韻者為多。這樣融合國學知識,把押韻講清楚了,學生就明白了“高”為什么押韻而“出”不押韻。如此一來,通過知識點的累積學習,學生就會從文化的高度去深入學習國學知識,從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成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課都有,是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重要拓展點。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每個學科都有各自可探討的學法,語文學科通過學習成語來學習國學,掌握得更快更靈活。因為成語最能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精華,加之,成語故事的淺顯也適合于小學生學習,其中還飽含許多的哲理,能夠在為人處世方面教育學生。國學典籍十分浩繁,博大精深,通過成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讓學生對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進行了解,既能達到滴水穿石、潛移默化的作用,又能逐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例如,學習“廢寢忘食”這個成語時,教師讓學生了解它的“用來形容做事非常努力”的含義之后,講講這個成語的典故,學生的好奇心就為之增強。這樣就可以聯(lián)系《論語》和孔子來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學習,把“廢寢忘食”在典故中所表現(xiàn)的孔子的充實生活、遠大理想、學習境界不凡的內(nèi)涵就深挖出來了,而且能通過孔子的治學精神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將來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所以,通過成語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詞匯,了解更多的古代名人雅士的故事,而且能夠在國學經(jīng)典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修養(yǎng)。
總之,國學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民族藝術結晶和民族文化瑰寶。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國學文化,不僅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更能達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目的,讓國學在繼承中不斷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