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晴
小說創(chuàng)作是不是只是作家的專利?一個創(chuàng)作的人,即是一個選擇用寫作(write)來表達的人,在這個動作的后面加上一個后綴,就變成了write。某種程度上,每一個生活在當下的社會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表達欲望,都有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潛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生活里的作家。
或許也因此,課本里的欣賞外國小說的部分,就設計了創(chuàng)作小小說的單元任務,它是這樣表述的:“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小說元素,或讓人感動,或引人深思,或令人開懷,試著從中采擷一二,以之為基礎創(chuàng)作一篇小小說?!毙≌f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那么,小小說有哪些特質呢?
其一,篇幅字數(shù)有限。小小說大多篇幅不長,因而構思和行文時就當注意字句的簡約凝練,微言大義,用最經濟的語言,來表達生活中最生動精彩、最感人肺腑的片段,去戒贅詞冗句。小小說的語言倘能卓犖有音,字字有硬度和力度就更好了。
其二,人物情節(jié)集中。小小說創(chuàng)作應力求時間、地點、人物都盡可能地簡約集中,使結構簡練精巧,一如微雕工藝。小小說的創(chuàng)作限制了選材不能選取生活中的大場景,只能在大場景中取小場景來概括敘述。小場景雖是一片段,卻有尺幅興波之力。創(chuàng)作實踐中,作者往往選取面上的一點——當然,這個點是運動展開的,可以稱作影視中的“鏡頭”,捕捉住這耐人尋味的鏡頭,來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新鮮的思想。因此,小小說要在選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要能以小見大,以微知著,以一當十。
其三,立意精警深刻。小小說的“小”只是篇幅短小,而不是它的容量與質地。一篇好的小小說只要質地扎實,容量豐厚,它的分量就不低于一部長篇小說。與其他小說相比,小小說現(xiàn)實感強,迅速輕便,更能及時地把握時代變革及其在人們心理上的反響,準確捕捉現(xiàn)實生活中的折光,使讀者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某種特殊的體驗和啟迪,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趣味。
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小小說的性質被界定為“介于邊緣短篇小說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邊緣性的現(xiàn)代新興文學體裁”。阿·托爾斯泰認為:“小小說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p>
作為學習創(chuàng)作的我們,在小小說的撰寫中有哪些技巧呢?
其一,誰來講這個故事?是小說主人公的第一人稱“我”,還是全知全能的作者上帝視角?講述者選擇怎樣一種語氣、語調、情緒、意緒?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一書中,狄更斯就選用了不同的視角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既有成年狄更斯對往事回憶所用的第三人稱,又有幼年狄更斯身歷其境的第一人稱,狄更斯還時不時自己現(xiàn)身,來揭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思。因此,小說寫作過程中,作者要思考哪一個視角能為你提供觀察人物、展現(xiàn)情節(jié)的最優(yōu)化角度。如果是第一人稱敘述,那么敘述者與情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不是更真實緊密?如果作者在初稿的時候選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改稿時候變成了第三人稱敘述,作者考慮的不僅僅是把“我”改成“他”的問題,更需要重新考慮敘述者與人物、情節(jié)之間的距離,敘述的表達方式以及語言運用的纖薄濃密。
“如果不是有人發(fā)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鋪進深山,你怎么也不會發(fā)現(xiàn)臺兒溝這個小村。它和它的十幾戶鄉(xiāng)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的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边@是鐵凝在《哦,香雪》里的句子,文中有與讀者對話的“你”,以第二人稱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仿佛作者正與你娓娓道來。但對主體描述對象,鐵凝則運用了第三人稱,稱臺兒溝是“它”,是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皺褶里的,是接受大山任意給予溫存和粗暴的默默忍耐者。這樣的敘述視角的選擇,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意緒呢?
