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01 北京 張英華
孟武伯問①:“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子曰:“由也②,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③,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④?”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纰??”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論語?公冶長》
①孟武伯:姓姬,名彘,春秋時期魯國大夫。②由:子路之名。③賦:兵,軍隊。④求:冉有之名。⑤赤:公西華之名。
孟武伯作為魯國大夫,有選用人才的權(quán)力。孟武伯首先向孔子打聽的是子路:“子路具備仁德嗎?”用字來尊稱仲由,可見孟武伯對子路是很敬重的。在孟武伯眼中,子路應(yīng)該就是這樣的人,而孔子的回答卻是:“不知道?!泵衔洳@然不滿足于這樣的回答,于是再次追問子路的為人??鬃哟鸬溃骸坝砂。谟星С吮嚨膰?,我知道可以讓他管理軍隊,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p>
大概是因為向孔子打聽子路時提的第一個問題進展得不順利,在詢問冉有的為人時,孟武伯調(diào)整了稱呼,像孔子一樣直呼其名;改變了問法,避開問“仁”,直指為人:“求怎么樣呢?”孔子回答:“求啊,在擁有千戶人家的大邑,或者在擁有百輛兵車的封地,我知道可以讓他擔任總管,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p>
孟武伯繼續(xù)向孔子了解公西華的情況:“赤怎么樣?”孔子自然地答道:“赤啊,穿著禮服在朝堂上主管禮儀,我知道可以讓他跟賓客會談,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p>
在跟孟武伯交談的過程中,為什么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弟子都一概答以“不知其仁”呢?或許是因為“仁”與內(nèi)在的修為相關(guān),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妄加揣測,不能主觀斷定;或許還因為仁德的修養(yǎng)是與生命相隨的,是在學(xué)習中不斷提升的,是終其一生努力追求的理想。不輕許“仁”,或許還蘊含了孔子對弟子修養(yǎng)仁德的期許:仁是需要付出終生努力的;而具備某一方面的才能并得到展現(xiàn)的機遇,則是修養(yǎng)仁德的方式。所以,孔子愿意評述從平時的言語行為中察知的弟子之才,積極向當權(quán)者推薦他們,卻不輕易肯定他們具有仁德。
知才不知仁,夫子意深深……
孟武伯可以從孔子的回答中得到哪些啟發(fā)?
孟武伯可以從孔子的回答中得到的啟發(fā)有:仁德是很難評判的,而才能是可以通過觀察得知的;可以任用子路管理軍隊,任用冉有管理政務(wù),任用公西華應(yīng)對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