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濱海藍碳及其人為活動影響*

2021-11-05 02:54陳鷺真潘良浩邱廣龍
廣西科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群系鹽沼海草

陳鷺真,潘良浩,邱廣龍

(1.廈門大學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學院,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福建廈門 361102;2.廣西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廣西紅樹林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廣西北海 536000;3.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438)

0 引言

2020年9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2018年,《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提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即在規(guī)定時期內人為二氧化碳(CO2)移除在全球范圍抵消人為CO2排放時,可實現(xiàn)CO2凈零排放,等同于“CO2凈零排放”(Net zero CO2emissions)[1]。碳中和戰(zhàn)略不僅是全球氣候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需求,也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內在需求。增匯,即增加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匯功能,是實現(xiàn)碳中和的兩條根本路徑之一。工業(yè)革命的兩百多年來,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燒,溫室氣體大量排放,使大氣CO2濃度由工業(yè)革命前的280 μmol·mol-1(百萬分之一)上升到目前的將近420 μmol·mol-1[2],并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濱海濕地(Coastal Wetlands)是地球上高效的碳匯,可以吸收和捕獲大氣中的CO2并在沉積物中長時間埋藏,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往的研究陸續(xù)對我國濱海濕地的碳儲量進行了估算,其碳匯和空間分布格局的研究也在不斷更新。本文將對近年來我國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儲量、碳匯能力及其空間格局進行綜述,擬揭示濱海藍碳儲量和碳匯能力面臨的環(huán)境變化,探討我國濱海藍碳對減緩氣候變暖的貢獻。

1 藍碳定義和應用

2009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UNESCO)聯(lián)合發(fā)布《藍碳:健康海洋的固碳作用——快速反應評估報告》,提出“藍碳”(Blue Carbon)的定義,即由海洋生物捕獲的碳[3],其特指那些由海洋和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從大氣中捕獲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積物中的碳。在狹義上,藍碳指儲存在紅樹林、潮間帶鹽沼和海草床的土壤、地上活生物質(葉、枝、干)、地下活生物質(根)和非活體生物質(如凋落物和枯死木)中的碳[3,4],這部分碳也被稱為濱海藍碳(Coastal Blue Carbon)。

在全球領域,一般將陸地森林固定的碳稱為“綠碳”,用于評估陸地森林的固碳能力。與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綠碳”一樣,濱海藍碳是在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內被植物活體固定下來的碳。不同于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濱海濕地沉積物中的碳可長時間封存(幾十年到千年尺度),是巨大的碳庫[5]。由于潮汐淹水使濱海濕地的沉積物長期處于厭氧(甚至無氧)狀態(tài),沉積物中好氧性微生物的分解速率遠低于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因此,死亡的地下根系在厭氧環(huán)境中緩慢分解,成為儲存在沉積物中的有機質。這部分碳被稱為內源性碳。其次,海陸交錯帶的潮汐和地表徑流從臨近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的沉積物和有機碎屑,被濱海濕地植被的根系或冠層捕獲并固定下來,成為外源性的碳輸入,從而增加了濱海濕地的有機質埋藏。這兩個過程使濱海濕地比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更高的碳儲量和固碳效率[6]。因此,濱海濕地成為地球上的高密度碳匯之一,其在固定CO2和減緩大氣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功能已得到廣泛認識。雖然濱海濕地僅占地球表面積的0.1%,但是其單位面積固碳能力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6-10倍,其沉積物中埋藏的碳可能占海洋沉積物碳儲量的50%[7],貢獻了全球1%-10%的海洋初級生產力[4]。若濱海濕地遭受破壞,其沉積物將釋放大量CO2到大氣中。

藍碳概念提出的十幾年來,濱海濕地的固碳功能已經得到廣泛認識,并從科學認識、政策制定到管理實踐,極大推動了國際和國家層面的藍碳行動計劃。目前,紅樹林、潮間帶鹽沼和海草床已納入《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的2013年補充版:濕地》[8],并被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采用。紅樹林也成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 認可的、參與清潔發(fā)展機制 (CDM) 碳證貿易的碳匯林[9]。2011年《海洋和海岸帶可持續(xù)發(fā)展藍圖報告》[10]提出了保護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建立全球性藍碳市場的目標;通過保護和恢復濱海濕地來增加碳匯,并用于交易。未來,可通過發(fā)展藍碳基金、探索藍碳信用認證和鼓勵自愿碳市場等措施,使藍碳成為經濟杠桿,有效整合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和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和需求,服務于我國2060 年的碳中和戰(zhàn)略。

2 我國濱海濕地的分布現(xiàn)狀

我國大陸海岸線曲折漫長,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約1.8×104km,經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1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濱海濕地的總面積約為5.796×106hm2,包括淺海水域、淤泥質海灘、潮間帶鹽沼、紅樹林、潮下水生層、珊瑚礁等濕地類型,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0.9%[11]。在狹義的藍碳定義中,藍碳生態(tài)系統(tǒng)包含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等3種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國同時擁有這3種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南方的亞熱帶和熱帶沿海;濱海鹽沼分布在溫帶到亞熱帶海域;海草床分布在溫帶到熱帶海域。3種濱海濕地類型在潮間帶的分布區(qū)和潮汐特征如圖1所示:紅樹林生長于平均海平面以上的潮間帶上[12];海草床主要分布在低潮帶和潮下帶區(qū)域,分布的潮位相對紅樹林和鹽沼更低。在我國,3種濱海濕地在緯度上的分布格局如圖2所示[13-18]。

圖1 我國濱海濕地植被沿潮位的分布(主要參考文獻[12])

