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婷婷 施莉莉 王 錚
(上海外國語大學 繼續(xù)教育學院,上海 松江 2016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大力發(fā)展終身教育,加強繼續(xù)教育的國別比較研究,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2019年12月,聯(lián)合國發(fā)布了最新一版的《成人學習和教育全球報告(四)》,報告指出弱勢群體參與成人教育和學習的比例偏低,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參與。我國退役軍人數(shù)量龐大,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學習群體。退役軍人也是現(xiàn)代國家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退役安置工作影響著軍隊的建設水平和社會發(fā)展融合。退役軍人的教育和培訓則是退役軍人安置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退役軍人就業(yè)和未來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鑒于退役軍人接受再教育的重要性,我國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2010年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加強退役士兵職業(yè)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提高思想認識,建立教育培訓制度;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育培訓質量。[1]2011年10月25日,財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以財教〔2011〕538號印發(fā)《關于實施退役士兵教育資助政策的意見》,指出自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對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學校、全日制普通高等??茖W校和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yè)學校)的自主就業(yè)退役士兵,根據(jù)本人申請,由政府給予教育資助。[2]在《關于進一步落實好退役士兵就讀中等職業(yè)學校和高等學校相關政策的通知》中要求,凡是“就讀中等職業(yè)學校具有全日制正式學籍的退役士兵,可享受國家資助政策?!盵3]2019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lián)合刊發(fā)《關于全面做好退役士兵職業(yè)教育工作的通知》,鼓勵符合高考報名條件的退役士兵報考高職院校,退役士兵申請就讀中等職業(yè)學校,可免試入學。[4]此外,退役軍人事務部也于2018年正式成立,退役軍人教育和培訓成為該部門的重要職責。然而我國針對退役軍人教育培訓的法案還尚未出臺。
國內關于退役軍人的研究數(shù)量較少,且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其中,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對退役軍人繼續(xù)教育現(xiàn)狀和需求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指出退役軍人繼續(xù)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訓技能和提高學歷。[5]在我國,退役軍人再教育主要面臨社會對退役軍人教育重視不夠、對退役軍人教育需求了解不足、教育培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6]另外,也有研究指出退役軍人再教育效果不理想,存在政策制定針對性不強、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政策執(zhí)行流于形式等問題,[7]且退役軍人對教育培訓的滿意度不高。[8]
美國自1944年頒布了《退役軍人權利法案》 (The 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通過補貼學費和其他經濟支持為服役軍人、退役軍人以及他們的家屬提供教育援助,提高了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根據(jù)美國退役軍人事務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的統(tǒng)計,到2017年,已有520萬退役軍人獲得了高等教育的證書。美國重視退役軍人的教育與培訓,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法案,不斷改善退役軍人進入高等教育或繼續(xù)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管理機制。[9]此外,美國退役軍人再教育體系,無論是從宏觀立法上還是具體實施層面上都已經發(fā)展成熟,而且針對退役軍人再教育問題也已形成較多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旨在從退役軍人教育參與中面臨的問題、原因、對策等方面,考察美國退役軍人再教育的現(xiàn)狀,以期為我國退役軍人再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根據(jù)美國退役軍人事務部在2017年的統(tǒng)計,美國有超過一千九百萬的退役軍人且將近一半(47%)的退役軍人在65歲及以上。此外將近81%的退役軍人是白種人,大多數(shù)退役軍人都已婚。
