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勝強 洪靖 王鵬 梁雪 張杰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合肥 230038 2.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 3.解放軍醫(yī)學院
張杰主任醫(yī)師系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第五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50余載,學驗俱豐。張師本《內(nèi)經(jīng)》之原,融歷代名家之論,兼己發(fā)揮,獨創(chuàng)“肝脾建中”思想指導臨床,提綱挈領(lǐng),馭繁就簡,診治便捷。筆者有幸侍診張師左右,茲將其運用“肝脾建中”思想辨治疾病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脾主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土健運,水谷得化,散精于肝,利其疏泄;肝木調(diào)達,疏通脾土,同時肝臟能調(diào)節(jié)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助其運化。二者疏運相和,共同發(fā)揮消化轉(zhuǎn)輸水谷之能。脾主生血,并能統(tǒng)攝血液而不致溢出脈外,血液充足,濡養(yǎng)肝體,制約肝陽;肝主藏血,并能調(diào)暢氣機,調(diào)節(jié)血液,同時又可助脾運化生血。二者藏統(tǒng)互用,共同維持血液正常的生理功能?!杜R證指南醫(yī)案》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盵1]122《醫(yī)學求是》載:“肝木賴脾土之升,膽木賴胃土之降?!盵2]肝膽脾胃升降相協(xié),共同調(diào)暢全身氣機。
張師認為,肝脾在生理上同居中焦,位置靠近,關(guān)系密切[3]。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二者共司氣機之靈轉(zhuǎn),管精血之化生,實為中焦之樞機,后天之源泉;病理上則每易肝病傳脾,脾病及肝,或肝脾同病。因此張師臨證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理念,將肝脾作為一個矛盾的整體納入雜病的辨治過程[4]。見肝之病,當先實脾,見脾之病,首責肝膽,肝脾同調(diào),以平為期,如是則中焦健運,血氣暢達,內(nèi)外調(diào)和,百病弗生。肝脾建中法即是肝脾同治、調(diào)和氣血、健運中焦之法,以協(xié)調(diào)上下,通達內(nèi)外。
患者,女,46歲,2017年1月13日初診。原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行部分肝切除術(shù)后,甲胎蛋白19.27ng·mL-1,堿性磷酸酶103U·L-1,腹部B超示:肝硬化,左內(nèi)葉強回聲,多考慮術(shù)后改變,脾臟稍大,膽囊息肉??滔拢好咳障挛缥鸽淦M,脅肋疼痛,納差,齒衄,苔薄白,舌有瘀點,脈弦。中醫(yī)診斷:肝積,證屬肝郁脾虛、痰毒瘀阻。擬方:白花蛇舌草、牡蠣(先煎)各30g,生黃芪、焦三仙、茵陳各20g,黨參、茯苓、當歸、生地黃各15g,炒蒼術(shù)、炒白術(shù)、炒梔子、廣木香、炙鱉甲(先煎)、柴胡、黃芩、莪術(shù)、炙甘草各10g,焦大黃6g,靈草丹5g(飯后每服12粒,一日3服)。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7年2月10日二診。藥后胃脹痞滿減輕,刻下胸膈痞滯,口干,苔薄舌嫩紅,兩側(cè)有瘀點。前方加麥冬30g,炒白芍、赤芍各20g,姜半夏、郁金各15g,枳實、全瓜蔞各10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7年3月5日三診。復查腹部B超示:慢性肝病聲像,肝左葉異?;芈?,膽囊息肉,脾大,盆腔少量積液,甲胎蛋白8.25ng·mL-1,肝功能正常。藥后諸恙皆輕,納谷漸馨,刻下白帶量多,小腹脹墜,咽中如有物梗,兩手遇冷水即痛,苔白舌黯有瘀點。擬方:生黃芪、炒蒼術(shù)、炒白術(shù)、茯苓、牡蠣(先煎)、仙鶴草、白花蛇舌草、楮實子、焦三仙各30g,丹參、赤芍、白芍各20g,黨參、當歸、炙鱉甲(先煎)、川樸、烏藥、香附、益母草、姜半夏各15g,生曬參、莪術(shù)各10g,靈草丹6g(飯后每服15粒,每日3服)。共20劑,日1劑,水煎分服。
