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貴 晨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豆棚閑話》[1]十二則,圣水艾衲居士編,鴛湖紫髯狂客總評(以下稱《總評》),天空嘯鶴敘(以下稱《敘》),是清初至今流傳較廣并有一定影響的擬話本小說集。問世以來讀者頗多,研究者亦不少,提出并正在探索中的有若干重要問題。今因校點此書而有些新的思考,再論如下[2]。
據(jù)書之《總評》《敘》等,“圣水艾衲居士”又稱“艾衲”“艾衲道人”“艾衲老人”“艾衲先生”。至于此人籍貫、姓名等,眾說紛紜,或謂“當是清初的浙江人”[3]399;“或云為范希哲作,希哲別號四愿居士,著有傳奇多種”[4]649;或說“杭州西湖舊名明圣湖,又今杭州慈圣院有呂公池,宋乾道年間,有高僧能取池水咒之以施,病者取飲立愈,號圣水池。如果艾衲居士所題圣水即指此,那么他可能是杭州人”[5]《出版說明》;或說是《濟顛全傳》的校訂者“即杭州的一位無名作家王夢吉”或“至少也是王的友人之一”[6]191。胡適說:“此書作者、評者均不可考。鴛湖在嘉興,圣水大概就是明圣湖即杭州西湖。作者、評者當是一人,可能是杭州嘉興一帶的人。”[7]539-541但均屬推測。所以,“圣水艾衲居士”為何人,至今未決。
最新的探索是李金松《〈豆棚閑話〉作者艾衲居士考》[8]一文(以下簡稱“李文”)。李文根據(jù)清初丹徒人張九征(1617—1684)“家中筑有艾衲亭,并著有《艾衲亭存稿》”等考證,認為“圣水艾衲居士即清初名臣張九征”。此說從“艾衲亭”聯(lián)想而來,不能說是捕風捉影,但是疑點重重:一是李文列舉資料畢竟未見張九征曾號“艾衲居士”;二是李文因丹徒無“圣水”地名而認為“‘圣水’二字不應當作地名理解”、把圣水理解為儒家“圣賢的德性精神”的象征較為牽強,倘若如此,張九征豈非以“圣人”自居?與李文稱張氏是一位崇儒的“名臣”身份不合;三是從天空嘯鶴《敘》說“圣水艾衲居士”是“當今之韻人,在古曰狂士……賣不去一肚詩云子曰……許多社弟盟兄,何苦隨人鬼諢(混)……狼狽生涯……化嬉笑怒罵為文章”看,“圣水艾衲居士”無疑是一位科舉而未曾得官的潦倒文人。這就與張九征“年二十九,舉鄉(xiāng)試第一”“丁亥(1647)成進士”“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仕宦生涯嚴重不符,根本不可能是“同一人”。所以,在當下有關資料罕見并不得不考慮到各種可能性的情況下,李文以《豆棚閑話》作者“圣水艾衲居士”為張九征或可備一說,但“圣水艾衲居士”究為何人的探索,并未因此而獲根本突破。從而“圣水艾衲居士”的生平創(chuàng)作等,至今還是《豆棚閑話》的文本及其《總評》和《敘》中透露的一些信息。
“圣水艾衲居士”應該是一位杭州人。理由有二:一是如上所引,杭州西湖古稱“明圣湖”,“杭州慈圣院有呂公池……號‘圣水池’”,倘為當?shù)厝巳绨木邮扛綍Q“圣水”以自號是完全可能的,卻不一定如胡適所說是“杭州嘉興人”;二是《豆棚閑話》寫及江、浙、贛、皖、京、津、冀、魯、豫等許多省份,而以寫蘇、杭二地人事最多,看來也最為熟悉。而從《總評》怪“艾衲偏游海內(nèi)名山大川,每每留詩刻記,詠嘆其奇,何獨于姑蘇勝地,乃摘此一種不足揣摩之人?極意搜羅,恣口諧謔”(第十二則)看,“姑蘇勝地”即蘇州只是艾衲“偏(遍)游”的地方之一,所以他不會是蘇州人;而第二則末寫“吳中有個士夫,宦游經(jīng)過越地”,被諸暨(今屬杭州)苧蘿山的“鄉(xiāng)老”調(diào)侃,眾后生稱道“這老老倒有志氣占高地步,也省得蘇州人譏笑不了”,這個“段子”也顯得他不會是蘇州人而長“越地”人“志氣”,就越發(fā)使人相信他是一位“越人”,并且是一位“杭州人”了。
