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
隨著中國社會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我國博物館事業(yè)在近年來得以快速發(fā)展,博物館年接待觀眾量逐年增多,所承擔的社會教育功能愈見明顯。革命類紀念館是中國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發(fā)揮黨性教育職能方面,集教育和文化于一身,是新時期開展黨性教育宣傳工作的重要基地。但由于全國革命類紀念館數量眾多,分布較廣,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造成革命類紀念館在開展黨性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性,引發(fā)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進而促進革命類紀念館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方面更多的思考,特別是革命類紀念館在挖掘、研究重要革命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方面,及革命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建的革命精神,以作為新時期開展黨性教育的主題思想。傳播革命文化,弘揚革命傳統(tǒng),有機地融入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黨性教育的全過程中,旨在實現黨性教育工作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深刻性的規(guī)劃目標。
縱觀國內外文獻對紀念館概念的表述,紀念館的概念主要從其特點、建立的目的與作用、及任務等職能進行劃分,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為:紀念館是紀念重要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的專業(yè)博物館。它們一般以特定的紀念性遺址、遺跡的原貌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有別于其他博物館,而成為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博物館類型。2009年曹靜著《論革命類紀念館教育功能的實現》一文中概述為:紀念館是博物館的一種主要類型,是杰出歷史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遺址、遺物和紀念建筑的保護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而革命類紀念館就是紀念館的其中一個分類,主要為紀念和收藏與中國革命歷史相關的人和事件而設立,并對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研究。
從我國的紀念館的分類來看,從紀念館的主要陳列、收藏的相關藏品、資料和實物進行區(qū)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人物類紀念館和事件類紀念館。根據事件的不同,事件類紀念館又可以細分為一般歷史類紀念館和革命類紀念館,革命類紀念館就是建立在中國歷史上重大的革命事件基礎上,通過紀念館內的資料和實物,還原事件發(fā)生的原貌,最大限度地向觀眾重現革命歷史事件。革命類紀念館與一般歷史紀念館相比,其特點主要在于革命類紀念館是反映中國革命的重大事件,具有較為鮮明的革命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有著更具政治色彩的教育意義,是紀念館發(fā)揮黨性教育職能的重點平臺。例如,位于湖北省的紅安革命歷史紀念館,其中有紅安烈士陵園、鄂豫皖蘇區(qū)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從歷史中的真實事件到個人,向觀眾重現了當年黃麻起義中革命烈士奮勇抗爭、不怕犧牲的歷史事跡,展現紅軍在革命事業(yè)中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精神,繼而讓參觀的人們都能如置身其中般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發(fā)。
紀念館的功能主要是對藏物進行收藏、陳列、研究和展示,而在我國紀念館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更有學者提出,收藏和研究是紀念館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教育則是紀念館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而對于革命類紀念館而言,對歷史革命事件的相關資料的收藏和研究,這是革命類紀念館設立的根本和基礎,但除了對歷史進行研究以外,革命類紀念館的教育職能就是決定其是否能在社會中真正發(fā)揮影響作用,使革命事件和人物在國家歷史教育中形成深刻的典型榜樣作用的關鍵。在筆者看來,革命類紀念館的黨性教育職能表現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革命類紀念館是黨性教育基地。革命類紀念館從其設立的目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決定了革命類紀念館是黨性教育開展的較為理想的教育學習基地。從當前我國各地黨性教育學習的開展情況來看,不少地方機關、事業(yè)單位或企業(yè)在豐富黨性教育學習形式時,多選擇組織黨員干部到革命類紀念館進行黨性教育的深化學習。因此,革命類紀念館在黨性教育職能的發(fā)揮過程中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能否真正發(fā)揮黨性教育職能,在于革命類紀念館在這過程中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摸索。
