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乙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縱覽古今,放眼全球,唯一沒有被中斷的文明就是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一脈相承,遺產(chǎn)豐富?!爸腥A文明的發(fā)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zhuǎn)移。”[1]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根源,就在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歷代中華兒女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始終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著中華文明,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賦予中華文明以新鮮的時代氣息。在遺產(chǎn)豐富的中華文明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文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更是記錄一個民族生產(chǎn)生活和精神情感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包含了一個民族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理想追求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正如《論語》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蔽膶W的功能固然如此,但中國文學從古至今飽含的故土觀念和家國情懷,使得其獨具特性。中國文學的這種特性,對中國各民族之間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國家的向心力都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xiàn)實多次證明,那些數(shù)典忘祖,肆意拋棄或無情背叛自己歷史和文化的民族,最終會淪落成無根之群,更有甚者,會上演歷史的重重悲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強調(diào)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久盛不衰,這和中國文學數(shù)千年的傳承發(fā)展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lián),這也是中國歷史文化數(shù)千年來能世代葉茂花繁的重要歷史依據(jù);文學藝術是鑄造民族靈魂的田園,文既能載道,文又能化人。源遠才能流長,根深才能葉茂,中國文學在長期的歷史創(chuàng)作實踐中,立足本土特色,讓中國文學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彰顯強大張力。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為例,其中《國風》就是從15個不同的地方采集而來、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民間歌謠,被稱為“十五國風”?!秶L》作為《詩經(jī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共160篇,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不同的地域色彩、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民俗特征。
不同的民族人際交往,其本質(zhì)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要讓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各民族,就必須了解和尊重彼此之間的文化和習俗,謳歌勞動、表達反抗剝削壓迫、吟詠真摯情感等等民間歌謠,為不同民族相互了解對方的地域風貌、民風民俗提供了文學方案,為各民族進一步交往奠定了文化基礎,促進了當時的民族交往。
一直以來,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無論是先秦散文、詩經(jīng)、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還是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都能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起到促進的作用。漢族作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少數(shù)民族通過漢民族作家的文學文本,了解到漢族的生產(chǎn)生活和民風民俗;同理,各少數(shù)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漢族作家、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可以通過這些文學文本,來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和民風民俗。
翻開中國當代文學,亦復如是。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作品往往會帶有或濃或淡的本土特色,無論是陜北的路遙還是湘西的沈從文,抑或是川西的阿來,這些中國作家由于本身對自己本土特色的多層悉知,從而為他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為自己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學素材,并為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先看路遙《平凡的世界》里關于陜北本土特色的描寫:“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jīng)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在這樣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沒有什么緊要事,人們寧愿一整天足不出戶。因此,縣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時少了許多嘈雜。街巷背陰的地方。冬天殘留的積雪和冰溜子正在雨點的敲擊下蝕化,石板街上……”這里寫的是驚蟄前陜北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大背景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大氣磅礴、卻又蒼涼無盡的視覺沖擊,接下來就是小縣城的描寫,在大背景的裹挾下,給人帶來的是一種期待春天早日到來的感受。路遙筆下,大環(huán)境的黃土高原和小環(huán)境的原西縣城相互映襯,將陜北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和原西縣城的狀態(tài)融為一體,入木三分地勾勒出陜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在那個年代,環(huán)境與心理的融合,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文學本土特色。