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晚舟
按照竺可楨先生的理論,公元七、八世紀,中國大陸的年平均氣溫比現(xiàn)在高兩度左右。地處中原的洛陽濕潤多雨,橫貫城池的洛河以及毗鄰的黃河、伊河水量豐沛,水產豐富,洛陽人一向喜歡吃魚。
一條剛從水中捕上來的魚,到了廚師手里,只要片刻功夫,就能變成一盤又白又細的魚片。半透明的魚片輕薄如紙,能隱約穿透燈光。把魚片放進由芥末、豆豉、蒜泥和醬油混合成的調料中略微一蘸,入口爽滑清甜,極為鮮美。由于沒有經(jīng)過炒、炸、蒸等烹飪方法,魚片的營養(yǎng)物質完全沒有流失,這種食用方法被稱為“魚膾”。
我國最早吃“魚膾”的記錄是在周朝,出土的周宣王時期的青銅器上有銘文記載,周朝軍隊在今陜西白水縣附近迎戰(zhàn)敵人,后凱旋而歸,宴請朋友時吃的就有生鯉魚片。到了唐朝,吃魚膾的風氣長盛不衰,為了方便食膾,唐人甚至專門制造了切膾的刀具,還誕生了一個專用術語“斫膾”,意為切生魚片的廚藝表演。斫膾時,案板上要鋪有一層白紙,用來吸取切食物時流下的汁水。但刀工高超的廚師,不僅能把食物切成細縷狀,白紙上也不沾分毫汁水,這樣處理出來的食物才是頂級享受。
后來,“魚膾文化”經(jīng)由遣唐使被引進到了日本,慢慢演變?yōu)榻裉斓拇躺怼2贿^,不同于日本料理刺身多用海魚,唐人制作魚膾的食材大多是淡水魚,并首推鯉魚,對魚肉的新鮮程度要求特別高。《隋唐嘉話》中云:“南人魚膾,以細縷金橙拌之,號曰金韲玉膾。”唐人喜歡在膾的調料中加入豉汁、胡椒,更別出心裁,加入切細的桔橙果皮。這樣的魚膾,不僅美味,而且美觀。
唐詩中吟詠魚膾的句子隨處可見,如孟浩然的“美人騁金錯,纖手膾紅鮮”,白居易的“綠蟻杯香嫩,紅絲膾縷肥”等。唐代詩人中,杜甫對魚膾情有獨鐘。他被貶到華州期間,曾回老家洛陽,途經(jīng)一個后來廢棄了的縣——閿鄉(xiāng)(今屬河南靈寶)。在閿鄉(xiāng),縣尉姜七請杜甫吃飯,主菜就是一盤黃河鯉魚做的魚鲙。
杜甫在詩中說,“河凍味魚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時值冬末,北方天寒地凍,獲取河魚實在不易;“無聲細下飛素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廚師刀工極好,白嫩的魚片如同雪片一樣;“偏勸腹膄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姜七這個年輕朋友特意把魚肚子邊肥美的魚片來敬我,又因我年老牙不好,特意把米飯煮得很松軟;“落砧何曾白紙濕,放箸未覺金盤空”——對著這落在紙上也不會把紙沾濕的魚片,我吃得很高興,不知不覺一盤子都吃空了。
多年后,杜甫歷盡艱辛,漂泊西南,他旅居夔州時,偶然發(fā)現(xiàn)故人王十五竟與自己為鄰。有一天,王十五備了魚膾,邀請杜甫全家做客。怕老杜年邁難行,王十五還專門派了一乘肩輿來迎接他。為此,杜甫又一次寫詩:“情人來石上,鮮膾出江中?!?/p>
杜甫一生中當然不只吃過兩次魚膾,但這兩次魚膾,卻因他的文字,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時代意味深長的側影。
春和肆地處西市。西市一側,是洛陽乃至當時全世界最雄偉的大街——天街。天街名為定鼎門大街,全長4公里,街道兩旁遍植櫻花。春來,櫻花燦若云霞,掩映著深門巨宅——當時的官宦世家以及皇親國戚,大多住在這條街兩側。
韋巨源的府第就在櫻花深處。武周時期,韋巨源拜相,后被貶往外地。后來,武則天將皇位傳與李顯,即唐中宗,韋巨源也得以回京恢復舊職。東山再起的韋巨源志得意滿,幾天前就開始精心張羅一場宴席。這場超豪華宴席,將因史家的詳細記載而名垂史冊,成為唐人精致生活的標本。
