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忠堂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 法政學(xué)院,呼和浩特 010022)
劉璣(1457—1533),字用齊,號近山,陜西咸寧(今陜西西安)人。劉璣師從關(guān)中大儒李錦,是明代中期著名關(guān)學(xué)學(xué)者[1]。劉璣的著作,唯《正蒙會稿》一書存世。劉璣著詩文頗多,然未曾結(jié)集,后多散佚。筆者不揣淺陋,對《正蒙會稿》版本略加考述,另輯得劉璣佚詩10首、佚文7篇,并加以點校,希望對劉璣著述研究不無小補。
據(jù)許宗魯《資政大夫戶部尚書近山劉公璣墓志》載“居正學(xué)書院講論性理”[2]和劉璣《正蒙會稿》自序稱“與同志諸友會講成稿”[3]212可知,弘治十六年(1503)至弘治十七年(1504)間,劉璣講學(xué)于西安正學(xué)書院,講授經(jīng)典是張載《正蒙》,并據(jù)所講內(nèi)容撰成《正蒙會稿》4卷。
《正蒙會稿》是關(guān)中地區(qū)第一部《正蒙》注本,也是明代較早單行刊刻的《正蒙》注本,其在關(guān)學(xué)史與《正蒙》注解史上有著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地位。明代學(xué)者何景明稱,《正蒙會稿》“明正通達”[3]211。韓邦奇稱《正蒙會稿》“難易兼具”[3]211?!端卧獙W(xué)案》以及《正蒙初義》等《正蒙》明清注解,對《正蒙會稿》的內(nèi)容多有引用,對其思想多有繼承。
祝壽、武雷、張鄂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刊刻《正蒙會稿》,時任提督陜西學(xué)校副使的何景明為之作序。此是《正蒙會稿》初刻本,今佚?!墩蓵濉返拇媸腊姹居忻骷尉甘荒?1532)刊本、清《惜陰軒叢書》刊本和民國《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明嘉靖十一年刊本:《正蒙會稿》明嘉靖十一年刊本是今所見最早的版本,是正德初刻本的重新刊刻本。明代學(xué)者韓邦奇為之作序。中國國家圖書館和杭州大學(xué)圖書館藏《正蒙會稿》雖皆著錄為正德十五年刻本,但筆者比對發(fā)現(xiàn)兩個圖書館所藏《正蒙會稿》實為嘉靖十一年重刊本。致誤原因,或是將重刊本卷首何景明作序的正德十五年錯認為刊刻時間。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正蒙會稿》字跡多漶漫模糊,杭州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則紙墨精良、文字清晰。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圖書館也藏有《正蒙會稿》嘉靖十一年刊本。《正蒙會稿》明嘉靖刊本卷首無《正蒙》各篇目錄。
清《惜陰軒叢書》刊本:清代陜西三原藏書家李錫齡編輯《惜陰軒叢書》,收入《正蒙會稿》。《正蒙會稿》清《惜陰軒叢書》本包括清道光初刻本和清光緒重刊本。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書院刊刻《惜陰軒叢書》,是為《正蒙會稿》《惜陰軒叢書》清道光初刻本,現(xiàn)藏陜西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據(jù)道光初刻本,重刊《惜陰軒叢書》于長沙,是為《正蒙會稿》《惜陰軒叢書》清光緒重刊本,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民國《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王云五主編的《叢書集成初編》,其中所收《正蒙會稿》據(jù)《惜陰軒叢書》本加以排印句讀。這是《正蒙會稿》民國《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關(guān)于劉璣詩集,未見著錄,也未見存世。今輯佚詩10首,如下。
