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念 縣彥宗
1.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2.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北京 10008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薄耙v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1]王陽明心學是宋明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哲學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保籟2]太極拳是中華文明和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杰出代表,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體育文化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韜武略兼?zhèn)涞娜寮抑R分子,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心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傳承和發(fā)展了儒家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思想等作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成為明朝中晚期非常重要的思想思潮,對明末清初武術的繁榮,以及太極拳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3]王陽明心學和太極拳陰陽辯證、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等核心思想相融相通,對太極拳的習練和發(fā)揚也有很重要的啟示。
王陽明從小立志做圣賢,做“天下第一等事”,一生經過了曲折和艱苦的探索,歷經官場沉浮而初心不改,廣泛求學于儒、釋、道等名家并親身實踐。青年時沉湎“五溺”:“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于圣賢之學”,[4]隨后探尋格物致知之理,取官署中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5]“格竹”的失敗使其陷入深思。之后因犯顏直諫而得罪權臣,被貶謫貴州龍場,面臨生存和生命的嚴峻考驗,終于“龍場悟道”,提出“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6]“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夫圣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7]“心”是人的內心,“理”則為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把格物窮理對象由外在事物轉向主體自身,強調內心反省思辨的重要意義?!靶募蠢怼笔峭蹶柮餍膶W思想的邏輯起點和立論基礎?!靶募蠢怼钡奶岢鍪窃谕蹶柮鞒浞治杖濉⑨?、道等思想的基礎上,經歷了切身體驗之后批判的吸收,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深受啟發(fā)而悟道,“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8]太極拳是傳統(tǒng)武術的代表,也是傳統(tǒng)文化與武術深入融合的產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太極拳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了儒家、釋家、道家等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易學、哲學、兵學、美學、中醫(yī)學、倫理學等文化觀念。王陽明心學和太極拳產生的思想基礎都是具有深厚底蘊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9]說明內心的體悟和思考對正確認識事物的重要性。“心之主宰實際上指的是心靈的理性的反思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即所謂‘自律’和‘自主’,因此,‘心’就是生命的主體”,[10]“‘心’是道德的根源,是‘性’‘天理’‘仁’,是身體的主宰,道德機能之所在”,[11]“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12]“王陽明提出的啟發(fā)于本心,有別于按照自我意識的主觀臆斷來認識事物的多樣性,他在繼承朱子的主流思想基礎上加入了自我思維的過程,即用自我的理論與客觀實踐來檢驗該理論的真實性,而非一味跟風盲從,揭開了客體中心論隱晦的缺陷,并富有建設性地引入了以主體為中心的實踐與認識統(tǒng)一的重要論斷。”[13]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外兼修、身心并練的內家拳種,要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俗稱“內三合”,“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使用意識來引導內部“氣”的運動,由“氣”帶動外形,從而做到由內及外,以外引內,內外合一?!坝靡獠挥昧Α保耙狻逼鹬I氣和催力的主導作用,要求練習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提高自我意識的控制與調節(jié)能力,用意識指導動作。武禹襄《太極拳解》曰:“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14]“‘心’即‘理’,‘理’即‘太極’,‘太極’即‘氣’,‘氣’即覺知之‘心’?!畾狻莾刃牡囊环N體驗,‘氣’以‘心’為體,‘心’以‘氣’為用,理氣相依,心理不二,‘氣’的運行與‘心’有著密切的關系。