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芳芳 楊丹
摘要:隨著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進程的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渠道得以拓寬,公眾以及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體制以及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民辦高等教育的地位由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補充發(fā)展為了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也使得教育國際化成為民辦高校教育的大勢所需。本文在分析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趨勢和內容的基礎上,提出通過國際化解決民辦高校發(fā)展的困境,探索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實施的途徑,以期為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途徑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理論界普遍關注的主題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全球性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與國際互動交流的日益頻繁,高校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項目具有了現實客觀的發(fā)展條件,并成為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與潮流。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等走向國際化也是必然趨勢。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民辦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各國,博取眾長,結合各國實際與產業(yè)特色,與其開展相互交流與合作并融合到社會服務與教學科研之中,努力推進本國民辦高校教育現代化。
一、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經濟活動交織聯系的更加緊密,這就對具備國際化視野與思維的人才提出了挑戰(zhàn),教育國際化成為必然趨勢。順應時代潮流,我國大力倡導和支持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先后發(fā)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教育國際化被提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為民辦高校的國際化以及跨越式發(fā)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
(一)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資金、物質、人力等世界資源市場的形成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分工。為了有效地與國外同行交流、共事,建立起經濟關系,共同完成項目,自然要求人們了解各國的社會現實、經濟現狀、歷史背景及文化特點。因此為了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拓寬就業(yè)渠道,就需要大力發(fā)展與現代服務業(yè)和高新制造業(yè)相適應的民辦高等教育,培養(yǎng)適應國內外就業(yè)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二)技術標準國際化的需要
技術標準作為國際貿易游戲規(guī)則的一部分,在維護公平競爭、保證產品質量、加速商品流通、提高市場信任度、推動全球市場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標準為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民辦高校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實用人才,就必須了解國際標準,并把標準融入到教學實訓中。
(三)適應 WTO 協定的需要
按照 WTO《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和市場準入的要求,要融入國際合作與競爭,就必須有一批能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活動的技術、管理、服務人才。他們要熟知國際化的產品服務標準、國際化的操作流程、國際化的貿易準則,以及掌握一定的外語溝通能力及國際禮儀。這些都對現代民辦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國際化要求。
(四)信息網絡化的需要
互聯網的發(fā)展及普及已經可以把信息資訊帶到全球每個角落。隨著IT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沒有實質校址、沒有階層限制、沒有上課時間及地點限制的虛擬校園和網絡大學已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信息化的時代特征客觀上要求民辦高等教育也應實現國際化,把我們的教育成果奉獻于全世界;同時,我們也能共享他人的教育成果,促進我們經濟文化的長足發(fā)展。
(五)生源全球化競爭的需求
據教育部的統(tǒng)計數據,截止2021 年4月份,我國留學人數達到了 60.84萬。全球教育市場的開放、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接受國外教育的渴望、交通通信工具的發(fā)達等因素都促使留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通過開展國際合作,使學生在國內接受國際化的民辦高等教育,獲取合作兩國都認可的學位及資格證書;招收留學生,讓國外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等,都是目前民辦高校進行國際化拓展可嘗試的渠道。
二、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內容
(一)國外大學預科班
國外大學預科屬大學前的預備教育,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外的學習方式,要求高中畢業(yè)生讀1年左右的預科。國外大學一般都有預科課程或指定學院教授預科課程,留學生完成1年預科后,根據成績決定能否升入原先選擇的院校,也可根據成績轉入其它更好的大學。國外大學預科班是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是連接民辦高校與海外大學的重要項目。
(二)交換生項目
交換生項目是現代大學中比較常見的學生交流活動,高校與海外的兄弟學校之間進行交換生活動,兩校的學生在不同的院校中體驗學習和交流,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
(三)中外合作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是按照國家教育部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自身的專業(yè)特色與國外院?;蚪逃龣C構之間進行合作,引進外國的一些先進的學科和專業(yè),促進本校的發(fā)展。
(四)招收海外留學生
海外留學生是民辦高校的重要生源,民辦高校想要吸收國外的優(yōu)秀生源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也是民辦高校發(fā)展的重要瓶頸,所以民辦高校要對自身的課程、專業(yè)和辦學質量等進行改進提高,努力提高對留學生的吸引力。
三、通過國際化解決民辦高校發(fā)展的困境
民辦高校在當前發(fā)展形勢下,遭遇辦學特色不鮮明、資金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效果不突出、社會認同度低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國際化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讓民辦高校走出困境。
(一)增強辦學特色
大多數民辦高校辦學都在倡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要在工學交替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融教學做于一體的教學模式上深化改革。但部分學校辦學理念陳舊,只注重眼前的經濟效益,而忽視長遠的社會效益,設置專業(yè)一哄而上;課程安排千篇一律;教學模式單一枯燥;缺乏長期規(guī)劃和遠景目標。學校專業(yè)無特色,教學無特點,學生無特長,辦學方式的雷同導致一些民辦高校缺乏競爭力,在生源萎縮的大環(huán)境下發(fā)展舉步維艱。通過國際化開設新的前沿專業(yè),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及教學設備,可以增強辦學特色,提高對潛在生源的吸引力。
(二)增加資金投入
民辦高等教育由除政府之外的社會團體、企業(yè)及個人等承辦,籌辦資金的大部分也由其自身解決,民辦高等教育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它是高成本投入的教育。因為生源的限制,學生要學會一技之長就必須有較好的師資力量及較全較的實訓設備。民辦高校主要是“以學養(yǎng)學”為主,而最近幾年出現的招生寒流讓很多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已經捉襟見肘。通過國際化招收國際交流生及長期留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學費收入,而且能爭取到國外學校及企業(yè)的合作資金,為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廣開渠道。
