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平定碑告成太學考*

2021-11-23 20:40黃茜茜
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太學孔廟碑文

黃茜茜

(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100007,北京)

元代實行以儒治國的基本國策,尊孔崇儒的形式多樣,規(guī)模也超越了前代。[1]大德六年(1302)六月朝廷開始修建北京孔廟,大德十年(1306)八月,在今址正式建廟。大德十一年(1307)七月,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此舉雖與其心腹閻復的提議有關,但主要目的是借助孔子的儒家思想,籠絡漢族官僚和士人,以維護蒙古對中原漢地的統(tǒng)治。

明朝建立后,洪武皇帝朱元璋繼承了元代尊孔重學的思想和政策,洪武二年(1369)下詔云:“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圣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盵2]朱元璋在治國策略上兼用儒、釋、道,但在體現(xiàn)國家主體意識形態(tài)的祭祀體系上則堅定地秉承儒家思想。他任用儒學名士制禮作樂,所制定的國家祭祀制度均以反映儒家治國理念為中心。[3]

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嘉靖皇帝“易孔子神位用木主,奉安于文廟,遣國子監(jiān)祭酒許誥行祭告禮”[4],即通過降低祭物規(guī)制,將孔子置于儒師、君師而非王者的地位予以尊崇,避免孔子在祭祀體系中與君主的地位出現(xiàn)沖突。說明當時的孔廟只是作為朝廷繼承弘揚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象征,不可與君權相提并論。[5]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清朝比明朝等漢族王朝更迫切強化非漢族政權統(tǒng)治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推崇作為正統(tǒng)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以獲得漢人尤其是士大夫們的認同,消解民族對立的隔膜。康熙皇帝也是首位親自去曲阜孔廟拜謁并行“三跪九拜禮”的帝王。

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祭孔的場所,現(xiàn)存的碑刻不僅有贊頌孔子及顏、曾、思、孟等四圣的贊碑,記述祭禮活動、修葺孔廟的紀事碑,還矗立著七座告成太學碑,不但具有宣揚國威的作用,也體現(xiàn)了清廷繼承中華傳統(tǒng)禮制,彰顯王朝正統(tǒng)的政治意圖,又見證了清代諸帝踐行大一統(tǒng)事業(yè)的艱辛與輝煌。

已有學者對國內其他省市的平定碑進行過研究但目前少有人將北京孔廟的告成太學碑作為專題,對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讀。[6]在新的歷史時期,告成太學碑在宣告武功、界定疆域、統(tǒng)一輿論等方面的重要性應得到更多重視,從而推動學界對清代平定西北邊疆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研究。

本文以北京孔廟七座告成太學碑為研究重點,在歷史學與歷史文獻學相結合的基礎上,對碑刻內涵及為何立碑于太學進行考證和梳理。

1 清代平定碑緣何立于太學

太學是漢代以來在京師設立的中央最高學府,清代則從隋朝的改名,稱為國子監(jiān)、國子學,是元、明、清三朝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在一些復古的場合,又以太學相稱。唐代以來,中國古代的教育體制確立了“廟學制”的學政合一形式。[7]

隨著太學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逐漸形成的輿論導向具有制衡現(xiàn)實政治運作的精神力量。朝代嬗遞之際,漢族儒家文人弟子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理想都發(fā)生著變化。清朝帝王在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里,以尊孔崇儒為切入點,籠絡漢族士子以免他們以“尊孔復明”的理由反清,有利于鞏固清朝統(tǒng)治根基。漢族知識分子也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走上執(zhí)掌國家、地方的仕途。

《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中載:“惟朕不得已用兵以安民,既告厥成事,乃蠲釋眚災,潔事禋望,為億兆期升平之福,而大臣們請紀功太學,垂示來茲。朕勞心于邦本,嘗欲以文德化成天下,顧茲武略,大臣們僉謂所以建威消萌,宜昭斯績于有永也。朕不獲辭,考之《禮記·王制》有曰:“天子將出征,受成于學,出征執(zhí)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倍鷮m之詩亦曰:“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又《周禮·大司樂》曰:“王師大獻,則奏凱樂,大司樂掌其事?!眲t是古者文事、武事為一,折沖之用,俱在樽俎之間,故受成、獻馘,一歸于學,此文武之盛制也。朕向意于三代,故斯舉也,出則告于神祗,歸而遣祀闕里。茲允大臣們之請,猶禮先師以告克之遺意,而于六經之指為相符合也。爰取“思樂泮水”之義,為詩以銘之,以見取亂侮亡之師,在朕有不得已而用之之實,或者不戾于古帝王伐罪安民之意云爾”。[8]