太極拳是修心之法,以‘拳道合一’為終極旨歸,太極拳的本質即‘一氣流行’的身心覺知狀態(tài)?!?。[15]王陽明心學“心即理”“心是主宰”和太極拳“內三合”“用意不用力”等高度契合,都強調內心思想意識主觀能動作用。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16]王陽明從小立志高遠,經過艱辛磨練,持之以恒、永不懈怠,最終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業(yè)?!爸矩灤閷W始終,立志并不是簡單的‘有志’,而是指有所樹立;有所樹立,也即志立專一,‘神氣精明,義理昭著’,私欲客氣責志即消便是立志工夫之大用”。[17]立志是激發(fā)潛能的催化劑,有了志向,才會時刻想著如何去實現這樣的目標,克服艱難險阻最終實現愿景?!傲⒅居霉θ绶N樹然”“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盵18]太極拳以其出神入化的健身和技擊效果著稱于世,太極拳飽含文化哲理,是一種“哲拳”,是一門高深的武術學問,學習和領悟太極拳絕非易事,拳諺曰:“三年把式一年跤,太極十年不出門”,太極拳的練習沒有止境、永無巔峰,沒有堅定之心和堅忍不拔之志,難以有所成就。學練太極拳先要立志,通過練習太極拳強身健體、修身悟道,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就像種樹要先種樹根,練習太極拳要打好基本功,“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19]陽明心學認為立志要“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而存天理,猶煉金而求其足色”,[20]太極拳要求圓活通暢、去除拙力僵勁,提高核心力量和整勁,太極拳習練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去掉“雜色”,求取“足色”的過程,調動身體各處協(xié)調順暢,達到“屈伸開合聽自由”的境界。
王陽明在討伐贛南南部浰頭暴動“山賊”時,在給弟子楊仕德、薛尚謙的書信中寫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21]“心中賊”是與“山中賊”相對而言的 ,是指心中錯誤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巴蹶柮魉傅摹闹匈\’,涵蓋人皆有之的名利權色等各種過度和非分的貪欲、執(zhí)念。其‘破’的方法是去除私心物欲遮蔽,使其良知顯現光大?!盵22]“破心中賊難”,說明去心體之蔽與向外求索相比而言要困難得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本’在人心,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風邪氣近身附體”。[23]“良知之念、萌動之念、動機之念、紛雜之念、善念與惡念是其現象論內容” 。[24]太極拳習練是一個艱難的、漫長的過程,難免受到各種因素干擾,會有各種各樣的“心中之賊”,無人不有的私心雜念,無處不在的消極、受挫、浮躁、僵化、急躁等都是太極拳學習過程中的“心中賊”,“破心中賊”,就要去除私心雜念遮蔽,拭去濁污駁雜,“為善去惡”“去蔽與害而明復”,使其昭明洞徹??梢?,“破心中賊”的“破”和練太極拳中的“練、悟”本質上異曲同工。太極拳習練保持修心養(yǎng)心、反求諸己、止于至善,也要推己及人、知己知彼,感知對方、守中知彼,從而能后發(fā)先至、后發(fā)制人;這和王陽明通過破“山中賊”的“心之賊”,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和改造人心除惡務盡的效果也是契合的。
知行關系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認識論和實踐論的關系命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tài)?!啊泻弦弧f是王陽明提出的重要命題,他針對朱熹的‘知先行后’論和言行脫節(jié)的社會時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強調‘踐履德行’,‘事上磨練’,強調知行合一并進,‘不行不足謂之知’,行而后知,注重實踐的重要性”。[25]“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2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7]“知”指人的認識,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實踐行為,主要包括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在王陽明看來,知行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兩者密不可分相互影響,實質上是道德修養(yǎng)與實踐的過程,理論和實踐要相統(tǒng)一,強調實踐的重要意義?!巴蹶柮髡軐W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哲學,與‘主觀唯心主義’無緣,知行合一原本就是一個關于實踐的命題,是以人自身的實踐活動為其本質內涵的?!盵28]太極拳是內家拳的一種,是以身體運動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是一種飽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運動形式。“武術是身體的語言,是靈魂與軀體相結合的藝術,它對習練者的身心、內外形成全面而深入的影響,對外表現為對行為舉止、身體動作等肢體形態(tài)的干預,對內表現為對所思所想、心靈意念等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因此,人在習武實踐的過程中要審視自身外在動作結構與內在所思所想,并將它們結合起來,體悟‘知行合一’”。[29]“和諧兼顧‘手眼身法步’的外在表現與‘精神氣力功’的內在傳意是形神相隨的具體表達,是實現中華武術文化的意識思想理念與外在形體結構的相生相承,與王陽明‘知行合一’中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合一相得益彰”。[30]翻開武術技擊史,無一不講力量、速度和擊打強度,而太極拳恰與之相反,強調“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和“四兩撥千斤”,這種與常規(guī)方式相反的技擊模式,更加需要“知行合一”,通過長期練習克服身體和思維慣性,做到“悟練合一”“身心合一”和“體用合一”。
