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洪
高鴻業(yè)先生(1921—2007)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學界杰出的教育家,西方經濟學學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高先生1956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07年5月在北京去世。
幾十年來,高鴻業(yè)先生在西方經濟學教學和研究這塊園地上勤奮耕耘,碩果累累。他不僅研究西方經濟學,也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對我國許多重大經濟理論問題發(fā)表過獨到的見解。
筆者198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有幸先后成為高先生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后又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至今,與高先生成為同事和朋友,一直得到高先生的諄諄教誨,受益無窮。本文旨在述評改革開放以來高鴻業(yè)先生在我國經濟學教育方面的思想。這些思想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識。
高鴻業(yè)先生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面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西方經濟學具有雙重性質,它既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又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經驗總結。高鴻業(yè)先生在其編寫和主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中認為,西方經濟學作為西方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必然要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服務。一方面,在意識形態(tài)上宣傳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合理性、優(yōu)越性和永恒性。西方經濟學斷定,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建立在私有財產制度基礎上的,私有財產制度是唯一符合人的利己本性的制度,因而不僅是合理的,也是永恒的。另一方面,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上層建筑,西方經濟學也必須為這一制度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提供政策建議。例如,當失業(y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壟斷、勞資對立、貧富懸殊等問題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時,西方經濟學家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政策建議以及論證這些政策建議的種種理論。這里面包含了不少對西方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總結。
第二,對西方經濟學應持有的正確態(tài)度。(1)高鴻業(yè)主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7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2-13頁?;趯ι鲜鑫鞣浇洕鷮W雙重性質的認識,高鴻業(yè)先生提出,我們對西方經濟學應持有的態(tài)度可表述為:首先,西方經濟學既然具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屬性,我們就應當在總體傾向上對它加以鑒別批評,識別西方經濟學家各種理論和說法的階級利益意圖。其次,對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總結及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和先進經營管理的方法,應當加以借鑒和吸收。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西方國家經濟制度盡管有所區(qū)別,但都實行市場經濟,都是社會化大生產,都需要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都需要政府的政策調節(jié),因此西方經濟學中關于市場經濟運行經驗的總結和國家調控經濟的一些政策建議都對我們有參考價值。
第三,編寫西方經濟學教材需要注意的問題。高鴻業(yè)先生在不同的場合,強調了在我國編寫和應用西方經濟學需要注意的問題(2)參見《高鴻業(yè)選集》,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年,第505-508頁。,包括(1)假設條件;(2)理論的爭議;(3)數學的精確性;(4)學科的演變性質;(5)市場經濟的經驗總結;(6)意識形態(tài);(7)中國特殊的國情;等等。限于篇幅,這里只說明高先生在上面第(7)問題上的觀點。
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描繪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和藍圖,為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基于上述背景,1996年,高鴻業(yè)先生在其主編的《西方經濟學》的最后一章(第24章)中指出,在借鑒西方經濟學時,決不能使用生搬硬套的方式,而必須注意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否則,借鑒不但不能帶來預期的結果,有時反而會造成有害的影響。高先生強調了我國的三個特殊國情:首先,由于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所以我國目前(1996年)尚不具備足夠的市場機制賴以順利運行的硬件;其次,由于我國在過去的長時期中實施計劃經濟,所以我國目前(1996年)也不具備足夠的市場機制得以順利運行的軟件;最后,作為我國獨特情況的人口壓力也使我國的市場經濟發(fā)生作用的程度和范圍受到限制。在筆者看來,時隔25年再審視高先生的上述觀點,仍然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并經得起推敲的。
