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上:長5.2、寬3.7 厘米 下:長4.8、寬3.4 厘米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甘泉“妾莫書”西漢墓1977 年出土
揚州博物館藏
每個地區(qū)的差異性,形成豐富的龍紋圖案組合。
圖57 的玉覆面,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甘泉“妾莫書”西漢墓出土,現(xiàn)藏揚州博物館。淺褐色玉質,質地細潤。從不規(guī)則的器形和不完整的圖案看,明顯是一件改制器,原應為春秋時期的一對玉琥。一面飾紋,另一面無紋?;蛟S在佩戴過程中破損了,然后把它直接改制成葉片狀的兩件,在古代帝王的葬制中作為玉覆面來使用,覆蓋在眼睛部位。
圖57
從其上面的圖案推測應該是琥形珮的可能性大,絲束紋是虎身常用的一部分。然后有連續(xù)紋飾添白,連續(xù)紋飾以龍首紋為單元,然后斜向45 度連續(xù)復制(圖58),龍首的主要結構造型用雙陰中寬線勾勒,不同于西周的一寬一窄線的表現(xiàn),這種線形的出現(xiàn)代表已經(jīng)是很成熟的春秋時期典型風格。從藝術性格來看,顯然圓潤很多,并且龍首紋飾經(jīng)過了簡化,只保留了基本的構成元素,摒棄了所有繁文縟節(jié)的裝飾,顯得言簡意賅,卻又不同于秦式玉器的直來直往,宛轉曲線呈現(xiàn)優(yōu)美的韻味來。在圖59 中可以看出龍首紋的基本構成元素在這里都清晰的表示出來,并且簡化提煉到極致的效果。
圖58
圖59
春秋晚期
長9、寬2.1、厚0.3 厘米、
江蘇省吳縣通安嚴山王陵墓出土
蘇州市吳中區(qū)文物管理所藏
圖60 的龍紋玉璜是江蘇省吳縣通安嚴山王陵出土,現(xiàn)藏于蘇州市吳中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
圖60
玉色淡青,一邊帶褐色沁斑。扁平圓弧形,琢同體雙端對稱下垂的變體龍首,張口卷唇。兩面通體飾龍首紋,以淺浮雕技藝琢就,琢磨精細。背中穿有一孔用于系掛。
玉璜為江蘇的考古發(fā)現(xiàn),應該可以代表當時吳越地區(qū)諸侯的審美風格,整體風格而言,這件玉璜已經(jīng)是春秋晚期的玉器作品,玉器上的龍紋已經(jīng)從平面圖案陰刻線條開始變化成立體淺浮雕的組合。
把龍紋造型用單線條摹畫出來,可以看到不大的玉璜上面有五組龍紋構成,玉璜正中有三組朝向一致的龍首紋飾依次排列,用淺浮雕的手法雕琢,起伏過渡自然圓潤,顯然經(jīng)過了精細的打磨,間雜著纖細的陰線裝飾,以及眉部、舌部的斜索紋,豐富了藝術表現(xiàn)形式,如圖61。
圖61
在圖62 中,璜中部的三組龍首紋頭部方正,分別用藍色和綠色填充加以區(qū)別,眼睛上部用斜索紋代表眉毛的效果,舌下的斜索紋代表胡須。中間的綠龍首眼睛開孔,既有穿系功能又有龍眼裝飾效果。
圖62
圖63 中把龍首各部位加以標注,從而能更加容易辨識龍首結構。
圖63
璜的兩端為對稱的龍首,成鏡像對稱圖案,鼻子伸展較長,所有圖案組成元素幾乎一模一樣,但有個細節(jié)卻不同,嘴的部位一個有斜索紋,一個卻沒有,這顯然不是忽略的問題,而是有意為之,應該與龍的雌雄屬性有關,或說陰陽屬性有關。在這一時期有,很多類似的龍紋飾圖案表明,這時候的龍是有陰陽屬性的,而在后世的龍慢慢演化成單一的陽性或雄性特征。