黃帝廟(1)參見劉魯生《(嘉靖)曲沃縣志》,明嘉靖刻本,卷第四。
知縣劉璣,禱雨經(jīng)此。
三年三次此登臨,豈為尋芳陟遠岑。
天道燠寒雖有數(shù),民生疾苦自關(guān)心。
香當(dāng)焚處風(fēng)初歇,人到歸時夜已深。
明日山靈應(yīng)有感,新田遍地雨黃金。
此詩作于劉璣任山西曲沃縣知縣時。成化十八年(1482)至弘治四年(1491)間,劉璣任山西曲沃縣知縣,曾于該縣蒙城鎮(zhèn)(今蒙城村)建黃帝廟一座。
題龍窩水神廟(2)參見趙晉源《(民國)邠州新志稿》,民國十八年抄本,卷之十九。
明 劉璣
石龍窩傍北山隈,怪石崖懸樹倒栽。
侑酒伶人休作樂,鼓聲驚起老龍來。
其二
崖半飛泉流瀑布,亭前老樹欲屯云。
笙歌莫厭當(dāng)筵沸,九十春光已兩分。
此兩首詩作于劉璣任山西曲沃縣知縣時。龍窩,今屬山西臨汾鄉(xiāng)寧縣。
東林寺(3)參見馮曾《(嘉靖)九江府志》,明嘉靖刻本,卷之十五。
劉璣,本府知府。
不是年來愛看山,看山忘卻利名關(guān)。
云間古剎金為扁,雪后寒流玉作灣。
千載清風(fēng)陶令社,一龕落月遠公顏。
幾回尋壑經(jīng)丘立,興未闌時未肯還。
此詩作于劉璣任江西九江知府時。弘治十四年(1501)至弘治十五年(1502)間,劉璣任江西九江知府。東林寺,在今江西九江市濂溪區(qū)。
輞川(4)參見郭顯賢《(雍正)藍田縣志》,清雍正刻本,卷之四。
其一
乘興登山瞰輞川,水田夏木尚依然。
欲知漠漠深深處,還在清和四月天。
其二
詩中有畫畫中詩,詩因入神畫更奇。
今日尋幽經(jīng)故里,茂林修竹使人思。
其三
四顧山光接水光,輞川風(fēng)景信非常。
平生頗有林泉癖,到此令人百慮忘。
此組詩所作時間不確。輞川,在今陜西西安藍田縣輞川鎮(zhèn)。
玉峰并秀(5)④ 參見李東、李進思《(隆慶)藍田縣志》,明隆慶五年續(xù)修刻本,卷之下。
劉璣,尚書咸寧人
天下名山此獨奇,望中風(fēng)景畫中詩。
煙生美玉千年出,天在層云兩柱支。
灞水近城環(huán)處碧,梧桐鳴鳳怪來遲。
秦川自古成仙地,歲歲春游拄杖隨。
此詩作于劉璣致仕后,具體時間不確。玉峰,即藍田山,包括玉山和王順山兩座高峰,今在陜西藍田縣藍橋鄉(xiāng)。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有“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詩句(6)參見杜甫《杜工部集》,續(xù)古逸叢書景宋本配毛氏汲古閣本,卷九。。
秋日游輞川遇李兩峰別業(yè)④
劉璣
蕭然一寺萬山中,乘興同來豈偶逢。
坐久不知天已晚,楓林高照夕陽紅。
其二
移將一種絳袍花,栽向西臺御史家。
明歲重來還共賞,清香應(yīng)不比春葩。
此兩首詩所作具體時間不確。李兩峰,名東,別號兩峰。李東與其子李進思共同纂修了明代《(隆慶)藍田縣志》。上《玉峰并秀》詩和此兩首詩都載于《(隆慶)藍田縣志》。
關(guān)于劉璣文集,未見著錄,也未見存世。今輯佚文7篇如下:
武安王廟(7)參見劉魯生《(嘉靖)曲沃縣志》,明嘉靖刻本,卷第四。
成化二十年,知縣劉璣撰
惟王之在漢末,孫權(quán)據(jù)吳,曹操據(jù)魏,天下不知有漢矣。自其茍富貴者言之,孰不欲為吳魏哉!而王則依孑孑之帝胄,惟知以討賊復(fù)漢為心,雖歷險難,屹然不變。王之忠義氣蓋,以上下與天地同流矣。所以既沒之后,威靈烜赫,遠近昭著,凡有血氣莫不景仰。廟貌尊嚴,千載無間也。然則斯殿之建,其有感于王之忠義者乎!
