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
(河南省伊川縣城關街道農業(yè)服務中心 471300)
秋季外界溫度和濕度逐漸降低,而氣候多變、溫度差異較大,如果不能控制好雞舍通風、溫度和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就會給雞群帶來不利影響,進而降低雞群生產水平和危害健康狀況。所以必須隨時關注天氣預報,根據(jù)外界氣溫和雞群情況,隨時調節(jié)雞舍通風量,保證溫度和濕度合理,提高雞舍空氣質量,確保雞群健康和較高的生產水平[1]。
雞群在育成和產蛋期需要的環(huán)境溫度為13℃~25℃,要求雞舍濕度維持在50%~70%,在秋季雖然高溫環(huán)境已經過去,但是早秋時期天氣依然發(fā)生悶熱情況,再加上早秋雨水較多,很容易發(fā)生溫度和濕度過高的現(xiàn)象,這樣不利于雞群散失熱量,引起采食量下降、體質和抗病能力降低,并且過高的濕度還會增加致病菌的繁殖速度,致使雞舍內存活的大腸桿菌、支原體、沙門氏菌等數(shù)量大大提高,進而誘發(fā)雞群感染腸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嚴重影響雞群的健康狀況和生產水平。為此必須加強通風換氣工作,將雞舍內的濕氣排出舍外,并盡量降低雞舍溫度,減緩高溫高濕給雞群帶來的不良影響。
開放式雞舍需要在白天將所有的門窗打開,增加雞舍通風量和風速,晚上根據(jù)溫度變化適當關閉一些門窗,在保證溫度適宜的前提下,盡量降低雞舍內濕度、有害氣體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尤其進入中秋以后外界溫度下降較多,晚上必須及時關閉一些門窗,避免低溫給雞群帶來的冷應激。對于密閉式雞舍,最好使用溫控儀來控制通風系統(tǒng),也可以結合時控裝置來控制風機開啟時間,確保舍內溫度適宜,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雞群身上,因環(huán)境條件的突然變化引起產蛋率的下降,甚至誘發(fā)呼吸道疾病的出現(xiàn)[1]。
進入秋季以來,隨著外界氣溫的降低,雞舍內開啟風機的數(shù)量也應該越來越少,為了保證雞舍溫度相對恒定和縮小前后之間的溫度差異,應根據(jù)實際經驗隨時調節(jié)進風口開啟程度,同時由縱向通風改變?yōu)檫^度通風,打開所有進風小窗,不僅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雞群身上,降低風冷效應,還可以縮小雞舍前后溫差,維持整個雞群正常生長發(fā)育和產蛋水平。根據(jù)風機開啟數(shù)量來設置小窗開啟的角度,促使進入雞舍的冷風能夠達到屋頂,與熱空氣充分混合后再落向雞群,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雞身上。
做為管理者需要每天認真觀察雞群,如果發(fā)現(xiàn)雞群扎堆或分布呈條狀,說明雞舍內出現(xiàn)通風帶,因為冷風直接落下來的地方沒有雞群分布,才發(fā)生的雞群分布不均勻的情況。有時看到局部雞只出現(xiàn)泡沫狀稀便,也說明此處雞群受到冷應激。這些需要立即對通風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防止雞群受涼發(fā)生感冒或呼吸道癥狀。如果長期沒有發(fā)生雞群受涼情況,還會致使雞群體質變差和抗病能力降低,進而發(fā)生條件性疾病和降低雞群生產水平[2]。
如果雞舍溫度較低且雞舍氨氣刺鼻、有害氣體濃度超標時,建議開啟風機進行強制通風,將雞舍內的污濁空氣徹底排除干凈,不要留有任何死角,這樣雖然將雞舍溫度降下來許多,但是只要通風時間不超過10min,這樣瞬間的降溫然后又將溫度回升上來,不會給雞群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強制通風可以將雞舍內所有的污濁空氣徹底排除,減緩了對雞群呼吸道黏膜的損傷作用。