沈從文《邊城》里的本土特色描寫如:“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绷攘葦?shù)語,便將故事的發(fā)生地點和邊城的山區(qū)地理環(huán)境交代得一清二楚,所謂的本土特色描寫不是事無巨細地全盤照搬,而是將關于本土特色的風物,詳略得當?shù)厝谌雱?chuàng)作之中,在作品的自然行文和情節(jié)的變動過程中得到盡情的流露,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本土特色的豐富存在;本土特色在字里行間的自然流露,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鮮活閱讀體驗和文學探索帶來的生命張力?!岸深^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這一段人物群像描寫,形象生動,富有典型性。邊城湘西人性的善良和人情的質(zhì)樸,在作家沈從文的筆下,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作家筆下的本土特色描寫,質(zhì)樸天成,恍若天籟之音。邊城湘西的本土特色和風物特征,在文章舉出的這兩段文字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管中窺豹,頗具代表性。發(fā)表于1934年的《邊城》,不僅是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之作,更是中國難得的一部帶有濃重的本土特色的山鄉(xiāng)題材小說,小說在描繪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時,常常讓青山與綠水交相輝映、美麗與善良一再上演,故事在凄美的結(jié)局中,彰顯了文學的精神魅力和人性的美好純良,本土特色和故事情節(jié)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引人沉思,令人感慨。再看阿來《塵埃落定》的本土特色描繪,如“幾騎快馬出了官寨,奔往近處的各個寨子去了。我和母親站在騎樓的平臺上,望著那些快馬在深秋的原野上掠起了一股股灰塵。騎樓有三層樓高,就在向著東南的大門的上面,向著敞開的山谷。寨子的其它三面是七層樓高,背后和整個寨子連成一體,是一個碉堡,對著寨子后面西北方向的山口上斜沖下來的一條大道?!卑碓凇秹m埃落定》中的這一小段描寫,本土特色十分明顯,藏區(qū)獨有的地理環(huán)境迅速映入讀者的眼簾,給讀者一種獨具魅力的時空體驗與感受?!耙粭l河流從山中澎湃而來,河水向東而去,谷地也在這奔流中越來越開闊?!卑尾貐^(qū)的原野景象和居住特色,在阿來的筆下得到了深入的刻畫。出版于1998年的《塵埃落定》,是作家阿來的代表性作品,小說傳神地講述了顯赫土司的一個傻兒子的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認定土司的這個兒子與生活格格不入,但土司的這個兒子卻有著超乎尋常的預感和舉止,他更是時代變遷的歷史見證人?!秹m埃落定》帶有濃郁的本土特色,展現(xiàn)了獨特的藏族風情,以及土司制度的傳奇、浪漫、神秘。本土特色的描寫,凸顯了文學的敘事能力和需要表達的情感效果,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窗口。
《平凡的世界》 《邊城》 《塵埃落定》創(chuàng)作中的本土特色,依附于文學文本,使三部注重本土特色描寫的中國當代小說具有了強烈的內(nèi)在精神魅力,《平凡的世界》是中國漢族作家路遙的長篇小說,其全景式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當代城鄉(xiāng)的社會生活風貌,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走過的艱難和曲折,各少數(shù)民族讀者通過《平凡的世界》可以深入了解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陜北黃土高原地區(qū)漢族人民的生活風情和人生追求;漢族讀者通過苗族作家沈從文《邊城》的描繪,可以感受到20世紀上半葉,生活在邊城湘西的苗族、土家族那和諧、自然、質(zhì)樸的生活畫面和動人心魄的靈魂思考;藏族作家阿來則用《塵埃落定》給其他民族讀者展現(xiàn)出川西獨具特色的藏族風情,以及土司制度的傳奇、浪漫、神秘;上述三部文學作品注重本土特色描寫,凸顯了文學的敘事能力和情感效果。“在進行多民族文學史研究和書寫的過程中,既要看到各民族文學的獨特風采,也要挖掘出各民族文學共同的精神內(nèi)核,把各民族文學互為鏡像、相互交融的文學圖景描繪出來?!盵2]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文學作品的本土特色,描繪出民族內(nèi)部獨具特色的文學現(xiàn)象,這不僅是藝術對中國文學的需求,這種文學特色更是深層次地為中國各民族之間深入交往提供了文化溝通的方式,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中華文化是生活在中國境內(nèi)的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當我們今天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時候,主要指的是中國政治上一體、文化上多元的基本特征。其實,若再進一步說,小而言之,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而言之,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盵3]在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歷代各民族作家,都在用自身內(nèi)心圣潔的情感和自己心頭珍視的文字,熱情地謳歌著人生旅途上所感觸到的真善美。憤怒地鞭撻著生活中所遇到的假丑惡;不同的地域特征,孕育出不同文學特性。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huán)境不同、民風不宜、民俗多樣,綿延不絕、絢麗多姿的中華文化,更是中國作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源泉,中國文學固有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導向,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構建出來的文學作品推進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民族心理指的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作為一個大群體所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是特定的民族在長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的雙重制約下,通過特定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時間積淀,逐漸演化而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其表現(xiàn)的方式就是通過一定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種文化產(chǎn)品得以體現(xiàn)出來,諸如重視親情、珍惜愛情、愛護鄉(xiāng)情、注重民情,以及愛好和平,堅韌勇毅等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