此文作于1484年,劉璣任曲沃知縣時。武安王廟,即關(guān)帝廟。
重修官井記(8)參見趙晉源《(民國)邠州新志稿》,民國十八年抄本,卷之十九。
明戶部尚書咸寧劉璣撰
邠州土厚,難以鑿井。儒學(xué)后百步許,舊有是一泓,其水頗甘,人汲之以供日用。旁有龍王廟,歷歲滋久,泉既壅塞,廟亦傾圮。自此,取水者多于東南門外,近則一二里,遠則三四里等,為民病。自成化至今,蓋三十余年矣。
人非不知舊泉之可復(fù)也,但財不及,或財有余而心不在是耳。行唐齊公寧以平源府通判,推升本州守。蒞任以來,即以興利起度為務(wù)。若學(xué)校、農(nóng)業(yè)、橋梁,凡有益于民者,無不盡力為之,而水利尤加意焉。一日,見取水者貫長幼男婦皆遠出城外,跋涉甚難。遂謀諸父老,慨然以修復(fù)書泉為任。乃于正德六年九月十二日,親歷其所,相其地勢,命工疏鑿,不數(shù)日告成。既闊且深,視舊有加,四圍各甃以石,復(fù)辟東南兩路,以便往來,由是取水者無復(fù)前日之勞,咸相與感戴稱頭,謂水之清非廉官不出,猶麟鳳非明時不見,信非偶然,不可無碑以記其事。
致政運司同知劉公紳,以記來請。嗚呼!為政在急先務(wù),而水于民用最切,不可一日無,故自古郡邑之建,必先視其泉之所在。若公劉創(chuàng)京于幽之初,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先卜其井泉之垣而后居之也。是豈可后乎!今齊公下車未久,即能先人之所未先,復(fù)人之所未復(fù),況處心蒞政,綽有聲譽,其為賢守必矣。然予聞諸《易》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觀相。”說者謂法井之德,不獨以君養(yǎng)民,又當(dāng)使民相養(yǎng)。然則齊公此舉,固盡井養(yǎng)之義矣。為邠人者,尚推所有以相養(yǎng)哉。若夫剛中不變施受,并受其福,則尤予之至望也。是為記。
此文作于正德六年(1511),受陜西邠州同知劉紳所請而作。劉璣于正德五年(1510)八月致仕,回陜西西安。
修鎮(zhèn)安縣文廟碑記(9)參見聶燾《(乾隆)鎮(zhèn)安縣志》,清乾隆十八年抄本,卷十。
尚書致仕劉璣,咸寧人
鎮(zhèn)安立縣自景泰至今,幾六十年,未有學(xué)廟。每春秋祭祀,假民間廬舍及諸宴器應(yīng)故事而已。俞君鼎由武功教諭來知是邑,修城郭,設(shè)學(xué)校。諸務(wù)畢興,爰卜地于治西北隅,以為夫子廟記。另立簠簋,秩然俱備,君其知木者哉!