“圣水艾衲居士”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下層文人?!稊ⅰ吩疲骸坝邪南壬?,當今之韻人,在古曰狂士。七步八叉,真擅萬身之才;一短二長,妙通三耳之智。一時咸呼為驚座,處眾洵可為脫囊?!钡牵百u不去一肚詩云子曰”,所以弄成“狼狽生涯”,只好“收燕苓雞壅于藥裹,化嬉笑怒罵為文章”,也就是做一個寫手養(yǎng)活自己了?!犊傇u》說“艾衲道人胸藏萬卷,口若懸河,下筆不休,拈義即透。凡詩集傳奇,剞劂而膾炙天下者,亦無數(shù)矣。邇當盛夏,謀所以銷之者,于是《豆棚閑話》不數(shù)日而成”。
《豆棚閑話》是“圣水艾衲居士”晚年在杭州居住時所作。第九則中作者假說話人之口說“在下向在京師住了幾年,看見錦衣衛(wèi)、東廠……奉旨嚴緝賊盜”,而第十一則《總評》說“明季流賊猖狂,肝腦涂地,顛連困苦之情,離奇駭異之狀,非身歷其境者,不能抵掌而談”云云。這些憶往述舊之辭綜合表明,艾衲居士出生、成人于明末,曾有一段時間在北京居住生活;《豆棚閑話》是他晚年歸里居杭州之作。
《豆棚閑話》成書的時間,從第十二則中說“如今豆棚下……卻見世界承平久了”、第三則“海東天子”劉琮歸唐似影射鄭氏以臺灣歸順清朝的情節(jié)相對看,此書很可能寫成于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又收復臺灣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之后,因為只有到那時才可以說是“承平久了”。而作者假說話人之口曰“還留得這殘喘,尚在豆棚之下閑話及此”(第十一則),則透露這位“艾衲老人”有可能活到了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后,《豆棚閑話》則成書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三十九年(1700)之間。
《豆棚閑話》的人物描寫中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弁言》引徐菊潭詩末聯(lián)云:“晚風約有溪南叟,劇對蟬聲話夕陽?!倍鴷袑憽伴e話”之人除了第十一則“那老者是個訓蒙先生”即塾師外,又有第十二則寫“陳齋長”講畢返城,那“老者送過溪橋,回來對著豆棚主人道:‘閑話之興,老夫始之……’”云云,可見“溪南叟”即“老者”,是作者的自況。而書中寫那位陳齋長“胸中無書不讀。聽他翻覆講論天地間道理,口若懸河一般,滔滔不竭,通國之人辯駁不過”,與《總評》說“艾衲道人胸藏萬卷,口若懸河,下筆不休,拈義即透”,并把本則中陳齋長所說“知我不得已之心,甚于孟子繼堯、舜、周、孔,以解豁三千年之惑”歸之“艾衲所云”等等相較,又似“陳齋長”也有作者自況的成分。從而這兩個人,一為“訓蒙先生”,一為“齋長”,都是教書先生,都成為作者的影子,那么真實的“圣水艾衲居士”很可能就是一位塾師,同時是一位集詩文、小說、戲曲創(chuàng)作為一身著作頗豐的作家,在當時文壇應非無名之輩,說不定仍留有某種線索待將來被發(fā)現(xiàn)。
以上包括《總評》與《敘》所透露,特別是從《豆棚閑話》的“小說”性描寫證作者生平,都不太可能有精確的測定。但是,中國古代小說中率多作者“自況性”[9]描寫的傳統(tǒng),使我們愿意相信上述考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歷史的真實,只是不夠精確而已。
《豆棚閑話》的題材內(nèi)容,除第十二則《陳齋長論地談天》是托為問答抨擊佛老的議論之外,其他各則均為講述古今故事,大略如下。
第一則《介子推火封妒婦》撮合《左傳》《史記》等有關介之推事記載以及《酉陽雜俎》“妒婦津”、《述異記》(任昉)“妒婦泉”故事等,寫介子推夫婦事。