王陽明繼承儒學傳統(tǒng)提出“知行合一”學說,源于明代中期特殊的社會背景,是為了解決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之間的關系問題?!爸泻弦弧币馕吨托惺且粋€統(tǒng)一的整體,而不是相互分離的兩個部分,知行只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知和行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辯證統(tǒng)一。知是行的出發(fā)點,行是知的歸宿,實質上是個道德修養(yǎng)與實踐的過程,形成一種道德理想在于躬身實踐當中。毛澤東同志《實踐論》指出:“通過實踐而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盵31]雖然《實踐論》所倡導的認識論與“知行合一”理念所倡導的認識論有所區(qū)別,但注重知行相互作用、認識與實踐辯證統(tǒng)一方面是一致的。太極拳運動過程中,“知”是指意識、精神和思維,“行”指實踐、行為活動。太極拳注重形神兼?zhèn)洌诩夹g上的直觀表達是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動作和意念上的精、神、氣、力、功等無形的心理品質完美結合。在其由“著熟”“懂勁”進而“神明”的進階過程中,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是一個“知行合一”、不斷精進的過程。
王陽明身處明朝中期,政治腐敗黑暗,社會矛盾與民族沖突嚴重,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王陽明一生經歷曲折坎坷,歷盡磨難,向皇帝犯顏直諫,遭受廷杖貶謫,途中被追殺,差點喪命;遠謫貴州龍場,蠻荒之地,疾病纏身,苦痛不堪;平定宸濠叛亂后,遭明暗雙重誣陷迫害,忍辱負重;恰逢亂世,戎馬倥傯,多次面臨生命危險。但王陽明“身瀕危而志愈壯,道處困而造彌深”“每更患難,則愈精明,負重難,則愈堅定”,[32]不畏艱難,動心忍性,砥礪前進,越挫越勇,一生踐履“致良知”,以堅韌的意志追求既定的目標。由于太極拳藝理的幽深,練成太極拳很費功夫,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名師指導和自己努力逐漸掌握內在功法,才能練成具備健身養(yǎng)身和技擊功用的太極拳。練習的人雖然很多,但最后能有所成就的極少,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拳理深奧、難以理解,不能逐漸領悟;習練后沒有明顯進步,心情急躁、輕言放棄;推手或技擊中落敗,內心受到沖擊,挫敗而不能克服;和工作生活時間沖突,久而久之,喪失興趣等等。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磨練心性、磨礪意志、琢磨領悟拳理從而取得進步的機會,應“愈艱難,愈磨練”,積極進取,“增益其所不能”。
王陽明被后人譽為“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完人,其立功的重要表現是軍事上的成就,先后平定南贛農民起義、平定寧王朱宸濠謀反、撫平兩廣地區(qū)“民亂”,而且基本是利用當地武裝,以少勝多、軍功顯著,對穩(wěn)固明朝中期統(tǒng)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軍事謀略與實踐和太極拳有諸多契合之處,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平定南贛農民起義時,針對“賊寇”隱匿山林、避實就虛、時隱時現的特點,王陽明采取各個擊破、奇正相生、虛實結合、出其不意的戰(zhàn)術,在進討桶岡、浰頭等“賊巢”時,“佯退師,出其不意搗之”“出其不意,進兵速擊,可以得志”;[33]在平定寧王反叛時,在寧王兵至安慶,南京可能面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圍魏救趙,聲東擊西,進攻寧王的大本營南昌,寧王倉皇回救,被王陽明攻克生擒?!八I兵直擊橫水時,注意把握地勢、示形久屯,而又趁機不備、奇襲取勝,表現出對‘奇正’戰(zhàn)術的靈活運用”。[34]太極者,一動分陰陽,一動分虛實,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太極拳宗師邢喜懷《太極拳說》曰:“虛實分而陰陽判,動靜為而陰陽變”,[35]在習練太極拳,特別是推手和技擊時,要虛實結合、避實就虛,運用好“引、化、拿、發(fā)”,要陰陽分明,陰而示之陽、陽而示之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漸至從心所欲”。奇正緊密相隨,相輔相成,共同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濟的哲理。
王陽明一生縱橫捭闔,作為一介儒生,為何能取得杰出的軍事成就,就是踐履“致良知”,做到了知己知彼,比如正德十二年(1517年)鎮(zhèn)壓南贛、汀、漳農民起義時,對當地鄉(xiāng)民,以告諭教導為主,要求遵紀守法,施行“十字牌法”,切斷了起義農民和鄉(xiāng)民之間的串聯(lián);對當地官府,嚴加管理,要求同心協(xié)作,嚴懲松散慵懶,保證了指揮有力有序;對朝廷及時報告情況,取得朝廷支持,能夠便宜行事;對軍隊,嚴格整肅,賞罰分明,嚴明紀律,提高了戰(zhàn)斗力;對起義農民,善用心理戰(zhàn),如《告諭浰頭巢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戰(zhàn)斗時奇謀善斷,徹底平定起義。