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霞
(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qū)至和湯鄧淑芳紀念學校 廣東 韶關 512028)
課內閱讀是促使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基礎,課外閱讀是對課內閱讀及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延伸。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做好課內外閱讀結合教學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培養(yǎng)情感共鳴,提升其學習品質,并在閱讀中豐富內心情感。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要能夠看到課內外閱讀結合的重要性,并制定合理方案,促使學生熱情參與其中,從而有效提升綜合學習能力。
1.1 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上,難以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得以擴充。將課內外閱讀進行有效結合,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學生在感受不同閱讀內容過程中,有效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掌握更多寫作技巧,從而切實發(fā)展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
1.2 有助于使學生豐富內心情感。小學是學生進行知識積累的重要時期,通過開展課內外閱讀的結合活動,能夠使學生在不同文學作品中,感受不同的精神力量,體會不同文化知識。豐富的語言知識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感受文字的魅力,從而豐富自身內心情感。當學生的內心情感變得豐富,在進行語文創(chuàng)造活動或者交流表達活動期間,會更加順利流暢。[1]
2.1 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閱讀資源拓展。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內知識吸收上。學生所接收到的知識內容有限,在開展課內外閱讀教學結合活動中,教師要著眼于教材內容,找到與之相關的其他閱讀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吸收,在豐富的文學作品中,學生可以積極吸收其中的有益內容,并獲得豐富認知。
比如在學習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jié)》這部分內容時,為了使學生們了解老北京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在進行閱讀教學后,可以為學生們準備好有關的文學作品,以供學生們進行閱讀。比如莫言的《過去的年》、豐子愷的《過年》、逢春階的《晃動中的春節(jié)》等等,促使學生能夠結合課內閱讀作品,加深對于“春節(jié)”的了解,感受不同作者筆下有關節(jié)日的描寫方式。
2.2 運用“1+N”模式,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在單篇閱讀活動中,當教師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講解后,學生的理解和把握可能還不夠到位,當教師能夠依據教材內容,采用“1+N”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展示出與之相關的更多閱讀材料,促使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后,繼續(xù)學習更多內容,并使學生能夠通過制定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綜合探究,能夠有效提升閱讀教學效果,并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比如在學習《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其中的“人物描寫”教學內容,為學生出示與之相關的更多文章,比如《三國演義》或者《紅樓夢》中的節(jié)選片段,使學生們在綜合閱讀中,感受不同作者對人物描寫的方法,并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對相關閱讀內容對人物描寫的方式、修辭手法及特點進行總結歸納,促使學生能夠切實提升思維邏輯。[2]
2.3 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教導學生如何閱讀,還要通過制定多樣化實踐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無論是在課堂學習中,還是課后閱讀中,都能夠保持對于讀書的興趣和動力,從而切實增長自主讀書的積極性。[3]
比如在學習《草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出示與之相關的閱讀篇目,比如《草原野花》等,在課內外結合閱讀期間,使學生們更好地吸收感受文字中的美。接著,可以組織學生們拿出畫筆,結合文章內容,進行繪畫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科整合模式下加深對于閱讀的興趣度。
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知識競賽活動,針對閱讀內容中的一些問題和知識點,使學生能夠通過競賽的方式,完成吸收探究。例如,在講授完《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草船借箭》這組課文后,我們不僅可以組織學生拓展閱讀這四大名著的原著,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整理與之相關的歇后語、成語、詩詞等內容,然后召開競賽活動。既積累了語文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課外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們將閱讀學習中吸收掌握的一些深刻道理,能夠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比如“講文明、懂禮貌、愛護環(huán)境、尊老愛幼”等等。例如,在講完《只有一個地球》后,可以拓展閱讀《流浪地球》。然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地球環(huán)境”為話題的實踐活動。在這樣閱讀+實踐活動的教育模式下,促使學生能夠有效提升讀書興趣,切實增強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小學課內外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能夠切實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方案,促使學生能夠切實迸發(fā)對于讀書的興趣,并在潛移默化中吸收豐富知識、提升自身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