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俠新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總承包分公司
隧道受地區(qū)地質環(huán)境影響可能需要穿越破碎帶、軟弱夾層等復雜地質環(huán)境。軟弱夾層地質的彈性模量與強度均低于均勻巖層,易產生應力集中和大變形,開挖土層導致應力重新分布易在軟弱夾層部位發(fā)生掉塊、局部塌方。塌方問題既影響施工進度,又增加施工安全隱患。本文就以林屋隧道穿越軟弱夾層段塌方事故進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治理技術,為類似隧道的施工提出借鑒意義。
林屋隧道路線穿越低山丘陵而建設,總體走向近南北向。隧道采用分離式,左洞、右洞總長分別為749m和785m,最大埋深分別為108m和123m。其上覆蓋層主要為粉質黏土、碎石層;下伏基層為泥盆系上統(tǒng)砂質頁巖、泥盆系上統(tǒng)灰?guī)r。隧道穿越的地質主要為全~強風化砂質頁巖及中風化灰?guī)r,巖石較破碎,呈散體狀,大部分呈鑲嵌碎裂~塊狀,成洞條件一般。隧道圍巖整體穩(wěn)定性差,巖質偏軟,強度低,且隧道穿越巖溶發(fā)育區(qū)具有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等特點。
隧道由出口端向進口端單端掘進,YK131+243~YK131+290為軟弱夾層段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施工工藝。當右洞上臺階掌子面YK131+285.4正常掘進約7個小時后,右洞拱頂至左側發(fā)生局部塌方,造成YK131+285.5~YK131+291.5段8榀初支I20b鋼拱架壓垮,超前小導管變形、彎曲,作業(yè)臺架被損毀。塌方體主要為強風化砂質頁巖,遇水部分呈泥狀,塌方尺寸約為6m(縱向)×6m(橫向)×2.5m(深度),土體約60m3。
隧道塌方處圍巖主要以中風化灰?guī)r向強、中風化砂質巖接觸過渡為主,巖石軟硬相間,掌子面右側主要由中風化灰?guī)r組成,左側主要由強、中風化砂質巖組成。結合施工工藝,通過對現(xiàn)場圍巖情況和塌方破壞特性分析,認為塌方的主要原因如下:
(1)塌方段左側巖體軟硬相間,遇水易軟化,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泥質膠結,結合差,加之上臺階淋雨狀滲水較大,造成圍巖層理、節(jié)理面軟弱夾層結合力下降,形成滑動面。
(2)掌子面右上臺階為中風化灰?guī)r,巖質硬,需采用爆破掘進,爆破對左側滑動面產生擾動,導致拱頂至掌子面左側圍巖局部失穩(wěn)而引發(fā)塌方。
對于隧道塌方的治理,主要思路如下:(1)管棚結合導管注漿加固軟弱夾層和塌方土體段的圍巖,提高圍巖的承載力;(2)更換損壞的鋼拱架并加強初期支護,增強初支的剛度,提高承載力;(3)引排和堵水相結合,減少滲水對軟弱圍巖的影響,提高圍巖自穩(wěn)能力;(4)塌腔設置護拱并回填,防止初支外脫空或空腔發(fā)生二次塌方。
為保證掌子面穩(wěn)定避免掌子面發(fā)生塌方,采取回填洞渣反壓,回填高度至拱頂以下3m,回填長度至塌方段外3m處,并經修整形成處理操作平臺空間。
在塌腔YK131+291.5處往小樁號施作15根9m長Φ108管棚,管棚穿過塌方腔體,利用管棚注漿加固塌方掌子面土體及周邊圍巖,并形成隔水護殼,增強圍巖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管棚非對稱布置,外插角為10°~13°,管棚內設置鋼筋籠,鋼筋籠主筋為4根Φ18鋼筋,提高鋼管的抗彎能力。管棚采用間歇式注入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水泥漿:水玻璃=2:1),逐步提升注漿的壓力,當達到1.0MPa并繼續(xù)注漿15min后停止,間隔2小時后進行二次注漿,注漿的壓力逐步提升至1.5MPa。注漿時應錯開、交叉進行相鄰孔位施工,一般先上后下、間隔對稱進行注漿。管棚兩側施作雙層4m長Φ50超前注漿小導管,加強拱部周邊圍巖為主。單層每環(huán)34根,其中管棚左側11根,右側23根,環(huán)向間距40cm,第一層與第二層環(huán)向錯開20cm,第一層外插角20°~25°,第二層8°~12°。
除此之外,洞內對YK131+292~YK131+280段采用4.5m長Φ50×4mm鋼管徑向注漿,加固圍巖并防止地下水影響,管距1m×1m,每環(huán)25根,非對稱布置,左側較右側多4根。