夫孔子之道,與天地參。天無不覆,地?zé)o不載。鎮(zhèn)安雖小邑,共此天地,即共此孔子之道,而廟貌不崇、祭器弗造,可乎!前之有司茍且尸位,得罪于圣門,負慚于天地,舉無足后之宰,此土者可以踵事而增。
吳君,弘治戊午舉人。正德丁卯主山西文衡,庚午主四川文衡,得人最多,茲者廟成而人材必盛?!躲分炘唬骸皾鷿嗍?,克廣德心。”《大雅》云:“斯皇多士,生此王國?!辨?zhèn)人士之從俞君而登斯堂也,尚其念諸。
正德七年,歲次壬申,春三月記。
此文作于正德七年(1512),時在劉璣致仕第二年。鎮(zhèn)安縣,今陜西商洛鎮(zhèn)安縣。
涇陽縣通濟渠記[4]
賜進士第資政大夫戶部尚書經(jīng)筵官賜玉帶致仕咸寧劉璣撰
賜進士第刑部左仕郎致仕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經(jīng)筵官咸寧張鑾書
賜進士第前翰林院檢討同修國史經(jīng)筵官關(guān)中段炅篆
通濟渠者,都憲蕭公所修渠也。涇陽去會城七十里,其地,秦有鄭國渠,漢有白公渠,宋有豐利渠,元有新渠。若廣惠渠,則國朝成化初,都憲項公忠所修。自上流傍山鑿石,穿小大龍山,下接新渠。其處,石堅難鑿,乃沿河砌石為堤,以接上流。遇夏秋水溢,石每崩壞,屢修屢廢,至今殆五十年矣。
正德丙子春,蕭公奉命巡撫茲土。一日嘆曰:“水利之興,不獨利民,而于國賦亦有少補。不一勞能永逸乎?”乃議鑿山為直渠,上接新渠,直溯廣惠,下入豐利。源高,則下流愈遠,水由山間行,則水溢不□壞。于時,謀及鎮(zhèn)守太監(jiān)汀廖公鑾及藩臬,僉協(xié)。而監(jiān)察御史常公在復(fù)聞于上,御史師公存智繼至,益贊成。乃委參政胡公建、劉公安、副使何公天衢、僉事許公諫,往司其事。若西安同知易君謨,則專理焉。耀州吏目趙弘,復(fù)往來其間,監(jiān)工惟謹。用大千人工二百人,于石堅處以火煅之,而沃以醋,為渠廣一丈二尺,袤四十□尺,深二丈四尺。民皆樂趨事,工不勸而勤,其匠作所費銀米,一出受水之家,而非取諸國帑也。工始于正德丙子夏四月丁巳,迄于次年五月甲辰。厥名“通濟”者,以此渠一修,則上而廣惠,下而豐利,昔所未通者,今胥通矣。其利豈不博,功豈不懋哉?
工即告成,而公適有南臺之行。同知易君謨暨知府趙君祜,相與征予為記,以圖不朽。予惟從政貴惠而不費,而其事則擇可勞而勞之也?!洞髮W(xué)》又謂:“民之所好好之,斯為民之父母?!苯窆d是役也,功倍蓰于前人,民不知勞,財不為費,而其成之速若此,豈非民之所好好之?豈非惠而不費乎?豈不謂民之父母乎?民之頌德當(dāng)何如!昔鄭白諸渠,秦漢至今,歷千百年,世遠人亡,而名猶以鄭以白。則公此渠,他日可逆知其以蕭名也必矣!況公巡撫關(guān)中,政跡如薦賢無私,造士有方,經(jīng)理邊疆,充實倉廩,繕修城池,巡行郊野,賑恤煢獨,刬革弊政,形諸人之歌詠者,不一而足,又不止水利一事也。公名翀,字凌漢,蜀之內(nèi)江人,□予俱王華榜進士。歷官內(nèi)外,幾四十年。將來名位,有加無已。敢并記之,以告來世。
正德十有二年龍集丁丑夏五月吉旦建立。
布政司:左布政使王恩、右布政使李承勛、左參政翟敬、王鑾,右參政劉景寅,參議孟春、施訓(xùn)、蘇干、李元。按察司:按察使楊惟康、副使郭韶、秦文、孫修、陳九疇、李璋、寧溥、楊鳳、阮吉、呂和,僉事王忠、劉舉、蔡需、舒來,西安府同知楊珽、李文敏,推官郭經(jīng),高陵周鳳儀勒。
此文作于正德十二年(1517),詳細記載了陜西巡撫蕭翀修建通濟渠的經(jīng)過。涇陽縣,今陜西咸陽涇陽縣。
重修鎮(zhèn)安縣云蓋寺碑記(10)參見聶燾《(乾隆)鎮(zhèn)安縣志》,清乾隆十八年抄本,卷十。
尚書致仕劉璣,咸寧人
終南多古剎,在鎮(zhèn)安者二,一石佛寺,一云蓋寺。石佛創(chuàng)于漢,在佛入中國時,較云蓋尤古,而名返不若云蓋之著。嗚呼!豈不以人哉?當(dāng)唐武宣時,白香山為執(zhí)政所擠,以侍郎致仕,家居渭南。賈閬仙,由渭南主簿遷藍田令,退隱豐陽之西鄙云蓋寺內(nèi),即今鎮(zhèn)安也。二公詩文往還,流連寺中,風(fēng)雨晦明,酣嬉不厭。要亦一時興會之適然,而孰知千百世下,徘徊景恭,相與紀其遺跡,而寺亦藉以傳而不朽哉!
