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李海元,栗保明
(南京理工大學瞬態(tài)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94)
軌道炮是具有重大發(fā)展前景的新概念武器。軌道炮由一對平行金屬導軌、電樞、彈丸、身管以及高功率脈沖電源組成[1]。身管結構是影響軌道炮性能的因素之一,選擇合適的結構可以提高發(fā)射精度,減少炮膛損耗,增加軌道炮壽命以及可靠程度。在電樞高速狀態(tài)下,軌道受到電磁力作用下產生瞬態(tài)變形,從而影響樞軌之間的電接觸性能。國內外學者對軌道炮發(fā)射過程中軌道的受力與變形開展了研究。Tzeng[2]將彈性基礎梁引入電磁發(fā)射裝置軌道的力學模型中,給出了控制方程的數值解。張益男[3]求出了軌道在電磁力作用下橫向變形的通解和內力的具體形式,同時分析了不同地基彈性系數對變形的影響。李鶴[4]指出了不同軌道截面的形狀會對發(fā)射電流產生影響,從而抑制或者加重軌道的燒蝕。
目前國內外對軌道的振動或變形研究,大都基于將軌道視為施加了電磁力或電樞作用的彈性梁結構,重點計算電磁力或電樞作用中的一項,從而忽略了電樞與軌道之間的摩擦力。同時關于如何從結構上減少變形也少有論述。針對上述的不足,建立了身管-軌道-電樞模型,引入結構之間的摩擦力,同時考慮電樞與電流同時對軌道的作用,利用軟件仿真計算,分析兩種不同軌道發(fā)射時的身管反應,找出軌道結構影響身管變形的多種因素。
軌道炮基本原理圖如圖1所示。
圖1 軌道炮原理及坐標系示意圖
軌道通電后,軌道附近產生磁場,電樞在磁場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加速至離開軌道,發(fā)射過程完成。建立如圖1所示坐標系,并以右上角標區(qū)分各構件:電流流入軌道為R+,流出軌道為R-,電樞為A。根據畢奧-薩伐爾定律[5]以及安培力法則,將所有通電區(qū)域分解為無數電流元,再積分各構件受到的電磁力。以單側軌道受到的電磁力為例,電流流入軌道中任一點(XR+,YR+,ZR+),電樞內任一點(XA,YA,ZA)。該側軌道受到電樞的電磁力為:
(1)
其中,μ0為真空磁導率;R為源點到場點的矢徑,即(XR+-XA,YR+-YA,ZR+-ZA);J為體電流密度;電樞電流元體積dτA=dXAdYAdZA。
同理,對側軌道對電流流入軌道的電磁力應為
(2)
在式(1)中,由于軌道的電流都集中在電樞后方,軌道Z坐標值必然小于電樞Z坐標值,故電樞對軌道的作用力始終向內(X方向)。而當電流存在速度趨膚效應以及大電流趨膚效應時,內側軌道會聚集更多的電流,使軌道內側電磁力比外側更強。由于電樞產生的磁場在軌道區(qū)域具有X方向的分量,進而導致軌道受到不止一個方向的電磁力。同理,在式(2)中,兩側軌道X坐標值差恒負,所求軌道電磁力方向為X負方向;軌道間距離更近的點|R|較小,受到的電磁力更大。電磁力均具有圖1示三個方向的分量,其中X方向為主方向;軌道受到的全部電磁力中,存在指向軌道內側的電磁力。
根據問題需要,建立兩種軌道炮的物理模型。圖2(a)所示為方形軌道模型,軌道截面形狀為正方形;圖2(b)所示為圓形軌道,每一側圓環(huán)內側截面積與方形軌道相同。電樞均為C型電樞。軌道外側為絕緣材料,絕緣材料外被封裝身管包裹。兩種軌道選取相同厚度0.1m,相同的樞軌接觸面積0.01m2,相近的軌道橫截面積0.01m2,進行對比實驗。
方形軌道為0.1m*0.1m*1.5m的長方體,單側體積為0.015m3,電流法向橫截面積0.01m2。圓形軌道為部分圓環(huán),內徑為0.056m,外徑為0.112m,單側體積為0.01575m3,電流法向橫截面積約為0.01m2。
方形電樞取體積0.1m*0.1m*0.15m長方體,之后內側剖去約為0.000414m3的體積,得到體積約為0.001086m3的C型電樞。圓形電樞取體積0.0562π *0.15 m3的圓柱體,在內側剖去體積約為0.000487m3的幾何體,得到最終體積約為0.001013m3的C型電樞。電樞放置在尾部距離軌道底部1m處。