以肝脾建中理論為指導,在此方基礎(chǔ)上隨證加減,服用中藥3年余。2020年4月患者復診時,一般狀況良好。
按:肝癌屬于中醫(yī)“脅痛”“黃疸”“積聚”“鼓脹”的范疇?!夺t(yī)學正傳·脅痛》載:“飲食失節(jié),勞役過度,以致脾土虛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為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膈噎不通、食飲不下之證?!盵5]張師認為此病位在肝,??衫奂捌⒛I[6],多責之正氣本虛,癌毒侵及血分,戕害肝體,肝失疏泄,則氣機失于暢通,脈絡瘀阻,脾不運化,則痰濁毒邪內(nèi)生,虛、毒、瘀三者交結(jié)纏綿,互為因果,病機關(guān)鍵在于木郁土壅、氣血失和,并提出以肝脾建中理論指導此類疾病的辨治,注重肝脾同調(diào)。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北景富颊吣赀^四十,正氣本虛,癌毒侵及血分,致肝失疏泄,血行瘀滯,則見脅肋疼痛,齒衄;肝不疏脾,脾運失司,則見胃脘痞滿,納差。張師治以四君子湯、茵陳蒿湯、大柴胡湯加減化裁,方中生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炙甘草補氣實脾,炒蒼術(shù)、茯苓、廣木香化濕清脾,焦三仙消滯運脾;茵陳、炒梔子、柴胡、黃芩疏利肝膽,當歸、生地黃養(yǎng)血濡肝;焦大黃、莪術(shù)、炙鱉甲、牡蠣活血消癥;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靈草丹為張師自創(chuàng)之方,由靈芝孢子粉、冬蟲夏草菌絲、莪術(shù)、山慈菇、浙貝母各200g,五靈脂、枳殼、郁金、露蜂房、干蟾皮各100g,制馬錢子、白礬、鴉膽子(去殼)各50g組成,功用扶正固本、清熱解毒、化痰逐瘀、消癥散結(jié),主治各類腫瘤[7]227。全方攻補兼施,寒溫并用,共奏疏肝健脾、調(diào)氣和血之功,俟土運木達,中焦健運,氣血調(diào)和,則諸恙悉輕。二診三診仍守原意出入。
張師臨床診治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詳審病情,從肝脾建中入手,用藥精當。若肝陰不足,子病及母,腎精耗損,則加入熟地黃、枸杞子、黃精之類滋補肝腎陰精;若陰損及陽,脾虛及腎,則加入仙靈脾、巴戟天、肉豆蔻之屬溫化脾腎陽氣,日光通明,則穢濁氤氳之氣散而不見。補腎陰以滋肝陰,溫腎陽以暖脾陽,更復肝脾之職,此為肝脾建中的又一層治法?!端貑枴乎蝉氛摗份d:“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睆垘熤斞匀藶楸镜闹委熢瓌t,診治之余常以長者口吻示患者戒忿怒、戒飲酒、戒熬夜、戒勞累,醫(yī)患共力,標本相得,常獲佳效。
患者,女,16歲,2019年10月6日初診。胃脘脹痛,食入即吐,噯氣,舌紅苔少,脈細弱。中醫(yī)診斷:嘔吐,證屬肝氣犯胃、胃陰不足。擬方:炒白芍、北沙參、蒲公英、麥冬各30g,生地、石斛、姜半夏各20g,柴胡、枳實、炙甘草、生姜、竹茹各10g,胃安丸10g。共7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10月13日二診。藥中病機,仍有噯氣,前方加焦三仙各20g、佛手15g、郁金10g。共7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10月20日三診。胃痛嘔吐已止,偶有噯氣,納少不昌,前方焦三仙加至各30g,加黃精10g。共7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10月27日四診。諸癥悉除,近日感寒咳嗽,前方加前胡、桔梗、白前各15g。共7劑,日1劑,水煎分服。隨訪咳嗽藥后即愈,飲食已恢復正常。
按:嘔吐是由于胃府失和、胃氣上逆導致胃內(nèi)容物從胃中上涌,自口而出,或飲食入口即吐的病證,常伴有胃脘脹痛、泛酸嘈雜、噯氣呃逆等?!杜R證指南醫(yī)案》有云:“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皆由于肝氣沖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之生克,木動則必犯土。”[1]173張師認為嘔吐一證,其病位在胃,病因多與肝脾相關(guān),肝膽脾胃同居中焦,升降協(xié)調(diào),通達上下,共同化生水谷精微,奉養(yǎng)身生,若土虛木賊、木旺乘土,或土壅木郁、木不疏土,均可致胃失和降,逆上作嘔,并主張以調(diào)肝和胃、降逆止嘔作為治療大法,肝脾同調(diào),以復中氣之機。