寺之建在唐大中初,妙達禪師奉敕修前后十八殿九樓,僧僚以千計,嗣是而潄玉亭、招涼亭、被風(fēng)臺、白侍郎洞、賈閬仙堂,次第畢理。不謂宋元以來,兵燹相仍,陵替乃至斯也。
正統(tǒng)時,僧清潭矢愿重修,未克竟,其徒無礙繼文募于眾,積所得金錢為夫殿五楹,中塑三大士、二十四獲法者、天旁八十四龕,左伽藍殿,右祖師殿,鐘樓鼓,煥然一新。
壬午竣,役僧大千古撫德嚴,乞余為記,且曰:“是白、賈二公遺跡,無亂也?!鄙w其相與矜貴如此,余于其有感矣。在昔佛法稱盛時,為其徒者闈湯宗風(fēng),以號召天下。及其衰也,常依附佛門以為支持故,夫名山古剎,墾文人詩路,所嘗流寓之地也。乃近世小生陋侍,或反有依雨禪門,竊其說以而高者,豈真儒門譽泊收拾不盡耶?柳征所得于利者,原□無所味乎其旨,故不得已而餐乎其外耶!不然,賈閬仙塏,厥位面陽,前速預(yù)壁,后沈崇岡,閎以棟廡,環(huán)以垣墻,涂暨丹黝,鞏固輝煌。經(jīng)始于是之孟冬,告成于次年之季夏。
此文作于嘉靖元年(1522),詳細記載了明代陜西商洛鎮(zhèn)安縣云蓋寺的重修情況。云蓋寺,古寺已毀,遺址在今陜西商洛鎮(zhèn)安縣云蓋寺鎮(zhèn)鎮(zhèn)政府內(nèi)。
重修城河記(11)參見譚瑀《(道光)鄜州志》,清道光十三年刻本,卷五。
劉璣
環(huán)鄜有洛河,在州城東里許,其水自延群流入。遇夏,大雨時行,行潦澗澮,俱匯于洛,勢甚洶涌。
景泰間,州城嘗為所沖,民居沒者數(shù)百家。后雖修筑,然屢筑屢圮。
嘉靖丁亥夏,水復(fù)泛漲,城之東北隅及南,沖頹百余丈。州人恐復(fù)為患,奔告于州守任邱杜蕙。時兵備池州汪公珊以憲副分巡是道,兼有撫民之責(zé)。杜曰:“水患若此,不可不早為之圖?!蓖粼唬骸八脊趟?dāng)憂,修城須用民力,然時方賑貸,而饑民豈可徒役。與其守常以病民,曷若通變以濟事?!蹦艘齐寒?dāng)?shù)?,皆可其請。于是募得饑民千余,出預(yù)備倉粟千斛,計口以給。命同知上官禧營度地基,判官王江、吏目周良等以督其工。公亦不憚煩勞,日計月課,乃于東山下別濬一渠以受水,而筑堤以防之。因以修城。城之基實以巨石,石之外輔以柏材。木聯(lián)屬而石不崩,石密比而土益堅,不拔之基也。工起于六年之冬初,訖于明年之春莫。逾夏歷秋,大水?dāng)?shù)過而城不病,民安若堵。且民命賴官粟以活,城池借民力以完。公之仁政,惠而不費若此,鄜人甚德之。
杜守及該學(xué),師生謀與立石以紀其功。因應(yīng)試生來會城,請記于予。予思于御患之中,而為救荒之政,一舉兩得,仁人之設(shè)施固如是哉!聞昔范文正公領(lǐng)浙西時,吳中大饑,殍殣枕路。公召諸佛寺主守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庇谑侵T佛寺工作鼎興,又新厫倉、吏舍,日益千夫。是歲,兩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良法美意,載諸史牒,流芳百世。然所修特厫倉、吏舍耳,較諸郡城,功孰為大。今公以名進士為才,御史風(fēng)裁夙著,所至有聲,及擢是職,恩威并行,盜息民安,善政多端,不止茲舉。將來名位,不在范公之下。於戲,孰謂今人不如古人哉!是宜實錄,為來者告云。
