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第二幼兒園 陶婕妤
小班入園幼兒分離焦慮是常見的現(xiàn)象,受這種因素的影響,有的幼兒入園后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哭鬧不停,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保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幼兒園教師要對小班幼兒入園焦慮的家庭影響做深刻的分析,找到化解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辦法,使幼兒盡快適應園內(nèi)生活,快樂地參加各種游戲活動,健康成長。本文就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家庭影響因素和破解策略進行探討,以提高幼兒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
每年幼兒入園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幼兒,由于過分依戀家長,不能從心里接納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心理上的分離焦慮。這些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與園內(nèi)的其他幼兒快樂地玩耍,并無他樣,一旦家長走開,就哭鬧不停,拼命地尋找家長。幼兒與家長形影不離的情結,跟家庭的影響有直接關系,說明幼兒在家庭中極度缺乏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離開家長,幼兒就覺得害怕無助。幼兒園生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關鍵轉(zhuǎn)折期,幼兒從相對熟悉、自由、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中一下過渡到陌生且有一定規(guī)則的集體環(huán)境中,猶如“第二次斷奶期”,極易產(chǎn)生不確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們?nèi)雸@的不適與焦慮感,除表現(xiàn)為哭鬧、拒絕、發(fā)脾氣外,食欲變化和睡眠結構紊亂、排便習慣改變等也十分常見。充分了解小班幼兒入園焦慮的家庭影響因素,有利于采取積極的措施,通過改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境,輔助幼兒盡快適應園內(nèi)生活,提高獨立能力。
孩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有的家庭祖輩、父輩兩代人帶一個孩子,格外寵愛,本來是孩子的自主行為,家長們紛紛越俎代庖,久而久之,使孩子的獨立能力發(fā)展受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對家長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入園后,幼兒找玩具,商量一起玩,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主行為。深受家庭溺愛的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得不到大家的“照顧”,一些幼兒突然感到無助,對幼兒園生活失去信心和興趣,因而心理焦慮不斷增強,以至于哭鬧求助。有些媽媽聊天時常常抱怨父親帶孩子非常不中用。其實正是父親帶孩子的“不中用”,使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斷進步;而母親的周到照顧,影響了幼兒自立意識的形成和自理能力的發(fā)展,使其過分地依賴家長的各種呵護,于是,入園后,在新的環(huán)境下就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分離焦慮心理。
幼兒社會閱歷較少,大多時候都在家里,導致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幾個家庭成員外,很少接觸陌生的面孔,對人多的環(huán)境更是知之甚少。于是,入園后,在許多孩子只有一個教師或者保育員照顧大家的情況下,幼兒突然擴大了認知范圍,一時難以接受,心理焦慮油然而生,覺得受到了委屈,對“競爭”式的群體生活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從而不知所措,因而產(chǎn)生焦慮。這種家庭影響因素造成的小班入園幼兒產(chǎn)生的分離焦慮,對大部分幼兒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只不過有的幼兒在后天成長發(fā)展中,由于家長注重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幼兒抵御入園分離焦慮能力有所提高。比如:性格開朗的幼兒、跟陌生小朋友能夠玩到一起的幼兒,都屬于這種情況。等到入園的時候,因為這類幼兒“見過世面”,分離焦慮就不會那么強烈,甚至不會產(chǎn)生分離焦慮。
有些幼兒天生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對熱鬧人多的環(huán)境有抵觸、害怕心理,入園后,熱鬧的景象、歡快的場面使其產(chǎn)生恐懼感,產(chǎn)生了條件反射,不但不敢加入嬉戲的幼兒群體,反而低頭不敢正視其他幼兒,緊緊抓住家長的手不肯松開,拉住家長的衣襟不敢松手;有的甚至哭鬧著要求家長盡快帶自己離開。這種性格引發(fā)的入園幼兒心理分離焦慮,在總體中比重不大,但也是必須引起重視的方面。家庭影響因素引發(fā)的幼兒性格孤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會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