下面陳述一下高先生關于我國春運事例的論述。高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指出,我國的人口居世界各國首位,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由于人口眾多和人均資源的貧乏,個人經濟行為的輕微變動加在一起便會對市場構成巨大的沖擊,而市場機制只能通過供求的調節(jié)來解決比較輕微的經濟波動,對巨大的沖擊它是無能為力的。以我國每年的春運為例,春節(jié)期間客流量的猛增給我國交通運輸行業(yè)帶來巨大的壓力,政府只有在事先作出計劃安排,甚至動用行政手段,各方疏導,才能緩解這一問題。然而,在西方國家相當于我國春節(jié)的圣誕節(jié)期間,交通運輸雖然相對緊張,但其程度全然不能與我國相提并論,完全可以通過市場供求關系的調節(jié)加以解決。應當說,高先生的以上論述即便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水平的。
總之,高鴻業(yè)先生從對西方經濟學具有兩重性質的基本認識出發(fā),認為只有以嚴肅和認真的態(tài)度去介紹和分析西方經濟學,才能對它加以全面和清晰的了解;只有在全面和清晰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恰如其分地對它做出評價,辨別它值得借鑒和有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使我們能在借鑒西方經濟學有用部分的同時,又能避免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高鴻業(yè)先生對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方面的重要貢獻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改革開放初期翻譯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0版),讓眾多中國讀者認識和了解了西方經濟學。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全黨工作的重點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這一重大決策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1979年1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高鴻業(yè)先生獨立翻譯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0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內地翻譯出版的第一本完整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教科書。該書的出版不僅引起了恢復高考后進入大學學習的大學生爭相購買,也引起了包括政府工作人員在內的中國一般讀者的關注。
眾所周知,保羅·薩繆爾森(P.Samuelson,1915—2009)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是美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70年)的經濟學家,曾當選美國經濟學會會長,是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著的《經濟學》教科書自1948年出版以來,一直流行于西方國家。該書第10版出版于1976年,高鴻業(yè)先生翻譯該書第10版并分為上、中、下三冊,共計近100萬字,先后于1979年、1981年和1982年問世,在我國各界引起廣泛的關注。之所以如此,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該書說明了什么是(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主要研究哪些問題?(西方)經濟學怎樣研究這些問題,這是初次接觸西方經濟學的中國讀者所關注的;二是該書介紹了美國的經濟制度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制度?美國主要存在哪些經濟問題?這些問題又怎樣被分析和解決?這也是我國讀者非常感興趣的;三是該書具有大量西方國家的經濟資料,包括數據、圖表和曲線等,通過閱讀該書,可以使我國讀者較多地了解西方國家某些主要方面的經濟情況,特別是美國的情況。毫無疑問,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高鴻業(yè)先生的這一翻譯著作,迅速開闊了中國讀者的視野,在某種程度上也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閥門,在客觀上起到了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作用。
更難能可貴的是,高先生認為,自己的責任不僅是把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翻譯過來,介紹給中國讀者,而且有責任為中國讀者正確導讀。為此,除了給譯著寫譯者序,他從1984年下半年起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10篇評薩繆爾森《經濟學》的系列文章,對該書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后來,這些文章匯集成冊,以《評薩繆爾森〈經濟學〉》為書名,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高鴻業(yè)先生在該書作者序中指出,薩繆爾森《經濟學》是一本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它代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正統(tǒng)思想。因此,對該書進行評論就等于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全部正統(tǒng)思想進行評論。在《評薩繆爾森〈經濟學〉》一書中,高先生不僅論述了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微觀經濟學的中心思想、微觀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和理性預期學派對新古典綜合派的批判等內容,而且還闡述了評論薩繆爾森《經濟學》的現實意義以及我們應如何看待西方經濟學等問題。