超前小導管和徑向注漿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漿液,水泥漿:水玻璃=2:1,水玻璃濃度35波美度。注漿時應錯開、交叉進行相鄰孔位施工,逐步提升注漿的壓力,當達到1.0MPa并繼續(xù)注漿10min后停止。
初支主要起承受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荷載,保持隧道斷面凈空,防止圍巖質量惡化,因此在軟弱夾層圍巖應加強初支,增強其剛度,提高初支的承載力。
YK131+285.5~YK131+291.5塌方段損壞鋼拱架由I20b逐榀更換為I22b,縱向間距由75cm加密至65cm,C25噴射混凝土厚度由26cm加厚至28cm,加強初支剛度,提高初支的承載力,確保塌方處治安全。每個拱架拱腳處Φ50×5mm注漿鎖腳小導管由4根加強為8根,每根長5.0m,為鋼拱架提供基礎承載力和水平抗拔力。
鋼拱架和鎖腳小導管施工后及時進行混凝土噴射,恢復原洞身初期支護,快速封閉巖面,有效控制圍巖的變形。在塌腔位置預留4 根1.5~2.5mΦ200mm泵送管及2根Φ50排氣管,作為回填塌腔的通道。泵送管自拱腰向拱頂側均勻布置,角度和長度分別由4~5°和1.5m依次增大,確保拱腰側泵送回填混凝土時拱頂預埋管不被混凝土堵塞。
隧道結構須重視結構自身防水,對可能的滲水的位置進行引排和封堵,以達到防排水的目的。
塌方段采用超前管棚、超前小導管和徑向注漿等對周邊圍巖進行注漿加固,同時達到止水作用。對存在大面積裂隙滲水的巖面,當水量和壓力較小時可結合初支噴射速凝混凝土堵水,再敷設半圓排水管,排水管由2m加密至1m一道。噴射混凝土應增加速凝劑摻量,且裂隙處不噴射混凝土,使水集中于裂隙流入環(huán)向半圓排水管。隧道拱腳襯砌布設1排橫向排水管,將水匯集到側式暗內。
(1)護拱施作。在塌方段圍巖穩(wěn)定后,在塌腔壁初噴C25混凝土,厚度為15cm,防止二次塌方。護拱為C30鋼筋混凝土,厚度70cm,位于塌腔被壓垮的鋼拱架上方。護拱內每40cm設置1榀I22b型鋼拱架,共15榀。型鋼架拱腳落在完整基巖面上,拱腳處設8根5.0m長Φ50×5mm注漿鎖腳小導管,為型鋼架提供水平抗拔力為主。拱腳鋼墊板與鎖腳小導管焊接牢固,每榀型鋼架縱向采用Φ22鋼筋進行連接,增強型鋼架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提高承載力。
(2)塌腔回填。YK131+285.5~YK131+291.5加固完成后方可進行塌腔回填。塌腔分層分次泵送C20混凝土自下而上進行回填,每次回填厚度不大于1.0m,且應在監(jiān)控量測穩(wěn)定后方可進行下一次回填。拱頂以上1.5m范圍內完成C20混凝土回填且監(jiān)控量測穩(wěn)定后進行吹砂回填,在圍巖與護拱間形成緩沖層,防止初支外脫空或空腔發(fā)生二次塌方。
塌方處治為非常規(guī)作業(yè),通過監(jiān)控量測可了解處治階段圍巖的穩(wěn)定性及支護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并對其穩(wěn)定性、安全性進行評價。在塌方處治期間實行全過程實時跟蹤監(jiān)控量測,不僅加密監(jiān)控量測點,而且加大監(jiān)測頻率,確保施工安全。
監(jiān)控量測數(shù)據顯示,在塌方處治完成后一個月內拱頂及周邊位移基本穩(wěn)定。當拱頂下沉和水平收斂速率均不大于0.1mm/d時,拱頂沉降最大斷面累計值不大于44.0mm,周邊水平收斂最大斷面累計值不大于30.4mm。通過上述監(jiān)控量測數(shù)據和初支噴射混凝土表面無裂縫、無底鼓狀況等可知該處治方案安全可行。
(1)該隧道圍巖主要為強~中風化灰?guī)r,其覆蓋層主要為粉質黏土、碎石層。圍巖較破碎,呈散體狀,大部分呈鑲嵌碎裂~塊狀,巖質偏軟,強度偏低。在節(jié)理裂隙滲水或巖溶滲水的作用下,軟弱夾層強度下降,在自重或外力干擾下易引起塌方。
(2)結合現(xiàn)場塌方情況,主要從加固圍巖、加強初支、引排和封堵滲水、塌腔回填等方面制定該隧道塌方處治方案,并通過現(xiàn)場施作驗證其可行性。
(3)軟弱夾層隧道施工應采取預加固、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引排和封堵滲水等技術措施,為隧道作業(yè)安全提供保障同時保證隧道結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