午時前兩刻,韋巨源帶領家人恭候府前,他們一個個引頸翹首,眺望著天街的方向。終于,在繁瑣的儀仗隊伍的后面,一輛名為金輅的紅色小車中,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他就是今天唯一的客人——天子唐中宗。
這場御駕親臨的宴會被稱為“燒尾宴”。唐時,士子登科或是朝官升任要職,往往會舉辦燒尾宴。燒尾的寓意,源自“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據(jù)說,只有讓天火把鯉魚尾巴燒掉,鯉魚才能升天成龍——科舉如同龍門一般,使得普通白丁文人搖身一變,成為參與國家管理的官吏。
作為與滿漢全席齊名的盛宴,燒尾宴留下的菜單上列有菜肴及小吃數(shù)十種。宴會開始前,書寫在錦帛上的菜單送到客人手里:巨勝奴、玉露團、鳳凰胎、御黃王母飯、同心生結脯……這些稀奇古怪的菜名,其中有一部分,直到今天還出現(xiàn)在我們的餐桌上。
把淡黃的酥油與雪白的麥粉揉成團,放進蒸籠里大火蒸熟,便成為一種散發(fā)出濃郁奶香的面食,唐人稱為“單籠金乳酥”。松軟香甜的味道,極似今天的奶黃大包?!熬迍佟奔春谥ヂ?,“奴”是古人對器物或動植物的俚稱。“巨勝奴”,就是將加了黑芝麻及其它調料的面粉拉扯成條狀,放入油鍋里炸至金黃,其味香脆,入口即碎,相當于今天的馓子。
在遠離大海且沒有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唐代洛陽,能不能有口福吃到海鮮呢?“光明蝦炙”給出了答案。此菜是把鮮活的基圍蝦放到炭火上慢烤,一直烤到鮮明透亮,故而得名??臼旌蟮奈r,蘸以各種香料配成的蘸汁后食用,海產的鮮與燒烤的香相得益彰,是一道極佳的下酒菜。
“紅羊枝杖”,要求用四只羊蹄支撐羊的軀體,可能是“烤全羊”;“金銀夾花平截”,即先將螃蟹煮熟,將蟹黃蟹肉剔出,夾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小段。類似于今天的火腿花卷,不過把火腿換成了蟹肉。蟹黃金黃,蟹肉雪白,“金銀夾花”由此得名。
不過,菜譜上的更多美食,今天已經(jīng)難覓蹤影。比如“雪嬰兒”,顧名思義的話,此菜的食材或許會嚇人一跳。其實,雪嬰兒不是嬰兒,而是青蛙。唐人用豆粉糊在青蛙腿上,放進油鍋,炸熟后撈起來,看上去雪白粉嫩。
燒尾宴的壓軸菜叫“素蒸音聲部”,然而,這是一道不能吃的菜?!耙袈暼恕笔翘拼鷮氖卵菟嚇I(yè)的歌女、樂師的統(tǒng)稱,“音聲部”則是音聲人的組合,相當于今天的文工團?!八卣粢袈暡俊弊匀徊皇前迅枧蜆穾熣羰斐缘?,而是用面粉捏成歌女、樂師的形象,內里填餡,外涂各種植物提取的顏料,面人們或彈琴或吹簫,或唱歌或舞蹈,共有七十個之多。這道菜的本質就是一道籠蒸面食,不過,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看盤,并沒有人會下筷子。
燒尾宴雖然盛行一時,但也僅維持了20年左右,直至唐中宗景龍時期蘇瑰抵制始罷。據(jù)《唐書》記載,蘇瑰拜尚書令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許國公時,獨不向皇帝進獻“燒尾宴”。當時不僅百官嘲笑,中宗皇帝亦不悅。面對諸多同僚的譏諷和天子的不滿,蘇瑰進諫道:“宰相是輔佐天子治理國家大事的,現(xiàn)在米糧昂貴,百姓吃不飽,衛(wèi)士們甚至三天沒有吃的,臣雖不稱職,也不敢燒尾?!敝凶谝仓坏媚J。從此,“燒尾宴”不再舉行。
唐代的烹飪方法中,最主要的是煮,其次是蒸和烤。雖然烹飪技術尚不如現(xiàn)在全面豐富,食材也相對乏善可陳,但美食家從不缺席。
開放的社會風氣,使唐人喜歡在飲食上創(chuàng)新,把更多的東西納入食材行列。牛蒡、紫蘇、甘菊之類的藥苗和鼠類以及蟠蟲、蜜蜂,都是令唐人食指大動的好食材。最離奇的是一位好吃的將軍,他竟然把舊馬鞍燒成一道菜,并宣稱:“物無不堪吃,唯在火侯,善均五味?!?/p>