(三)提高辦學條件
由于沒有像公辦高校那樣雄厚的政府資金支持支撐,因此一些民辦高校存在教師辦公條件差、教室宿舍陳舊、教學實訓設備不全、師資缺乏等狀況,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一方面,國際化合作可以給學生提供到國外學校及企業(yè)學習及實踐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另一方面,參照國際化的辦學標準也可以督促民辦高校提高自身辦學條件。
(四)培養(yǎng)師資隊伍
民辦高校專職教師多以離退休教師及剛畢業(yè)的青年教師為主,形成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 狀結構,業(yè)務知識、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時,缺乏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機制和管理手段,教師流動性過大。即使新來的教師可以補充教師隊伍,但新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經驗以及和學生相處的融洽程度上都有所欠缺,給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增加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國際化進行教師交流,不僅能提高教師的知識層次及教學水平,還可以提升他們的歸屬感,保證他們的穩(wěn)定性。
(五)提升教學效果
在一些專業(yè)領域,民辦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仍然沿襲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特點得不到顯現,理論課照本宣科,實踐課走馬觀花,學生大量的時間花在書本上,學習興趣得不到調動,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實踐技能得不到鍛煉。一些學校至今還未有效地開展校企合作來提高教學效果,也未通過工學交替、前校后廠、“訂單班”等形式來豐富教學實踐模式。由于實操能力不強,一些民辦高校畢業(yè)生面臨“一畢業(yè)就失業(yè)”的局面。國際化合作可以借鑒國際領先的教學模式,并用更高的標準培養(yǎng)職業(yè)人才,提高教學效果。
(六)提高社會認同度
為適應現代企業(yè)的發(fā)展,人們追求管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識在逐步強化,加上社會上的一些成見,使得民辦高校畢業(yè)的人才普遍認同度較低。一些民辦高校畢業(yè)生的待遇偏低、工作條件差直接影響學校的生源數量和質量及畢業(yè)生的擇業(yè)和職業(yè)。當人們對民辦高等教育缺乏興趣的時候,民辦高等教育必遭冷落。通過國際化合作培養(yǎng)具有一定外語水平,掌握行業(yè)知識,具有實踐技能的國際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家的認知,提高社會認同度。
四、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實施的途徑
(一)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國際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為了實現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必須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并引入國際化的教學內容。首先可以圍繞國際辦學需求,增強專業(yè)設置的超前性與靈活性,使得專業(yè)設置更加適應國際社會市場的需要。其次,民辦高??梢詮慕虒W內容方面拓寬國際視野,介紹國外的地理、歷史、經濟、文化以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等方面的知識,開設更多關于國際教育的課程。再次,重視課程理念的引導作用,與國內外先進的課程理念相互借鑒,調整原有的課程內容,融入時代型新內容,并結合專業(yè)特色,加強實際操作技能的教學。最后,要加強教師外語水平,在一些課程中適當加強雙語教學的研究與實驗,滿足學生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提升走向世界的語言交流能力。
(二)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國際化
民辦高校要積極拓展渠道,與國外相關企業(yè)及高校建立聯系及合作關系,聯合培養(yǎng)技術人才,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的管理體制和經驗,在校內建立適應市場競爭、充分發(fā)揮人才優(yōu)勢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管理和運行機制。還可以通過與國外企業(yè)或國內三資企業(yè)的合作,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及培訓方法,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并直接輸送到這些企業(yè)。這樣不僅能解決部分學生的就業(yè)問題,同時還能爭取辦學資金及設備的支持。
(三)師資隊伍和學生組成國際化
要辦一流的學校就要有一流的師資。首先是師資來源多元化,聘用外籍教師,并從學科和課程建設的需要出發(fā),安排一些年輕教師,向水平高、經驗足、口碑好的外國專家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方法。其次,學??梢杂杏媱澋剡x派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合作研究,讓他們汲取新知識、新技術、新經驗,回國后學以致用,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師交流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生的交流,民辦高??梢哉惺斩唐诹魧W生、長期留學生及交流生,這樣不僅有利于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增加學雜費收入,還有利于學生之間交流的多元化、國際化,有助于提高民辦高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知名度。
(四)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國際化
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本土特色是以地方經濟特色及學校辦學專長為前提,不為復制,旨在創(chuàng)新,不求趨同,志在超越,把國際化與個性化互聯互補,根據實際情況,為我所用,揚長避短。民辦高等教育可以通過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民辦高等教育地方化與國際化有機結合的發(fā)展之路,培養(yǎng)適應當地經濟建設及社會發(fā)展的具有國際視野的職業(yè)技術人才。只有通過不斷的發(fā)掘創(chuàng)新,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民辦高等教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拓展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的份額,在國內外日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唐權,譚奕. 新時代民辦高校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 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8(05):40-43+89.
[2] 譚奕,胡崢嶸,唐權. 民辦高校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探析——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 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9(05):57-61.
[3] 周李麗. 民辦高校國際化發(fā)展途徑研究[J]. 現代國企研究,2018(04):188.
[4] 楊志霞. 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現狀調查與趨勢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7,4(28):115-117+131.
[5] 王道勛. 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國際化辦學研究[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19(05):26-30.
[6] 曾智飛. 民辦高校通過國際化走出發(fā)展困境的趨勢及途徑——以江西省為例[J]. 中國成人教育,2017(15):103-106.
[7] 陳婷婷.“一帶一路”視域下陜西省應用型民辦高校本科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問題和對策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03):10-11.
作者簡介:
齊芳芳,女,1992年3月生,漢,山西省臨汾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產業(yè)集群,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