第二則《范少伯水葬西施》自道“《野艇新聞》有《范少伯水葬西施傳》,《杜柘林集》中有《洞庭君代西子上冤書》一段,俱是證見”,但兩書未見??煽计錅Y源當在《墨子·親士》載“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越春秋》佚文有云“吳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以及明詹詹外史(馮夢龍)編《情史·范蠡》稱“又別志,越既滅吳,乃沉西施于江,以報鴟夷”等。
第三則《朝奉郎揮金倡霸》寫隋末徽州朝奉之子汪興哥揭竿稱王,后被唐朝招安賜名汪華故事,本于新、舊《唐書·王雄誕傳》和《新唐書·高祖本紀》以及《全唐文》卷一唐高祖李淵《封汪華越國公制》有關記載。
第四則《藩伯子破產(chǎn)興家》中說話人稱“今日在下不說古的,倒說一回現(xiàn)在的”,應本于當時傳聞。
第五則《小乞兒真心孝義》中乞兒故事,與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卷四《孝丐》相似。
第六則《大和尚假義超升》所寫李抱真,唐德宗時任檢校工部尚書兼潞州長史,兩《唐書》有傳。李抱真賺大和尚自焚以籌軍餉事出唐李綽《尚書故實》,并攝取了宋人袁文《甕牖閑評》卷八載李筠效李抱真故技重演的個別細節(jié)。
第七則《首陽山叔齊變節(jié)》故事自《四書》中《論語》以伯夷、叔齊并稱賢者,至《孟子》則單舉伯夷而不及叔齊的差異設想出來。
第八則《空青石蔚子開盲》寫“空青石”本自“女媧煉石補天”神話敷衍,結(jié)末“杜康埕”情節(jié)自《神仙傳》中“壺公”故事化出。
第九則《漁陽道劉健兒試馬》寫宦家子劉豹敗家后淪為劫盜并終于伏法。
第十則《虎丘山賈清客聯(lián)盟》寫蘇州一班“老白賞”幫閑詐騙、弄巧成拙的勾當。
第十一則《黨都司死梟生首》寫明末官辦地方武裝首領黨團練平盜死節(jié)等,均當時史事,為作者見聞所得。
由上述各則取材可見,《豆棚閑話》內(nèi)容多關夫婦、父子、家庭等的綱常倫理,治安、宗教、風俗等國家治亂興衰等社會問題。尤其第七、八兩則有影射時政的嫌疑。
其一,清朝開國之初,招安故明官員出仕是對漢人武力征服之外的重要舉措,也頗見效果。所以第七則《首陽山叔齊變節(jié)》通過寫伯夷的親兄弟在首陽山一起“不食周粟”的叔齊也“變節(jié)”下山,投靠“新朝”,“到一市鎮(zhèn)人煙湊集之處,只見人家門首俱供著香花燈燭,門上都寫貼‘順民’二字。又見路上行人有騎騾馬的,有乘小轎的,有挑行李的,意氣洋洋……要往西方朝見新天子的,或是寫了幾款條陳去獻策的,或是敘著先朝舊職求起用的,或是將著幾篇歪文求征聘的,或是營求保舉賢良方正的,紛紛奔走,絡繹不絕”等等,確實反映了當時故明官員紛紛降清的實際情況,但語含諷刺,甚至借所謂“頑民”之口,罵叔齊等出仕“新朝”是“反蒙著面皮,敗壞心術”。這就顯然是與清朝的政令唱反調(diào)了。又說“新朝規(guī)矩,扯著兩個空拳怎便有官兒到手”,是影射降清人士還要受到“新朝”官員的勒索,更見得“新朝”與剛剛垮掉的“前朝”沒有什么兩樣,豈非惡毒攻擊?自然有極大的政治風險。
其二,明末清初天下未定,先后或同時有李自成、清朝和南明以至鄭成功三股政治軍事勢力逐鹿中原,最后清朝得手成了主宰。第八則《空青石蔚子開盲》就暗含對此時局和三種政治勢力的影射褒貶。該則說“不知那個朝代交接之際……有兩個羅漢,一尊叫作電光尊者,一尊叫作自在尊者”,二者由古佛主持下界爭奪天下。前者搶先“降生西牛賀洲,姓焦名薪,任著火性把一片世界如雷如電焚灼得東焦西烈,百姓如在洪(烘)爐沸湯之中,一刻難過”,但古佛卻預言:“電光,你見識差了,只圖到手得快,卻是不長久的!”豈非詛咒清朝得國之不正,必是短命王朝!而后者“降生東勝神洲,姓蔚名藍,生來性子極好清凈……在山中放那調(diào)神養(yǎng)氣的工夫”,“所培養(yǎng)者都是忠孝節(jié)義正氣一脈,日后應運而興,正可仗他扶持世界”云云。參以本則寫“孔明也就把當時編就的李闖犯神京的故事說了一回”,那么這個“降生東勝神洲”的“蔚藍”所指,應該就是避地海上的鄭成功父子。這與第三則《朝奉郎揮金倡霸》寫有割據(jù)海島的“海東天子劉琮”亦相暗合。那么作者對“蔚藍”的欣賞,豈非又對明朝暗寄以希望?
