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卉 張易文 韋香惠
【內容提要】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國際性學術議題,但外國學者的關注程度相對不高,中國學者論文的影響力相對較弱;中國主流新聞媒體是中外學者共同的、主要的信息來源,但二者論文的研究視角、議題偏好、理論基礎、研究路數均有所不同,秉持的立場和態(tài)度也有較大差別,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不同解釋。中國學者的論文清晰地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淵源、內涵與意義,有助于增進海外學界對這一重要思想的了解,但仍有缺憾。為改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學術界的傳播狀況,我們應該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考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在地實踐,反駁歪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言論,還應與海外學者展開平等的學術對話。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學術界 海外傳播 跨文化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倡議后,我國學者展開熱議。在他們發(fā)表的中文學術論文中,被引頻次最高的幾篇討論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本質、基本內涵和中國特色”①“深層思想根據”②“價值意涵”。③這說明在中國學者心目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只是外交說辭,而是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和重要價值的思想或理論。本文亦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重要思想,并認為應該將其傳播至海外。
英文學術期刊是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場域,在英語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是向海外學界推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途徑。從本文搜集到的樣本來看,中國學者正積極開展這項工作,同時也有一些外國學者參與討論。與其將中外學者分別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者與受眾,不如將他們都視為該理念的解釋者,其論文都被載于國際學術界經常閱讀的英文期刊之上,故都有可能影響國際學術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在中外學者提供的各種解釋的競爭與互動中得以傳播——這意味著應該把兩類論文結合起來考察。
從筆者所掌握的情況來看,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幾乎未被國內學界論及,外國學者的成果也未獲得充分關注。確有一些國內學者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海外傳播,但引述文獻要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缺乏緊密關聯,要么只是政治評論而不是學術文章。而且,他們大都只是通過選取外國學者的觀點來展現海外學術界的反應或海外輿情,未對研究成果做充分的學理分析。④
筆者使用WOS等數據庫尋找樣本,得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密切相關論文75篇(所謂“密切相關”,是指文章在標題、摘要、關鍵詞這三項的任何一項中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且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文不少于兩段)。其中有中國學者論文59篇,外國學者論文16篇。按“谷歌學術”數據計算并盡量排除自引,外國學者論文共被引504次,中國學者論文被引149次。
本文將通過對這些論文的計量分析和學理分析展現國際學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整體狀況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學界的傳播圖景,并將嘗試回答以下問題:(1)中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本認識是什么?(2)他們使用何種理論、概念、視角來建構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并提供了怎樣的解釋?(3)中外學者的互動情況如何?
一、知識計量分析
(一)研究視角
從中國研究者的所屬單位來看,有政治學、哲學背景的研究者數量較多,但也有不少來自經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者,以及少量有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背景的研究者。多學科背景帶來了多種研究視角,中國研究者從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展開討論。
與中國學者相比,外國學者的學科背景較為單一,主要是國際關系學,僅有少數幾位學者具有其他學科背景。與此相適應的是,大部分外國學者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與國際關系、中國外交密切相關的政治性議題,從政治角度切入,以國際關系、外交學視角展開探討。
(二)研究議題
本文選取的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密切相關的論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應是其主要議題,但一篇論文可能有多個議題。這些論文較為關注的議題還有哪些?中國學者論文與外國學者論文的議題有無差別?研究發(fā)現,中外學者論文在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同時大都會論及“一帶一路”。這并不令人意外,推進“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不過,除這兩個共同議題以外,中外學者論文的其他議題差別較大。中國學者關注全球或區(qū)域治理、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關系、環(huán)境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外國學者則關注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的言論以及中國的實力。
(三)文獻引用
筆者對論文的參考文獻進行了人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學者引用最多的是《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刊發(fā)的習近平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表的講話以及與中國外交政策、“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報道。為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理論基礎,中國學者還大量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為論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中國學者多次引用儒家經典。論文對當代學者著述的引用比較分散,被引頻次最高的是美國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Keohane)關于國際合作的著述,其次是中國國際關系學者秦亞青的著述??傊?,中國學者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支撐,并借鑒了當代中外學者的學說。
