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紫禁城這片金碧輝煌、巍峨雄偉的宮殿群,佇立在北京市中心已經(jīng)600多年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600多年間,多少帝后嬪妃、大臣太監(jiān)乃至專家學者、尋常游客,曾把一段時光留在這座城中之城里,或長達幾十年,或只有幾個小時。不論是一生相守還是浮生半日,對于紫禁城而言,這些人都只是過客。
紫禁城或曰故宮,對于中國人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存在??梢哉f,它寄寓著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它是講述中國歷史和文化最物化的符號。我來到北京28年了,與故宮共處在北京這座超大城市里已有不短的時間。故宮看我,不過是千千萬萬中的過客之一;而我看故宮呢,則有三個不同的角度:游客、歷史愛好者、北京市民。
中國人第一次來到北京,最想游覽的名勝古跡中,故宮應(yīng)該排在前幾位吧。我也不例外,在故鄉(xiāng)讀小學、中學時,在西北讀大學時,無數(shù)次在書籍、影視作品中見過它,來北京就想立刻親臨其地,這是一種圓夢——圓青少年時的夢。
1993年初秋,我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北京——也是我第一次來京。發(fā)了第一個月工資后的一個星期日,我就急不可耐地去看紫禁城。
那時,北京的三環(huán)路剛剛修通,三環(huán)外便是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北京的地鐵還只有兩條:二環(huán)路下面的環(huán)線地鐵即2號線,以及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下面的1號線。我一大早從北京東北角的電子城酒仙橋坐401路公共汽車到東直門,然后換2號線地鐵到前門出站。北京在20多年前的游客還不是很多,天安門廣場寧靜安詳,我在廣場上大約逗留了個把小時,往北越過金水橋,為了省錢,并沒有上城樓,而是穿過門洞,再經(jīng)過午門廣場,買票后直接從午門進了故宮。
這是我第一次進紫禁城,興奮、敬畏、自豪,諸種情感充溢在一個年輕人的心中。故宮里的游客不多,且多是散客。我慢慢地走,看得很細。但至今回憶起來,這“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究竟看了哪些景點,卻已是一片模糊。因為后來多次陪人進去參觀,歷次記憶疊加于一起,已分不清年月了。不過我記得我這第一次“進宮”,似乎還可以跨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高高的門檻,進到殿內(nèi)參觀,近距離看皇帝的金鑾寶座,仰望后方高懸的匾額。只是在寶座前有一道圍欄,禁止游客走近文物撫摸。后來再去參觀三大殿,就只能在大殿門檻外往里面看,游客禁止入內(nèi),以保護金磚鋪就的地面。
還有一個細節(jié)我尚記得。從前門走到故宮時,我已是又累又渴,三大殿參觀完畢,到了區(qū)隔外朝和內(nèi)廷的隆宗門(或是東邊的景運門),實在撐不住了,便在旁邊找到一個供游客休憩的椅子,蜷坐在上面,很快酣然睡去。大約1個多小時過去了才醒來,恢復(fù)體力,繼續(xù)前行,直到出神武門,再進景山公園。我在那高高的宮墻內(nèi)想了什么?睡去后夢見什么?現(xiàn)在什么印象也沒有。那時心思單純,剛來冠蓋滿城的北京,覺得來日方長,有著李鴻章剛?cè)刖╅T時詩中所寫的那般豪情:“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笨梢换伟肷堰^,年華虛度,不過彈指一揮間。
因為定居在京,同學、朋友、親人來京時,要陪同他們游覽。我后來進故宮當伴游大概有十幾次,大多數(shù)的游覽早就忘卻了,不過是行經(jīng)線路和參觀的景點一次次重復(fù)。只有一次記憶很深,2006年2月早春,陪同父母游故宮。
那一次是父母第一次來京,帶著5歲的外甥。我當時住在東三環(huán)外一棟老式公房里,在6樓頂層,沒有電梯。父親68歲,身體還可以,母親65歲,走路健步如飛,根本看不出是個老太太。兩人爬樓梯上6層樓,尚不感到吃力。父母和小外甥在我家過完春節(jié),準備返回老家前的幾天內(nèi),我陪同他們游覽了北京有代表性的景點,如天安門、故宮、頤和園、天壇、長城、十三陵,等等。
北京的初春氣溫很低,因為還沒出農(nóng)歷正月,進故宮參觀的游客比我第一次來時更少。穿過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太和殿廣場,廣場上看不到幾個人,中軸線上的御道筆直地通向大殿的丹陛前。很不巧,太和殿那時正封閉以進行為期2年的大修,四周用綠色的建筑覆蓋網(wǎng)遮擋住,我只能陪父母繞過這棟紫禁城內(nèi)最宏偉、最重要的大殿,往北一路觀看。