這一專著在當時代表了國內系統(tǒng)研究和評論西方經濟學的最高水平(3)吳易風:《經濟學大師高鴻業(yè)教授的學術貢獻》,《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年第6期。,對青年學子正確研讀西方經濟學產生了導向性的正面影響。該書于1995年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其二,主持編寫了我國目前最流行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使眾多讀者受益。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guī)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稕Q定》指出:“必須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管理方法?!痹谏鲜霰尘跋拢?986-1987年,當時的國家教委在調查研究并參考中外一些經濟學家的建議后,決定把西方經濟學列為我國高校財經類專業(yè)12門核心課程之一。12門核心課程的設立標志著我國政府正式將西方經濟學作為中國高校財經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也標志著新中國成立后全盤否定西方經濟學和一味地批判西方經濟學的時代結束了。之后,國家教委組織國內學者編寫、出版上述12門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高鴻業(yè)先生憑借其在西方經濟學方面的深厚造詣和評介西方經濟學的獨到見解成功入選《西方經濟學》教學大綱的編寫,并負責組織編寫國家教委組織統(tǒng)編的我國高?!段鞣浇洕鷮W》教科書。該教科書編寫組由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的五名教師組成,高鴻業(yè)先生任主編。
作為由國家教委組織編寫的第一本《西方經濟學》教科書,該書第1版于1996年2月出版,至今已出版至第8版。該書自出版以來,不負眾望,以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層次分明、邏輯性強而廣受國內眾多讀者的歡迎,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編寫的最流行、發(fā)行量最大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
作為上述《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編寫者之一,筆者認為,該教科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與時俱進。正如高鴻業(yè)先生在本教材第1版的序言所指出的:“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具有演變性的學科。隨著時間的流逝,西方經濟學會出現新的內容以及不同的著重方面,反映這些情況的教科書必然也應如此?!闭前凑崭啉櫂I(yè)先生的上述考慮,本教材自第1版開始,大致以每3年的時間進行新版的編撰,本教材第1版至第8版順次于1996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4年、2018年和2021年出版。本教材的這一特色比較好地滿足了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需要。
二是集思廣益。本教材自開始編寫,就十分注意聽取和收集國內高校西方經濟學任課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筆者記得,20世紀90年代中期,本教材第1版初稿完成后,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過一次為期兩天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研討會,邀請幾十所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的有關人員就本教材的初稿提出意見和建議。本教材第2版和第3版修訂前,高先生建議出版社在北京召開《西方經濟學》教材修訂會,并帶領教材編寫組成員參加會議,聽取部分西方經濟學任課教師對教材的意見和建議。之后,本教材編寫組達成以下共識:為了對本教材提出意見和建議的人表示感謝,本教材在每一版的序言中都加上這些人的名字和向本教材提交意見時的工作單位。據筆者對本教材最新版本序言的統(tǒng)計,對本教材提出意見和建議的人員多達數百人。毫無疑問,國內同行對本教材的意見和建議是本教材質量得以改善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可以說本教材是全國眾多高等院校協作的結果。
三是教學體系完備?!段鞣浇洕鷮W》第1版出版后,高鴻業(yè)先生根據教材使用者的意見、建議和自己的考慮,提議從教材的第2版起,要編寫與教材相配套的《西方經濟學學習與教學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手冊》當時包括兩個主要部分:西方經濟學的一些背景材料和與教材相關的習題集?!妒謨浴芳瓤梢怨┦褂帽窘滩牡慕處熓褂?,也可供學習本教材的學生使用。應當說,高先生的這一動議較好地體現了他在教材建設上的重要理念:一切為了教材的學習者和使用者。時至今日,本教科書除供學習者用的主教材外,還包括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材料。包括:《西方經濟學學習與教學手冊》《西方經濟學典型題題解》《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名師導讀版)《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名師導讀版)《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教學課件(PPT)和《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教學課件(PPT)等等。因此,本教材形成了較好的產品生態(tài),在目前國內出版的同類教材中是首屈一指的。