退役軍人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退役軍人大學生(Student Service Member/Student Veteran,退役軍人大學生是指任何現(xiàn)在或曾經在大學或學院里學習的軍事人員)的特征。與一般大學生相比,退役軍人大學生總體上來說年紀更大。在2007—2008年間,有85%的退役軍人大學生超過24歲;[10]退役軍人大學生更可能是其家族中的“第一代”大學生,且將近一半的退役軍人大學生都已經結婚生子,因此在接受高等教育之余,他們還需要承擔其他責任。[11]以往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研究,較少關注個人層面的由從“士兵”到“學生”的身份轉換而引發(fā)的系列問題,更多關注聯(lián)邦援助計劃對退役軍人的影響以及退役軍人大學生學業(yè)成就的相關問題。關于退役軍人大學生的最新研究,則圍繞身份轉換適應開展,聚焦退役軍人大學生如何適應校園生活并提供相應的策略。退役軍人大學生從“士兵”到“學生”的身份轉換是在其進入教育情境、參與教育活動時產生的,轉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教育參與中遇到的問題。
從文化沖擊理論的視角來看,從軍人到學生身份的轉變是從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過渡,對退役軍人來說是一種文化沖擊。文化沖擊是由于環(huán)境中人們缺乏熟悉的社會行為符號和象征而引起的焦慮癥。當一個人遇到一種新文化時,就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并且常常會感到沮喪或麻煩。退役軍人認為校園適應過程和其重新適應“平民”生活的過程并不是分離的,實際上是交織在一起的。[12]其在校園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大多數(shù)問題與大學基礎設施或政策有關,這些問題使其在校學習和適應變得復雜。此外,退役軍人描述了三個主要問題,即軍事和學術生活的差異,進入大學的壓力和焦慮以及個人從“軍人”到“學生”角色轉換的不適應。
這些轉換適應問題影響了退役軍人大學生心理和情緒的健康發(fā)展,與此同時,退役軍人大學生也因心理和情緒問題更難適應校園生活甚至普通平民生活。與同齡人相比,退役軍人大學生會產生更多敵對和憤怒的情緒。[13][14]而曾經處在戰(zhàn)爭威脅環(huán)境下的退役軍人大學生則比普通學生更容易罹患創(chuàng)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并會由此引起酗酒等相關問題。[15]除此之外,退役軍人可能會有藥物濫用的問題,并有抑郁和自殺的傾向。[16]艾略特等人(Elliot,2011)也持相似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創(chuàng)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創(chuàng)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可能會導致退役軍人大學生在校園中產生較強的孤獨感,親密關系的壓力會更大,并且酗酒的問題也會更多。[17]
一些退役軍人過渡到學生角色后感到不知所措,很難集中精力學習。許多退役軍人覺得自己與普通學生有所不同,他們時常感到孤獨并很難從普通大學生那里得到認同感。退役軍人普遍表示退役后很難與親朋好友重新建立聯(lián)系。[18]而許多從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返回的退役軍人發(fā)現(xiàn)平民生活缺乏強度和意義,因此大學于他們而言是一種陌生的文化。[19]此外,研究指出退役軍人大學生心理創(chuàng)傷與學術成就之間沒有關系,但是與其適應普通民眾生活困難有關。[20]而有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PTSD)的退役軍人大學生則更難適應校園的生活。
脫離軍隊生活后,退役軍人進入到新的環(huán)境,其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不足以支撐其順利地融入到新的環(huán)境中,并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適應問題,而由此帶來的情緒和心理壓力則進一步影響其適應新環(huán)境。
已有研究表明退役軍人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會遇到較多的社交和情感困難。退役軍人大學生在校園里的交際互動情況明顯受到其他普通學生和教職員工不友好表達的影響。許多退役軍人大學生在學校都遭到了歧視。[21]他們只有在與其他退役軍人相處時才能感覺舒適自在。[22]但并不是所有大學教職員工都(有意或無意地)對退役軍人大學生采取不友好的態(tài)度。教職人員希望提供一些支持,表達友好,但不確定如何做才恰當,結果最終提出的問題(例如“您殺了多少人?”)既無知又令人反感。
