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內涵及路徑

2021-11-30 11:27謝唯唯
貴州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關鍵詞:進校園共同體中華

海 路 謝唯唯

(中央民族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引言

2019 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盵1]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發(fā)揮著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在中華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凝聚中華民族力量,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2]學校作為培育國家認同和促進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肩負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重任。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具體內涵及實踐路徑,發(fā)揮好學校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本文以新時代民族文化進校園為切入點,明確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時代內涵,并結合心理學的知情意行(認知、情感、意志和實踐) 四維度,系統探究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民族文化進校園相關文獻綜述

截至2021年1月,以“民族文化進校園”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平臺上檢索,共計有89篇相關文獻,主要包括民族文化進校園內涵、價值和實踐路徑等方面的內容。在內涵闡釋方面,有學者從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和學校師生不同主體視野下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意涵出發(fā),指出要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事業(yè)的發(fā)展[3]。在新時代“文化自信”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具有三種文化內涵,即中國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近現代革命文化和世界各民族先進文化[4]?!懊褡逦幕M校園”在某種程度上還體現著“文化位育”和“文化多元共生”的思想[5]。在價值意義方面,基于“學校具有系統進行民族文化傳承、促進民族文化整合和完善的功能”[6],以及“學校教育是民族傳統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的必由之路,具有系統進行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功能”[7],民族文化進校園開拓了民族文化傳承的新路徑、打造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名片、開發(fā)了當地經濟發(fā)展的新技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多元文化教育新環(huán)境[8]。在問題反思方面,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存在“目的敷衍化、主體狹窄化和內容點綴化”[9]等問題。在實踐路徑方面,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論述,有學者提出要對當下的民族文化進校園多些“冷思考”,以教育學尺度嚴格篩選民族文化[10]。此外,還要強化學校的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將民族文化傳承與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相結合,在實踐中建立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連貫性合作機制[11],并通過優(yōu)化“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重構良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huán)境,保證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性[12]。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時代內涵

(一) 匯聚中華優(yōu)秀文化精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首先,推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促進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交融創(chuàng)新。新時代背景下,推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有別于傳統的“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進校園”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一方面,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具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精神內涵,有利于各族師生在人際交往、精神交流和文化交融過程中,切實領會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多元包容和交融創(chuàng)新的深層次內涵,進而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愿景;另一方面,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成分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強調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通過甄別、遴選、提煉、加工和升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秀內容和積極因素,推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其次,推動革命文化進校園,促進紅色革命文化傳播。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民族優(yōu)秀英雄兒女在奪取革命勝利征程中,培育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中華優(yōu)秀革命傳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更加突出紅色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強調革命理論教育、革命英烈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最后,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校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創(chuàng)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有助于引導學生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增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積極培育各族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從文化認知、文化自覺到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徑,強調將“增強各民族師生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認同”落實在行動中。一方面,通過挖掘、整理、選擇和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發(fā)揮“自古以來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部真實歷史電影的偉大力量,讓學生在深化理性認識、掌握理論精髓,深刻學習和領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內涵、理論特征和內在邏輯的基礎上,樹立科學、正確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另一方面,從強化認知、激發(fā)情感、增強意志和推動實踐的邏輯層次出發(f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落實系統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全面升華“五個認同”情感體驗、有效落實“三交”實踐活動等,建構起大中小學生對中華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自覺。同時,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促進各民族師生的人際交往、精神交流和文化交融,進而堅定文化自信,以心靈相通構筑起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類不同層次內容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進校園活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的三個層面構建一個相互關聯、層次分明、系統發(fā)展的教育實施體系?!盵4]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更加凸顯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力量,強調以“文化認知、文化認同”之因,結“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之果,有效建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路徑

(一) 強化共同體認知:系統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

認知是認同的基礎和前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于個體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穩(wěn)定的文化知識結構。學校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內涵,切實發(fā)揮新時代民族文化進校園“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引領學生建構起具有“符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征的文化身份”[13]。