康熙皇帝托辭因大臣們的請求才進行告成碑的撰寫,在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前提下為武力征伐,開拓邊疆的舉措尋找合理的解釋,闡明立碑于太學是依托《禮記·王制》中對天子出征的軍禮規(guī)定?!疤熳訉⒊稣?,受成于學;出征執(zhí)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9]康熙皇帝嚴格遵循儒家經典禮記,還原周朝禮儀制度。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圣武記》寫道:“(康熙三十六年)四月,上復勒銘狼居胥之山而還。朔漠平,至京師御門受賀,上親撰碑銘,勒石太學。古帝王武功,或命將,或親征,惟以告于廟社,未有告先師者,在泮獻馘,復古制,自我圣祖始?!标U明過去的皇帝功成歸來,奏凱獻俘,一般都是告成于太廟和社稷壇,從不曾告成于太學。

綜上所述,康熙皇帝首次將平定叛亂、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政績立碑告成于太學的原因一是昭示天下,宣揚國威;二是恢復《禮記·王制》中的完整釋奠制度,具有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王朝禮制的寓意;三是利用北京孔廟這個特殊的文化空間來強調官方意識形態(tài)。

2 清代告成太學碑碑文內涵和形制

這七座大理石材質的告成太學碑均為螭首龜趺式,由螭首、碑身、龜趺、海墁等部分組成。海墁之下為整石雕刻的海水江崖紋長方形地襯。碑首陰陽兩面均屈身盤踞兩龍,龍頭垂于碑首兩側,兩龍腹部纏繞處的位置即為額題所在,內側前肢對稱上舉,捧祥云托寶珠。碑身左右邊框飾二龍戲珠,上下邊框飾有行龍圖案。碑文除皇帝御筆外,均為清代官方館閣體。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位于大成殿西北,是清代在北京孔廟立的首座“告成碑”,康熙皇帝撰文并正書,碑陽滿漢文合璧。碑文內容講述康熙皇帝三次御駕親征擊潰噶爾丹蒙古政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事跡。縱觀康熙朝發(fā)生的歷次平定戰(zhàn)爭,由康熙皇帝親自上陣指揮的僅是此次征剿噶爾丹之戰(zhàn),具有獨特的地位和意義。

康熙皇帝將平定碑立于太學之舉被雍正皇帝所繼承。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位于大成殿東南。雍正皇帝撰文并正書,碑陽滿漢文合璧。碑文先追溯了康熙皇帝征討朔漠的杰出功績,再敘述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和奮威將軍岳鐘琪的戰(zhàn)績。碑文載“廷臣上言,稽古典禮,出征而受成于學,所以定兵謀也;獻馘而釋奠于學,所以告凱捷也。宜刊諸珉石,揭于太學,用昭示于無極,遂為之銘曰……”[10]以因有廷臣之請而宣揚勒碑于太學的正統(tǒng)性。碑文中“四月十有二日,以倡逆之吹拉克諾木齊等三人獻俘廟社,受俘之日,臣民稱慶”講述了戰(zhàn)爭勝利后舉行了獻俘儀式,此事在《清史稿·禮志九》中也被提及“清初太祖、太宗以武功征服邊陲,俘虜甚眾,其時獻受猶無定制也。雍正二年,討平青海,俘至京,始定諏吉先獻廟、社?!闭f明清朝初年戰(zhàn)事頻繁,俘虜眾多,卻不曾制定獻俘禮,雍正二年(1724)成功平定青海之際才確立了獻俘典禮。

乾隆十四年(1749)《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乾隆皇帝撰文,梁詩正書丹,碑陽滿漢文合璧,將“大臣們舉皇祖朔漠、皇考青海成例,請勒碑成均,以示來許”[11]作為立碑緣由。碑陰為乾隆皇帝御筆《御制釋奠詩》,分別寫于乾隆十八年(1753)八月初五和二十一年(1756)二月初九。

碑文中主要描述傅恒、岳鐘琪領兵最終平定大金川的戰(zhàn)績。碑文中存在粉飾之詞,如“大學士忠勇公傅恒、義同休戚,毅然請肩斯任”,夸贊傅恒在危急關頭主動請纓出征,與歷史文獻中記載乾隆皇帝指派傅恒出征的史實之間存在出入。

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乾隆皇帝撰文并正書,碑陽滿漢文合璧,碑陰刻有滿漢文版本的《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碑》和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的《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碑》。碑文載“武成而勒碑文廟,例也。禮臣以為請,故據(jù)實事書之?!盵12]溯源于康熙和雍正的成例并將立碑原因歸結為眾臣有此請求的盛情難卻。碑文記述康雍兩朝陸續(xù)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叛亂的概況及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達瓦齊的情況。