來自教職人員和普通大學生的歧視影響了退役軍人大學生的環(huán)境適應,且據(jù)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反饋,學校似乎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去改善這一問題。與普通學生相比,認為自己的大學有助于他們處理校園人際關系的退役軍人大學生所占的比例更小,而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成功參與校園生活和學術活動的重要途徑。
自美國頒布了《后911退役軍人權利法案》(the Post-9/11 GI Bill)后,美國退役軍人高等教育參與率顯著增長。根據(jù)美國退役軍人事務部的統(tǒng)計,一百萬的退役軍人中有超過四分之三的人會利用他們已有的教育福利參加高等教育課程。大多數(shù)退役軍人,特別是之前從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會選擇進入2年制的機構接受高等教育。根據(jù)美國教育部的統(tǒng)計,有84%的退役軍人選擇進入兩年制的機構學習,還有16%的退役軍人選擇進入四年制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學習。
美國退役軍人高等教育參與率較高,但其畢業(yè)率卻不容樂觀。一份由全美退役軍人大學生聯(lián)盟(Student Veterans of America)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09年秋季根據(jù)《聯(lián)邦教育權利法案》入學的853111名退役軍人,只有53.6%的人在6年內獲得學位。社區(qū)學院的情況更不容樂觀。2014年,社區(qū)學院中全日制退役軍人大學生兩年順利畢業(yè)的僅有15%,非全日制的退役軍人大學生的畢業(yè)率僅為7%。[23]與普通學生相比,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平均學分績點(Grade Point Average;GPA)更低,歸屬感也更低。[24]兵役會影響學校教育,對其學業(yè)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25]并進一步影響了退役軍人大學生的畢業(yè)率,而這在社區(qū)學院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完整學習經驗的獲得不能僅依賴于圍繞課堂學習的互動交流。根據(jù)金姆等人(Kim et al., 2013)的研究,退役軍人大學生更重視學業(yè)的發(fā)展(比如與導師討論學業(yè)任務、課后討論等),而不注重參與校園活動,很少參加課程相關的活動,并且很少花時間進行學生同伴間的社交。
因為不愿意投入時間在這些活動上,退役軍人大學生無法享受參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一切資源。那些有很大可能完成不了高等教育的退役軍人大學生,最有可能從參與這些校園活動中受益,然而他們并不將這些活動視作完成學業(yè)課程的必要條件。同樣地,退役軍人大學生更不太可能參與到和體驗式學習有關的活動,比如社區(qū)服務、實習、學習小組等。退役軍人缺少完整的學習經驗,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業(yè)發(fā)展以及和普通學生的交流互動,更進一步地影響了他們的校園適應甚至是社會適應。
軍隊成員深受軍隊訓練和文化的影響。由于高等學校的文化與軍隊的文化完全不同,因此退役軍人大學生在大學中可能面臨許多挑戰(zhàn)。高度組織化的結構、不間斷的訓練和監(jiān)管以及隨時可能暴露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的危險對軍人有著持久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會伴隨著軍人的一生,甚至滲透到其生活和個人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服兵役會打亂一些人的教育發(fā)展軌跡,并對軍人追求高等教育造成負面影響。[26]有證據(jù)表明軍隊生活會對退役軍人接受教育產生負面影響,但需要明確的是,這一結論并不具有普適性,需要考慮退役軍人的特征(例如軍種的不同)。許多退役軍人在某些領域具有出色的“軟技能”,在需要專業(yè)精神和團隊合作的任務上會有優(yōu)勢,但在需要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任務上會遇到困難。
退役軍人大學生的教育參與還受到其家庭、生活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盡管退役士兵大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但鑒于他們的年紀比一般學生要大,有家屬需要照顧,而且并不住在學校,往返學校和住處的通勤比較耗時,他們大多不會參與與課程相關的校園活動。在2010年印第安納大學開展的全國大學生參與度調查也顯示,退役軍人大學生承擔較高的工作負擔和家庭義務,需要照顧其他家庭成員,限制了其充分參與教育活動。[27]退役軍人大學生在學業(yè)上沒有來自家庭的充分支持,進而可能缺乏信心,影響其參與課程以外的學習活動,甚至影響其學業(yè)的完成。[28]
對于許多要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的退役軍人大學生而言,重返校園確實是個挑戰(zhàn)。 一方面,退役軍人大學生可能會感到“年齡過大”,而一些活動通常針對經驗較少的年輕學生。另一方面,他們可能只是選擇將精力集中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重點課程的學習,而不是在高齡時擁有“完整的”教育經驗。