外國學者引用得最多的也是中國主流媒體刊登的中國國家領導人言論以及講述中國外交政策、“一帶一路”建設的報道。馬克思的經典著作僅被一位俄國學者提及一次,但孔子、孟子的經典著作以及相關當代著作被數位外國學者援引,用以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淵源。5位外國學者引用閻學通的論文《從韜光養(yǎng)晦到奮發(fā)有為》,用于說明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變化。海外學者以英美國際關系學者的著述為主要的理論來源,被引用次數較多的是約翰·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約瑟夫·奈(Joseph Nye)、伊恩·克拉克(Ian Clark)等英美國際關系學者以及政治語言學家保羅·切爾頓(Paul Chilton)等人的著述。
二、研究述評
中國學者發(fā)表的五十余篇英文論文的研究取向與國內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取向大致相同,并重申了國內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論文可分為三類:一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淵源的闡釋。其中一篇文章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馬克思的社會共同體學說以及儒家的大同思想有緊密聯系。⑤二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本內涵的分析。其中一篇是已故學者曾令良對“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做的概念解析。⑥此文觀點清晰、分析透徹,被引次數頗多。三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與作用的多角度論證。例如,有學者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國際法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⑦也有學者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實現全球治理的現代化。⑧
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清晰地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淵源、內涵與意義,有助于增進海外學界對這一重要思想的了解,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但仍有缺憾。例如,研究成果以宏觀抽象的闡釋說明為主,缺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實踐的考察;絕大部分的論文沒有明確的研究方法,或者說采用的是傳統的思辨論證法;有少數學者以程式化語言和宣教口吻寫作,且英文生硬難懂。
外國學者論文呈現出與中國學者論文不一樣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外國學者大都站在本國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對中國倡議抱持的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例如新加坡學者覺得與中國共建命運共同體有助于發(fā)展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但擔心會因此受到政治干涉。⑨加拿大學者則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中國與西方爭奪霸權的舉措,并批評中國的政治制度,還寄希望于美國,希望美國壓制中國。⑩我國媒體、學者已用多種語言和多種渠道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關聯,廣泛查閱相關文獻的外國學者不可能不知,但避之不談。這種有選擇性的無視,歸根結底是由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的偏見導致的。
外國學者的研究也可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或可被稱為戰(zhàn)略研究。此類論文大都以西方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為基礎?,F實主義理論把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權力斗爭視為國際關系的主旋律,將國家開展行動的原因歸結為對權力和利益的追求。受該理論的影響,此類論文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中國的外交戰(zhàn)略,并將中國推行這一戰(zhàn)略的目的認定為攫取利益和爭奪霸權,繼而分析中國的具體目標、采取的措施以及成功的可能性。11這是這些外國學者論文考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常見路數,12甚至可以說,還是諸多外國學者、政治分析專家和海外新聞媒體分析中國外交動向的一貫路數。西方現實主義以及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都明確以個體理性為基本假定”,13即以作為個體的主權國家及其自身利益作為思維起點,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世界上的國家視為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共同體,與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有根本性不同。以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為指導,以本國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海外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大都會得出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主旨不符乃至相悖的結論。
第二類是觀念研究。此類文章大都遵循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認為國際關系不只是由權力、經濟實力等硬實力決定的,還是由觀念(idea)、規(guī)范、文化等非實在的、軟性的力量建構出來的。政治言論蘊涵政治觀念,所以此類文章大都會分析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政治言論。14其中一篇文章分析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言論并指出,出于國內和國際政治的雙重需要,中國開始提出“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和國際治理觀念,試圖通過傳播這些觀念和推出相應措施重塑周邊秩序乃至國際秩序。15
一位英國學者近來指出,不應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實在的外交策略,而應將其視為具有多種政治功能的“口號”。16此類著述與觀念研究著述一樣,把國際政治、中國外交和中國國內政治聯系起來討論,且未拘泥于對權力和利益爭斗的探討,顯得較為“溫和”,但兩者都不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學術界的傳播——無論是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觀念”還是“口號”,其實都將其降格為某種政治工具,降低甚至消解了其理論價值。
第三類是理念研究,即主要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concept)的論文。一文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模糊的理念,于是援引儒家、道家學說以及佛教中“曼荼羅”(Mandala)概念來進行解釋。17還有一文分析了中國學者提出的國際關系共生理論,認為共生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緊密關聯。該文還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強調和而不同,即有不同價值觀和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可以和平共存。18
此類論文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國際關系研究定式思維的影響,但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來自中國的、值得研究的理念或思想,而不只是將其視為戰(zhàn)略、口號,顯現出理解中國、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意愿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價值認同。