對比前面的秦式龍紋玉器,這件玉器的龍紋風格就顯得溫婉柔美,并且工藝精細,注重細節(jié)處理。也顯現(xiàn)吳王藝術審美趨向,更偏愛精細柔美的玉器風格。
春秋晚期
長8.9、寬2.6 厘米、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甘泉軍莊東漢墓出土
揚州博物館藏
圖64 龍紋玉璜是江蘇揚州市邗江東漢墓出土,現(xiàn)存于揚州博物館,為春秋晚期作品。
圖64
由于龍紋飾變化復雜,先把玉璜中的用黃色線條龍首紋勾勒出來(如圖65)可以看到在玉璜表面有四條龍首紋飾,并分布在兩端和中間,并且兩兩相對。龍首造型采用減底陽起的工藝,五官飽滿,眼睛用細陰線勾勒的小圓圈表現(xiàn)。鬣部用細陰線斜索紋加以強化,鼻部用鱗甲紋裝飾,感覺這時候的龍已經(jīng)在局部生出了鱗甲,似乎已是少壯之年。如果把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理解為龍的萌芽期,那時候龍的形象如同胚胎一般,五官亦是模糊懵懂的狀態(tài)。進而商代玉龍造型呈現(xiàn)幼年期特征,龍的牙齒開始出現(xiàn)、生長,大大的眼睛,與頭部的比例關系如同人類的幼童一樣,有些龍爪開始生出,但多蜷縮著軟綿無力。西周時期,是龍的少年期,龍爪生出了爪尖,充滿了青春悸動的力量(如圖66)。
圖65
圖66
春秋時期為龍的少壯期,造型也不斷的變化和嘗試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且由二維的平面向三維立體浮雕狀轉變。再往后發(fā)展到戰(zhàn)漢時期可稱為玉龍的青年期,龍的形象更為立體,動式更為張揚,或躍龍在淵或飛龍在天,本文就不再贅述了。剛才先找到了四組龍首紋,接著把其余紋飾進行辨識歸納,并用灰藍色和灰綠色填充,這樣就比較清楚的找到,原來在這玉璜中蘊藏四組完整的龍紋飾(如圖67)沿中線左右對稱排列,中間兩龍龍首相對視,造型構成元素相同,邊端兩龍龍首相反,造型幾乎一致。把造型不同的兩條龍?zhí)崛〕鰜?,旋轉調整成上下方位一致后再比較研究(如圖68)這時發(fā)現(xiàn),雖然龍首都是朝向右側,藍色龍是面朝我們,兩只前肢均有鱗甲紋裝飾,前肢一只站立,一只抬起,鼻部生長出鱗甲(如圖69);綠色龍是背對我們,左右兩只后肢也裝飾鱗甲紋,呈蜷臥姿態(tài);正中突出是尾巴,尾部末端是斜索紋表現(xiàn)尾毛特征,十分形象。后肢上部有如意形結構,代表了龍的羽翅(如圖70);龍的左右后肢及羽翅都有大小差別,視覺上呈現(xiàn)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龍的整體造型呈現(xiàn)俯臥側首回望的姿態(tài)。這時的龍形已經(jīng)發(fā)育的非常完整了,造型各個節(jié)點的元素也固化成型,同時由于是南方吳越地區(qū)出土,玉璜更加的精細、繁美、注重細節(jié),也充分體現(xiàn)了南方人細膩的個性和柔軟。
圖67
圖68
圖69
圖70
在圖71 中把圖69 的吳式龍與圖42 的秦式龍放在一起比較,居然是一樣的姿態(tài)和構成元素,但是一個簡化扼要,一個復雜華麗,直接反映出了兩種審美訴求,也間接反映出兩國君王的治國理念的不同,但這不影響他們對龍紋形態(tài)的一致認同感。
圖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