我們知道,《哦,香雪》所描繪的心靈風景,是鑲嵌在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遭遇到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沖擊這一歷史背景上。與一般的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小說的立場不同,作者并非單純地以現(xiàn)代性為立足點來審視處于蒙昧狀態(tài)的鄉(xiāng)土社會。如果是那樣,我們就不能理解縈繞在作品中那殷殷的希望與淡淡的憂傷,也不能清晰地把握小說復雜而獨特的審美內蘊。在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不可避免地向臺兒溝襲來之時,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鐵凝熱情地歡呼鄉(xiāng)土世界的自我覺醒,但另一方面,對于那個“舊的世界”,鐵凝始終對其保有同情與理解,懷有溫情與敬意。因此,第三人稱的選擇,是刻意保持的敘述距離,是情感的冷靜與節(jié)制,是為了要將筆墨指向那群善良而自尊,在覺醒中追求新世界的女孩子們。
其二,如何讓“時間”自由穿梭回旋,在時間的起伏間騰挪跌宕小小說的無窮魅力?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起筆就是“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未來與過去交織著現(xiàn)在,時間的魔方閃耀著冰冷的絢爛之光。馬爾克斯的小說里不僅有時間,時間里還串織著人物,以及含著隱喻特質的意象。“在那里,記憶中的父親就是四月份來到的膚色黝黑的男人,回憶中的母親就是左手戴一只金指環(huán)的膚色黑里帶黃的女人。一個人的生日變成了云雀在月桂樹上唱歌的最近的一個星期二?!闭峭ㄟ^這些跳躍于時間羈絆之上的意象串聯(lián),馬爾克斯才掀開歷史的遮蔽,將百年滄桑里的孤獨與痛苦、欲望與徒勞、掙扎與注定、靈魂與夢想鋪展在讀者面前。
而小小說的優(yōu)點則在于它的簡潔精練,能讓作家將整體概念化,立竿見影地看到時間游戲如何影響一個作品和閱讀它的體驗。我們鼓勵同學熟練地使用時間元素,我們把小說里的“時間”意識視為蒼茫人生中默默無聞的偉大英雄。
小小說因為篇幅有限,常常需要在時間中自由穿梭而不迷失方向。如何體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時間感,如何將時間感和情感強度、思想狀態(tài)以及回憶聯(lián)系在一起?試以下面一則文字為例:
外婆離開人世的那個黃昏,外公在病房里陪伴著她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外婆臨去前對外公說“放學了”。一直假裝平靜的外公聽完這句話后像個孩子似的大哭起來。葬禮結束后我問起外公這三個字的含義,外公告訴我說這是從前他和外婆還在上小學時外婆常說的一句話:放學了,我們一起回家吧。
故事的動人之處,便是在外婆離世的那個黃昏通過“放學了”這三個字,穿越到了外祖父母小學的時光。當然,對于我們同學來說,讓“時間”在小說中騰挪跌宕,需要扎實敘述基本功,需要進行場景練習和形象描寫,包括意象的設立——受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影響,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中時間的“意象”設立頗具隱喻特質;需要我們同學對時間瞬息萬變中張力的體驗以及對 “日常如小年”的緩慢推進過程中的概括。如張愛玲在《金鎖記》中對于月亮的描述: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
在“人生代代無窮已”里,從來都是“江月年年只相似”,但正是選取了這個亙古如斯的意象,把這樣的具有民族記憶力的意象呈現(xiàn)在這樣的時間里,才將故事蒼涼而模糊的暈光輕輕濡染開來,從而氤氳出整個一部小說的風情萬種。
其三,把空間作為大背景設置有什么講究?作為小說創(chuàng)作者,我們也不能忽略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思想狀態(tài),但如果能把這些人物融入更大的人生故事里,作者能精確定位他們所處的時間點,明確這些時間點所處的更廣大的背景,并找到聯(lián)系空間和時間的方法,這篇小說可能就會有更深刻的內涵展示了。譬如,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系列,便是將故事設立在北宋與南宋之間,將英雄人物郭靖死守襄陽城的情節(jié)賦予“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主題,更顯出武俠小說宏闊廣袤的主旨立意。而這則精短的文字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美國?!班拧瓔?,有事嗎?”“沒事,就是挺想你。”“好啦好啦,很困,這邊是凌晨,說多少次了,有時差。”“哦,我忘了,你接著睡,接著睡……”5 分鐘后?!鞍パ?,誰啊,又打電話!”“妞妞,我是你舅舅,你媽媽住的膠州路樓房著火了!”回撥?!皨專?!快接電話?。 薄班洁洁洁洁健?/p>
情節(jié)設立的空間背景一是遠在異地美國的孩子,一是上海著名的膠州路大火現(xiàn)場,作者定位了故事的“更大的背景”,在同樣寫母愛的主題下就融匯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
有了這些初步的敘述視角意識、時空安排技巧,那就讓我們踏上小小說寫作這個征程,讓我們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朝圣者,向著遠方,行動吧!