此類論文還運用中國學者沒有或較少使用的理論和概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做了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或具有其價值,但我們應該對論文使用的理論、概念保持警惕。各國學者在闡釋一套來自異域的思想時,都會使用自己熟悉的理論和概念,但如果這些理論和概念并不適用于另一個國家,就會帶來錯誤的認識。例如,上文提到的一篇文章以國際關系學“英格蘭學派”代表人物伊恩·克拉克的國際社會合法性理論為出發(fā)點,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看作中國對國際政治“合法性”的追求,19但克拉克的國際社會合法性研究“是以西方的價值、規(guī)則、規(guī)范和制度為基礎展開的”。20若以他的理論為基礎探討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合法性”問題,可能會掉入陷阱,變成探討中國應該如何獲得西方國家構成的、秉持西方價值觀的所謂“國際社會”的認同?,F實情況是,中國并未亦步亦趨地跟隨西方,而是秉持自己的價值觀,按自己規(guī)劃的道路前行。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向西”路徑
任何新思想、新理論從其起點旅行至異國他鄉(xiāng)的路徑都不會是暢通無阻的,但在當前的形勢下,“東學西漸”仍比“西學東漸”更為困難。向海外學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臨多重障礙。在現階段,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海外學者主要是國際關系學者,要跨越這些障礙,應該在國際關系學領域下功夫。筆者認為,若中國學者能拋棄以“國際無政府狀態(tài)”為預設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出發(fā)點,以“共同體”為基本概念,建構一套系統、全面、有解釋力的國際關系理論,并用這套理論解釋當代國際關系,為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應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與接納。此外,筆者還希望針對本研究發(fā)現的具體問題,為改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學術傳播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首先,中國學者應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考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在地實踐。前文已述,中國學者的研究方法單一,主要是傳統的思辨論證法。鑒于我們仍處于向海外學界闡釋、介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階段,研究成果以宏觀抽象的闡釋說明為主或情有可原。但接下來應邁步向前,使用多種研究方法,逐步深化和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在地實踐是指在研究對象國進行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誠然,“一帶一路”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在地實踐,而且與之相關的中文和外文研究成果數量可觀,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活動多種多樣,除“一帶一路”推動下的經濟、貿易和基建,還有文化、生態(tài)、環(huán)保等諸多領域的實踐,這些實踐鮮被論及。
對在地實踐的考察不能只是列舉中國在當地做了什么,還應與該國的社會狀況、社會情境相聯系。建立這種聯系不僅有助于展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該國發(fā)展的實際意義,還可能引起當地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關注,增加將該理念轉化為當地學術研究的理論資源的可能性。外國學者對本國社會狀況和社會現象的了解更為全面,聯合他們開展在地實踐研究不無裨益。在本文搜集到的論文之中,有一篇系中國學者與土耳其學者合作完成,考察的是土耳其各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認知狀況,雖在嚴格意義上不屬于在地實踐研究,但因有本地學者的參與,研究緊貼現實且深入實際。21
其次,中國學者應反駁歪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言論。本文考察的多篇外國學者論文都用“朝貢體系”來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得出中國希望恢復古代統治秩序的荒謬結論。此外,還有一些海外國際關系學者于近幾年發(fā)表多篇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的文章,并“借古論今”,將“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朝貢體系”聯系起來討論。但在本文收集到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中,僅有一篇對這種言論進行了有力反駁。22中國學者應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向外界闡明,“朝貢體系”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曲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堅持國家主權以及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原則基礎上,主張國際社會共同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23中國學者還應準確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避免使用與當代中國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相悖的老舊政治觀念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最后,中國學者應與海外學者展開平等的學術對話。平等交流是跨文化傳播的基礎。在向海外學術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時應盡量避免說教與自我表揚,遵循文化平等原則,秉持與另一個平等主體溝通的心態(tài),通過深入、客觀的學術論證實現自我表達。此外,本研究發(fā)現,中外學者都沒有就對方的研究做充分回應。我們無法也不應強迫外國學者與我們對話,但可以積極主動地與他們對話。與他們對話不僅是展現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反駁他們的錯誤觀點,還要對他們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和積極觀點做出回應。近來,一些美國政客將學術交流政治化,并意圖關閉中美學術交流的大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與海外學者共建學術交流共同體,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向西”傳播路徑更為順暢。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冷戰(zhàn)后全球主流媒體意識形態(tài)演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國際輿論對策研究”(18ZDA320)階段性成果。
鄭一卉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易文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韋香惠系上海報業(yè)集團界面新聞記者
「注釋」
①李愛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本質、基本內涵與中國特色》,《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2期,第96頁。
②賀來:《馬克思哲學的“類”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研究》2016年第2期,第3頁。
③邵發(fā)軍:《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社會主義研究》2017年第4期,第1頁。