第二,革命類紀念館為豐富黨性教育提供資料和實物。當前,全黨不斷摸索黨性教育的學習模式,總的來說,理論學習是黨性教育開展的基礎,而革命類紀念館的參觀學習就是黨性教育在理論學習上的豐富和延伸。因為,黨員干部在理論學習中,對于黨的革命歷史的認知往往是從一般歷史的發(fā)展中進行學習,存在片面化和簡單化,同時,黨性教育的學習讀本更是難以生動詳實地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而革命類紀念館擁有對某一革命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相對詳細和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實物,讓接受黨性教育的黨員干部能在紀念館里,通過深入學習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對革命的艱苦、困難和犧牲有更直觀和深入的認識,加深黨性教育的深刻性。
第三,革命類紀念館為黨性教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黨性教育的本質是愛國主義教育,除了對革命歷史的基礎認識以外,培養(yǎng)黨員干部對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產生發(fā)自內心的共鳴和認同,對于黨性教育的深入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革命類紀念館在發(fā)揮黨性教育職能中,其他黨性教育模式無法媲美的一點就是革命類紀念館憑借其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實物,其具備了較強的歷史還原能力,能在紀念館的展示過程中,塑造良好的黨性教育氛圍,使黨員干部在學習過程中更能得到觸動和啟示。
作為以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的相關藏品的收藏和研究為基礎功能的紀念館,除了收藏的資料和實物進行研究以外,如何合理布置藏品的陳列,使藏品能根據一定的思路進行展示,這是影響革命類紀念館黨性教育職能發(fā)揮的其中一個最直觀同時也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從當前大部分的革命類紀念館藏品陳列及展示模式來看,主要以圖片、圖表、文物及藝術品展示為主要的模式,對于不同的展品,其陳列的順序、多少,以及通過展品陳述歷史故事方式都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對于黨性職能的實現效果都有所區(qū)別。例如,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中,以圖片陳述和還原八路軍8年抗戰(zhàn)的革命事跡,整個陳列廳分為6個部分,共計35個展示單元,根據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時期不同將陳列的圖片進行分類,讓觀眾按序閱覽圖片的過程中,也能仿佛跟隨歷史洪流,與八路軍共同走過氣勢磅礴的抗戰(zhàn)革命始末,學習革命歷史中的各個重要事件、會議和戰(zhàn)役,對八路軍的抗戰(zhàn)有更形象、直觀和深入的認識。
但如果藏品的陳列和展示混亂,缺乏明晰的邏輯條理,就會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難以對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有清晰的認識,黨性教育職能的發(fā)揮也會相應受到影響。
革命類紀念館的藏物以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為主,但這些內容如果單純通過資料和實物的靜態(tài)展示,大部分觀眾一來沒有足夠的耐心對所有文字和圖片材料進行閱讀和理解,二來對于事件之間的前因后果以及過程的重點難以把握,這樣的黨性教育活動開展下來,其教育效果和意義都會大打折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不少革命類紀念館中,都會設置一定數量的講解員,在觀眾進行參觀的過程中,講解員通過生動的講解,引導觀眾的參觀思路,同時直接對革命歷史中重要事件進行細致解讀,結合藏物的靜態(tài)展示,動靜結合、雙管齊下,讓觀眾能有更直觀和有層次的認識。如在我們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中,通過整合博物館中的資源,打造“紅巖聯線”的特色展示模式,并組織培訓了一支熟悉紅巖歷史同時又具有較高講解水平的講解員隊伍,以“紅巖聯線”為主線,對紅巖革命歷史中的英雄故事對觀眾娓娓道來,使觀眾能在講解中不斷加深對紅巖革命歷史的認知和共鳴,繼而推動博物館更大地發(fā)揮黨性教育職能的作用。
在新時期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學習的方式和渠道也有了更大的拓寬,革命類紀念館不能僅僅滿足于以往單純的藏物展示和講解模式,而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以新穎的模式對革命歷史進行更生動和全面的還原,繼而推進黨性教育職能作用的發(fā)揮。例如,對于歷史場景,如重大會議的場景重塑,可以借助雕塑或是蠟像藝術,在展廳中進行展示。又或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革命戰(zhàn)爭場景進行重現,或是在展廳中播放相關的歷史紀錄片,讓觀眾能更直觀地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和革命勝利果實的來之不易。
在新形勢下,革命類紀念館黨性教育職能的發(fā)揮不應只局限于以往單一、枯燥的宣傳教育模式,而是要依托革命史、革命戰(zhàn)爭史、軍史、黨史的文物、文獻資料,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紀念品、日記、回憶錄等等史料,借助特定的紀念性遺址、遺跡,通過博物館陳列展覽、展示,報告、劇目等博物館特色的演繹手段,來再現歷史原貌,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景和歷史人物的工作、生活、斗爭的情況。以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故事、事跡來教育廣大黨員干部,通過革命類紀念館言傳身教的宣傳教育,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和黨的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實現革命類紀念館發(fā)揮黨性教育的社會職能,從而促進革命類紀念館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基地的發(fā)展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