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麗娜
(新密市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新密 452300)
所謂舞蹈方面的表現力指的就是表演人員通過一些傳神性動作表演,把舞蹈當中包含的核心內涵加以表現。因此,表演人員需對各種動作與動作表達的具體精神內涵加以掌握。表演人員只有對舞蹈動作當中含有的精神內涵加以掌握,才可提升舞蹈方面的表現力,對舞蹈具有的內涵意義加以有效傳遞。在舞蹈表演期間,如果表演人員只具備嫻熟動作,但缺少情感,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為此,對培養(yǎng)中專生舞蹈方面表現力的策略展開探究意義重大。
一般情況之下,教師開展舞蹈教學期間,需把中專生具有的舞蹈基礎當作依據開展教學,讓中專生在原有基礎之上對風格不同的舞蹈加以掌握。同時,教師還需讓中專生認識到舞蹈表演期間人體本身和韻律間的關系,促使中專生構建其情感和動作間的聯系。強化中專生對于作品的具體理解程度,可以有效提升中專生表演能力。此種融入情感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讓表演者把自身情感與思想進行融合。其實,所有人閱歷都是有限的,同時生活經歷通常局限在小范圍之中,因此若想進行情感表達,需要培養(yǎng)中專生想象力,促使中專生在舞蹈表演當中融入自身理解以及情感,進而強化舞蹈具體表現力。
舞蹈編排期間,一般會經歷很多流程。因此,可以把舞蹈表演當作是一個藝術再造的過程。在此期間,表演人員可把舞蹈當中的具體內容當作依據,結合自身表演技巧進行舞蹈表演,充分體現舞蹈當中包含的情感內涵。因此,教師可站在不同角度、從不同方面對作品加以深入分析。比如,在彝族以及傣族地區(qū),中專生的舞蹈帶有濃厚地區(qū)色彩[1]。因此,教師可把當地真實情況當作依據,對創(chuàng)作者真實意圖加以分析,對舞蹈當中包含的所有動作加以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強化表演水平。而且,表演人員還可結合舞蹈之中的內容展開自我創(chuàng)造,針對簡單動作展開多次練習,強化兒童對于作品的具體理解,同時在表演期間強化舞蹈張力,拉近作品和觀眾間的距離,進而使得舞蹈表演變成視覺盛宴。
音樂素養(yǎng)是指對中專生實施音樂培養(yǎng)期間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中專生表演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一直以來,舞蹈和音樂都存在緊密關聯,二者是互相依存的。早在戰(zhàn)國時期,便有了載歌載舞著各種形式。表演人員對作品進行學習期間,除了要對音樂具有的基本內涵與表達風格加以了解之外,同時還需具備穩(wěn)定扎實的音樂基礎,進而為其舞蹈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進行舞蹈表演期間,音樂表現的不是單一節(jié)奏,其實對舞蹈的一種重要回應,可以帶動表演人員的情緒,同時還可以和觀眾產生共鳴。此外,進行舞蹈教學期間,中專教師需帶領學生掌握樂理知識,強化其對音樂的具體感悟[2]。
在多數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舞蹈僅為其中一種,然而舞蹈是歷史長河當中最早出現的藝術形式,和人們生活存在緊密關聯。因此,進行舞蹈表演期間,表演人員具有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一定要求。現階段中專生具有的綜合素養(yǎng)并不高,其難以對作品內涵加以合理掌握。為此,中專教師需著重提升中專生綜合素養(yǎng),強化其文化知識[3]。教學期間,中專教師需對這一點加以正確認識,把中專生具有的實際情況當作依據,適當增添選修課程,中專生需對選修課加以重視,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之中,有效強化中專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促使中專生綜合素養(yǎng)不斷提高。
結語:綜上可知,在國內,舞蹈教學實際發(fā)展較晚,并且在實踐教學當中缺少對于中專生舞蹈方面表現力培養(yǎng)。而且,舞蹈表演擁有一定復雜性,需要中專生具備良好身體素養(yǎng),對肢體動作有關要領進行掌握。舞蹈除了呈現動作之外,同時還是藝術表達的具體方式。針對舞蹈來說,其能夠表達情感,要求表演人員在表演期間融入情感,這樣才可對舞蹈進行真正呈現。開展舞蹈教學期間,教師需著重培養(yǎng)中專生舞蹈方面的表現力,積極培養(yǎng)中專生想象力,強化中專生理解舞蹈表演實際內容的能力,培養(yǎng)中專生音樂素養(yǎng),同時提升中專生綜合素養(yǎng),進而讓舞蹈表演更具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