四是內容體系完整。按照高鴻業(yè)先生最初確定的本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編寫大綱,本教材較好地兼顧了客觀介紹西方經濟學和對其進行簡要評介的要求。本教科書與國外同類教科書相比有以下差異:(1)教材第1章“引論”主要是給中國讀者寫的,主要包括:人類經濟活動和經濟學由來與演變、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西方經濟學和有關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幾點建議等。(2)教材第22章“西方經濟學與中國”也主要是給中國讀者寫的,主要包括:我國借鑒西方經濟學問題、政府與市場的明確定位、西方微觀經濟學與經濟改革、西方宏觀經濟學與經濟發(fā)展、經濟全球化和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等。該章的內容也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會結合我國當時的經濟情況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調整。(3)教材第2章至第21章是對西方經濟學具體介紹的部分。這部分每章最后一節(jié)均有結束語。結束語部分主要是對該章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并指出在學習該章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國內目前出版的同類教材,大多沒有本教材第2章和第22章所表達的重要內容。
筆者認為,高鴻業(yè)先生主編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體系比較清晰地反映了高先生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認識、評價和編寫教材的基本宗旨,即介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并加以簡要的評論,以便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而與此同時,又能避免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作為國內出版的我國西方經濟學最流行的教科書,高鴻業(yè)先生主編的《西方經濟學》獲得了諸多榮譽。本教材被評為“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并于2002年獲得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2005年,本教材被評為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精品教材。2007年,本教材獲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一等獎。
一般來說,一個教師上好一個班級的課,或許只能使幾十位或上百位學生受益,而若寫出一本好的教材,則可以使幾千、幾萬乃至幾百萬讀者受益??梢?,對于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己任的教師來說,能夠編寫出一本好的教材,既是愛崗敬業(yè)、教書育人的具體體現,更是對國家教育、教學事業(yè)的重要貢獻。筆者確信,高鴻業(yè)先生主持編寫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配得上這樣的榮譽。
其三,出版了《〈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導讀》,推動了對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理解。眾所周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锻ㄕ摗繁唤洕鷮W界公認為20世紀西方經濟學最重要的著作,成為西方經濟學領域的“經典”和必讀文獻。它的出版被認為是掀起了一場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形成了“凱恩斯主義” 這一新的名詞,并使得這一名詞在世界范圍內流行。另一方面,《通論》還被公認為是一本非常難懂的著作。英國經濟學說史的權威人士布勞教授曾寫道:“在整個經濟學說的歷史中,該書仍然是最難懂的著作之一……難于理解的文句、含糊不清的表達方式,以及一次又一次脫離正題的論述?!?4)[英]布勞:《對經濟學的回想》,第5版,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651頁。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也說道:“根據我個人記憶猶新的回想,而我并不算泄露什么秘密,我敢斷言,在該書出版后約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在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沒有任何其他人真正知道該書的內容是什么。”(5)[美]薩繆爾森:《論〈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載[美]哈里斯主編:《新經濟學》,諾夫出版社,1948年,第148頁。對中國經濟學界來說,凱恩斯的《通論》早已由徐毓枬先生翻譯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但該譯著使用的是半文言、半白話的筆調,這種筆調對現代讀者來說存在著閱讀的不便。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商務印書館約請高鴻業(yè)先生重譯此書,重譯本于1999年出版。高鴻業(yè)先生在重譯《通論》時,為了解決原書難以看懂的問題,在譯文中增添了一些譯者注,并且寫了一篇分量較大的“譯者導讀”。前者對該書的文句不清之處加以解釋,并且推導出書中的一部分公式;后者旨在使讀者能理解全書的整體內容。但限于《通論》重譯本的篇幅,上述二者仍未解決《通論》難以看懂的問題。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高鴻業(yè)先生于2002年5月出版了《〈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導讀》(以下簡稱《導讀》)。(6)該書最初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書名為《一本拯救資本主義的名著》,后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書名為《〈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導讀》?!秾ёx》共16章,約14萬字。除了作為引言的第1章和作為總結的最后兩章外,《導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到第4章,說明凱恩斯生活的時代、學術和個人背景。了解這些背景一方面使讀者具備理解《通論》的必備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它的歷史任務和局限性。第二部分包括第5章到第12章,它們依次對《通論》的內容逐章加以解釋,論述其中的難點并把重要的數學公式推導出來。第三部分為第13章和第14章,它們分別從思想、政策和學術方面敘述《通論》的作用和影響。
