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銀
(臨沂沂州醫(yī)院醫(yī)學(xué)影像科 山東 臨沂 276017)
臨床常見腫瘤患者,其中包括肝血管瘤以及肝臟腫瘤,其中后者多為惡性患者,前者為良性患者,由于人體肝區(qū)結(jié)構(gòu)較為復(fù)雜,在發(fā)病之后,在臨床癥狀上,區(qū)別不大,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惡心嘔吐、消瘦、乏力、疼痛感、肝區(qū)不適[1-3],在患者診斷過程中,若單純依靠癥狀,難度較大,應(yīng)將其他診斷方式借助,才能對患者診斷進行明確。本組選擇患者30 例,分析了多排螺旋CT 診斷肝血管瘤及肝臟腫瘤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我院30 例經(jīng)過病理檢查確診的病例,根據(jù)疾病不同分組,其中1 組10 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2 組10 例肝臟轉(zhuǎn)移瘤患者、3 組10 例肝血管瘤患者。1 組男女分別是6:4,年齡36 ~82 歲,平均(53.22±1.25)歲,腫瘤直徑0.6 ~5.1 cm,平均2.33 cm,2 組男女分別是5 例、5 例,年齡35 ~81 歲,平均(53.21±1.27)歲,腫瘤直徑0.7 ~5.0 cm,平均2.40 cm,3 組男女分別是4 例、6 例,年齡介于37 ~80歲,平均(53.25±1.21)歲,腫瘤直徑0.6 ~5.3 cm,平均2.45 cm。比較3 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
1.2 方法
診斷過程中均使用多排螺旋CT,具體步驟:開展飛利浦64 排螺旋CT 檢查,將全肝灌注模式開啟,注射對比劑速度控制在5 mL/s,注射50 mL,然后將生理鹽水注入,速度5 mL/s,注射20 mL,等待8 s,給予患者實施全肝灌注掃描,參數(shù)設(shè)置:管電壓、層面、層厚、全角旋轉(zhuǎn)、間隔時間分別是120 kV、5 mm、5 mm、0.4 s、5 s,持續(xù)檢查時間是12次,總檢查時間在90 s及以上[4-6]。
1.3 數(shù)據(jù)計算
參照SPSS 25.0 統(tǒng)計學(xué)軟件行χ2、t檢驗,以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表示,檢驗標(biāo)準(zhǔn)是α=0.05。
2.1 分析1 組、2 組及3 組占位病灶的肝血流(HBF)水平、肝動脈灌注分數(shù)(HAF),處于依次遞減狀態(tài),另外,通過時間(MTT)也依次縮短(P<0.05);1 組肝血容量(HBV)明顯更高,對比2 組及3 組(P<0.05),其中3 組比2 組更高;將三組毛細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進行對比分析(P>0.05),見表1。
2.2 分析1 組、2 組及3 組病灶附近的肝動脈灌注分數(shù)(HAF)水平,處于依次遞減狀態(tài)(P<0.05);2組肝血流(HBF)水平、毛細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明顯更高,對比1 組及3 組(P<0.05);將三組肝血容量(HBV)、通過時間(MTT)進行對比分析(P>0.05),見表2。
表2 三組病灶周圍檢查結(jié)果對比(±s)
分組/指標(biāo) 例數(shù) HBF[ml/(100 g·min)] HAF(%) HBV(ml/100 mL)PS[ml/(100 g·min)] MTT(s)1 組 10 180.55±28.36 0.15±0.02 19.43±5.44 23.54±7.85 11.27±3.05 2 組 10 200.33±26.78 0.21±0.04 21.46±6.44 41.05±12.62 10.72±3.12 3 組 10 122.36±41.66 0.36±0.12 18.41±3.16 20.46±6.52 12.33±3.22 F 8.440 30.155 1.136 18.115 0.963 P<0.05 <0.05 >0.05 <0.05 >0.05
2.3 分析1 組、3 組及2 組正常肝臟肝動脈灌注分數(shù)(HAF),處于依次遞減狀態(tài),另外,毛細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也依次遞減,分析2 組、3 組及1 組通過時間(MTT),處于依次遞減狀態(tài)(P<0.05);將三組肝血容量(HBV)、肝血流(HBF)水平進行對比分析(P>0.05),見表3。
表3 三組正常肝臟檢查結(jié)果對比(±s)
分組/指標(biāo) 例數(shù) HBF[ml/(100 g·min)] HAF(%) HBV(ml/100 mL)PS[ml/(100 g·min)] MTT(s)1 組 10 114.52±55.15 0.21±0.05 12.24±5.32 30.35±5.22 9.85±2.01 2 組 10 97.47±32.44 0.12±0.05 11.66±4.17 37.52±5.36 16.55±2.11 3 組 10 100.22±31.77 0.16±0.01 13.52±3.11 33.11±3.77 14.52±2.31 F 0.565 15.665 0.084 4.111 7.545 P>0.05 <0.05 >0.05 <0.05 <0.05
臨床常用影像學(xué)檢查,其中包括多排螺旋CT 診斷,可對腫瘤內(nèi)血流信號進行探查,可結(jié)合不同區(qū)域回聲差異性,做好疾病檢查工作。在近年,診斷肝臟腫瘤過程中,采用多排螺旋CT 診斷,次數(shù)較多,可根據(jù)不同腫瘤結(jié)構(gòu)差異,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相關(guān)性文獻報道,診斷肝血管瘤及肝臟腫瘤過程中,若采用多排螺旋CT 診斷[7,8],效果滿意。
實施多排螺旋CT 診斷肝血管瘤、肝臟腫瘤,價值較高,圖像分辨率較高,功能較為全面,臨床特點明顯,利用增強掃描,可對患者腫瘤邊緣進行明確,可檢查患者腫瘤內(nèi)部血管以及血液情況,可區(qū)分不同類型腫瘤。對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來說,存在豐富病灶區(qū)域血流,腫瘤體積較大,血流速度較快,可將血管豐盈度顯示,可將對比劑停留時間明顯縮短。分析肝臟轉(zhuǎn)移瘤患者,可在身體任何部位起病,轉(zhuǎn)移到肝臟之后,肝臟血液需要對其進行營養(yǎng)支持,利用虹吸作用,可將病灶周圍血容量增加,對病灶內(nèi)毛細血管新生起到刺激作用,從而升高PS 及HBF。分析原發(fā)性肝癌HAF 低原因,是因為患者腫瘤部位、周圍組織變大、增粗而導(dǎo)致,減少了患者肝段腫瘤周圍負責(zé)供血肝葉。
本組實驗得出:1 組、2 組及3 組占位病灶的肝血流(HBF)水平、肝動脈灌注分數(shù)(HAF)依次遞減,通過時間(MTT)依次縮短;1 組肝血容量(HBV)明顯更高,3 組比2 組更高;1 組、2 組及3 組病灶附近的肝動脈灌注分數(shù)(HAF)依次遞減;2 組肝血流(HBF)水平、毛細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明顯更高;1 組、3 組及2組正常肝臟肝動脈灌注分數(shù)(HAF)依次遞減,毛細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也依次遞減,2 組、3 組及1 組通過時間(MTT)依次遞減。
綜合以上得出,實施多排螺旋CT 診斷肝血管瘤、肝臟腫瘤,由于患者腫瘤位置不同,所得影像學(xué)存在顯著差異,可用于診斷肝臟腫瘤良惡性,臨床應(yīng)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