太極拳特別是推手和技擊,更要陰陽結合、虛實結合,不丟不頂,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氨?,詭道也”,王陽明在征討南贛橫水、左溪時,在主攻的同時,另遣軍隊埋伏于“賊巢”左右,搖旗吶喊,虛張聲勢,很快攻克取勝;在寧王朱宸濠反叛初期,準確研判戰(zhàn)局形勢,為牽延叛軍出兵南京,多次運用反間計,離間其將帥,并虛造聲勢,使得寧王不敢輕舉妄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拳術,繼承吸收了兵法思想,也蘊含著豐富的兵法智慧,在推手和技擊時,王宗岳《太極拳論》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兵不厭詐”,要斗智斗勇,先迷惑破壞對方的平衡,調動人而不被人調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王陽明在平定廣西“民亂”期間,面對易守難攻、地形險要的斷藤峽和八寨,出其不意,最后總攻時集中優(yōu)勢兵力,士兵勇猛向前,一鼓作氣平定從明朝建立起一直困擾朝廷的少數民族“叛亂”。周敦頤《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盵36],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則是陰陽兩分,靜則是陰陽合二為一,正如王宗岳《打手歌》曰:“引進落空合即出”,所謂合即出,就是蓄勁整合于一處發(fā)出,“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與王陽明對“并敵一向,千里殺將”[37]軍事思想的運用如出一轍。
王陽明以“心即理”為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說,構建了系統(tǒng)的“心學”道德哲學體系,“致良知”是其思想發(fā)展成熟后的產物,是王陽明心學思想的重要部分?!拔嵝闹贾此^天理也?!薄胺蛄贾撸此^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者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38]“王陽明的‘良知’范疇是一個包涵本體論、道德修養(yǎng)論、認識論與人性論為一體的純主觀精神的集合范疇,仍然是以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準則為基本內涵?!盵39]“王守仁確立的心學理論體系提出‘知行合一’觀,倡導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強調‘言行一致’,‘篤實躬行’的重要性。其心學的最終完成是‘致良知’說。這對破除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強調實踐有巨大的作用和現實的意義,是我國哲學史上一個里程碑?!盵40]“致良知”說包涵著本體與工夫、內在與外在、動與靜、知與行等方面融合貫通的豐富內涵,強調從“良知”本體出發(fā),通過“致”的道德踐履和修養(yǎng),實現“圣人”的良知境界,這和太極拳以“太極”為“良知”、通過“拳”闡釋和演繹“太極”的道理和文化異曲同工、相通相融?!疤珮O拳是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哲學、養(yǎng)生和武術格斗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一項優(yōu)秀民間拳術,體現了內外兼修、陰陽平衡、剛柔并濟、虛實轉換等對立統(tǒng)一思想”,[41]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自然天理等因素,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遵循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傳承文化之精神,效法天地之規(guī)律,汲取自然之精華,體現了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良知。致良知是良知的發(fā)用,從良知到行為,包含諸多邏輯環(huán)節(jié),要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在致上做工夫,提高良知良能。太極拳是太極拳理的發(fā)用,需要內外兼修,通過身體內在的運動、氣息的調節(jié)、意念的運用,內修自己,感悟拳理,達到自然虛靜、與天地為一體的境界,再通過習練、推手、技擊等方式,在用上下功夫,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提高武功武藝的同時,以拳悟道,以道養(yǎng)德。
“心之良知是謂圣。圣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雖其蔽昧之極,良知又未嘗不存也,茍能致之,即與圣人無異矣。此良知所以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也?!盵42]王陽明認為,人的良知都是生而具有的,盡善盡美,人人平等,這個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人人皆有慧根”以及老子主張的“知其雄,守其雄,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都有著相通之處。人須去除一切私欲,回復己心固有的良善本性,復明良知,提高思想境界。良知人人皆有,良知本自明,人皆可以致良知。而太極拳強調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要求習練時去除僵勁,現實生活中往往肢體力量越強大,受身體和思維慣性影響,越不容易松沉,越容易以剛克剛,因為運用身體力量就足夠了,形成了條件反射。太極拳不因身體素質差異、力量強弱而受限,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習練,只要掌握太極拳原理,習練得當,假以時日,就能獲取太極功力,從而借勢取勝,以弱勝強,取得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等效果,領悟太極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心外無物”是王陽明主要的觀點,也因此被人們看作是主觀唯心主義。