佳作show
紅·白
趙怡婷 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
紅 楓
1
我是在小的時候被阿姐撿來的。
仍記得那天,風格外冷,夕陽鋪在天邊是血一樣的紅。我跟阿姐在不毛的田埂間擇著路。從背后看,她的肩胛在布頭下隱約顯現(xiàn),和她兩只翻翹的麻花辮,像兩個“人”。我沒來由地問她,阿姐,如果之后不打仗了,咱們不逃命了,你想干什么?
她頓了頓,看向一旁被扒光了皮的枯樹,枝干沖著天空,像一根倔強的食指。
“如果有機會,我還想看看故鄉(xiāng)的紅楓。”
2
阿姐停下來掰著手指頭說,今天是我的生日。
阿姐每天都保留著記日期的習慣。我問她為什么要記日期,她說阿媽曾經告訴過她,如果一個人連日期都忘記了,總有一天他也會忘記自己。
阿姐仍掰著手指頭,突然笑了,補上一句:而且今天是我的十歲生日。她領我到一間半塌的茅草房,在地上鋪好茅草,又掏出一個米糠餅,還有一件衣服。她一邊幫我把臉揩干凈一邊說,這衣服是她小時候穿的,現(xiàn)在要給我穿。
她搓著通紅的手,臉也紅紅的,問我,還記得我之前給你講的紅楓樹嗎?我說記得。她抬頭看向我,卻分明不是在看我,而是透過我看向了她那無限遙遠的紅楓樹。
“我說啊,秋天的時候,平時不怎么注意它的。只要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它,你就會覺得,整棵樹好像是一夜之間被染紅的,紅得比太陽還紅,比血還紅。遠看像是樹上著火了,風一吹,滿樹的火焰就在跳動;近看些,是無數(shù)個紅手印在樹上向你招手呢……你能想象到嗎?只要你看到一棵紅楓,就好像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色……”
在阿姐烏黑的眼睛里,我好像看到了她口中的紅楓,是紅色的、跳動的、生命的,屬于她的紅楓,又像煤灰上不經意滴落的滾燙的紅蠟油。
“你啊要記得,今天是1937年冬月十一?!?/p>
3
一聲槍響劃破天空。
像是石子投入了水潭,頓時吞沒阿姐眼中的倒影。她的嘴巴翕動著,我卻聽不見任何聲音。她緊緊地攥住我,把我推到了房子角落放茅草的小坑里。隨后拾起角落里的鏟子,顫抖著守在門口……
那一天,她的紅楓在她眼睛里永遠地熄滅了,隨即又在這片土地上著了起來——好像是一夜之間被染紅的,紅得比太陽還紅,比血還紅。
紅楓啊——!
只要你看到一棵紅楓,就好像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色……
那是1937年冬月十一的紅色。
白 雪
1
我很想看雪。
若是今夜大地上一片白茫茫的雪,倒映在夜空便成了漫天星斗。一輛列車駛入,又離開,不留痕跡。仿佛沒有人下車似的,寂靜而純粹的白始終依然。如果可以,我想在只有雪的世界里,干凈地活著。
然而我的家鄉(xiāng)卻鮮有下雪。只聽母親講過,在我出生時難得下了一場小雪。不過我并不相信是它帶來了我的先天殘疾。療養(yǎng)院的墻壁是白色的,卻與雪異樣,冷峻而無味。不過幸好,我可以在俳句中觸摸雪?;蛟S是對雪的謎樣牽掛,才支撐我走到現(xiàn)在。
“數(shù)度相問,雪深有幾許?”