筆者認為,高鴻業(yè)先生的這本《導讀》除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外,還具有以下的教學價值。
首先,凱恩斯的《通論》在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更好地理解這樣一本重要的著作,對我國高校財經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通論》又是很難懂的著作。而《導讀》一書可以很好地滿足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通論》的教和學方面的需要。其次,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和評價《通論》。在作為《導讀》的評價和總結的最后兩章中,第15章根據西方經濟的現實,指出《通論》在理論上的正確和錯誤之處。第16章的標題為“《通論》與中國”,其目的在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出發(fā)點來對《通論》做出評價,指出它對我國有用的地方和值得注意的方面。這樣,讀者就可以結合我國的國情,量體裁衣來借鑒《通論》;同時,又不會削足適履,從而避免它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顯然,這和高鴻業(yè)先生在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方面的思想、理念是一致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凱恩斯的《通論》是西方宏觀經濟管理的理論基礎,了解和掌握《通論》就成為理解西方國家經濟運行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點上說,高鴻業(yè)先生《導讀》的出版,推進了我國讀者對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理解。
1993年,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決定設立西方經濟學碩士點和博士點,教育部也正式把西方經濟學增設為(理論)經濟學的二級學科。在這一背景下,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在內的國內眾多高校都加入了西方經濟學的學科建設中。高鴻業(yè)先生在這方面至少具有以下貢獻。
其一,主持編寫了研究生使用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高鴻業(yè)先生和同教研室的吳易風教授根據當時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西方經濟學在我國教學的情況,動議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西方經濟學教研室的部分教師和該教研室部分畢業(yè)的博士生,編寫一部供經濟類各專業(yè)研究生使用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 ,該教科書共2本,書名分別為《研究生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 》 和《研究生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 》。該教科書定位為基本反映西方國家高等學校研究生水平經濟學教材的內容。按照分工,吳易風教授擔任該教科書的總體設計以及組織協調工作,高鴻業(yè)和吳易風擔任教科書的修改和定稿工作。在高先生和吳易風教授的高效組織和編寫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上述兩本教材于1996年和2006年相繼出版。這一研究生水平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不僅較好地滿足了我國部分高校開設相關水平課程的教學需要,也填補了我國當時還沒有國內學者編寫的研究生使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的空白。其中,《研究生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 》一書,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有關學科評議組審議,已列入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至此,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已具備了本科生層次和研究生層次。
筆者作為上述研究生水平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編寫者之一,不僅親歷了該教科書從策劃到出版的整個過程,而且在寫作本文時能夠深刻感受到高先生在中國人民大學西方經濟學學科建設方面的深謀遠慮。首先,西方經濟學教學具備了本科生層次和研究生層次,意味著中國人民大學西方經濟學學科具有了縱向發(fā)展的空間。其次,高先生和吳易風教授堅持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西方經濟學教研室的部分教師和該教研室部分畢業(yè)的博士生編寫該教材可謂用心良苦。一方面可以向學界展示中國人民大學在西方經濟學領域的整體實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勵和督促教研室的年輕教師盡快提高專業(yè)水平,進而提高教研室的整體師資水平。從上述意義上說,高鴻業(yè)先生和吳易風教授動議和組織的上述工作有力推進了中國人民大學西方經濟學二級學科的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西方經濟學學科建設。在高鴻業(yè)先生和吳易風教授的率領下,中國人民大學西方經濟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分別于1993年和1996年獲國家教委批準。
該模型的復相關系數R為0.9850,判定系數R2為0.9703,經調整后的判定系數R2為0.9699,F=2344.78,F0.05(5,364)=2.23878,F﹥F0.05,顯著水平為0.05,預測精度可達98.34%。