“‘心外無物’非是一個玄想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如何通過人的現實實踐活動來建構起‘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實踐維度的問題,它與‘主觀唯心主義’實有天壤之別”,[43]“心外無物”更是把至善的真理、本體的真知作為良知,以“天下萬物為一體”,把天地萬物納入到內心考量的一種道德自覺、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巴蹶柮鞒鋵嵍黄椒驳囊簧?,是在踐履‘知行合一’‘致良知’宗旨的過程中度過的,他的人生旅程就是其‘知行合一’‘致良知’道德哲學的具體體現,而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道德哲學也就是他為人處世、為官行事的基本準則?!盵44]他不顧個人安危,多次犯顏上疏,仗義直諫,因得罪宦官劉瑾而遭廷杖,遠謫貴州龍場;赴任福建途中到達豐城時,初聞寧王朱宸濠叛亂,雖非己之責,但從社稷安危出發(fā),為避免生民涂炭,毅然返回吉安,組織當地武裝力量,僅一個多月就平定了叛亂,生擒了朱宸濠,但卻遭奸佞之臣誣陷誹謗,后得知皇上欲親征“邀功”,為避免給老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犯顏直諫,“皇上痛自刻責,易轍改弦,罷出奸諛以回天下豪杰之心,絕跡巡游以杜天下奸雄之望,定立國本,勵精求治”;[45]他為官一方,關心百姓疾苦,在平定南贛和福建汀、漳等地農民起義時,頒行鄉(xiāng)約、教育鄉(xiāng)民,選練當地民兵,不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剿撫并重,動員各方賑災救民、免除不合理稅賦,大力開辦學校,運用其“致良知”教育思想,推行社會教化,保持了當地長期安定,為永絕“匪患”,平定起義后,因地制宜,奏請朝廷在江西贛南設崇義縣、在廣東設立和平縣、在福建設立平和縣,以及在平定廣西思恩、田州和斷藤峽的少數民族起義后設立的隆安縣,保持了長治久安,都延續(xù)至今;他功績卓著,但不居功自居,對朝廷的賞賜封爵,多次辭官不受賞,“俟命師之至,即從初心,死無所避”,[46]體現了與天地為一體的寬大心胸;晚年拖著病軀赴廣西平定思恩、田州少數民族起義,蕩平“百六十年不能誅之劇賊”,[47]凱旋途中,病死于江西大余縣青龍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臨終前弟子問遺言,只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聞其瞑目而逝,“士民遠近遮道,哭聲振地”。王陽明這種道德自覺、人生智慧和價值追求和太極拳尚武崇德精神在內涵上一致?!吨芤住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太極拳作為一種傳統(tǒng)武術,集中體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包括積極進取的奮斗品質、堅韌不拔的堅強意志、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包括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和諧圓滿的道德追求、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文武兼修、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武德是良知,猶如種樹培根,“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48]根深才能葉茂,要不忘初心,持續(xù)武德修養(yǎng),尚武崇德,增強愛國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強化公民道德、職業(yè)道德與個人品德,弘揚社會正氣,凝聚正能量。
太極拳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不但具有強身健體、休閑娛樂、比賽表演、修身養(yǎng)性等功能,還能有效提高文化素養(yǎng),啟發(fā)人生智慧,其智慧能應用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關系處理、自己身心調節(jié)。太極拳是“哲拳”,飽含哲理和良知,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太極拳兼有文武之道,應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內圣外王,實現自身價值。
“太極拳是文化拳,是思想拳,更是一種哲理拳,‘三分靠練,七分靠悟’,這需要練習者首先要弄清太極拳理,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才能最終領悟太極拳”。[49]太極拳要在悟中練,在練中悟,悟到真切篤實,練到明覺精察,悟練合一,知行合一,不斷精進。
太極拳主張內外兼修、身心統(tǒng)一,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練習太極拳要以意念引領練拳的整個過程,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虛實分明,以腰為主宰,“梢節(jié)領,中節(jié)隨,根節(jié)催”,節(jié)節(jié)貫穿,完整一氣,做到知行合一,就要身心有機統(tǒng)一,“心靜用意、以意領身”,練神、練意和練體相結合,和諧兼顧,形神兼?zhèn)?渾然一體,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用于技擊防衛(wèi)的場景越來越少,用于藝術展示的套路演練和健身養(yǎng)生等其他社會價值功能逐漸發(fā)展起來。太極拳富含哲理、理論高深,更應該不斷磨練,通過大量的練習、推手、散手,在推手、散手切磋中發(fā)現問題,不斷修正改正,才能有所成,通過體用統(tǒng)一,達到知行合一。體用統(tǒng)一就是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練習有機統(tǒng)一,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并不斷發(fā)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