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稼 曹文遠
良好的體能是取得籃球比賽勝利的必備條件,長時間的對抗會加快籃球運動員體能的消耗,導致出現(xiàn)傳接球失誤,筆者結(jié)合多年小學籃球訓練實踐,創(chuàng)新了結(jié)合比賽特點的傳接球訓練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敏捷性、觀察意識等,強化學生的體能,從而讓學生在比賽中有充足的體能來應對各種突發(fā)情況。
一、“X”形傳接球
訓練目的:提高學生的快速起動能力及爆發(fā)力。
訓練方法:將4個標志桶擺成邊長4m的正方形,學生2人1組,分別站在1號和2號標志桶處(圖1-1)。
開始訓練時,學生A雙手胸前傳球給學生B,傳完球后學生A側(cè)身跑向3號標志桶并觸碰,之后側(cè)滑步至4號標志桶后接學生B的傳球,接球后快速回傳,按照原路線返回。循環(huán)練習(圖1-2)。
訓練建議:在學生熟練后教師可以提高傳接球的次數(shù),讓學生在每一個標志桶處進行傳接球后再移動。要提醒學生在傳球的過程中邊移動邊觀察,觸碰完標志桶后起動速度要快,傳球過程保證動作的準確性。
二、“米”形傳接球
訓練目的:提高學生傳接球的反應速度及耐力素質(zhì)。
訓練方法:在場地中按要求擺放7個標志桶,1號標志桶到各個標志桶之間的距離是4m(圖2-1)。
學生2人1組,面對面距離6m左右站立,學生A站在1號標志桶處,將球傳給站在對面的學生B后,快速向2號標志桶側(cè)滑步并接學生B的回傳球,接到球后再回傳給學生B,然后跑回至1號標志桶處,以相同方式“打卡”3號標志桶,以此類推,按照標志桶的順序循環(huán)進行傳接球練習(圖2-2)。
訓練建議:訓練中可結(jié)合多種腳步移動,如快速起動、順步、交叉步等。練習過程中,學生B的傳球一定要有提前量,傳球的位置要準確。
三、“三角”形傳接球
訓練目的:發(fā)展學生的敏捷性和耐力素質(zhì)。
訓練方法:將3個標志桶擺成間距約3m的三角形,學生3人1組分別站于標志桶后(圖3-1)。
學生B持球雙手胸前傳球給學生A后,學生B和C側(cè)向交叉步交換位置,學生A接球后傳給交換位置的學生C后,學生A和學生B交換位置,學生C接到球后傳給交換位置的學生A,循環(huán)練習(圖3-2)。
訓練建議:練習時教師要提醒學生保持思路清晰,傳球后也可通過滑步、小碎步、順步等方法進行跑動練習。
四、“T”形傳接球
訓練目的:提高學生的敏捷性以及快速反應能力。
訓練方法:將4個標志桶擺放成“T”形,2、3、4號標志桶間距約3m,1號標志桶位于3、4號標志桶之間。學生A站在1號標志桶處,學生B持球與其面對面站于2號標志桶處(圖4-1)。
開始練習時,學生B隨機向3號或4號標志桶的位置傳球,學生A快速反應并移動至相應標志桶位置接球再回傳,回傳球后回至1號標志桶處,循環(huán)練習(圖4-2)。
訓練建議:教練員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快速起動,可根據(jù)學生的起動速度增加跑動距離。
五、“回”形傳接球
訓練目的:融合跑動與傳接球技術,提高學生的腳步速度以及傳球時的觀察意識。
訓練方法:將1、2、3、4號標志桶圍成邊長約3m的小正方形,將5、6、7、8號標志桶在小正方形外圍圍成邊長約6m的大正方形,形成“回”形(圖5-1)。
學生2人1組,學生B站在“回”形中心位置傳球。學生A從5號標志桶出發(fā)快速繞過1號標志桶后側(cè)身跑至6號標志桶接學生B的傳球并回傳,之后快速繞過2號標志桶并后退跑至7號標志桶接球并回傳,之后快速繞過3號標志桶并側(cè)向交叉步至8號標志桶接球并回傳,傳球后繞過4號標志桶后滑步至5號標志桶接球并回傳,以此循環(huán)練習(圖5-2)。
訓練建議:教師可以在練習中串聯(lián)更多的腳步移動方式,需提醒學生跑動時注意觀察來球,傳球?qū)W生在傳球時應計劃好提前量,盡量避免跑動學生站在原地等球。
六、“Y”形傳接球
訓練目的:提高學生的傳球和跑動速度,增強團隊之間的配合。
訓練方法:將4個標志桶擺成“Y”形,每個標志桶相距4m左右。學生5人1組按要求站位(圖6-1)。
學生A雙手胸前傳球給學生B后,向左側(cè)擺脫并接學生B的傳球,學生A接到球后快速將球傳給學生C并跑到學生B的后面排隊,學生C接球的瞬間傳球給B并跑至學生D的后面排隊,學生B接球后傳球給跑動中的學生D后跑至學生C的位置,跑動中的學生D接球后傳球給學生A1并跑至A的位置,循環(huán)練習(圖6-2)。
訓練建議:練習時強調(diào)跑動中傳接球的質(zhì)量以及跑動路線的正確性;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個“Y”形組合的傳接球,增加跑動的距離,強化學生的耐力、靈敏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