封裝身管均采用圓柱形中空身管,絕緣材料圓柱半徑為0.3m,高1.5m,剖去內部軌道與電樞所需空間后,圓形軌道對應絕緣材料體積0.373m3;方形軌道為0.374m3。最外層鋼套外徑為0.33m,內徑0.3m,高1.5m,體積為0.088m3。
仿真計算需要為模型提供材料參數。材料選擇:軌道材料采用某種導電性能良好的銅合金;電樞需采用較軌道更軟的導電金屬,選擇某種較輕質鋁合金;絕緣材料選擇環(huán)氧樹脂,具體參照論文[6],環(huán)氧樹脂具有較高的強度,也有很強的絕緣能力;封裝身管為不銹鋼。計算需要的材料屬性如下表:
根據上一章建立的模型,利用Maxwell3D進行電流-電磁體積力的模擬計算。
邊界條件設置:利用真空圓柱體包裹整個軌道炮模型,真空環(huán)境磁導率為1,電導率0。軌道末端截面與真空圓柱體截面重合。在此時間節(jié)點取電流大小為150kA;電流從軌道一側截面流入,經電樞后由另一端截面流出。電樞速度大小對電流趨膚效應的深度有影響[7-8],電樞設置為靜止對本研究電流分布影響不大。電樞放置于軌道發(fā)射方向1m處。環(huán)境溫度設置為22℃。
①方形軌道體積力分布圖
②圓形軌道體積力分布圖
觀察圖3、5,軌道受到的電磁力基本上集中在電樞后段,電樞前段軌道無電流,電磁力迅速降為0;軌道在電樞翼端尾部的附近電磁力最大,說明電流在這個區(qū)域匯集。根據第一節(jié)的結論,不論哪一種軌道,其內側受體積力總大于外側。從圖中色度變化分析,方形軌道從內到外的電磁力降幅更明顯,從1.22*107降至3.48*106N/m3;而圓形軌道幅度較小,從1.06*107到5.3*106N/m3;此外,對比圖4、圖6電磁力矢量圖,圓形軌道在小部分區(qū)域電磁力升至最高點,整體電磁力峰值高,達到2.38*107N/m3,但最高點附近電磁力快速下降,其它區(qū)域電磁力分布較為平均,基本包括7.9*106到5.3*106N/m3范圍內;方形軌道主要工作區(qū)域范圍內電磁力變化范圍較大,其數值在1.2*107到8.6*106N/m3,這部分數值整體大于前者,但整根軌道峰值僅到1.56*107N/m3,低于前者。
圖3 方形軌道體積力分布情況圖
圖4 方形軌道體積力截面圖
圖5 圓形軌道體積力分布情況圖
圖6 圓形軌道體積力截面圖
將圖7、圖8對比,無論哪一種電樞,電流體積力都集中在兩翼端前部連接處,這里的電流集中,電磁力較其它區(qū)域更大;方形電樞在這個區(qū)域電磁體積力在6.8*107到3.9*107N/m3范圍內,少量區(qū)域電磁力水平逐漸升高至8.8*107N/m3;圓形電樞電流在集中處體積力在5.1*107到2.9*107N/m3范圍內,同樣也在部分區(qū)域電磁力升至6.6*107N/m3。電樞翼端方面,兩種電樞電磁力在翼端尾部均逐漸減小,方形電樞電磁力逐漸減小到106N/m3便不再下降;而圓形電樞逐漸減小到0,通過輸出全部大約46000個節(jié)點電磁力數據,發(fā)現其中約3%(1400個)電磁力為0,其余部分最低降至8*104N/m3??傮w來看,方形電樞受到的總體積力合力在Z方向(發(fā)射方向)的值約為4542N,圓形電樞Z方向上的總合力約為4395N,圓形電樞推力略低3%。
圖7 方形軌道電樞體積力分布圖
圖8 圓形軌道電樞體積力分布圖
根據上一章得到的電磁體積力模型,建立結構-電磁耦合分析。
計算結構變形,首先設置材料屬性。根據(表1)為各個構件設置材料屬性。第二步設置接觸類型,由于在靜態(tài)模塊下進行耦合,結構之間不能發(fā)生相對運動,同時結構之間也應存在摩擦力;設置摩擦類型為Rough,結構之間不發(fā)生相對滑動,結構間摩擦力可達到無限大。第三步按照1g/A的比例為電樞設置一定量的過盈接觸,過盈量大小為2.4*10-7m,產生1500N的接觸壓力。第四步,為軌道與電樞導入電磁力,電樞位置與上一節(jié)相同。最后設置邊界條件,將封裝身管外層曲面設置為固定約束,即不發(fā)生變形,不產生位移;溫度設在為22℃。分析算法選擇Large Deflection大變形仿真,該算法包含非線性情況的仿真計算,對比線性算法可使結果更加精確。