1. 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載體,包含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內涵[14]。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具體進程中,要針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展開科學的頂層設計,建構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知識體系。這一知識體系,至少包括“體現和表達民族精神的內容和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倫理精神和價值觀念”[15],突出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勤勞勇敢的精神品質和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首先,“儒家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要把握好“儒文化”中“仁義禮智信文化”的重要內涵:一是主張“仁”文化進校園,將《論語》 《孟子》等名篇著作進行合理編排,汲取其精華內容,注重轉變教學話語范式,以不同年齡段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呈現,引導學生內化“仁民愛物”的情懷和追求;二是主張“義”文化進校園,選取“孝親愛國”“重義輕利”等名篇著作,激發(fā)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感和家國情懷;三是主張“禮”文化進校園,在教育過程中重視禮敬謙和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文明禮讓、遵守規(guī)范,提升自身品德修養(yǎng);四是主張“智”文化進校園,培養(yǎng)學生學會理智,在為人處世中擁有平和心態(tài);五是主張“信”文化進校園,通過宣講經典誠信故事,讓學生領悟“誠信不欺”的真諦,以重視培養(yǎng)自身“恪守信用”的美德。其次,民族精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一方面要凸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和“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弘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思想、“匹夫不可奪志”的人格思想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念等。最后,中華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各民族特色的飲食、服飾等生活文化;價值觀層面的精神文化;婚姻、家庭等禮儀文化;語言文字、歌舞美術等民間文化;醫(yī)學、手工制作等工藝文化和慶典、紀念等節(jié)日文化,以促進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共有、共賞、共享、共傳。因此,民族文化進校園要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將其融入國民教育各階段,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領悟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背后的共同體內涵,切實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2. 推動革命文化進校園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中培育和創(chuàng)造的思想理論、價值追求和精神品格”[16],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重要成果”[17],也是孕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支撐。因此,在推動民族革命文化進校園的過程中,一是要重視革命理論教育。從革命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邏輯出發(fā),一方面要闡釋先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確定其重要指導地位;另一方面要闡明特色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成果,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奠定革命文化理論基礎。二是要加強革命英烈教育。在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教育實踐中,要充分利用校園環(huán)境布置、課堂教學設計和“互聯網+”等載體,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塑造英雄烈士的人物形象、以客觀的論證凸顯英雄烈士的擔當精神,還要結合新時代的重要特征及使命,引導學生透視革命文化中英雄烈士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保家衛(wèi)國、維護祖國統一的英雄情懷等,進一步剖析自我價值、培養(yǎng)擔當意識;三是要強化革命精神教育。例如,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立黨為公的“紅船精神”,堅定信念、勇闖新路的“井岡山精神”,嚼草根、吃樹皮,不怕吃苦犧牲的“長征精神”,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進京“趕考”、扭轉乾坤的“西柏坡精神”等,讓學生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的制度規(guī)矩、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總之,要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革命勝利果實所體現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文化內涵,以紅色資源優(yōu)勢開展黨史、軍史等革命文化教育。

3. 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校園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新型文化形態(tài),既傳承和創(chuàng)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又繼承和弘揚了革命文化,是二者的融合。在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校園的具體進程中,一是要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列成果,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文化發(fā)展與文化創(chuàng)新凝聚共識,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二是要宣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共同理想,在宣傳教育中讓學生牢記“中華民族廣域的疆土、深厚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由中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等基本常識,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中華上下五千年,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我國政治、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地圖;三是要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領作用和養(yǎng)成功能,既要讓學生熟知并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學會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領悟新時代擔當精神,提升自身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又要讓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內涵,在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總之,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校園有利于學生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宗教觀、國家觀、歷史觀和文化觀。

(二) 激發(fā)共同體情感: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共同體情感建立在共同體認知的基礎之上,主要通過尋找共識、增強體驗等方式,產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信任與認同。愛國主義傳承于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熔鑄于中華民族奮斗史、流淌于中華民族血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時代民族文化進校園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始終,發(fā)揮其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首先,合理安排學校場域內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如開學典禮、散學儀式、升國旗、唱國歌等。大中小學的黨組織、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等都是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和活動的重要組織者,相關組織既要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黨日團日、主題班會、比賽競賽、社團交流等主題的教育活動之中,又要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形式,以豐富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內生活。此外,還要充分挖掘學校場域內紅色文化資源,如校訓、校歌、校史等。把校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各族師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發(fā)揮校內紅色文化資源功能的最大化。讓愛國主義教育以“潛移默化”之勢,成“滋養(yǎng)人心”之用。

其次,充分利用學校場域之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教育資源,如革命英雄紀念館、歷史文化展覽館和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校外活動是拓展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形式,有計劃地組織大中小學生參觀紅色文化主題的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寒暑假三下鄉(xiāng)、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等社會實踐,有利于這一群體了解國情民情、沉淀紅色底蘊、強化責任擔當。因此,學校要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熱愛社會主義三者相統一,“只有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盵18]

(三) 增強共同體意志:全面升華“五個認同”情感體驗

共同體意志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的升華,主要表現為個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結構及其整體的理性認知與認同。認同是認知基礎上的重要“情感體驗”,“國家認同是嵌入在價值理性這個大框架中奠立的”[19]。因此,新時代民族文化進校園要注重打造情感體驗空間,讓學生從多樣的教育活動和人際互動中產生良好的心理感受,體驗“從文化認知、情感認同,到價值理性和共同體意志”的內化和生成過程,不斷增強“五個認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以活動體驗為重要載體,在全面升華“五個認同”情感體驗過程中增強共同體意志,主要包括活動體驗前的準備、活動體驗中的充實和活動體驗后的反思三部分。

第一,奠定活動體驗基礎,理清共同體故事的內在邏輯?!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在于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20],其核心內容是“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第一課,即幫助學生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與“五個認同”基本內涵的內在邏輯關系。一方面,要“講清各民族血脈相連的歷史淵源,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動人故事,講透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幫扶政策”[21],讓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另一方面,要重點梳理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來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凝鑄過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識內涵與“五個認同”結合起來,使“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嵌入學生的認知主體,奠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體驗活動的重要基礎。