為了應對大量涌入的退役軍人大學生,美國一些高等教育協(xié)會和退役軍人組織機構分別在2009和2012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并發(fā)表了《從士兵到學生II:為退役軍人評估校園課程》(From Soldiers to Students II:Assessing Campus Programs for Veterans and Service Members)這份報告。該項研究調查了學員和大學的管理者是否為支持退役軍人大學生獨特的需求做了準備。結果顯示,院校的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學業(yè)支持,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校園服務,但還不能解決退役軍人大學生所遇到的問題。研究指出超過一半的受訪機構(57%)提供專門為退役軍人和退伍軍人設計的計劃和服務,近60%的受訪者表示,針對退役軍人和退伍軍人的計劃和服務是其機構長期戰(zhàn)略計劃的一部分。公立四年制(74%)和公立兩年制(66%)的機構比私立非營利性學院和大學(36%)更有可能專門針對退役軍人的需求設計課程。[29]
研究指出在接受退役軍人入學的學校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學校為教職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有關退役軍人大學生群體的獨特需求、現(xiàn)有可利用的校園資源以及如何創(chuàng)造良好校園環(huán)境等信息。
高校缺乏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和計劃,不僅不利于退役軍人大學生適應陌生的校園生活,也不利于教職人員和普通大學生了解和接受退役軍人大學生群體,從而使得偏見和誤解有增無減。
美國學校在促進退役軍人大學生校園適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退役軍人大學生在適應校園生活中都會感到無助,這往往是由于缺少來自學校系統(tǒng)的支持,因此美國學校普遍設立退役軍人的聯(lián)絡中心,通過在學院或大學辦公室內建立特定的服務點,例如針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注冊點、招生辦公室、經濟援助中心、學術咨詢處等,幫助退役軍人適應校園生活。[30]
《從士兵到學生II:為退役軍人評估校園課程》(From Soldiers to Students II:Assessing Campus Programs for Veterans and Service Members)調查了大學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項目支持和服務狀況,結果顯示高等教育機構增加了專門為退役軍人大學生設計的計劃和服務,指出針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校園支持系統(tǒng)總體上有所增加。弗吉尼亞聯(lián)邦大學在培訓自愿向退役軍人大學生提供額外支持的教職員工時,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如果退役軍人大學生公開討論自己的經歷,請不要打擾,不要輕視,不要對戰(zhàn)爭進行先入為主的政治性解讀。請仔細傾聽?!?/p>
《從士兵到學生II:為退役軍人評估校園課程》報告同時指出,大學仍有需要改進的領域,尤其是要針對教師和普通學生在與退役軍人大學生互動時的問題,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增強教師的同理心,提高教師在與退役軍人大學生溝通時的技巧,避免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產生無意識的偏見。
學校在促進退役軍人大學生校園適應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僅可以給退役軍人大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課程計劃和行政服務支持,也可以為其營造友好舒適的校園氛圍。
學校受到自身資源的限制,可能無法全面顧及退役軍人的學習需求,也不能為退役軍人大學生群體提供全面且完整的服務項目。針對此問題,美國有許多社會自發(fā)的非盈利組織,旨在為退役軍人的教育發(fā)展服務。如2008年成立的美國退役軍人大學生聯(lián)盟(Student Veterans of America),關注高等教育領域退役軍人大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倡導改善和提高退役軍人的教育福利。其在2017年對全國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學業(yè)成就進行了追蹤研究,并形成了《國家退役軍人教育成功追蹤報告》(National veteran education success tracker: a report on the academic success of student veterans using the post-9/11 GI Bill)。美國教育研究委員會則出臺了《從士兵到學生》系列報告,這些都為退役軍人大學生教育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數(shù)據(jù)支撐?!坝抡摺獙W者”計劃(Warrior-Scholar Project)則為退役軍人從軍事生活過渡到高等教育提供了支持,他們在美國頂尖大學舉辦沉浸式的大學預科學術訓練營,對退役軍人大學生進行學術指導。[31]美國退役軍人還可申請獲取校企聯(lián)合培養(yǎng)幫扶。校企聯(lián)合幫扶模式,并不拘泥于高校的課堂,而是將學校教育與企業(yè)實踐進行教育環(huán)境和實踐場所的整合,在提升退役軍人理論學習的同時,能夠豐富其實踐技能。[32]