其二,領銜創(chuàng)辦了《西方經濟學教學通訊》(季刊)。1992年,一份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主辦、高鴻業(yè)任主編的刊物《西方經濟學教學通訊》(季刊)問世了。該刊的第1期有一份篇幅不長的發(fā)刊詞,說明了創(chuàng)辦該刊物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至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民大學從事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教師通過接觸其他高校一些相關教師了解到,很多教師感覺到承擔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意義重大,同時西方經濟學固有的特點也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一是良好的教學必須建立在詳盡研究的基礎之上,而進行詳盡的研究又必須具備充足的資料。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經濟學經常處于演變之中,有關這一方面的知識的老化過程非??欤虼?,進行研究不但要有充足的資料,而且往往還要求是最新的資料。由于西方經濟學的資料來源主要來自國外,所以在當時,除了我國少數幾個大城市外,普遍缺乏這一方面的文獻。這樣,缺乏資料而導致的研究的粗略使教學的質量難以提高。二是在具備資料以后,還必須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考察,以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又必須具備足夠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較高的高等數學、外語閱讀水平,以及其他涉外經濟方面的知識。只有具備這些知識,才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對經常以高等數學和外語表達的西方經濟學的文獻資料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上述知識要積累到足夠的程度又不是短期內所能達到的。三是雖然西方經濟學的實質性內容是簡單的,但是它的表達形式往往卻非常復雜。要想通過復雜的表面形式來抓住它的內容實質,有時不能僅僅依靠單個人的能力和見解,而需要集思廣益,需要從范圍廣泛的討論中得出應有的結論。
基于上述考慮,以高鴻業(yè)教授為首的中國人民大學西方經濟學教學團隊認為,有必要在我國講授西方經濟學的人員中經常保持聯系,以便能交換資料、溝通學術信息并解決教學上所面臨的問題。在當時的領導的支持下,該刊物順利獲得批準,高鴻業(yè)任刊物主編。
盡管該刊物只是一個非正式的內部刊物,加上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該刊物沒有能堅持辦下去,但是,回過頭來看,筆者對此事有如下評價:(1)該刊物毫無疑問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西方經濟學教學方面的刊物,具有先驅者的地位。(2)該刊物在中國改革開放較早時期推出,對當時國內的西方經濟學教學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這一點可以從該刊物設置的欄目看出。該刊物主要設置了四個欄目,分別是“學習與研討”“書評”“(教學)問題與解答”和“學術動態(tài)”。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通訊》1992年第1期中,“學習與研討”欄目刊登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北京大學胡代光教授的“如何借鑒西方經濟學”,另一篇是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yè)教授的“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大綱的簡要說明”。該期“書評”欄目刊登了四篇書評文章,其中三篇是國內學者寫的書評,一篇是翻譯的國外學者寫的書評。該期“問題與解答”欄目刊登了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經常遇到的三個問題解答參考。該期“學術動態(tài)”欄目刊登了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及其經濟思想介紹、學術簡訊和書訊等。不難看出,《西方經濟學教學通訊》所刊登的內容,對當時我國從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人員,尤其是從事該工作的新人來說,是很有益處和幫助的。(3)該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主辦、高鴻業(yè)任主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鴻業(yè)先生及其團隊在我國西方經濟學學科建設中的實力和學術地位。
其三,博士生副導師制的嘗試。20世紀90年代初,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在內的國內許多高校對經濟學專業(yè)博士生的培養(yǎng)還處于摸索階段。就課程學習環(huán)節(jié)而言,當時的情況大致是,除外語課和一些公共基礎課是集中授課外,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主要是由導師自己給博士生“開小灶”,這客觀上對博士生導師知識結構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1990年考上高鴻業(yè)先生的博士生后,高先生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我,專門請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一位熟悉經濟數學的老師作為我的博士生副導師,以便讓我更好地學習高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回想起那一段的學習經歷,筆者還是很有收獲的。在筆者畢業(yè)后成為高先生的同事后,高先生還讓我當過他的幾屆博士生的副導師,負責指導博士生高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的學習和研討。
據筆者所知,博士生副導師制這種做法那時在中國人民大學并不多見,更談不上是硬性規(guī)定。從這點上說,高鴻業(yè)先生當時的這一做法在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意義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筆者注意到,目前我國一些高校的一些專業(yè)正在推行博士生副導師制(或導師組),這是提高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筆者看來,博士生副導師制至少有如下好處:一是能充分利用學術機構現有的教師資源,促成主導師和副導師知識結構上的互補;二是配備副導師,在論文開題及學位論文寫作和答辯環(huán)節(jié)增加指導,可以進一步加強博士生科研水平。無疑,高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所嘗試的博士生副導師制反映了他超前和先進的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