雖然作為小說情節(jié),上述第七、八兩則情節(jié)未必不可以作別樣的解讀,并且深入來看,作者也確實無意于“反清”(詳見后),但一方面是歷史的經(jīng)驗證明在這類政治敏感問題上,一旦當權(quán)者認定就不會接受作者任何的辯解;另一方面當時“官府禁約甚嚴,又且人心叵測”,因此作者雖一吐為快如此寫了,卻不能不有“此一豆棚未免為將來釀禍之藪”的擔心。從而問世僅署以化名,影響其評者、敘者亦皆如此。從清初文網(wǎng)即已日趨嚴酷的情勢看,作者的擔心不是多余的。
然而,上述《豆棚閑話》干犯時忌的內(nèi)容,既非全書的主旨,也不是作者的真意?!抖古镩e話》的真意其實重在世道的治,人心之懲創(chuàng),既是一部“冷眼”觀世的“發(fā)泄”(第七則《總評》)之作,又是一部欲“一開世人聾瞽耳目”(第十一則《總評》)的“勸世文”(第十二則)。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憤世嫉俗,宣泄苦悶?!抖古镩e話》十二則,除第三、四、五、十一則寫人物有所獎勸、帶有一些社會人生的亮色或希望之外,其他幾乎都是對現(xiàn)實與人性陰暗面的揭露與鞭笞。除卻上論第七、八則就“變節(jié)”仕清者的描寫為個人情緒的“發(fā)泄”之外,第九則寫破落子弟饑寒為盜,第十則寫蘇州白賞奸詐惡俗等,也分別就社會問題之一面有窮形盡相的描繪、入骨三分的針砭。其諷刺之極,乃至第八則寫幸而瞽目復明的遲、孔二人,見世上“許多孽海冤山,倒添入眼中無窮芒刺,反不如閉著眼的時節(jié),倒也得清閑自在”,可謂不共戴天。從文學的角度看,這類描寫或過猶不及,但所構(gòu)成《豆棚閑話》思想內(nèi)容的一面,確證了日本文學家廚川白村所謂文學是“苦悶的象征”[10]。
其次,亂后思治,順應“新朝”。《豆棚閑話》寫作于“世界承平久了”(第十一則)之際,有些內(nèi)容雖可解讀有暗諷“新朝”之意,但如上述《豆棚閑話》對“變節(jié)”仕清者的譏諷,與顧炎武等明遺民“反清復明”的漢民族主義立場感情實相去甚遠,而主要是一位恪守儒家“忠信”之道的儒生對政治上“變節(jié)”者人格的鄙視。其目的不在“反清”,而僅僅是據(jù)于儒家綱常制高點不滿于士流道德淪喪的“發(fā)泄”(第七則《總評》),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且似乎自相矛盾的是,既已詛咒其“不長久的”,卻又承認“新朝”之興是“應著時令”;既已鄙薄“叔齊變節(jié)”,但又承認其是“應天順人,也不失個投明棄暗”;至于寫割據(jù)海島的“海東天子”劉琮接受“新朝”的招安封“平海王”為“千秋佳話”(第三則),即使不一定影射臺灣鄭氏降清,客觀上也表示了奉“新朝”為正統(tǒng)的態(tài)度。尤其指責那些“頑民”的“東也起義,西也興師,卻與國君無補,徒害生靈”(第七則),表彰黨都司為官府鎮(zhèn)壓“流賊”的神勇,是“忠臣義士”,“至今蓋個廟宇,香火不絕”(第十一則),更是順應了清初穩(wěn)定局勢的需要,但主要還應是亂極思治的文學反映。而第十一則開篇甚至這樣寫道:
當著此時,農(nóng)莊家的工夫都已用就,只要看那田間如云似錦,不日間“污邪滿車”“穰穰滿家”是穩(wěn)實的,大家坐在棚下,心事都安閑自在的了。若是荒亂之世,田地上都是蓬蒿野草,那里還有什么豆棚?如今豆棚下連日說的都是太平無事的閑話,卻見世界承平久了,那些后生小子卻不曉得亂離兵火之苦。今日還請前日說書的老者來,要他將當日受那亂離苦楚從頭說一遍,也令這些后生小子手里練習些技藝,心上經(jīng)識些智著。萬一時年不熟轉(zhuǎn)到荒亂時,也還有些巴攔,有些擔架。眾人道:“有理,有理。我們就去請那老者?!?/p>