歷史上,包括漢族文學家在內(nèi)的中國各民族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上,不斷匯入中華民族心理,并由此得到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的共鳴和認可,將民族心理匯入文學創(chuàng)作,有力地推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在中華民族心理中,重視親情的文學作品,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痹谥腥A民族心理中,珍惜愛情的文學作品,如金元之際元好問的《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景,只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弊鳛樯贁?shù)民族文學家的元好問,其在文學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被譽為“北方文雄”和“一代文宗”。元好問詩學唐代漢族詩人杜甫,但受宋代蘇軾、黃庭堅等文人的影響也極深,其清雅豪邁、不事雕琢的詩風,為漢族深入了解少數(shù)民族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路徑,此外元代散曲作家貫云石創(chuàng)作的散曲,清代納蘭性德創(chuàng)作的詞,對中國文學事業(yè)和民族與民族之間深入交往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56 個民族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再以同舟共濟抱團發(fā)展的方式,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國,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恪守文化傳統(tǒng)的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直堅守著自己圣潔情感和自由的靈魂。各民族作家對生活保持積極的熱愛,對人生堅持內(nèi)在的信仰,既堅持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中華民族固有的民族心理,導致長期以來,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對作家的要求,不僅需要一顆對生活保持熱切的心,更需要一顆對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民族,往往缺乏信仰。作為文化重要表現(xiàn)形式的文學,要使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多層的精神界面,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中國作家立足本土特色,使其獨具一格,成為與眾多文學文本不一樣、具有獨特個性,并在此基礎之上,融入中華民族心理的文學文本,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學氣派,沖出了原有單一民族的文化圈子,為中國各民族所接受,推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
“中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既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同時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和精神氣質(zhì),都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精品?!盵4]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通過中華民族的融合、演化以及發(fā)展,逐漸形成由中國人創(chuàng)造和傳承、反映出中國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國元素。中國元素在文學作品中,主要表現(xiàn)為家國情懷、民族團結(jié)、祖國統(tǒng)一等等。中國各民族作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在注重本土特色、匯入民族心理上,顯得特別的突出。但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并不僅僅局限于上述的注重本土特色和匯入民族心理這兩個要素,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作家在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中,還常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包括家國情懷、民族團結(jié)、祖國統(tǒng)一等在內(nèi)的中國元素融入具體的文本創(chuàng)作之中,這不僅使中國文學作品更具廣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更是為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融提供了情感基礎和文化認同。
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上述中國元素,長期以來,一直成為中國作家的一種創(chuàng)作導向,中國文學這座百花之園,是由眾多具備中國元素的各民族文學文本組合而成的,審視具備中國元素的中華文學之園,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范本和經(jīng)典的文學著作。在中國元素中,表現(xiàn)家國情懷的文學作品,如《詩經(jīng)》 的《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首激昂慷慨戰(zhàn)歌表現(xiàn)了軍民團結(jié)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再如《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辟潛P了花木蘭勇敢善良,為保家衛(wèi)國而英勇無畏的精神。在中國元素中,表現(xiàn)民族團結(jié)的文學作品,如唐代盧綸的《塞下曲》:“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泵鑼懱拼吶男值苊褡搴吞栖姽餐瑧c賀,詩句洋溢著民族與民族之間和睦團結(jié)的熱烈氣氛。在中國元素中,期待祖國統(tǒng)一的文學作品,如宋代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睂ψ鎳y(tǒng)一大業(yè)的深切期待和至死不忘。到了現(xiàn)代詩,我們再看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逼诖褡鍒F結(jié)、祖國早日實現(xiàn)統(tǒng)一情懷更是刻畫得入木三分?,F(xiàn)代作家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對于中國元素的表達,端木蕻良將其融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中,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濃重的民族團結(jié)和家國情懷。在《土地的誓言》中,端木蕻良這樣寫:“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愛國之情溢于言表。端木蕻良筆下的感情基石,熾熱而飽滿,這種心理文化特征飽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接下來是“夜夜我聽見馬蹄奔馳的聲音,草原的兒子在黎明的天邊呼喚……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倍四巨紝⒓覈閼?、民族團結(jié)等中國元素注入其中,表達出對故土淪陷的悲憤,內(nèi)心奔騰著激越、深沉的愛國熱情,其對故土深深的眷戀之情,不可阻擋。內(nèi)在的感情激流一再傾瀉,透露出的是一種濃郁的、揮之不去的中國元素,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樣的描寫和表達堪稱是中國軍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戰(zhàn)斗篇章和精神之曲,是國家危亡時刻,中華各民族都極其需要的精神力量。
