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 吳彬倩
新教材的使用,要從教材、教參閱讀入手。讀教材,了解部編版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知識點,明晰語文課程的性質、地位和教育功用。新教材所提出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整體觀,對語文知識技能目標的明確,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促進學生“會學”“樂學”。聯(lián)系到教材備課,從課程標準與教參分析中,要確立本節(jié)教什么,學生應該記住什么,理解什么,會用什么,掌握什么技能,學會什么方法等。例如,《天地人》第一課時,我們確立目標如下:反復聽讀,觀察圖畫,聯(lián)系學生生活,認識“天、地”等六個生字,能初步朗讀課文。對每一節(jié)課,備課的重點任務是把握好教學重難點。哪些是教學重點,如何來設計重點內容,怎樣來闡釋重點,采用哪些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手法來呈現(xiàn)重點知識?一方面,教師要備教材,從教材中找準重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天地人》時,重點是“識字”,難點是讀準“人、你、我”字音。另一方面,要備學生。對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主動者,教師在備課時,要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特點。對教材知識點,班級學生要進行分層施教,整體提升教學效果。語文備課,要把握單元目標和任務,明確訓練點。對教材文本,分精讀、略讀。不同課型,訓練點也有所側重。例如,在學習《金木水火土》時,第一課時的訓練點為語境誦讀,我們引入錄音聽讀、師生對讀、拍手對讀等方式,讓學生多讀多記。同樣,我們可以引入圖示、動作演練等方式,結合學生認知體驗來理解字義。例如,“一、二、三、上、下”較易認識;而“四、五”相對復雜,可以變換不同的訓練方式,促進學生識記。
備課的有效性,要做到教材文本的充分解讀,要做到文本主題的提煉與挖掘,要找到文章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特點,要找準解讀文本的切入點,促進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活學活用。通常,語文知識點主要有:生字,包括字形、字音、字義的識讀,易混易錯字的辨析,多音多義字的理解等。詞語,包括文本中出現(xiàn)的生詞、重點詞、多義詞等。句子,文本中難讀通順的句子,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情濃烈的句子,體現(xiàn)修辭手法的句子,以及中心句、過渡句、前后照應句等。篇章,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掌握語言的表達方式,理解篇章的文體結構等。最后是標點符號,對標點符號的認識、獨特用法和作用的學習。備課,要參照教學目標,對學生易錯點、易混點進行強調。通常,在課堂導入設計上,要把握語文情境的營造,注重新舊知識點的銜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啟發(fā)性、思考性問題來展開教學。例如,在對《司馬光》進行備課時,我們可以緊扣課文,設置提問。同學們,假如你和小朋友在玩耍,小朋友不小心掉入盛水的缸里,你該怎么做?想到哪些辦法來救小朋友?帶著問題,我們今天來學習《司馬光》,看一看司馬光是如何搭救自己的小伙伴的。顯然,這樣的提問設計,增強了學生探索新知,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同樣,在備課時,還要體現(xiàn)新意。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教輔、教參,從教材與學生之間,探尋最佳結合點。
教材是備課的基礎,教師是備課的關鍵。傳統(tǒng)備課,以知識的預設為主,而對部編版教材,要體現(xiàn)新課堂的開放性,順應學生心理和成長特點,優(yōu)化課堂結構,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與互動。備課,要突出方法的多樣性。第一,設置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例如,在備課《小蝌蚪找媽媽》時,突出“主線分明”“生動形象”“趣味性強”“插圖輔教”四個特點,圍繞識字、讀書重點,將朗讀、看圖、隨文識字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展開閱讀。例如,小蝌蚪都遇到了哪些動物?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帶著疑問去讀書,從閱讀中找答案,逐步完成閱讀任務。第二,引入預習。預習是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要滲透預習意識,找到學生掌握預習方法。在對《江南》備課時,學生在預習中對“可采蓮”“何田田”“戲”不理解。在導入設計上,我們從學生的疑難來備課,邊讀課文,邊找答案,抓住關鍵詞句,讀通、讀懂課文,讓學生不覺得枯燥。備課,要分析學情,了解學生間的差異性。在備課設計上,教師要兼顧不同學生的認知需求。另外,要突出學生自主、獨立、合作學習,以教材、教參、教輔為載體,適當延伸網(wǎng)絡渠道,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總之,有效備課,要做到知識點的梳理與呈現(xiàn),要全面走進文本,聯(lián)系單元目標,結合學生年段特點來組織設計教學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