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美姬 溫恬
客家方言里有一些熟語,反映了漢族人共同的認知,例如“十八無丑女”“一白遮百丑”“觀音菩薩年年十八”等。但有一些熟語,體現(xiàn)了客家人特殊的認知,例如關(guān)于山區(qū)常見動物“狗”和“貓”,客家人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就有比較特殊的認知。
在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對狗的認知充滿了貶義,“惡狗”“走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一類的說法耳熟能詳,連魯迅先生都曾將一篇文章題目取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大概與狗獨來獨往、會咬人有關(guān)。客家人同樣知道這一點,并用不少的方言熟語來反映,特別是用它構(gòu)成詈語,例如:
無聲狗開聲咬死人:開口傷人。
瞎眼狗,唔識人:比喻忘恩負義。
狗屌個:狗娘養(yǎng)的。
狗眼看人低:小看人。
狗血潑:罵人混賬。
狗食豬脷——噍舌嫲:意為胡言亂語。
狐貍愛走狗搒尾:比喻有人拖后腿。
分個心肝你當狗肺:不領(lǐng)情。
狗因此成為打殺的對象,客家熟語說:
斬狗教猴:殺雞給猴看。
打死狗正講價錢:比喻私下先行動,然后才與對方商量。
當然,在客家地區(qū),人們也認識到狗及狗肉的重要作用,那就是狗能看家、狗肉滋補身體,所以在憎惡的同時也有一些難舍,客家熟語說:
雞愛留來啼,狗愛留來吠:比喻什么都不愿放棄。
冬至羊,夏至狗:說明冬至宜吃羊肉,夏至宜吃狗肉,對身體較有滋補作用。
附帶一提,這是說要善于通過飲食來調(diào)養(yǎng)身體,相似的客家熟語還有:三日唔食青,行路片重輕——說明要經(jīng)常吃蔬菜,才有益于健康;飯后一杯茶,餓死醫(yī)藥儕——說明飯后喝茶,有益健康。從此可以發(fā)現(xiàn),梅州客家地區(qū)狗肉店隨處可見,其根本原因不是狗肉味美而客家人貪吃,而是狗肉滋補身體所以客家人愛吃。這有另外的熟語作旁證:麻風食狗肉,爛做爛來醫(yī)——這是說狗肉有滋補作用,但必須是健康人食用,病人(例如麻風病人)食用后不一定有用處,但也可以試試有無萬一機會(類似“死馬當做活馬醫(yī)”)。此外,下面的客家山歌也是旁證:“阿哥得病妹心慌,唔知(不知道)系熱還系涼,系(是)涼(我)就買狗肉,系熱就買蜂糖”。
因為狗有重要性這一面,客家人因此對狗也有些好感,故常用“狗”來稱呼某方面不足或具有某方面缺點的小孩,例如:
鼻齈狗:鼻子里經(jīng)常藏著濃鼻涕的孩子。
遺尿狗:經(jīng)常遺尿的小孩。
躁缸狗:指小孩子浮躁,不定性。
騰背狗:指經(jīng)常跟在大人后頭的小孩。
這些詞語用來稱呼小孩子,已經(jīng)沒有強烈的詈罵義,只是略帶貶義,或者說成為一種帶有親昵意義的玩笑性稱呼。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就是客家傳統(tǒng)的“山居稻作”文化(客家熟語說“逢山必住客,有客必住山”,又說“看山倒樵,看菜傍飯”,這都是很好的反映)。毋庸諱言,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很不理想,生活艱辛、貧窮,生命受到威脅;生產(chǎn)效率低,經(jīng)濟落后等等,應該說,這些都是生存條件差而導致的結(jié)果。由于狗能看家、護家,所以客家人在危險、不安全的居住環(huán)境下,離不開狗的幫助;另外,由于生活窮苦,狗肉的滋補作用增加了客家人對狗的另外一種感情:一絲喜歡,不愿舍棄。
值得指出的是,傳統(tǒng)英語里的“狗”也有貶義用法,例如“bitch”既是指“母狗”的單詞,又是英語中的臟話,意為“賤婦”“混蛋”,但現(xiàn)代英語中“狗”的貶義色彩減弱,增加了褒義色彩,出現(xiàn)了“l(fā)ove me,love my dog”(愛我,就要愛我的狗——愛屋及烏)、“l(fā)ucky dog”(幸運兒),其中的原因應該是狗在現(xiàn)代英語社會成為人們的寵物,成為陪伴人們的朋友(通常說英語中跟“狗”有關(guān)的詞語是褒義的,漢語中與“狗”有關(guān)的詞語是貶義的,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片面的,英語、漢語跟“狗”有關(guān)的詞語都有一部分是貶義的,這是人類社會共同的認知表現(xiàn)),這與客家人對狗在憎惡的同時又有一些喜愛和不舍的原因(狗能看家、狗肉滋補)不一樣。
在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由于貓會抓老鼠而喜歡貓,但并非只有喜歡,而是“好惡參半”。在厭惡嫌棄方面,可從《漢語大詞典》收錄的以下詞語看出:
【貓匿】方言。指搞小動作、耍花招等不正當手段。
【貓蹲】方言。謂不務(wù)正業(yè),賦閑在家。
【貓哭老鼠】喻假慈悲。
【三腳貓】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
【李貓】1.唐·李義府的外號?!杜f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2.唐·李林甫的外號。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荒唐·章惇為貓》:“林甫口蜜腹劍,謂之‘李貓’。”
【貓鼠同乳】貓和老鼠一起喂養(yǎng)。亦以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貓鼠同眠】亦作“貓鼠同處 ”。貓和老鼠睡在一起或生活在一起。比喻上下串通一氣,朋比為奸。
【貓噬鸚鵡】比喻排擠、壓抑善良的人。
【花腳貓】比喻閑游浪蕩、愛串門子的女人。
類似的帶有貶義的說法客家方言里也有個別(這是因為貓畢竟是動物,會搗亂,會偷吃),例如:
豺玀貓:喻嘴饞的人。
狐貍花貓:無事生非。
放得低怕狗,扯得高怕貓:比喻做事顧忌過多,拿不定注意,下不了決心。
狐貍莫話貓,尾下一樣臊:比喻一丘之貉、一路貨色。
而更多的說法是不帶貶義的中性說法和褒義說法。中性說法如:
貓徙竇:貓搬家;比喻有些人工作不穩(wěn)定常搬遷。
貓搲糍粑——難脫瓜:意為難脫去干系。
男人虎食,女人貓食:指男人食量大,女人食量小。
褒義說法如:
首先,對貓的叫法是“貓公”,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喜愛的親密稱呼(“公”在這里不指雄性,而是表示可愛的小動物)。
此外,還有一些詞語和說法,如:
惜貓公:摩挲貓。
好人為大家,好貓管千家:說明好人為大家。
三斤半貓公——唔怕鼠:“鼠”諧“丑”,不怕出丑。
捉貓子,看貓嫲:比喻有其母(父),必有其子女。強調(diào)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
從上可以看出,客家人對貓的態(tài)度是憐愛遠遠大于厭惡,可以說是“憐愛有加”。
其背后的深層原因,也是客家傳統(tǒng)的“山居稻作”文化。這種文化下生存條件差,糧食并不充足,而鼠害盛行,客家人需要貓抓老鼠,保護本無多余的糧食,由于貓的特殊作用,客家人自然會對它充滿憐愛有加的特殊感情。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客家人對狗、貓兩種動物地域性的認知隨著客家人的外遷而帶到了別的地區(qū),相關(guān)的熟語隨著客家人的流播而流播,其中反映的文化觀念是深層次的,是根深蒂固的。例如臺灣客家話,就有下列與梅縣話相同或相似的與“狗”“貓”有關(guān)的熟語:
狗挷犁:狗拖犁,根本拖不動;用以形容一個人因為氣力不夠,做不了粗活。
豬來窮,狗來富:民間習俗認為豬跑來家里,會窮困;狗跑到家里來,則可以帶來財富。
豬欠狗債:比喻不可能歸還的錢。
例句:佢這下背恁多債,你還愛借錢分佢,該絕對系豬欠狗債,你盡好想清楚。(他現(xiàn)在欠這么多債務(wù),你還要借錢給他,那絕對是不可能歸還的,你最好想清楚。)
以上熟語體現(xiàn)了臺灣客家人對狗有不是非常憎惡的一面,所以能用狗形容人(“狗挷犁”),甚至將狗比作財富的主人——債主,而且其中的“狗”沒有貶義。
有貓毋知貓功勞,無貓正知老鼠多:人往往不能珍惜身邊所有,失去時才知道其重要性。
捉貓子,看貓嫲:跟人買小貓時,要先看母貓的好壞。比喻有其母必有其女、有其父必有其子。
貓徙竇:母貓生小貓后,若是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對小貓有危險就馬上將小貓銜至較安全處;用以比喻一個人在生活或工作上不甚穩(wěn)定,常有調(diào)動。
以上熟語體現(xiàn)了臺灣客家人對貓的肯定和憐愛(貓會抓老鼠,母貓能決定小貓的好壞,母貓會時刻警惕以保護小貓)。
當然,臺灣客家話主要源自大陸梅州客家話,兩地客家話本來就大同小異,包含的思想觀念也大同小異,體現(xiàn)了海峽兩岸客家人同宗同語同文的深厚淵源。
最后附帶一提,由于客家人的“山居稻作”文化傳統(tǒng),客家人對其余一些山區(qū)動物的認知也較特別,與別地相比,更有深度,更加細致入微,方言熟語于此也有體現(xiàn)。例如:
死田螺唔曉過丘:比喻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鷂婆唔搲竇下雞:老鷹不抓窩下雞。猶言“兔子不吃窩邊草”。
鷓鴣再大唔上斤:比喻本事再大,也不驚人。
蟾蜍羅午時好做藥:午時抓到的蟾蜍制藥,其藥效較其他時間佳。比喻謀事要抓住機遇。
這些熟語說明客家人認識到這些動物的特殊之處,并通過比喻手法,賦予了引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