本案患者案牘積勞,耗傷胃陰,中土失司,生濕停痰,加之土壅木郁,肝氣橫逆犯胃,致胃失和降、嘔吐不食之變。陰虛郁而化熱,土虛釀生痰涎,土滯則木郁,肝郁又可化火傷津,虛、熱、痰、郁相互交結(jié),互為因果。在錯綜復雜的病機中,張師執(zhí)簡馭繁,從肝脾入手,治以四逆散、益胃湯、小半夏湯加減,疏肝和胃生津、降逆止嘔化痰。方中柴胡與炒白芍相配,一散一收,以調(diào)肝木;柴胡與枳實相伍,一升一降,以和中氣;北沙參、麥冬、生地黃之甘寒,一則滋養(yǎng)肝胃清虛熱,一則清肅肺金鎮(zhèn)肝木;姜半夏、生姜之辛溫,降逆止嘔、和胃化痰,此取麥門冬湯之法,甘潤之中佐以辛溫,滋潤之中佐以降逆,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為治胃熱嘔吐之要藥;石斛味甘性寒,益胃生津除虛熱;甘草之甘溫和三焦之氣,兼以調(diào)和諸藥;胃安丸為張師自創(chuàng),由珍珠母800g,白及、三七各600g,海螵蛸、浙貝母各200g,制大黃200g組成,功用制酸止痛、養(yǎng)胃和中、散瘀清熱、生肌斂瘡,對胃脹胃痛痰瘀濕熱者效果尤佳[7]224。方中蒲公英一味,張師最喜用之,其味甘苦性寒,為清熱之良藥,無論虛熱、實熱,亦或虛寒夾熱者,皆可酌情用之。陳士鐸[8]185評價此藥“至賤而有大功”,并在《本草新編》中云其:“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陽明之火降,而各經(jīng)余火無不盡消?!盵8]185-186綜合全方,肝脾同調(diào),標本兼治,理氣益陰以疏肝柔肝,清熱化痰生津以和胃養(yǎng)胃,痰火得清則胃無邪擾,肝木得疏則胃府平和,如是則復其和降,諸證自愈。
患者,女,6歲,2018年12月30日初診。既往有癲癇病史,已發(fā)作3次,第一次發(fā)作時雙目上視,不聞呼吸,后兩次發(fā)作僅見口角抽動。2018年12月5日查腦電圖提示:異常腦電圖,棘、棘-慢復合波發(fā)放(多部位)??滔拢好嫔S,體形偏瘦,指紋青紫。中醫(yī)診斷:癇病,證屬肝脾兩虛、風痰上擾。擬方:生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鉤藤(后下)、焦三仙各10g,炙甘草、膽南星、白附子、全蝎、郁金、姜半夏、川芎、葛根、赤芍、白芍各6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1月11日二診。藥中病機,癲癇未再發(fā)作,納谷漸馨,精神轉(zhuǎn)佳,伴手指濕疹,宜前方加炒蒼術(shù)、防風各6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1月23日三診。癲癇未再發(fā)作,伴手指濕疹,口唇干燥起皮,前方加白鮮皮10g,白芷、刺蒺藜各6g。共28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3月1日四診。藥后手指仍有少量濕疹,前方加地膚子10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3月15日五診。癲癇未再發(fā)作,2019年3月8日復查腦電圖:異常腦電圖,棘、棘-慢復合波發(fā)放(左側(cè)),濕疹已退,原方繼服。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按:癲癇,又稱癇病,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神志異常性疾病,其特征為忽然發(fā)作,神情錯亂,目睛上吊,口喎眼斜,抽搐瘛瘲,甚則昏仆倒地,不省高下,移時蘇醒,一如平人,其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情志失調(diào)、飲食失節(jié)、腦部外傷[9]。《壽世保元》載:“肝虛則生風,脾虛則生痰。蓄極而通,其發(fā)也暴,故令風痰上涌,而癇作矣?!盵10]張師認為,此病位在腦,與肝脾密切相關(guān),發(fā)病多責之風、火、痰、瘀、虛,痰為其主要矛盾,治療上應注重調(diào)肝和脾、化痰息風。
本案患者脾土虧虛,化生障礙,氣血不足,身體失于濡養(yǎng),癥見面色萎黃,體形偏瘦;中焦機運失其靈轉(zhuǎn),則水液停滯,聚濕成痰;脾不散精于肝,肝血失充,則風自內(nèi)生;虛風挾痰上擾神明,瘀阻清竅,則見口角抽動,雙目上視。方中生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炙甘草、焦三仙健脾益氣,俾中土一培,則化生有源,肝木得養(yǎng),濕痰自消;郁金之行肝,川芎之平肝,赤芍之疏肝,白芍之柔肝,解決風的問題;膽南星、白附子、姜半夏、全蝎、鉤藤、茯苓大隊息風化痰之品解決痰的問題,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葛根通經(jīng)活絡,引藥上行,并能升發(fā)清陽。全方標本同治,邪正兼顧,脾土健、肝木達,風痰自息。