表1 材料參數表
實際情況中,軌道變形具有三個方向的分量,其中影響樞軌接觸的是X方向上的軌道形變;所示圖中陰影部分為受外力變形前的狀態(tài),結構變形產生的偏移在圖中表現有一定比例放大(放大2.5*104倍)。
圖9 方形軌道變形云圖
圖10 圓形軌道變形云圖
初步對比兩種不同軌道的形變量,方形軌道最大值出現在電樞翼端附件,圓形軌道出現在軌道末端,圓形軌道最大值出現點并非軌道主要工作區(qū)域,但無論哪種軌道,其內側形變量均大于外側;在X方向上,軌道形變量最大值都在1.5*10-6m左右,兩種軌道并無太大差別;從電樞翼端附近軌道來看,圓形軌道顏色更淺,推測形變量更小。
軌道沿發(fā)射方向,內側軌道形變量平均值變化如圖11。
圖11 軌道內側變形量
折線圖表明,在電樞與軌道接觸點以及軌道主要受電磁力影響的地方,圓形軌道的變形均低于方形軌道;在1.3m之后,圓形軌道產生了反向彎曲,而方形軌道則無限趨近原軌道位置。另外,不論是哪一種軌道,軌道擴張量最大的點都是出現在電樞后接近電樞的區(qū)域??傮w上看,圓形軌道變化更加平穩(wěn)。軌道主要的工作段在電樞附近以及軌道后方電流經過的地方。忽略圓形軌道前方收緊區(qū)域,取電樞位置(1m)處加上電樞長度(0.15m)處軌道的形變量,計算該區(qū)域形變量平均值,其中圓形軌道均值為9.90*10-7m,方形軌道為1.28*10-6m;圓形軌道形變量較方形軌道大約減少了23%。
上一節(jié)指出,圓形軌道末端產生收緊現象,而方形軌道則是趨近于原始軌道位置。為了探究原因,觀測軌道在各個方向受到的應力的情況,發(fā)現在Z方向的正應力上,兩種軌道產生了不同的應力表現,具體應力云圖如圖12。
圖12 不同軌道應力對比圖
所有云圖經過處理,其中紅色區(qū)域表示受到的正應力方向沿Z正方向,藍色反之??梢悦黠@看出,兩種軌道受到的Z向正應力情況完全不同,在電樞前段,方形軌道內側應力方向為正、外側為負,而圓形軌道則完全相反;這就在兩種軌道前端產生完全相反的力矩,其中方形軌道力矩向外且有其它結構阻止軌道向外擴張,圓形軌道力矩向內,軌道內部無阻擋;而在電樞后段,由于有電磁力的作用,軌道變形主要由電磁力控制。綜上,由于軌道末端應力產生向內彎矩,使得圓形軌道末端向內收緊。
1)圓形軌道在抗變形方面,效果優(yōu)于方形軌道,相同發(fā)射條件下,截面形變量減少了23%。圓形軌道內側受到的電磁力分布更加均勻、并處于較低范圍,是軌道變形較為平緩的主要原因;方形軌道內側軌道受電磁力均值較高,但峰值更低。
2)電樞推力上兩種軌道無太大差別,說明發(fā)射效率方面,圓形軌道與電樞的組合不弱于方形軌道與電樞的組合。由于總體推力無差別,且方形電樞在對應區(qū)域電磁體積力高于圓形電樞(例如翼端、轉角處),這說明方形電樞內部體積力下降更快,圓形電樞內部體積力更加均勻。另一方面,由于方形電樞內部小部分區(qū)域受到的電磁力遠大于其它區(qū)域,施加更大電流則會放大這一缺陷,容易導致電樞局部變形過大而失效。從這一點看,圓形電樞應更適合大電流發(fā)射,在大電流發(fā)射情況下,電樞可以做到更小更輕,以減少寄生質量。
3)關于圓形軌道前段向內收緊的情況,由于設置模型時軌道只受到支持力與摩擦力;實際情況中,軌道由于變形也會壓迫其它兩個方向的包裹材料,進而有一個X方向的摩擦力抵抗向內的收緊。
總結:圓形軌道在主要接觸方向上的變形小于方形軌道,可以提高軌道與電樞接觸的穩(wěn)定性,使得樞軌間緊密接觸以減少放電燒蝕,提高軌道壽命。同時,電樞方面,圓形電樞對比方形電樞可以在不減少推力的情況下,使得電磁力分布更均勻,從此方面考慮圓形軌道更適合大電流發(fā)射。綜上,圓形軌道結構可以減少由軌道的變形而失效的情況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