與前代相比,唐朝疆域空前遼闊,境內設有四通八達的陸驛和水驛。統(tǒng)治區(qū)內,當某個地方的某種土產珍饈被上流社會垂青時,多半會納入土貢名單,定期送往首都,走進宮廷和王公貴族的府第。
在韋府寬大的儲藏室里,整齊羅置著來自陜西南部的夏蒜,甘肅北部的鹿舌,山東沿海的文蛤,長江中游的糖蟹,廣東潮州的海馬,安徽北部的糟白魚,浙江的生姜,河南的杮子,湖北南部一種叫白花蛇的麻點毒蛇肉干……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幾百年里,民族紛爭反過來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及至大唐盛世,開放是從上到下的時代范兒,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洛陽和長安等國際性大都市里,云集著眾多稱為胡人的外國人。他們把各自國家、民族的美食帶到唐朝,從而掀起了“胡食之風”。
人們的物質生活崇尚胡風,飲食乃至服飾紛紛以胡為美,史稱“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在韋巨源款待唐中宗的燒尾宴上,便有不少極具異域風味的食品,包括來自印度的婆羅門輕高面,來自南亞的曼陀樣夾餅。
在唐朝,無論洛陽、長安這樣的大都市,還是相對閉塞的并州、密州,人們都喜歡同一種胡食,那就是用牛羊肉、雞鴨肉或驢馬肉燉湯,加入胡椒與面片同膾,稱其為“不托”。這個奇怪的名字,很可能源自胡語音譯。在洛陽,人們后來把它稱為“湯餅”。燒尾宴菜單上,“生進鴨花湯餅”赫然在目。按唐人習俗,伏日和生日必須吃湯餅?!缎绿茣肪陀涊d,唐玄宗生日那天,王皇后專門為他準備了湯餅。演變到今天,便成為生日吃長壽面。
不過,在進入中原后,不少胡食都進行了程度不一的改良?!把虮P腸”是自西域傳入中原的一道大菜。將羊宰殺后,取出羊腸洗凈,灌入羊血和羊肉,慢煮后用刀割食。為了適應洛陽人的口味,羊盤腸要用米、面相配作糝,以姜、桂和橘皮作香料,以去除膻味兒。
與此同時,宮廷的喜好也是飲食的風向標,引領著大唐的時尚潮流,并深刻地影響民間。當宮廷宴席中以高湯調制的各類湯菜傳入民間后,便慢慢演化為聞名遐邇的“洛陽水席”,此名之含義有二: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
燒尾宴進入尾聲時,有一群高鼻深目的胡人,牽著駱駝走進距韋府數(shù)里之遙的洛陽西門,在城樓下接受小吏盤查。這些往來于絲綢之路的胡商中,有一位粟特人,名叫康居安。他經(jīng)商多年,往來中亞各國。這是他第一次隨商隊不遠萬里來到洛陽。
進入大唐后,沿途的飲食讓康居安驚喜不已。因為,其中不少食物是他在中亞就早已熟悉并喜愛的。胡餅就是康居安的最愛。與今天的餅相比,唐代的胡餅堪稱巨無霸。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胡餅,直徑達到了驚人的19.5厘米。還有一種胡餅,將一斤羊肉剁成餡,一層層夾在面餅中,再放上椒豉,抹上酥油烘烤,稱為“古樓子”。
今天我們喜愛的餛飩,也是在唐代時經(jīng)由絲路傳入洛陽。韋巨源豪奢講究,他發(fā)明了“生進二十四氣餛飩”,即用二十四種不同的花形餡料包成餛飩,以象征一年有二十四節(jié)氣。詩豪劉禹錫晚年寓居洛陽,他通醫(yī)術,精美食,每到立秋前后,便取一種叫樗根的藥材搗成粉,與面粉一起包成餛飩。據(jù)說,這種餛飩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治療腰痛。