社會組織的力量彌補了學校功能所不能觸及的空隙,進一步加強了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氛圍,在幫助退役軍人大學生校園適應的同時也促進了其社會適應。
總體上來說,退役軍人大學生年紀都較大,大多已婚,除了學業(yè),還要承擔照顧家庭其他成員的責任。這使得他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分割,許多退役軍人大學生最后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學業(yè)。鑒于此,2017年美國頒布了《The Harry W.Colmery Veterans Educational Assistance Act》(又稱《Forever GI Bill》),法案中明確表示退役軍人可以通過認證的在線學習形式完成學業(yè)并獲得資助。為了減輕退役軍人大學生的負擔,減少他們往返學校和家庭的通勤壓力,避免因為時間和精力缺乏而導致中途放棄學業(yè)的困境,高校需為退役軍人大學生提供所需的線上課程,使得他們可以在家完成大多數(shù)基礎課程的學習。此外,美國政府也為參與這種學習形式的退役軍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
遠程在線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在授課地點和時間的安排上更為靈活,更符合退役軍人的特點。
完善的立法是促進退役軍人參與教育的重要基石。1944年頒布的《退役軍人權利法案》是美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法案,在這之后又陸續(xù)出臺了《朝鮮戰(zhàn)爭退役軍人權利法案》(1952年)、《越南戰(zhàn)爭退役軍人權利法案》(1966年)、《蒙哥馬利退役軍人教育援助法案》(1984年)、《退役軍人教育與利益擴大法案》(2001年)、《后911退役軍人權利法案》等。
《退役軍人權利法案》向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提供免費的教育和訓練機會并向他們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朝鮮戰(zhàn)爭退役軍人權利法案》開設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課程并將資助費用由機構自主設定改為統(tǒng)一的標準;《越南戰(zhàn)爭退役軍人權利法案》側重為家庭困難的退役軍人提供教育機會;《蒙哥馬利退役軍人教育援助法案》規(guī)定軍人在服役期間繳納一定的費用用做退役后教育援助的基金;《退役軍人教育與利益擴大法案》擴大了教育援助的范圍,規(guī)定教育援助的資金要實現(xiàn)逐年增長;《后911退役軍人權利法案》則規(guī)定為退役軍人提供36個月的教育援助,并且根據(jù)服役時間享受對應的教育資助。
這些法案為美國退役軍人再教育提供了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緩解了退役軍人再教育的經濟壓力,使得接受再教育的退役軍人的人數(shù)激增。
美國開展退役軍人的教育和培訓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政府重視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教育援助,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案,關注他們從“士兵”到“學生”轉換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此外,除了政府和高校的支持,許多社會力量也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缺少針對退役軍人教育資助的專門法案,對于退役軍人教育資助的條款往往是夾雜在其他文件中的。此外,中國對退役軍人教育培訓的關注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提供教育機會、拓展教育渠道方面,較少關注退役軍人轉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缺少針對退役軍人教育的研究,沒有構建起多主體參與的支持保障體系。基于中國現(xiàn)有的退役軍人教育支持現(xiàn)狀,美國的相關經驗對提升我國退役軍人接受再教育有如下啟示:
美國關于退役軍人教育的早期研究主要關注退役軍人大學生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并與普通大學生進行對比研究,但缺乏對退役軍人從軍隊走向校園轉換過程的全面理解和研究。近幾年美國學者來越來越多地聚焦在退役軍人的轉換問題上,包括對退役軍人如何適應校園生活的研究。與傳統(tǒng)的大學生相比,退役軍人有其獨特的學習需求,擁有豐富復雜的經驗,不可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法來為他們服務。因此,學校管理者在為新的政策和計劃投入資源之前,首先要確定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許多退役軍人大學生談到了他們在開始上課時會不知所措,并表示他們在新學期會感到困惑和孤獨,而且他們不知道在哪里尋求幫助。學??梢栽谕艘圮娙舜髮W生正式入學前為其提供短期的課程旁聽,設計專門針對退役軍人的課程,以便他們更好地適應校園的生活。與此同時,可以組建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學習社群,讓他們彼此交流學習中的問題。