患者,女,44歲,2018年11月16日初診。雙下肢痿軟無力,不能站立,畏寒肢冷,左踝浮腫,左手時感麻木,舌淡苔白,脈細。中醫(yī)診斷:痿證,證屬陽氣不足、絡脈瘀阻。擬方:生黃芪、赤芍、白芍、地龍、桂枝各30g,黨參、伸筋草各20g,川芎、當歸、炒蒼術(shù)、炒白術(shù)、威靈仙各15g,桃仁、紅花、澤蘭、澤瀉、水蛭、防風、炙甘草各10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8年11月30日二診。前方效著,第一周服藥后可以站立20min,伴白帶量多,前方加白芷、炮附子(先煎)各15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8年12月16日三診。白帶已少,畏寒改善,伴左踝輕微浮腫,宜前方加車前子(包煎)30g、絲瓜絡15g、片姜黃10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2019年1月6日四診。前方效著,諸恙皆輕,已能站立1h左右,宜前方加干姜10g。共14劑,日1劑,水煎分服。
按:痿證是指以肢體筋脈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為主癥的病證?!秲?nèi)經(jīng)》提出“五藏使人痿”的學術(shù)觀點,認為其病因主要有三:一是情志不遂,氣郁生熱;二是遠行勞倦,房室內(nèi)傷;三是外感熱邪,傷津耗液。同時認為“肺熱葉焦”為痿證的主要病機,并確立“治痿獨取陽明”的治療法則。張景岳[11]認為:“(痿證)非盡為火證……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yǎng)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睆垘煴嬷未祟惣膊?,常以虛實為綱,認為此多為氣血虧虛、痰濕瘀阻脈絡所致,治則應為調(diào)肝和脾、攻補兼施。
“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衛(wèi)陽不足,則畏寒、四肢冷;陽不化氣,水液失常,聚濕成痰,瘀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則見下肢痿軟無力,左手麻木,左踝浮腫等證。張師治以補陽還五湯、當歸芍藥散、玉屏風散加減,方中生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桂枝、炙甘草健脾益氣溫陽,當歸、川芎、赤芍、白芍、桃仁、紅花、澤蘭活血利水、疏肝行氣,炒蒼術(shù)苦溫燥濕,澤瀉甘淡滲濕,水蛭、地龍、防風、威靈仙、伸筋草通經(jīng)破瘀、祛風活絡。全方共建補氣溫陽、活血通絡、調(diào)肝和脾之勛。二、三、四診守原意出入,收效頗豐。
《寓意草》有云:“執(zhí)中央以運四旁……”[12]陳修園[13]在《醫(yī)學三字經(jīng)》中指出“中央健,四旁如”,并尊評喻師之論為 “千古格言”。肝脾二藏在生理上相互為用,相互依存,二者共同發(fā)揮消化轉(zhuǎn)輸水谷、維持血液正常生理功能、調(diào)暢全身氣機的功能;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若肝病則易見陽郁不伸、肝脾不和之四逆散證,膽郁化熱、胃燥成實之大柴胡湯證,肝寒上逆、脾土虛寒之吳茱萸湯證等,脾病則易見中焦虛寒、肝木侮土之小建中湯證,脾胃虛弱、膽邪內(nèi)犯之溫膽湯證,脾土虛寒、肝血下溜之黃土湯證,寒濕傷中、膽汁外溢之茵陳術(shù)附湯證等。張師在總結(jié)多年臨床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擷采眾家,獨創(chuàng)肝脾建中理論,旨在凸顯肝脾二藏的相關(guān)性及中焦在全身氣血化生輸布中的樞機性,肝脾和調(diào),中焦健運,血氣暢達,則百病復其常度。值得一提的是,該理論不僅適用于肝脾系疾病,而且對全身各系統(tǒng)疾病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臨床中用于治療肝積、嘔吐、癇病、痿證等多種雜癥,均取得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