④高望來:《美國學術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知及中國應對之策》,《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8期,第1-10頁;宋婧琳,張華波:《國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綜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5期,第198-208頁;殷文貴:《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第17-27頁。
⑤Suolang, Z. & Yao, W.“,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Confucian Thoughts of ‘Grand Union b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Vol.14, No.6, 2018, pp.32-38.
⑥Zeng, L, “Conceptual Analysis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Road towards a Regional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5, No.3, 2016, pp.517-541.
⑦Zhang, H,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oundation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40, No.1, 2019, p.186.
⑧Qian, J,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 Beings in the Vision of Moderniz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Chinas Expression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Vol.17, No.4, 2018, p.402.
⑨Hoang, T.H, “Understanding Chinas Proposal for an ASEAN-Chin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and ASEANs Ambivalent Respons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41, No.32, 2019, pp.223-248.
⑩Smith, S. 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and the changing Asian 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73, No.3, 2018, pp.449-463.
11Zhang, J,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Towards ‘Peaceful Rise 2.0?”,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Vol.27, No.1, 2015, pp.13-17;Arase, D, “Chinas Two Silk Roads Initiative: What it Means for Sou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15, pp.32-35; Cha, C, “Chinas Westward March: Strategic Views of One Belt, One Road”, 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15, No.3, 2017, p.492; Zhang, H,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Foundation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40, No.1, 2019, p.186; Hoang, T.H, “Understanding Chinas Proposal for an ASEAN-Chin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and ASEANs Ambivalent Respons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41, No.2, 2019, pp.223-248.
12高望來:《美國學術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知及中國應對之策》,《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8期,第1-10頁。
13秦亞青:《全球國際關系學與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國際觀察》2020年第2期,第36頁。
14Gallelli, B. & Heinrich, P,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the Political Speeches of Xi Jinping.” In Chinas new Silk Road:An Emerging World Order, London: Routledge, 2018, pp.21-36;Callahan, W. A, “Chinas ‘Asia Dream: The Belt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New Regional Order”, 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5, No.3, 2016, pp.223-227.
15Callahan, W. A, “Chinas ‘Asia Dream: The Belt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New Regional Order”, 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5, No.3, 2016, pp.223-227.
16Zeng J, “Slogan Politics. Critical Studies of the Asia-Pacific”, Singapore:Palgrave Macmillan, 2020, pp.111-127.
17Rosita, D, “Silk Road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ultural Dimension”, Asia & the Pacifci Policy Studies, Vol.4 No.2, 2017, p.225.
18Smith, S. 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and the changing Asian 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73, No.3, 2018, pp.453-459.
19Smith, S. 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and the changing Asian 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73, No.3, 2018, pp.449-451.
20輝明:《國際關系中的政治合法性——評伊恩·克拉克的〈國際社會中的合法性〉》,《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5年第3期,第138頁。
21Ak?ay, N. & Tang, Q., “Turkeys Perceptions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2013–2017): Media and Think-Tanks Discourse Analysi”, China Report, Vol.56, No.2, 2020, pp.221–241.
22Zhang, Y, “China and Its Neighborhood: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and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92, No.4, 2016, p.842.
23諶園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國際道義優(yōu)勢》,《光明日報》2018年6月1日,第2版。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