很多家庭不重視幼兒入園的過渡培養(yǎng)教育,幼兒突然離開家庭,加入陌生的幼兒園生活,參與小伙伴們的游戲活動,感到生疏、不自在,甚至產(chǎn)生畏懼心理,助長分離焦慮,對幼兒適應園所生活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有的家庭在幼兒入園之前,從來沒有讓幼兒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更沒有帶幼兒到附近幼兒園“參觀”“欣賞”幼兒園小朋友的演出、游戲;幼兒初入幼兒園,滿眼的陌生,沒有一點兒向往的心理動機。幼兒足不出戶,不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不僅造成幼兒入園分離焦慮,還會影響幼兒接觸新事物、增長見識的能力。
家庭的過于溺愛、嬌生慣養(yǎng),幼兒缺少戶外活動經(jīng)驗,性格孤僻,以及入園過渡培養(yǎng)教育不足等多種因素,都會造成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心理的形成。因此,要根據(jù)幼兒產(chǎn)生入園心理焦慮的影響因素,因人施策,構建破除小班入園幼兒分離焦慮家庭影響的防線,促使其加入小朋友們快樂嬉戲的“團隊”,不斷增強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
針對在家中嬌生慣養(yǎng)、過于溺愛造成的入園分離焦慮的實際狀況,幼兒園應組織專門力量,一對一進行幼兒不良心理的創(chuàng)新性轉(zhuǎn)化,消除幼兒初入幼兒園分離焦慮所產(chǎn)生的恐懼感、厭惡感。比如:讓家長帶著幼兒一起參加游戲活動,觀察幼兒對什么活動最感興趣,在入園后的幾天時間內(nèi),盡量安排幼兒參與喜歡的活動和游戲。又如:組織入園幼兒開展游戲活動時,暫時不讓有心理焦慮的幼兒參加,讓家長陪同一旁觀看,教師在幼兒的旁邊與其進行溝通,逐漸建立與幼兒的親密關系,使幼兒從對家長的依賴,轉(zhuǎn)入對幼兒教師的信任,逐漸喜歡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培養(yǎng)幼兒從對家長的依賴心理中獨立起來,增強獨立意識,提高獨立能力。
很多有分離焦慮的幼兒,是因為對其他小朋友不熟悉,是一種不合群的心理在作怪,通過一定的辦法,使幼兒得到充分的尊重,感到自己很有用,深受小朋友的喜歡,分離焦慮心理就會慢慢變淡,逐漸化解。比如:教師在組織入園幼兒開展活動時,可以將分成兩組或者三組,明顯讓某一個組少一人,然后,讓缺人那一組的小朋友共同去“請”有分離焦慮心理的小朋友,使其感到參與游戲的重要性。教師和家長在一旁鼓勵,讓幼兒充分感到“我能行”“是我的參與成就了大家的快樂”,使幼兒產(chǎn)生得到集體承認的心理感受,得到一種尊重和自豪感。有時,這樣的方法一次可能不會成功,只要教師和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幼兒的分離焦慮心理一定會逐漸破解,能夠融入幼兒園的大家庭,喜歡上集體生活。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利用節(jié)假日或者其他時間,教師與家長合作,“邀請”附近鄰居幼兒到有分離焦慮心理的幼兒家中,與其一起玩耍。幼兒們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家長與教師要密切關注幼兒的優(yōu)點,多表揚幼兒的勇敢和獨立意識,同時,引導其學習其他幼兒的長處。比如:吃東西前主動洗手,在玩的過程中,主動幫助小朋友,讓著小朋友,懂得禮貌待人,和諧友愛。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鋪墊,幼兒入園后,教師可以安排熟悉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消除生疏心理,減少分離焦慮的程度,逐漸使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幼兒一旦有了群體意識,就有了一起玩、合作的快樂和興趣,膽子也越來越大,為減少入園分離焦慮打下了思想基礎,提高了對新生事物的應變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情緒轉(zhuǎn)化劑,幼兒沉浸在感興趣的事情中,就會忘我地“投入工作”。入園小班幼兒之所以產(chǎn)生分離焦慮,主要是沒有感興趣的事吸引,也沒有感興趣的事。比如:有分離焦慮的幼兒喜歡玩橡皮泥,就讓其他幼兒一起玩橡皮泥,使興趣的吸引作用沖淡其分離焦慮心理,產(chǎn)生玩橡皮泥的向往。然后,讓其他小朋友主動接近,與其一起玩橡皮泥。在逐漸投入的過程中,感興趣的事,就沖破了幼兒分離焦慮的心理防線。堅持幾天,幼兒的分離焦慮就會慢慢解除,愿意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快樂,一起玩,逐漸成為大家庭的一員。
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家庭影響因素很多,如:家庭過多的溺愛、嬌生慣養(yǎng),家庭生活習慣,幼兒天生性格的因素,無論哪種因素的影響,都會對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有所妨礙,使幼兒感到委屈、無助,產(chǎn)生畏懼心理。積極地分析幼兒入園產(chǎn)生分離焦慮的原因,采取適當?shù)拇胧ㄟ^改善環(huán)境,積極應對,就能不斷提高幼兒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