由此可見作者“亂極思治”關切民生之意。參以書中對明清易代的描寫多含沙射影和點到為止,既由于時忌,也可以看出比較誰做皇帝更好和故明官員是否降清做官,作者實在是更關注與個人生活直接相關的天下治亂、道德升沉、風俗興衰等個人禍福等全民生態(tài)問題。這種從對一代王朝的興亡轉(zhuǎn)移到對治亂中民生禍福的關注,是個人和民眾意識的覺醒,歷史觀和文學的一個進步。
最后,崇儒貶佛,修齊治平。圣水艾衲居士是一位儒者,《豆棚閑話》極力尊儒、輕道、貶佛。如第六則有議論說:“古圣先賢立個儒教,關系極大……又有一個道教,他也不過講些玄微之理,修養(yǎng)身心,延年益壽,這種類還也不多,且漫議論著他。獨有釋教,這個法門參雜得緊?!f出許多地獄天堂,就起了騙人章本?!钡谑t說儒家的“圣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老子乃是個貪生的小人”“佛氏亦貪壽之小人”、“佛老邪說”有“十可恨”等,都彰顯作者正統(tǒng)儒者的立場和思想主張。
總之,《豆棚閑話》實非“閑話”,讀者看此書絕無風花雪月、穢語艷情,其寫“妒”、寫“色”、寫“忠”、寫“義”、寫“孝”、寫佛、寫盜,正說反說,都不過發(fā)揚儒家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就可以相信書中作者一則曰“今日大家閑聚在豆棚之下,也就不可把種豆的事等閑看過”(第四則),二則曰“今日我們坐在豆棚之下,不要看作豆棚……莫把‘閑’字看得錯了”(第五則),三則曰“諸君果能體察此情,則知我不得已之心,甚于孟子繼堯、舜、周、孔以解豁三千年之惑矣”(第十二則)等等,絕非虛語。《總評》以之為“苦心大力”“發(fā)憤之所為作”的“勸世文”(第十二則),乃實至名歸。
如果說如上《豆棚閑話》所蘊含明末清初一位普通士子為個人與社會的憤慨與焦慮至今仍受到重視,那么它在小說藝術形式上的特點更值得稱道。
首先,社會問題,寒士視角?!抖古镩e話》題材的選取,第一、二、三、五、六、七則各都取自經(jīng)傳子書,其他各則得自當時見聞,誠屬半古半今。其演古事者,或取古傳異說即《總評》所謂“經(jīng)傳子史所闡發(fā)之未明者”(第一、二則),或影射時政(第三、七則),或寄意于時俗(如第五、六則),皆托古諷今,“蒼?;ù兀裥侣劧幌衽f本”(第二則《總評》),以故事的新奇引人入勝;其他敷衍當時見聞各則,或重在表現(xiàn)官宦家庭的興衰、破落子弟的命運(第四、九則),或記明末地方戰(zhàn)亂慘狀與民生苦況(第八、十一則),或針砭市井惡俗與佛門弊端(第十、十二則),均是作者所關切之社會重大問題。其所關切又多從儒家理念出發(fā)(第八、四則),或歸結(jié)于儒家理念的判斷,使之有當時普通士人也就是杜甫詩所謂“寒士”一群認識上的特征,即文化上有立場,政治上無“選邊”,“擬話本”體裁,文人化風格。
其次,天道倫常,分則次序?!抖古镩e話》的一則即是一卷或一回,即今人習稱的一篇。《豆棚閑話》十二則的排序看似隨機,實則大體依于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之數(shù),取其中豆苗的生長、開花、結(jié)實至枯萎整個生命周期所在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每個季節(jié)各四次講故事(即四則),而排定全書的則次。其整體內(nèi)容又根據(jù)于儒家的倫理綱常,第一則即寫“介子推火封妒婦”,《總評》曰:“知此則《閑話》第一及妒婦,所謂詩首《關雎》,《書》稱‘厘降’可也?!本褪钦f《豆棚閑話》第一則寫“妒婦”即夫妻,是比照《詩經(jīng)》《尚書》把夫婦之事放在第一位的做法,這評論是中肯的。