沿途,康居安既吃到了胡餅和餛飩,還吃到了從印度引進的茄子,從波斯引進的菠菜,從龜茲引進的巴旦木,從安南引進的檳榔,從泥婆羅引進的混提蔥……這些五花八門的舶來品,令康居安對未來充滿期待。因為,在他的駱駝背上,諸多商品中有一包蔬菜種子。他深信,這種唐朝沒有的蔬菜,一旦由他引入,必將獲得一個好價錢。
洛陽城里有不少饆饠?shù)?。饆饠,也作畢羅,是一種包餡面食,經(jīng)由絲路傳入中原。韋巨源宴請?zhí)熳拥臒惭缟?,就有一道“天花畢羅”。據(jù)考證,畢羅系以面粉揉團,中間夾以肉類、羊肝、蟹黃或是各種水果為餡,下油鍋煎炸而成。
鮮香的畢羅是諸種外來美食中,最受洛陽人歡迎的一種。人們在聚會待客或是談生意時,都喜歡到畢羅店里坐坐,類似于今天咖啡館的功能。
康居安與被稱為“牙人”的中間商就在一家畢羅店里見了面。
令康居安沮喪的是,他寄托了厚望,一直認為奇貨可居的蔬菜種子竟然一錢不值。牙人看了他精心種在盆子里作為樣品的蔬菜后,大笑搖頭。緊接著,當牙人的助手從鄰近市場買回一模一樣的蔬菜時,康居安失望到了極點。
牙人告訴他,這種蔬菜,引進中原的確只有幾十年,至于引進洛陽,還不到五十年。當初為了引進它,政府曾賜予引種的胡人千金。故此,人們把這種蔬菜稱為“千金菜”,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萵苣。萵苣原產地中海沿岸,后來傳入中亞,再經(jīng)中亞傳入中國。
令康安居稍感欣慰的是,萵苣雖然不值錢,但他帶來的另外一種商品,卻頗受洛陽人歡迎,讓他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那就是產自西域的葡萄酒。
洛陽城外的田野阡陌縱橫,零星地分布著小規(guī)模的葡萄園。原產西域的葡萄,自西漢時張騫“鑿空西域”引進回國,到武則天時代已有800年。但是,用于釀造優(yōu)質葡萄酒的馬乳葡萄,直到武則天16歲那年,唐朝征服高昌后,才作為奇花異草引進到長安的皇家園林。
很長時間里,葡萄一直被唐人視為具有異域情調的風物。從侯思止家搜出的綢緞上,繡有一串串葡萄作為裝飾圖案;在磨鏡人為豪門磨制的銅鏡背面,同樣有葡葡紋樣式。因此,盛唐以前,最好的葡萄酒幾乎都是進口,它們不遠萬里,從西域進抵洛陽。“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唐詩里,描寫葡萄酒的詩句比比皆是,可見葡萄酒相當普及。
來自西域的葡萄酒成為洛陽人眼中時尚的象征,而來自印度的三勒漿酒則被認為具有使人長壽去病的神奇功效。
庵摩勒、毗黎勒、訶黎勒合稱“三勒”,這三個詞語源于吐火羅語音譯,是三種原產印度的果實。用它們釀成的酒,稱為“三勒漿酒”。上流社會對三勒漿酒的追捧,使它的功能被神化。就連訶黎勒的葉子,也被賦予了神秘力量。比武則天更晚的詩人包佶生病時,他的高官朋友贈送了一份厚禮:一片小小的訶黎勒葉子。包佶為此感激作詩:“一葉生西徼,赍來上海查。歲時經(jīng)水府,根本別天涯。方士真難見,商胡輒自夸。此香同異域,看色勝仙家。茗飲暫調氣,梧丸喜伐邪。幸蒙祛老疾,深愿駐韶華?!?/p>
除了舶來的洋酒,大唐各地也盛產諸種美酒。《唐國史補》記載,當時聞名全國的酒至少有十多種。這些酒大多為米酒,少數(shù)為配制酒和果酒。配制酒,即以米酒為基礎,加入動植物材料,通過浸泡、摻兌或蒸煮等方法而成。居停洛陽期間,作為一個無酒不歡的飲者,康居安對兩種配制酒大為傾倒。
一種是酴醿酒。酴醿,又稱荼靡,是一種薔薇科小灌木,夏季開花。古人認為,酴醿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因而有“開到酴醿花事了”的說法。在唐代,人們將酴醿花浸入一種反復釀制而成的甜酒中。這種酒除了酒本身的甜潤之外,還有一種淡淡的花香,被稱為“酴醿酒”。另一種是松醪酒。唐人認為,松樹四季長青,生命力旺盛,是長壽的象征。因此,以松料制酒,對人體有益。松脂、松花、松節(jié)、松葉,總而言之,松樹的各個部位都可以作為原料配入酒中,統(tǒng)稱為“松醪”。當時,松醪酒最知名的產地是湖南長沙,每年都有商人將長沙松醪酒千里迢迢運往洛陽。