此文作于嘉靖七年(1528),詳細記載了鄜州守任邱杜蕙重修護城河的情況。鄜州,今陜西延安富縣。
《通鑒綱目集說》序(12)扶安輯,晏宏校補《通鑒綱目集說》,明嘉靖八年刻本,卷首。
《通鑒綱目》,朱子本司馬溫公《資治通鑒》而修。是書,則又今鎮(zhèn)守陜西束齋晏先生,以《音注》《謚法》《正統(tǒng)》《地理綱目》所未載者,則集胡三省、呂東萊、《少微通鑒》《大明一統(tǒng)志》、丘瓊臺《世史正綱》諸家之說,合而為一者也。其“書法”雖本《綱目》,然中間亦有應(yīng)書“主”而書“帝”、應(yīng)書“死”而書“卒”,悉考正之。且《集覽》《質(zhì)實》《正誤》多在逐段之末,則移之各句之下。及字有難識,或一字數(shù)音而義各不同者,則遍考諸《洪武正韻》《玉篇》《五音集韻》《篇海韻府》諸書。若唐詩《詠史》、胡曾《百將傳》《中州集》凡關(guān)風(fēng)化諸詩,則亦標(biāo)諸簡端,以便后學(xué)觀覽,或詠嘆之,因而知所勸戒也。
稿雖其師馬平扶先生手自立,然實托諸先生以成之也。先生自閑居至起用鎮(zhèn)守以來,凡閱二十余寒暑,稿不知其幾謄,歲月可謂久矣,搜輯可謂勤矣,其用心亦可謂堅矣。今扶公已捐館,束齋以先生義雖師生,恩猶父子,不忍泯沒,竟終其事。凡刊木之工食,皆餼廩之余資,一切不取于公。復(fù)患《綱目》斷自周威烈王以后,中古以前,三皇五帝三王皆圣帝明王,繼天立極,備物治用,立成器以利天下,使無所紀則后世不知所自,殆未為全書也。乃遵時制,伏取我孝廟時史官纂修《通鑒節(jié)要》以冠于前,譬諸水木,始有本源矣。宋元《通鑒》,尚有待焉。
於戲,人不知古,今直木偶人耳。且一事不知,儒者所恥。況《綱目》朱子取法《春秋》而修,欲后世亂臣賊子咸知所懼。束齋是書,無非羽翼《綱目》。學(xué)者一開卷間,則歷代君臣之臧否、治道之隆污、制度之沿革、風(fēng)化之淳漓,舉了然在目,更不必旁搜博采,而其微意亦有可識矣。其嘉惠后學(xué)之心,為何如哉!
馬平,諱安,字世寧,別號靜齋,景泰甲戌六月十四日生,嘉靖乙酉十月十三日卒,年七十二。朝廷賜葬祭,祀額昭義。蔭其侄孫數(shù)人,皆殊恩也。束齋,名宏,字約之,束齋其別號云,其歷官忠愛之心見諸事者,后自有傳,茲不贅云。
嘉靖己丑秋七月朔旦,賜進士進階榮祿大夫戶部尚書經(jīng)筵官致仕關(guān)中后學(xué)劉璣書。
此文作于嘉靖八年(1529),詳細記載《通鑒綱目集說》的內(nèi)容、特點、價值、輯錄、刊刻等情況。據(jù)劉璣序載,《通鑒綱目集說》由扶安和晏宏共同編輯。扶安、晏宏有師生之義,情同父子。扶安先輯《通鑒綱目集說》,晏宏校補而成書。晏宏,于嘉靖元年(1522)至嘉靖十年(1531)間,任陜西鎮(zhèn)守,有賢名。另,《通鑒綱目集說》今存嘉靖刻本,浙江大學(xué)圖書館和哈佛大學(xué)哈佛燕京圖書館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