到乾清宮時,宮殿大門已用圍欄擋住,游客只能站在臺階上隔著門戶看里面,調(diào)皮的外甥以為在自家,硬是要掙脫外婆的手往里面去,好不容易被拉住。父親笑言:“你姓朱,這紫禁城是你家祖上蓋的,要說應(yīng)該準你進去才行?!蓖馍赶凳窍嬷兄焓弦恢?,按其族譜是明朝岷王(第一任岷王朱楩為朱元璋第18子,初封藩于岷州。1393年改鎮(zhèn)云南。1424年又移藩于湖廣武岡州)的后裔,父親開了一個有歷史知識含量的玩笑。
那日風大,略有沙塵,兩位老人算是走馬觀花,從御花園出來后,走過護城河,便不想登景山,急忙乘車回家。父親說總算來紫禁城點了個卯,回去可以對人講到北京去過皇帝住的地方了。只是“金鑾殿”沒看到,美中不足——父親口中的“金鑾殿”即太和殿,我安慰說,等大修后再陪兩老去看。
2012年7月,父母第二次來北京,太和殿已于2008年大修完畢,重張迎客??筛赣H在2011年春得了一場病,病愈后身體狀況差,走路都氣喘,幸虧我已搬到有電梯的樓房。他在京的那段時間,除了偶爾在小區(qū)內(nèi)策杖而行,哪兒也去不了,更甭說重游故宮了。再后來,父親在2015年去世,母親在2018年去世,兩老到底未能看一眼大修好的太和殿。這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居京28載,我的職業(yè)換了好幾次,但對歷史的喜好一直未變。在閱讀歷史書籍之余,斗膽寫了一些文章發(fā)表在刊物上,出版了幾本有關(guān)晚明與晚清的小冊子,承蒙讀者不棄,給予不錯的評價和熱情的鼓勵。
喜歡明清歷史,自然繞不開紫禁城,相比一位普通游客,歷史愛好者對紫禁城有更多的關(guān)注。
讀明崇禎年間太監(jiān)劉若愚的《酌中志》,書中寫天啟帝朱由校:
先帝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chuàng)機,啟閉灌輸,或涌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蚴狗鼨C于下,借水力沖擁圓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盤旋宛轉(zhuǎn),隨高隨下,久而不墜,視為戲笑,皆出人意表。逆賢、客氏喝采贊美之,天縱聰明,非人力也。圣性又好蓋房,凡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監(jiān)、內(nèi)官監(jiān)辦用。先帝與親昵近臣如涂文輔、葛九思、杜永明、王秉恭、胡明佐、齊良臣、李本忠、張應(yīng)詔、高永壽等朝夕營造,成而喜,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
這是后世讀史者稱天啟帝為“木匠皇帝”的來歷,我便聯(lián)想到有人分析天啟帝喜歡木工的原因。他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出生,生父朱常洛(泰昌帝)是萬歷帝的長子,不為萬歷帝所喜,帝國長久陷入立皇長子常洛還是福王常洵為皇儲的國本之爭。作為皇長孫的朱由校出生后不久,母親去世,父親又不受祖父待見。
萬歷二十五年(1597)三大殿因發(fā)生火災(zāi)而被焚毀,萬歷四十三年(1615)開始重建,整個紫禁城的南半部成為一個大工地。10歲的朱由校沒人管束和教導,整天在工地上玩,看到工匠勞作,很覺神奇,便愛上了木匠活——這符合兒童成長規(guī)律,10歲左右的男孩,幾乎沒有哪個不喜歡用積木搭建房屋的游戲。
后世一些野史里將朱由校寫成類似文盲的弱智皇帝,是不符合史實的。且不說《熹宗實錄》對天啟帝處理政事之敏銳有過多處記錄,以常理度之,一個技藝高超的“工程師”怎么可能是弱智兒?只是他接受當皇帝的“職業(yè)訓練”不夠,父親即位后一個月便駕崩,他在16歲、毫無心理準備下繼承最高權(quán)力,再加上為人寬厚,沒有皇帝應(yīng)有的殺伐決斷,權(quán)力便被太監(jiān)、乳母侵奪。
2015年11月2日,北京秋意正濃,我應(yīng)《紫禁城》雜志的邀請進故宮參觀正在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并登上剛開放的城墻和角樓。那次是從東華門進去,向南、向西兜了一圈后再向北。在經(jīng)過太和門外、武英殿以東的斷虹橋時,我特意找到一只面貌呈痛苦狀的石獅子。道光帝即位后,皇長子奕緯不好學上進,有一次還頂撞師傅。道光帝知道后大怒,將奕緯叫來,訓斥中一腳踢過去,踢中兒子的下身,奕緯昏了過去,被抬回擷芳殿后,沒過幾天就去世了。道光帝后悔莫及。
一天,道光帝走過斷虹橋,看到橋兩旁的石獅子中有一只很奇特,它一爪放在頭上,一爪護在兩腿之間,表情痛苦。神情恍惚的道光帝想起奕緯,不忍再看,便令侍臣用紅氈將其蓋住。此事不久后在宮里傳開,經(jīng)人添油加醋便成了“大阿哥奕緯的前身就是那只小石獅子”。自古以來,皇室子弟的教育就是個問題,明朝對皇子之教導失之于寬縱,清朝對皇子之教導失之于嚴苛,皆不可取。因為皇子的特殊地位,要以平和之道來教導,確實難乎其難。
