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zhèn)培本實驗小學 張藝迪
漢字作為我國的文明載體,具備豐富的文化元素。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功利化思想的影響,導致教師對待識字教學一味圖快,反而忽略了漢字文化的滲透,致使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不夠深入。因此,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策略,注重從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不僅識字,還能學文化,從而增添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識字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而大多數(shù)教師往往采取一貫的教學思路,從漢字的拼音、結(jié)構(gòu)以及意義入手。這樣的教學思路太過司空見慣,學生早已失去驚喜感。在以漢字文化為目標的識字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妨從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做起,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將探尋字理作為重點內(nèi)容,為學生說文解字,讓學生了解每一個生字背后的歷史以及故事。而這樣的教學才能帶給學生新鮮感,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
例如,《小青蛙》一文主要學習“清、晴、睛、保、護、害、情”等12 個漢字。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要求學生進行生字填空時,學生很容易出錯,不是將“清水”寫成“晴水”,就是將“事情”寫作“事請”。究其原因,學生并未理解這些生字的字理,不知道這些偏旁部首意味著什么,仍然采取機械式的記憶法,自然會亂中出錯。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教師特意將“晴、清、請、情、睛”這些極為相似的漢字羅列在一起,讓學生試著比較這些漢字有哪些不同及相同之處。在比較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漢字的右半部分都是一樣的,是一個“青”字,只是左半部分的偏旁不一樣。因此,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偏旁部首各自代表著怎樣的意思。通過觀察與思考,學生意識到“日字旁”代表和“太陽”相關,而“三點水旁”又和“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言字旁”和“說話交流”有關,“目字旁”和“眼睛”有關。在思考過后,學生這才明白“晴天”一詞中的“晴”為什么帶日字旁,“清水”一詞中的“清”為何是三點水旁。通過對比的方式,學生對漢字的字理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字理教學無疑是傳播漢字文化的重要途徑。而字理教學有著多種方式,例如,聯(lián)想、比較、字謎等。正如上述案例,教師采取了比較的方式為學生剖析字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低年級識字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漢字時,常常采取標注拼音、組詞和造句的方式,導致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僅限于漢字讀什么音,可以和哪些字搭配,可以造什么句子等,對漢字背后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長此以往,學生對漢字的重視度就會隨之下降,對漢字價值的認知也會流于表面。因此,為了避免此種趨勢,教師在識字教學中不妨結(jié)合漢字引經(jīng)據(jù)典,為學生引入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內(nèi)容,讓學生用全新的方式學漢字。
例如,教學《日月水火》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根據(jù)這些生字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針對“火”這個字,教師可以為學生講一講“火正祝融”的故事。祝融本是中國上古帝王,他本名重黎,后尊為火神,號赤帝?!渡胶=?jīng)》中記載,祝融傳下火種,教會人類使用火種的方法。而祝融就住在南方的盡頭衡山,以火教化子民。再如,講到“水”這個字,可以為學生講一講“共工觸天”的故事。在盤古開天辟地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陷入不和,他帶領無數(shù)蝦兵蟹將向祝融發(fā)起進攻,火神祝融就帶著火龍出來迎戰(zhàn)。兩方戰(zhàn)斗陷入膠著,最終火神祝融獲得全勝,共工心力交瘁,不得不逃往不周山,眼見追兵已近,于是怒撞山腰,不想竟把山撞斷了,這才有了后面“女媧補天”的故事。教師每講一個字就為學生講一講傳統(tǒng)故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生字。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困囿于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這樣教學既不能吸引學生,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根據(jù)生字滲透文化,為學生引經(jīng)據(jù)典,讓學生從經(jīng)典的角度記住生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想要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首先需要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尤其針對低年級小學生而言,他們喜歡新鮮感,喜歡有趣的事物,不喜歡被動地學習,更不喜歡用機械化的方式學習生字詞。正因小學生存在這樣的心理訴求,教師才需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為了提高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在上課過程中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歷程,明白漢字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子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熱愛,讓學生越學越有勁。
例如,《古對今》一文需要學習“圓、嚴、寒、酷、暑、涼、朝、霞”等12 個生字?,F(xiàn)以“朝”字為例說明。在教學“朝”這個生字時,教師首先將其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然后向?qū)W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字嗎?它在原文中是以什么樣的詞語出現(xiàn)的?”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找到答案——朝霞。接著,教師為學生出示有關“朝霞”的圖片,讓學生想一想“朝”和“霞”分別是什么意思。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左邊這幅圖畫的是淡藍的天空,但是沒有太陽,看上去像早晨的光線;而右邊這幅圖上有著七彩的云霞。學生這才明白,“朝”代表著時間,而“霞”代表著天空中的彩云。此時,教師向?qū)W生展示“朝”字的甲骨文,同時告訴學生,“朝”指的是太陽從草叢中升起,此時,天上的月亮還未消失,這便是“朝”的意思。接下來,教師進一步展示了其他字體的“朝”字,學生將看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形式的“朝”字,讓學生觀察“朝”字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子的。最后,教師帶著學生進一步分析了“朝”字的組成部分,也和學生一同組詞、造句,學生很快掌握了這個漢字。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漢字的資源入手,了解漢字經(jīng)過了哪些演變過程,又是如何演變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將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一種歷史的眼光。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講解漢字時,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讓學生接受,而不是思考。因為思考會占據(jù)很多教學時間,而讓學生接受現(xiàn)成的教學理論以及成果,無疑更加簡便高效。但是這種“偷懶”的做法,會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那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得過且過的學習態(tài)度,凡事不追根究底,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必然表面化,難以達到一定的深度。尤其在小學低年級教學生字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漢字,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意識,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一想漢字為什么這樣構(gòu)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是什么,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教學過程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例如,在教學《姓氏歌》時,教師從幾個常用的姓氏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這些姓氏為什么要這樣構(gòu)成,能不能用其他的偏旁替代,它的初始含義和今天的意思是一樣的嗎?等等。例如,針對“張”這個字,為什么這個字的左邊是弓箭的“弓”,而右邊卻是長短的“長”,這個字最初指代的意思是什么,這個字和戰(zhàn)爭是否存在一定關系等。這些趣味盎然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對漢字本源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他們通過思考加深了對漢字的印象。此時,教師給學生補充這些和漢字有關的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在最初指代的意思,以及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后又產(chǎn)生了哪些新的延伸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增添課堂趣味,又能帶給學生全新的識字體驗。
“結(jié)果永遠不如過程重要?!痹诮虒W漢字時,教師尤其要注意這一原則。針對識字教學,讓學生了解漢字文化、了解漢字構(gòu)成以及由來,遠比讓學生單純記住漢字更有意義。
漢字可謂中國的文化根基,體現(xiàn)了古人的思維模式和創(chuàng)造力。在學習漢字的道路上,我們應當強化對漢字文化的把握,本文從漢字文化角度闡釋了識字教學策略,旨在幫助學生愛上漢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