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首先,政府應該鼓勵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針對我國退役軍人的再教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相關法案和政策的出臺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其次,在已有文件和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退役軍人再教育的情況,考慮退役軍人教育資助法案的可行性和現(xiàn)實性。針對我國退役軍人教育專門立法,完善退役軍人教育體系,[33]適當提高退役軍人教育資助水平[34]。再者,成立專門的關注退役軍人教育的組織機構,負責退役軍人教育參與中的問題(如入學考試、學業(yè)成就等)。最后,鼓勵社會組織參與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和學業(yè)援助,發(fā)揮社區(qū)的凝聚支持作用,為退役軍人提供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與此同時,要加大企業(yè)、培訓機構等對退役士兵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視,整合社區(qū)教育資源配置。
高校在退役軍人再教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退役軍人都需要同樣的支持和資源,所以相關機構必須關注其多重身份以此了解其獨特需求。機構必須進行持續(xù)的數(shù)據(jù)跟蹤以了解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國退役軍人再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對退役軍人實際教育需求的關注。
因此,首先要重視退役軍人有別于一般學生的特殊需求,加強對退役軍人的需求分析,針對其需求靈活地進行課程設計和安排。其次,在學校成立專門服務于退役軍人的行政機構,幫助退役軍人解決校園生活和學業(yè)上遇到的問題;鼓勵建立一些退役軍人活動和交流中心,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學業(yè)幫助。最后,通過一些校內外資源促進退役軍人積極參加社會學習實踐活動,并通過國防教育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形式促進退役軍人與普通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互動,加強普通師生對退役軍人的理解和尊重。學校要關注退役軍人大學生的畢業(yè)狀況、加強對退役軍人大學生的心理關注,建設退役軍人在校組織。[35]
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為遠程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平臺和技術支撐,遠程在線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使得學習更加靈活,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遠程教育可以降低學習者的學習成本,對于一些時間精力有限的人而言,遠程在線教育無疑體現(xiàn)了較大優(yōu)勢。
我國退役軍人教育培訓方式較為單一,多以線下教育培訓為主。國家可以和高校以及社會組織合作,對退役軍人進行需求調研、再進行相應的課程開發(fā)以及學習平臺設計。在利用遠程在線教育優(yōu)勢的同時也要考慮其不足,可以采取線上教學為主、線下教學為輔的方式,定期進行線下的考核,避免遠程教育流于形式。與此同時,要完善退役軍人在線教育方式下的資助問題,我國目前的教育資助政策是將在線教育這種形式排除在外的。國家應該將遠程教育納入退役軍人教育資助的范疇,減輕退役軍人的經濟負擔。
美國自1994年出臺《退役軍人權利法案》以來,針對退役軍人教育援助的相關法案陸續(xù)頒布并不斷發(fā)展完善,這些法案和政策的出臺為退役軍人大學生接受再教育提供了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使得接受再教育的退役軍人大學生的人數(shù)激增。
我國近幾年陸續(xù)出臺了有助于退役軍人接受再教育和培訓的政策,增加了其接受再教育的機會,給予了其經濟上的支持,但可以進一步加強立法上的保障,頒布針對退役軍人再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因此,相關部門應結合我國退役軍人的實際情況,推進退役軍人再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完善退役軍人再教育的法律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