在那一次特展看到的書畫作品中,幾乎無一不被乾隆帝以題字或鈐印所“污染”。比如黃山谷的《諸上座草書卷》,運筆圓勁蒼老,筆勢雄暢,山谷老人的書法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就在卷首,蓋著乾隆帝的三方大?。骸扒∮b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又如宋徽宗的《雪江歸棹圖》,乾隆帝硬是在畫卷前拼接了他的一副題字:“積素超神”。乾隆帝的文藝鑒賞水平不低,可是在他那個時代,其詩文、書畫水平與其他士大夫相比,只能算中等。
我來北京后不久,在地安門以東的東城區(qū)一條胡同里生活了多年,兒子上學后,又不時回到那里居住。我的街坊鄰居多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紫禁城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如果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紫禁城600年是重要的時間刻度,那么,對北京特別是城墻內(nèi)(今二環(huán)內(nèi))的百姓來說,紫禁城就是他們建立空間感最為重要的坐標。他們對人生、社會的認知與這座宮城緊密關(guān)聯(lián),盡管有些人終其一生未必跨過筒子河走進宮禁之中。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權(quán)力美學之體現(xiàn)的典范。其宮殿宏偉壯麗,庭院開闊明朗,建筑物左右對稱有序。它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規(guī)制營造,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成一個整體,無聲地詮釋等級制度,表達皇權(quán)至上的威嚴。北京城以紫禁城為核心向南北東西延展,街道如棋盤一樣,街道東西走向或南北走向,斜街很少,依然呈現(xiàn)著東西對稱。中軸線南起外城的永定門,經(jīng)內(nèi)城的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景山萬春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鐘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nèi)城、皇城和紫禁城。
中軸線把北京城劃為東西兩部分,東邊由大興縣、西邊由宛平縣兩縣管轄。帝制覆亡前北京有句俗語,說皇帝“金鑾殿上坐,左腳踩大興,右腳踏宛平”,太和殿的龍椅正好在中軸線上。北京的百姓極有方位感,有個笑話:北京老兩口睡一床,老頭嫌擠,對老妻說,“你往東邊挪一點”。游客若向老北京打聽二環(huán)內(nèi)的一個地址,他們往往會以故宮為基準來回答,如東華門外往東多遠、再往北多遠,或曰地安門內(nèi)往南半里路,到某胡同再往西半里路。他們對四季物候變化的觀察也是圍著紫禁城進行:春天筒子河兩邊的垂柳綠了,夏天景山公園的牡丹開得正好,秋天地壇的銀杏葉黃了,冬天北海公園的雪景無比美麗。
住近紫禁城,北京的百姓見多了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見多了從烈火烹油快速轉(zhuǎn)換到白茫茫一片真干凈,比起其它地區(qū)的人,對權(quán)力反而沒那么畏懼和迷信,多一分看淡功名利祿的從容與知足。據(jù)《花當閣叢談》載:晚明時吏部尚書宋纁外出,扈從鳴鑼開道。前面一位騎毛驢的老太太不但不讓道,還回首怒叱道:我在京住了50余年,這些見了千千萬萬,稀罕你這蟻子官。
在北京生活的時間長了,紫禁城影響著我的生活而習焉不察。每個月我總會有那么一兩天去故宮周邊轉(zhuǎn)轉(zhuǎn),或徜徉在筒子河邊看看人、看看樹;或在雪霽或秋日登上景山的萬春亭,向南鳥瞰整個紫禁城如一幅錯落有致的畫卷,千重宮闕在太陽的照射下霞光四射,氣象萬千。不由得憶起梁鴻的《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室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有時候我坐在筒子河邊,看神武門人來人往,會想到湖湘先賢沈從文。他21歲從偏僻的湘西來到北京,住在故宮東側(cè)的銀閘胡同。后來他憑著一支筆在大城市落腳,完成從小學畢業(yè)的“鄉(xiāng)巴佬”到文學家、北大教授的“逆襲”。1949年后,他長年在故宮博物院織繡研究組擔任研究員,在寂靜的宮墻內(nèi),沈先生寫就了一部煌煌的《中國服飾史》。
沈先生在故宮時,故宮及其周邊沒多少游客。可以想象一下,傍晚,一個神情溫和的老先生從東華門慢慢踱行出來,穿過金魚胡同,回到東堂子胡同51號的小平房,然后吃完飯,在臺燈下攤開資料……他身處故宮,縱觀歷史,看淡一切,在逼仄的空間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支撐。
沈先生融入故宮和北京的往事,或許能給晚輩后學帶來某些啟示。望著閱盡興衰榮辱的紫禁城,我心里會多一分定力,對未來不必那么焦慮,以平淡的心態(tài),去欣賞宮墻外的花開花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