2
今天院里又因為戰(zhàn)爭發(fā)生了爭吵?!盀榱颂旎?,省吃儉用些怎么了!”“與其抱怨,不如多做點貢獻吧?!毕氡啬怯质恰皭蹏摺眰儗e人的斥罵。可那些人只是在抱怨開戰(zhàn)后,伙食與水電日漸缺乏而已。
我想說,所謂“天皇的榮譽”不過是冠冕堂皇罷了。骯臟的戰(zhàn)爭不會憐惜白雪,戰(zhàn)爭看到的只有鮮血、白銀和土地。可是,像我這種廢物,也決定不了什么吧。
3
療養(yǎng)院關停了,我被迫回到逼仄的家中。原本作為高級工人的父親早就被軍隊征用,而母親也毅然決然地進入煉鋼廠干那些原屬于男人的活。
“作為天皇的臣民,還是要為國家奉獻一點力量才是。你說是吧?”半夜,從工廠回來的母親一邊脫著木屐,一邊喃喃道。我正在找我的俳句集,便問她有沒有看到。母親頓住了,說,家里的柴火都上交了,能燒的都燒了。
好像有什么東西重重地砸在了胸口,然后碎裂。
我就像沒聽到一樣,轉而詢問她工廠的事情,她終于像被按下了播放鍵那樣自如。
完好的人們都在拼盡全力地生存,我又有什么資格追求那些東西呢……
4
自那以后,在無數(shù)個望著天花板發(fā)呆的日夜中,我早已忘了日期與年歲。直到腹部一陣劇痛,我吐出了一些鮮紅的東西。我害怕,我是不是要死了。
意識模糊中,我依稀聽到母親說,等仗打贏了,一定要讓醫(yī)生把我的病治好,等仗打贏了,就帶我去北海道看雪……
看雪……
好,等仗打贏了。
5
我睜開眼,想要再看看眼前的母親。
可瞬間,一切都安靜了。我的眼前也不是母親,而是我夢想了無數(shù)個日夜的場景——大片大片的雪……沒有任何雜質的潔凈的,白雪,鋪天蓋地的白雪,寂靜而純粹得不像人間。
只是,那感覺過于冰冷了……不,更像是泡在過燙的熱水里,產生的錯覺的涼意。
……
一瞬間,負載了幾千萬條生命的、萬噸級的沖擊波掀翻了千米范圍內所有的一切。劇烈的光輻射使眼睛全部失明。房屋、街道、勞作的人、躺在床上的人、跪在床邊的人都在一瞬間化為了蒸汽,就好像從沒有來過這世上。
在失去意識的那一剎那,我哭了,只是連眼睛都已經變成了蒸汽的我,已經不配擁有眼淚。
我問,如果雪永遠無罪,我們是不是都有罪……
白雪沒有回答。
【老師說】
《紅·白》是兩個含有典型意味的片段的拼接,是作者為了彰顯同一個主題而匠心獨運的精巧構思,整個小小說立意開闊,有著思想的廣袤度。
“紅楓”著墨于貧苦農村里一對相依為命的姐妹,描寫她倆在戰(zhàn)爭背景中流離失所的逃難過程;寫的是一個流動的“點”,卻是中國大地上無數(shù)孤獨兒女艱難生活的投射。作者還通過姐姐“記日期”的習慣和幫妹妹過生日的細節(jié),表達了中國普通百姓心底燃燒的對未來的希望與熱情,而“紅”色意象的反復出現(xiàn),“夕陽鋪在天邊是血一樣的紅”“她搓著通紅的手,臉也紅紅的”而至“好像是一夜之間被染紅的,紅得比太陽還紅,比血還紅”“只要你看到一棵紅楓,就好像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色……”步步鋪墊,層層深入,融入的情感不只是對故鄉(xiāng)紅楓的思念,而是更深地隱喻著新中國紅色敘事里的堅持、堅韌和堅守。
“白雪”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間背景下,將空間位置設立于日本這個國度。無論是川端康成的《雪國》,俳句中“數(shù)度相問,雪深有幾許”,還是北海道的漫天大雪,“白雪”是大和民族人民純潔的渴望。然而,發(fā)動戰(zhàn)爭的罪惡,卻是冰冷的雪也無法洗白的,盡管民眾是無辜的。文末很含蓄地寫到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在失去意識的那一剎那,我哭了,只是連眼睛都已經變成了蒸汽的我,已經不配擁有眼淚。我問,如果雪永遠無罪,我們是不是都有罪......白雪沒有回答”,這些文字簡約凝練,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價值立場,顯豁地呈現(xiàn)了呼喚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