其實,《豆棚閑話》自第一、二則寫導致亡國的“女中妖物”,第三、四則寫家庭、子弟,第五則寫孝道,以下各則分別寫朝代興替、君臣倫理、地方治亂等等,而第十二則全篇議論三教優(yōu)劣,尊儒貶佛,乃卒章見志。由此可見《豆棚閑話》各則大略遵循了天地四時和“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周易·序卦》)即夫婦—父子(家庭)—君臣(國家、天下)等倫常的次序,并以崇儒始,以辟佛終,作者思想的邏輯也就是全書總體構(gòu)思的邏輯和分則次序,也許還是其在當時小說多稱“卷”“回”的風氣下獨稱“則”的思想根源。
再次, “豆棚閑話”,模式創(chuàng)新?!岸埂鳖愂俏覈r(nóng)耕歷史上種植最早的作物之一,也很早就進入了文學作品的描寫中,著名的如三國魏曹植的《七步詩》、晉宋間陶淵明詩“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名句等。但“豆棚”之豆是指豆科扁豆,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見之詩,似乎要晚至明代陳章《即席贈趙栗夫》“萊市街西新卜居,豆棚瓜蔓共蕭疏”(《列朝詩集》丙集第六《陳高州章》),和鄭明選《沈長山山莊》絕句三首之一“豆棚欹側(cè)侵書架,梧葉癲狂撲酒缸”(《列朝詩集》丁集第十六《鄭給事明選》)。至于以“豆棚”為詩集名,當始于圣水艾衲居士《豆棚閑話·弁言》有云:“吾鄉(xiāng)先輩詩人徐菊潭有《豆棚吟》一冊。其所詠古風、律絕諸篇,俱宇宙古今奇情快事?!辈⒚鞔_說“余不嗜作詩,乃檢遺事可堪解頤者,偶列數(shù)則,以補《豆棚》之意”,是圣水艾衲居士從其鄉(xiāng)前輩以“豆棚”為詩集命名得到啟發(fā),而題名小說《豆棚閑話》,并因此感慨“惟扁豆這種天下俱有”(第十則),“只因向來沒人種他,不曉得搭起棚來可以避暑乘涼,可以聚人閑話。自從此地有了這個豆棚,說了許多故事……也就不減如庵觀寺院擺圓場掇桌兒說書的相似”(第十二則)云云。由此可見,以“豆棚”為“平臺”的“閑話”代替“庵觀寺院擺圓場掇桌兒說書”,是圣水艾衲居士對擬話本形式的一個改造,其有意脫出“話本”套路的努力,標志了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進一步自覺。
然而,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的意義主要并不在其對《小豆棚》書名的一點啟發(fā),而在其為回歸到小說史原點的返璞歸真的創(chuàng)新。因為我們知道,從基本的方面說,小說就是故事。中國古代通俗小說源起于“說話”,故宋元話本、明清章回、話本、擬話本,就都是“話”即“故事”。因此形成話本小說敘事的傳統(tǒng)是作者即“說話人”也就是“講故事”的人基本上都是躲在幕后,偶爾出來喊一嗓子——“說話的”或“看官”,也不過顯示他是“講故事”的人而非被“講故事”中的人。從而小說作為故事,主要是“故事”本身的呈現(xiàn),并約定俗成,通俗小說中基本看不到“講故事”人的身影。這個傳統(tǒng)到《豆棚閑話》出來被打破,即其“故事”固然還是故事,但從其每一則進而全書看,都不再是傳統(tǒng)話本和擬話本小說中直接呈現(xiàn)的“故事”,而是“講故事的故事”。傳統(tǒng)話本中被直接呈現(xiàn)的“故事”,被按照有一定原則的“講”的次序與方式,“套”在了一個以豆棚始、以豆棚結(jié)的“講故事”的大框架中,這就類似于古代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和意大利的《十日談》那種敘事模式,而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卻是首創(chuàng)。