第二,創(chuàng)新活動體驗形式,講好共同體故事的豐富內涵。例如,初等教育階段既要從課堂實踐入手,充分利用好《語文》 《歷史》 《道德與法治》等統編教材和必修課程,也要充分利用活動課程的突出優(yōu)勢,注重開展傳統節(jié)日體驗活動,使民族節(jié)日慶典成為各族師生共同參與的文化娛樂大聯歡,啟蒙共同體意識。中等教育要強調“創(chuàng)設以學生親歷為主的教育情境,增強學生在體驗中的獲得感”[22],防止“國家意識”概念僅留在課本里[23]。高等教育階段的共同體教育實踐也要分清政治理論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界限,發(fā)揮二者在理論指導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發(fā)揮好政治理論教育在傳遞國家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發(fā)揮好傳統文化教育對個人品德、素質的涵養(yǎng)作用,努力促進學生對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民族團結的理解和認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第三,檢驗活動體驗成效,及時開展活動總結及反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評價學校活動體驗效果的標準在于活動是否有利于形成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否包含一項或多項關于黨團隊知識教育、國情教育、國史教育、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相關主題教育、參觀學習和聯歡活動等。學校在反思和總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主題活動過程中,要重點關注活動是否涉及國史、黨史和民族特色政策的教育內容,及時檢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活動的舉辦成效,在不斷地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豐富和創(chuàng)新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綜合提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水平,積極發(fā)揮藝術節(jié)、運動會、文藝匯演、知識競賽、演講比賽、主題征文等在增強共同體認知、強化共同體認同、升華共同體情感和形成共同體價值理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 推動共同體實踐:聚焦促進民族“三交”實踐活動

意識指導實踐,實踐反映意識。“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公式固定下來?!盵2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觀念層面的上層建筑,必須要在實踐中加以涵養(yǎng)和培育。價值實踐是形成穩(wěn)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大中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主要任務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理性,還要營造一種互動交流的共同體實踐氛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生成,引導學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理性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行為。因此,民族文化進校園要進一步聚焦促進民族“三交”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積極引導學校師生加強互動交流,充實交往體驗。學校作為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要積極鼓勵各族師生加強人際交往和精神文化交流,在交往交流中建構對中華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整體認知,用心靈相通增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以此“降低族群偏見、化解刻板印象”[25],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在具體的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學校要善于打破民族交往藩籬,建立基于“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格局的校園族際互動體系[26]。一方面,要打破傳統民族學校單一的辦學組織形式,“積極推進民漢合校、混合編班,形成共學共進的氛圍和條件”[27];另一方面,要打造現代化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網絡形塑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生活空間,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區(qū)形態(tài)、社會關系及族群認同?!盵28]在信息化時代,學校要創(chuàng)新“三交”平臺,提倡“線上+線下”相融合的交往方式,把握“互聯網+”帶來的“三交”新形態(tài)。既要拆除各民族師生進行“三交”活動的客觀藩籬,又要激發(fā)各民族師生開展“三交”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組織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外化擔當行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信念和情感體驗基礎上,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素質拓展”“訓練營”“三下鄉(xiāng)”和“鄉(xiāng)村支教”等特色實踐活動,是大中小學生重要的共同體實踐鍛煉平臺。通過實踐學習和交流互動,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民族地區(qū),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共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共同體的知識認知和情感轉化中催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行為,從而真正成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盵29]

最后,做好規(guī)劃和組織,打造多樣化的“三交”實踐平臺。如整合不同主體的力量,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基層民主選舉和政策宣講,開展社區(qū)志愿服務和社會調查等。同時,以科學的制度、規(guī)范的組織保障共同體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讓學生在社會參與、基礎調研、志愿服務和文化交流等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30],全方位提升共同體認知、升華共同體情感、增強共同體意志和生成共同體擔當,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身體力行。

結語

“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它就像一個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風避雨;它又像是一個壁爐,在嚴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們的手。”[3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保障。學校教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要充分把握新時代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重要價值內涵,即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文化進校園要匯聚中華優(yōu)秀文化精華、增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認同,助力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深化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在實踐方面,要以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為重要載體,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建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實踐教育相互聯結的一體化教育實踐邏輯體系,真正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落到實處。

猜你喜歡
進校園共同體中華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經典彩調進校園
舞龍舞獅進校園
優(yōu)秀劇目進校園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城步| 台州市| 唐山市| 墨脱县| 大石桥市| 连州市| 威海市| 长泰县| 墨竹工卡县| 昌黎县| 泰兴市| 上饶县| 化州市| 白朗县| 通道| 阿巴嘎旗| 吴江市| 乌拉特前旗| 大余县| 安溪县| 闽侯县| 鲜城| 湖南省| 临邑县| 高碑店市| 南宫市| 峨眉山市| 焦作市| 奎屯市| 宜章县| 教育| 永川市| 崇义县| 施秉县| 安国市| 建阳市| 贵定县| 海南省| 沙洋县| 明溪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