中國文學在追求和還原人性深處真善美的過程中,注重文學價值,各民族作家致力于挖掘和提取中國元素,為文學溫度與文學魅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具體實踐中,無聲地讓中國元素的融入,可以讓文學作品更好地突破在地域上存在的局限,從而在閱讀上,能更好地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感知和接受,沖擊人性心靈感知、被其他兄弟民族接受的文學作品,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融,成了中華文學百花園中的傳世之作。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 《西游記》 《水滸傳》和《紅樓夢》更是將中國元素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三國演義的忠,西游記的仁,水滸傳的義,紅樓夢的情,無一例外都成為中國元素在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得以集中體現(xiàn),這些文學作品有的是漢族作家創(chuàng)作,有的是少數(shù)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但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訴求,成為流淌于中華民族體內(nèi)的情感血脈,為中華各民族交融提供了文學力量。融入中國元素在中國文學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中國元素的印記和符號不動聲色地融入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本之中,使得中國文學從詩經(jīng)開始,就一直彌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因子,飽含著中國元素的文化氛圍,形成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能夠綿延不絕、繼往開來的、極為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最素樸、最深層、最持久的一種情感。千百年來,家國情懷更是華夏民族個人的立德之源和立功之本。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流中,家國情懷在民族受辱和國家危亡時刻常常表現(xiàn)出強勁的生命力?!盵5]這種家國情懷不斷彰顯出獨具特色的文學敘事風格和民族文化特征,為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創(chuàng)造了難能可貴的情感共鳴基礎和民族交融文化認同,有力地增進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融。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從古至今,正是一代又一代作家不辭辛勞,用心血凝聚出了中華文學的寶庫,使中國文學猶如長江之水,在奔騰不息的長流中生生不息,在萬古長夜中燦然生輝。中國各民族作家把原有的文學視野拓寬到更為廣闊的祖國舞臺,記錄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那極為豐厚、寬闊、多層的中華民族精神界面,始終牢記作為作家應具有的人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努力創(chuàng)造出更具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文學篇章?;诠餐瑩碛械闹腥A民族心理而創(chuàng)作出的中國文學作品,在熏陶人靈魂的同時,不斷地推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國各民族正是在這種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創(chuàng)作出了豐厚的文學文本?!盁o論是創(chuàng)作詩歌、小說,還是書寫散文、隨筆,都要講究立意,明確自己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要向讀者傳遞什么樣的信息和能量。大至家國情懷、人間正義,小到轉(zhuǎn)瞬即逝的一個善念,春天的一簇花苞一場雨水,一次好心辦壞事的懊悔……每一個立意,都是對自己心性與人格的砥礪與修煉。長年累月堅持寫作,會讓人心胸日漸博大、悲憫,言行日漸節(jié)制、誠敬,逐漸成為一個有情懷、有堅守的人?!盵6]中國各民族作家舉起民族的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把創(chuàng)作實踐和藝術追求相互結(jié)合起來,胸中常懷浩然正氣,筆下反映黎民苦衷,不斷推出能反映時代呼聲、能重塑民族精神和社會進步的優(yōu)秀之作;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文學,立足本土特色,匯入民族心理,融入中國元素,推動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動力和實踐路徑。
從《詩經(jīng)》開始,中國文學推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就從未中斷過。“《詩經(jīng)》的問世是中華文明由野蠻向相對文明轉(zhuǎn)變的重要標志,體現(xiàn)的是先秦時代社會整體的精神風貌、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與精神世界。”[7]文學是推動文明向前發(fā)展的重要文化樣式之一,一定程度上,文學能消除人和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隔閡,文學構筑的共同文化心理,能引起了人和人、民族與民族在情感上達到共鳴?!耙栽鰪姼髅褡鍖χ腥A文化的認同為己任,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交融,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8]中國各民族作家,在具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中,立足本土特色,匯入民族心理,融入中國元素,形成了中國文學獨有的情懷和堅守??v觀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歷經(jīng)朝代更迭、時代變遷,中華民族文學作品這種情懷和堅守帶來的向心力,不斷推動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燭照和定力。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各民族在交流中逐步交往,各民族在交往中走向交融,通過交融各民族之間形成同心同向。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文學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溝通和深入了解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在各民族全方位、立體式交流交往交融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了文學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