復次, 雖曰短篇,頗同長制。自古筆記或話本、擬話本小說集的編纂不過篇卷的羅列,即使有分門別類的次序,但各篇卷之間絕無貫穿的人物、情節(jié)上的聯(lián)系;而長篇的章回小說雖因故事的階段性而分列了章回,但各階段性的故事必前呼后應,一脈相連,從而每一章回只是全書統(tǒng)一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中的部分。這種情形構(gòu)成了古代話本、擬話本與章回小說之間,即近今所謂長、短篇小說之間嚴格的界限。然而,自有《豆棚閑話》出來,這個界限被有限度地打破了。即以“豆棚”為“閑話”之“平臺”的敘事模式,使《豆棚閑話》既不同于一般的章回長篇,也與《三言》《二拍》等傳統(tǒng)小說集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其特點是全書十二則雖然各為故事獨立的短篇,但各則中心故事的講述統(tǒng)一為“豆棚閑話”的過程,并有具體的布設和適當?shù)拿枥L,具體表現(xiàn)為:
(1)在同一“豆棚”下,以“豆棚”的成毀為“閑話”的空間框架。
(2)十二則故事依次在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亦即在豆苗的生長、開花、結(jié)實至枯萎的周期過程中先后講述,每個季節(jié)四次即四則,形成全書敘事時間的框架。
(3)各則中心故事的講述由聚會眾人隨機推舉,先后由“一個老成人”“一個少年”“陳齋長”等共9人完成。其中“一個老成人”主講了第一、二和第十一則,并在第十二則中主持了“陳齋長論地談天”后送其“過溪橋”,勸“豆棚主人”和眾人一起推倒“豆棚”以照應開篇,形成全書說話人物有統(tǒng)一的布置。
(4)幾乎每一則中心故事的首尾,都以“豆棚”下說話人與聽者對話完成。這就使全書十二則中心故事并無關聯(lián)的短篇,因“豆棚閑話”共同的源頭而具有了外在一致的整體性,各則看來如“豆棚”“豆稉(梗)”上連著的一個個“豆莢”,形成橫如一干多枝,縱如一線貫串,或說全書為“豆棚閑話”,各則為“豆棚閑話”的一個場次的連環(huán)框架結(jié)構(gòu)。這就既不同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章回長篇,也與當時流行的《三言》《二拍》等話本、擬話本小說集有了明顯的區(qū)別,而顯然是一個創(chuàng)造。其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與后來的《儒林外史》可有一比而恰又相反,即魯迅先生稱《儒林外史》“雖曰長篇,頗同短制”,《豆棚閑話》的結(jié)構(gòu)模式可概括為“雖曰短篇,頗同長制”,在古代小說的結(jié)構(gòu)上獨樹一幟。
最后,“豆棚”如詩,“閑話”如畫?!抖古镩e話》書題的“豆”“棚”“閑”“話”每一個字,都是書中描寫的內(nèi)容。雖然其描寫的重點必然也確實是“豆棚閑話”之“話”,但“話”之因于“閑”,“閑話”之因于“豆棚”的描寫,一方面成了全本十二則“話”的總體時空框架;另一方面幾乎每則以“豆棚閑話”起、以“豆棚閑話”終,和隨季節(jié)推移“豆棚”景致變化與棚下“閑話”之人的互動交相輝映,其所形成的審美效果,真如詩如畫,如第六則有云:
是日也,天朗氣清,涼風洊至。只見棚上豆花開遍。中間卻有幾枝結(jié)成蓓蓓蕾蕾相似許多豆莢。那些孩子看見嚷道:“好了,上邊結(jié)成豆了?!迸锵戮陀腥松焓挚s頸將要采他。眾人道:“新生豆莢是難得的。”
又,第九則:
金風一夕,繞地皆秋。萬木梢頭,蕭蕭作響。各色草木,臨著秋時,一種勃發(fā)生機俱已收斂……只有扁豆一種,交到秋時,西風發(fā)起,那豆花越覺開得熱鬧,結(jié)的豆莢俱鼓釘相似。圓湛起來,卻與四五月間結(jié)的癟扁無肉者大不相同。俗語云:“天上起了西北風,羊眼豆兒嫁老公”,也不過說他交秋時豆莢飽滿,漸漸到那收成結(jié)實,留個種子,明年又好發(fā)生。
寫豆棚秋熟、村野人情,聲色并作,頗有晚明小品文遺韻,在小說中很難得。筆者只在后世魯迅小說《社戲》對羅漢豆的描寫中,似乎又感受到這種對“豆”的特殊的親昵之情,盡管其與 “豆棚”之豆是不一樣的。
當然,《豆棚閑話》語言風格多樣。因人因事隨時而變,如《首陽山叔齊變節(jié)》中寫叔齊下山動作心理,《總評》贊其“滿口詼諧,滿胸憤激。把世上假高尚與狗彘行的,委曲波瀾,層層寫出。其中有說盡處,又有余地處,俱是冷眼奇懷,偶為發(fā)泄”;《虎丘山賈清客聯(lián)盟》中寫白賞們操行話語,《總評》曰“恣口諧謔,凡白賞外一切陋習丑態(tài)、可笑可驚、可憐可鄙之形無不淋漓活現(xiàn)”等等,多妙語連珠,可圈可點。
《豆棚閑話》中還保存了某些歷史資料,如第六則記禪院中人的“花巧名目”,第十則寫蘇州市井風俗與方言,第十一則記民歌“老天爺,你年紀大”,胡適贊之謂“真是絕好的‘普羅文學’”[11]234-237和明末起義軍各“營頭”的綽號姓名等,可供有關研究者參考。
《豆棚閑話》也有歷史的局限性和明顯的缺陷,除了其篤信“天命”(第七、八則)和對女性的偏見(第一、二則)等思想上的糟粕之外,人物、情節(jié)等具體描寫不夠充分、議論過多等也影響了作品的生動性和閱讀者的興趣。這既有作者個人學養(yǎng)的原因,也是時至清初擬話本小說進一步文人化的趨勢使然。另外本書《總評》十二則,除有了解評價本書的作用外,也是我國古代小說理論有價值的資料。
《豆棚閑話》對后世文學也有一定影響。除了有王漁洋題蒲松齡《聊齋志異》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的妙句疑似相關之外,可以肯定為賡續(xù)其意的有清乾隆年間曾衍東作文言筆記小說集《小豆棚》,項震新《敘》云:“余家有《豆棚閑話》一編……曾七如居士所撰《小豆棚閑話》……亦即取前書‘豆棚’之名而名之矣。”[12]385而《小豆棚》卷末《述意》為一折短劇,就正是演作者于“豆棚”下校書的故事。此皆圣水艾衲居士托“豆棚”為“閑話”之平臺做小說模式的遺響,雖未至于開宗立派成小說創(chuàng)作上的大氣候,但其能得一知己,亦可以無憾!此外,清唐英《轉(zhuǎn)天心》傳奇也取材本書第八則《空青石蔚子開盲》。
綜上所論,《豆棚閑話》從思想或藝術上看是我國古代一部優(yōu)秀的文人白話短篇小說集,有歷史與文學多方面的價值和一定影響。其獨樹一幟,堪稱“絕新絕奇,極靈極警”,當時足以“開人智蕊,發(fā)人慧光”(第二則《總評》),對今人也有閱讀借鑒的意義。當然,《豆棚閑話》也有迷信“天命”(第七、八則)和輕視女性(第一、二則)等迂腐之見;又有議論過多、未能集中筆墨于人物形象塑造等缺陷,但瑕不掩瑜?!抖古镩e話》在明清擬話本中仍是一部優(yōu)秀之作。其文學地位,除了其不知何故能有上述與古代阿拉伯的《天方夜譚》和意大利的《十日談》同為寫“講故事”的敘事框架而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為罕見之作外,我們還有必要進一步就其與《儒林外史》結(jié)構(gòu)相反之“雖曰短篇,頗同長制”的特點加以探討,可稱其為明清擬話本小說中的一部“非典型”名著。這個稱號不一定能夠被廣泛認可,但有助于更好標志《豆棚閑話》的成就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