產蛋雞群需要的適宜溫度為18℃~23℃,進入秋季以來白天外界溫度能夠達到30℃,晚上溫度可以降低到18℃~20℃,這樣給雞舍帶來很大的溫度差異。中秋以后外界溫度下降較多,晚上溫度就會更低,如果溫度低于15℃時,需要關閉部分門窗,避免外界低溫給雞群帶來的冷應激。建議通過控制通風系統(tǒng)來及時調節(jié)雞舍溫度,避免外界突然的氣候變換給雞群造成的應激反應[2]。
秋季溫度相對適宜是飼養(yǎng)雞群的良好季節(jié),但是由于晝夜溫度大或突然降溫會給雞群帶來較大的冷應激。所以在日常管理中應注意關注天氣預報,并提前整修鍋爐、暖氣等供溫設施和設備,一旦天氣驟然變冷或晚上溫度較低時,能夠及時開啟供暖設備給雞舍進行升溫,減少晝夜溫差的影響,避免雞群因溫差應激和受涼而發(fā)生感冒或呼吸道疾病。開放式雞舍需要將通風窗戶設置成比較靈活的開啟或關閉狀態(tài),根據(jù)天氣情況隨時調節(jié)進風窗戶的開啟程度,維持舍內溫度相對恒定,同時將所有的縫隙進行修補,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雞群身上,誘發(fā)雞群感染各種疾病。
雞群在育雛期需要的舍內濕度相對較高,一般要求達到65%~70%即可,這樣有利于促進呼吸道黏膜健康生長發(fā)育,在育成和產蛋期要求雞舍濕度維持在40%~70%范圍內為宜,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給雞群帶來不利影響。
雖然秋季是一個相對干燥的季節(jié),但是在早秋雨水較多,再加上外界溫度較高,容易給雞群帶來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這樣不僅致使雞群難以散失大量的體熱,引起熱應激反應,而且促使環(huán)境中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寄生蟲和支原體等大量繁殖,給雞群的健康水平帶來一定的威脅,誘發(fā)雞群感染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腿部病變和寄生蟲病等。同時濕度還有利于蚊蠅的繁殖,給疾病的傳播帶來便利條件,這也是秋季容易發(fā)生雞痘的主要原因[3]。
如果雞舍濕度高于70%時需要增加通風量來排出舍內濕氣,這是降低濕度的最有效措施。及時清除積水和糞便,減少水分蒸發(fā)產生的濕氣。加強水線管理,防止發(fā)生漏水現(xiàn)象,減少舍內水分的產生,并且防雞止群發(fā)生腹瀉,也是降低雞舍濕度的一項有效措施。
進入中秋降水逐漸減少,雞舍內濕度相應降低。如果沒有重視雞舍濕度管理,較低的濕度情況下,不僅能夠直接損傷雞群呼吸道黏膜,還會引起塵土和羽毛屑飛揚,致使舍內空氣中會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雞體吸入這樣污濁的空氣就會引起甩鼻、流眼淚、咳嗽等呼吸道癥狀,進而誘發(fā)雞群感染各種疾病。
如果雞舍濕度低于40%時,應每天定期向地面噴灑清水或消毒液,如果的地面墊料平養(yǎng)雞群,可以向墊料上面噴灑清水,切忌直接向墊料潑灑清水,以免引起部分區(qū)域的墊料過于潮濕發(fā)生霉變,給雞群帶來巨大的危害。也可以進行帶雞消毒,在增加雞舍濕度的情況下,還可以殺滅空氣中的病原微生物,進而維護雞群健康狀況。
雞群經過炎熱的夏季,采食量減少,再加上熱應激的影響,致使體能消耗較多、雞體疲勞、體質較差,進入秋季以后外界氣溫逐漸下降,采食量也越來越多,為了盡快恢復雞只體能和促使產蛋率的回升,需要增加飼料營養(yǎng)水平,尤其是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添加量,來滿足雞群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3]。
常言道“多事之秋”,說明秋季飼養(yǎng)雞群如果管理不善也容易給雞群帶來不良影響,甚至誘發(fā)雞群感染疾病。所以應根據(jù)外界氣候變化和雞群具體情況,雞舍調控雞舍通風、溫度和濕度,保持舍內空氣質量良好,溫度適宜、濕度合理,為雞群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充分挖掘雞群生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