20世紀的1997年和1998年,高鴻業(yè)先生在《甘肅社會科學》雜志相繼發(fā)表了題為“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途徑(上、下)”的兩篇文章,對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問題進行了論述,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觀點陳述如下。
關于發(fā)展中國經濟學的重要性,高先生明確指出,如何發(fā)展中國經濟學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答案關系到我國經濟建設的前途,關系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敗,甚至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命運。關于發(fā)展中國經濟學的必要性,高先生指出,研究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的經濟問題。經濟學屬于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必須為其經濟基礎服務。高先生進一步指出,(在當時)我國的經濟學卻未能很好地完成它應有的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任務,有時經濟理論還與社會實踐相脫節(jié),甚至相矛盾。高先生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蘇聯經濟學對我國的影響,他在文章中還比較細致地對此進行了說明。在該文中高先生認為,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其原因有二:一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我國不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二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脫離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便會走上覆滅的道路,蘇聯和東歐各國的劇變都能提供深刻的教訓。高鴻業(yè)先生還提出,對于發(fā)展中國經濟學這樣一項跨世紀的宏偉任務,個人的力量從智力和財力方面都不可能滿足完成該任務的要求。因此,國家有必要發(fā)揮作用。國家除了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財力以外,還應發(fā)揮其組織、督導、協調、宣揚和激勵的作用。高先生指出:“要動用國家的力量來推動我國經濟學的建設,以便為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以便體現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由于前者的建設有助于后者的成功,所以中國經濟學建設是一個在精神文明層面值得為之而奮斗的跨世紀的宏偉任務?!?/p>
筆者認為,高鴻業(yè)先生關于中國經濟學建設問題的論述至少具有如下意義:首先,高鴻業(yè)先生是我國經濟學界較早提出建設中國經濟學動議的學者,毫不夸張地說,高先生的這一思想具有戰(zhàn)略性和前瞻性;其次,高先生關于發(fā)展中國經濟學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論述既高屋建瓴,又富有哲理;再次,高先生所提出的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道路既體現了先生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又折射出先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后,高先生所提出的發(fā)展中國經濟學需要國家發(fā)揮作用的觀點,對于我國當前創(chuàng)建中國經濟學這一重大工作和任務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上面說明的高鴻業(yè)先生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面的主要觀點、對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方面的重要貢獻、對我國西方經濟學學科建設方面的重要貢獻和關于中國經濟學建設的論述,不僅給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領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留下了豐厚的特定形式的物質財富(文字材料)。
今年恰逢高鴻業(yè)先生百歲誕辰,筆者作為高鴻業(yè)先生的學生、同事和朋友,以此文認識、梳理高先生在我國經濟學教育方面思想,除了向高先生表達深深的敬意外,還有另外一個考慮。
當前,在黨中央的推動下,創(chuàng)建中國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學界面臨的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這里值得指出的是,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時指出,發(fā)展和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資源,其中一方面的資源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yǎng)。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毫無疑問,總書記的上述講話指明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繁榮的基本途徑。筆者認為,在創(chuàng)建中國經濟學的過程中,如何從西方經濟學這種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分離并提煉出積極成果,以便洋為中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高鴻業(yè)先生的思想和觀點或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