好馬配好鞍,好酒也需要相稱的酒具。春和肆這樣的普通食肆,一般配備銀杯、角壺和稱為銀酒注的分酒器,王公貴族則用玉碗玉杯或是金盞金杯,而葡萄酒則用夜光杯,一個酒杯就相當于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虢國夫人別出心裁,在她家大廳的梁上懸掛酒桶,用鹿腸引酒而下,注入一個個玉杯中……
唐人飲酒,側重獻酬之禮,也就是互相敬酒。敬酒時,要行蘸甲禮,即用食指伸入酒杯略蘸一下,將酒滴彈出,以示敬意。為了維護酒場秩序,也會開展各種宴飲游戲,席上要選出主持人,稱為“酒糾”。在酒糾的主持下,獻酬之后,便開展各種游戲,稱為酒令。如比賽用骰子投注盤器,根據(jù)骰子停留位置的圖案決定飲酒多少;又如相當于今天擊鼓傳花的拋香球。
不過,最具大唐色彩的宴飲游戲,首推“分韻作詩”。唐代詩歌氛圍濃厚,不僅文人士大夫出口成章,即便市井平民或山野之人,大多不乏詩才。分韻作詩,就是在作詩前先規(guī)定用哪些字為韻,并把這些字寫在紙上,參與者各拈一紙,以紙上的字為韻,當場作詩一首。今天,我們翻閱李白、杜甫、王維等唐代大詩人的作品集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不少篇章,都是酒宴的產物,大唐盛世的儒雅側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與現(xiàn)代人一樣,唐人也酷愛水果。我們今天常見的水果如梨、李、桃、杏、杮、棗等傳統(tǒng)果樹,在唐朝已大量種植,而舶來的金桃、銀桃、波斯棗也被引進到了黃河流域。
不過,唐朝的蘋果看上去比今天要小很多,口感也要差一些,唐人把它稱為“柰”,也就是今天中國北方山區(qū)還能看到的花紅,俗稱綿蘋果。
最受唐人追捧的,是一種小巧美麗的水果。
唐朝洛陽西部的新安縣山溝里,分布著一些櫻桃園。每年三月,櫻桃成熟后,翠綠叢中萬點鮮紅,煞是誘人。在沒有保鮮技術的古代,經(jīng)歷了缺少鮮果的漫長冬季之后,櫻桃率先成熟,使人口味新開,人們把它稱為“初春第一果”。
櫻桃采摘后,皇帝把櫻桃作為貢品帶到太廟敬祭祖先。敬祭之后的櫻桃,一部分會賞賜近臣,是一種難得的恩寵。其時,皇室或王公貴族還會舉辦“櫻桃宴”。洗凈的櫻桃摞在琉璃盤中,旁邊配有一小碟糖蒸酥酪,用櫻桃蘸著酥酪吃。與櫻桃宴相匹配的,是清香的酴醿酒。
唐人認為,櫻桃燥熱,吃完櫻桃,必須飲用甘蔗汁去熱。在比武則天稍晚的天寶年間,著名詩人王維參加了一次櫻桃宴,他興奮地作詩說,“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背酥苯语嬘猛?,蔗漿還是制作另一種風味食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李賢是武則天次子,其兄李弘猝死后,他被冊立為太子。但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李賢貶死巴州,20多年后,朝廷追謚他為“章懷太子”。在章懷太子墓中,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幅壁畫,畫面上的仕女手捧一種被稱為“酥山”的食物,與此相對應的,在韋巨源宴請皇上的燒尾宴上,有一道“貴妃紅加味紅酥”。