碑文中反駁了人們對邊疆“守在四夷、羈縻不絕、地不可耕、民不可臣”的認知偏見,強調“此以論漢、唐、宋、明之中夏,而非謂我皇清之中夏也”,感慨“昔時準夷,日戰(zhàn)夜征;今也偃臥,知樂人生。曰匪準夷,曰我臣仆”認為清王朝統(tǒng)治下的中國雖保留有漢唐宋明等前朝的印記,卻有著本質區(qū)別,邊疆民眾不再是“蠻夷”而是大清朝的子民,宣揚西北邊疆地域已被納入清廷所管轄的范圍,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國家共同體。[13]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乾隆皇帝撰文并正書,碑陽滿漢文合璧。碑文詳細敘述了乾隆皇帝用兵回部的原因、爭議及戰(zhàn)爭經過。碑陰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月四日,乾隆皇帝撰文并御筆的《釋奠孔子并國學落成即事詩》。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位于大成殿東南方。乾隆皇帝撰文并正書于碑陽,碑陰為滿文版本的碑文,講述二征金川的原因、經過及戰(zhàn)爭的艱辛。平定大、小金川是乾隆年間耗時最長、耗銀最多的戰(zhàn)爭,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金川地區(qū)民族交流與生產力發(fā)展,推動了西南地區(qū)的改土歸流進程。碑文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言,而德與功皆賴言以傳。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之時義大矣哉……勒碑太學,用遵成例”闡述文字紀實性的意義及立碑于太學已成慣例。

19世紀的清朝邊疆危機日益嚴峻,道光皇帝前后調兵數(shù)萬,耗費1000多萬兩白銀才平定張格爾叛亂,并將其生擒后押至北京午門受俘。道光九年(1829)將《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學碑》立于北京孔廟第一進院落西側,這也是清朝最后一座立于北京孔廟的告成碑。道光皇帝撰文并正書,碑陽為漢文碑文,碑陰是滿文碑文。碑文載:“我武惟揚,天之所助者順也。禮曰:執(zhí)有罪,告成于學。故據(jù)事書之。系以銘曰”,依舊以復古周禮為由,勒石太學紀錄這次重要政績。

3 結論

清朝的滿族統(tǒng)治者入關以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意識,對儒家文化政治制度的接受就是重要的體現(xiàn),凸顯他們比之前的皇朝在繼承儒學思想等方面更加正統(tǒng)。立碑于太學將清廷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流傳后世,宣揚大清王朝建立新的疆域版圖供后人瞻仰,使中國大一統(tǒng)的新局面成為普遍共識。平定碑的演變以及在清代產生的影響,成為后世重新解讀清史及邊疆民族問題有價值的資料來源。

但告成太學碑的屬性是以清廷為官方立場的宣傳工具,并非以客觀記錄歷史為目的,碑文中有些內容是在其所歸屬的時代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推波助瀾的要求之下進行了再加工的“偽真實”,導致清廷的對立方被后世嚴重誤讀。如多年來國內學者對噶爾丹策零的評價持否定觀點,斥之為勾結沙俄的“叛亂”勢力。這種看法筆者認為值得商榷,應對噶爾丹策零與清廷之間的關系給予客觀評價。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將另撰文討論,以期對重新解讀邊疆民族問題有所裨益。

在大一統(tǒng)事業(yè)深入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清朝武力開拓邊疆后將告成碑和釋奠太學的儀式發(fā)揚光大,既有對傳統(tǒng)刻石邊疆和告于廟社禮儀的繼承,又加入了“告成太學”這一創(chuàng)新之舉,反映出清王朝在告成禮建置上登峰造極的狀態(tài)。[14]

猜你喜歡
太學孔廟碑文
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
曲阜孔廟雅樂舞的互文性解讀與研究——以陳鎬《闕里志》為中心
歷史悠久的“東方圣城”
漢代太學如何培養(yǎng)治國安邦之才
彝族碑文略論
彝族碑文略論
嵇康·絕響
全國孔廟知多少
快樂辭典
宋代太學教育管理的責任追究
江口县| 晋州市| 西充县| 阿城市| 文成县| 海安县| 犍为县| 乾安县| 兴宁市| 镇平县| 江阴市| 清涧县| 抚顺县| 当涂县| 孟津县| 新闻| 兴隆县| 家居| 比如县| 织金县| 孟津县| 武夷山市| 凤城市| 莎车县| 木里| 大港区| 习水县| 鲁山县| 图片| 宁陵县| 旅游| 肥西县| 威信县| 拜泉县| 陆河县| 湾仔区| 长岛县| 茌平县| 正阳县| 绥棱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