究其實質,酥山就是唐代的冰淇淋。但在沒有冰箱和制冰機的中古時代,夏天里如何獲取冰塊呢?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曾出任過膳部員外郎,相當于膳部的副司長。膳部的職責,除了掌祭器、牲豆和酒膳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藏冰。每年隆冬,膳部令人將冰切成塊狀,放入一個儲冰的大地窖,這個地窖稱為凌室,或凌陰。每年農歷五月,天氣炎熱,便根據(jù)需要將冰塊取出使用。繁瑣費時的儲存方法,使得今天司空見慣的冰塊在唐代“價等金璧”,是帝王將相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有了冰塊后,酥山的制作就很容易了:把奶酪加熱融化后,加入蔗漿,放入冰塊,使其凝固,然后加工成山的形狀,再澆上冰水。為了看上去更誘人,有時還在上面淋一些紅色果漿,那便是韋府席上的“貴妃紅加味紅酥”。
洛陽的春天短暫而珍貴,如同美麗少女的錦瑟年華。浩蕩的春風里,與櫻桃同樣受洛陽人追捧的美食還有一種,那就是來自山間的竹筍。
明代作家馮夢龍在他的《古今笑史》里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個北方人到南方做客,朋友請他吃筍。北人第一次吃筍,問朋友這是什么?朋友告訴他是竹?;氐奖狈胶螅@個北方人很想念筍的滋味,就把家里的竹席放到鍋里煮,但根本煮不熟。為此,北方人大罵他的朋友欺人太甚。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在馮夢龍生活的明代,北方已經(jīng)沒有竹子,當然也沒法吃到新鮮的竹筍了。不過,唐代氣溫比今天更高,北方也到處是青翠的竹子,地處中原的洛陽尤其如此。因此,春天來時,與櫻桃一道成為洛陽人席上珍的就有鮮筍。由于食客趨之若鶩,作為時令食材的鮮筍價格高昂,李商隱在詩里感嘆:“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意思是說,鮮嫩的竹殼包裹著嫩筍破土而出,狀如花苞,即便在盛產鮮筍的於陵,也價值如金。
唐朝有國家法定的狂歡節(jié),稱為大酺。大酺最密集的就是武則天時期。
今天的正月十五,是眾所周知的元宵節(jié)。不過,在唐朝,人們稱為上元節(jié)。上元節(jié)原本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到了唐朝,宗教色彩已經(jīng)淡化,漸漸演變?yōu)橐荒昀镒钍⒋蟮目駳g節(jié)。
不過,上元節(jié),唐人并不吃元宵,另一些美食在節(jié)日里粉墨登場。
排在第一位的是膏糜。膏是肥肉或油脂,糜即糜子,俗稱黃小米。膏糜就是黃小米加肥肉煮成的粥。排在第二位的是一種看上去很像蠶繭的東西,名叫面繭。顧名思義,是用面粉揉制。面繭有餡,烤制而成。就像后世喜歡在湯圓或餃子里包一枚銅錢討彩一樣,唐人將寫有各種官位的木片包入面繭中,看誰吃到的職務更高。排在第三位的是一種稱為絲籠的餅狀食品。此外,油炸的面食火蛾兒和用米粉蒸的玉梁糕,都是洛陽人在上元節(jié)必吃的美食。
唐代的諸多節(jié)日,親友間都會有隆重而豐盛的酒宴聚會。反倒是最重要的上元節(jié),食用的卻多是近似于小吃的東西。很可能,那是因為人們急于吃飽之后,相約觀燈,從而不愿把時間浪費在餐桌上。
唐朝城市實行封閉管理,入夜后關閉城門和坊門,禁止夜間在城內自由活動。唯獨上元節(jié)前后,政府照例開放宵禁。入夜,一輪明月下的洛陽城,鼓樂齊鳴,燈火輝煌;街道上,到處搭起演出的舞臺,臺上,角抵、百戲、雜技,表演熱鬧非凡。不論貴賤貧富,人們往往舉家出游觀燈。甚至就連深居禁中的唐中宗,也多次微服夜游。
在詩人蘇味道筆下,流光溢彩的上元節(jié),無疑是大唐繁榮與富足的象征: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徑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