審圖號Drawing review NO.:GS(2020)4632

2.1 紅樹林

中國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自治區(qū)(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和浙江)及港澳臺地區(qū),南起海南三亞的榆林港(18°19′N),北至福建福鼎的沙埕港(27°20′N);1957年秋茄被成功引種到浙江樂清(28°25′N)。 福建福鼎是我國紅樹林天然分布的北界,浙江樂清是人工引種的北界。群落類型包括秋茄(Kandeliaobovata)群落、白骨壤(Avicenniamarina)群落、秋茄-白骨壤混生群落、木欖(Bruguieragymnoihiza)群落、海蓮(Bruguierasexangula)群落、紅海欖(Rhizophorastylosa)群落、海桑(Sonneratiacaseolares)群落、正紅樹(Rhizophoraapiculata)群落等[13]。

根據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的最新數(shù)據,我國紅樹林在過去10多年得到快速恢復。趙傳朋和秦承志[15]基于谷歌地球提供的優(yōu)于1 m分辨率的圖像,估算認為2019年我國紅樹林的總面積為21 148-24 801 hm2。

2.2 濱海鹽沼

中國的濱海鹽沼主要分布在沿海的遼寧到廣西各省區(qū)[17,18],總面積為10.2-3 434.0 km2[11]。我國的濱海鹽沼類型最多、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包括灌叢和草叢鹽沼[如檉柳(Tamarixchinensis)群系,堿蓬(Suaedaspp.)群系]、草叢沼澤[如藨草(Scirpusspp.)群系]、禾草沼澤[如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群系、外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群系],以及燈芯草(Juncuseffusus)群系、香蒲(Typhaorientalis)群系等[18]。其中,蘆葦沼澤的分布最廣,僅遼河三角洲的蘆葦沼澤就達6.06×104hm2,且最南可以分布到香港米鋪濕地。堿蓬沼澤是我國北方典型的濱海濕地類型,在遼河三角洲面積達2 000 hm2,被譽為“紅地毯”。海三棱藨草沼澤廣泛分布于江蘇、浙江等地。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已全面入侵我國的紅樹林和濱海鹽沼,形成單一優(yōu)勢群落,其植被面積已擴展到 5.52×104hm2[19]。

2.3 海草床

海草是生長在海洋中的顯花植物。大面積的連片海草被稱為海草床。我國主要有6個海草群系:鰻草(Zosteramarina)群系、海菖蒲(Enhalusacodoides)群系、泰來草(Thalassiahemprichii)群系、卵葉喜鹽草(Halophilaovalis)群系、日本鰻草(Zosterajaponica)群系、貝克喜鹽草(Halophilabeccarii)群系。我國海草面積約1.68×104hm2[16,20-28],其中南海和黃渤海是我國海草的主要分布區(qū)[16]。在溫帶海域,例如河北曹妃甸、山東黃河口、天鵝湖等地,主要的海草群系為鰻草群系和日本鰻草群系[18]。在熱帶海域,例如海南沿岸及附屬島嶼,常見的海草群系為海菖蒲群系、泰來草群系和卵葉喜鹽草群系[16]。在亞熱帶海域,例如廣西、廣東和福建沿岸的潮間帶,常見的海草群系為卵葉喜鹽草群系、貝克喜鹽草群系和日本鰻草群系[16]。由于海草在潮間帶的分布潮位較低、淹水時間長,現(xiàn)代遙感技術對其空間分布的遙感數(shù)據判讀還不清晰,對其分布區(qū)域估算還存在差異。

3 濱海濕地的儲碳和固碳特征

藍碳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高效的碳匯。地球上每年捕獲的碳有55%是由海洋生物捕獲的,而濱海濕地植被的作用顯著[3]。受限于研究手段,以及缺乏地面長期監(jiān)測、實測站點稀疏等原因,現(xiàn)有濱海濕地儲碳和固碳能力評估的誤差很大。近十年來,我國學者整合歷史數(shù)據和部分實測數(shù)據(1-50年不等),初步估算了我國濱海濕地藍碳的碳儲量和碳匯能力[29-33],為藍碳儲量和碳匯估算提供了基礎。

3.1 紅樹林碳儲量和固碳能力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一種高生產力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是熱帶地區(qū)碳儲量最豐富的森林[34]。林鵬教授[13]在《中國紅樹林生態(tài)系》一書中指出了我國紅樹林的“三高”特性,說明紅樹林儲碳和固碳的高效性。

從碳儲量來看,全球尺度紅樹林地上生物量碳密度達6.6-250.8 Mg·C·hm-2(生物量為 16.6-627.0 Mg·hm-2,1 Mg=106g),沉積物碳密度達283 Mg·C·hm-2[35,36]。其生物量固碳具有明顯的緯向特征:東南亞等熱帶區(qū)域生物量高,而亞熱帶區(qū)域生物量相對較低[37];在我國大陸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都表現(xiàn)出類似的特征[38,39]。紅樹林沉積物有別于熱帶和亞熱帶陸地森林,潮間帶的低氧生境減緩了有機質的分解速率,使大量細根或枯枝落葉還未分解就形成泥炭被埋藏下來。因此,紅樹林沉積物是富碳的有機土,其有機質含量可超過20%,有機質的保存率高,礦化速率低[38,40-42]。在一些人為擾動小的地區(qū),沉積物甚至可達3 m 深,有機碳儲量遠高于陸地森林(陸地森林土壤碳累積通常不超過30 cm)。紅樹林總碳的50%-90%存儲于地下的沉積物中[34,43]。據粗略估算,我國大陸地區(qū)紅樹林總碳儲量約為5.5 Tg·C (1 Tg=1012g),其中,僅27%的碳源自植物生物量,而73%的碳存在于表層1 m土壤中[44]。土壤對紅樹林碳儲量的貢獻巨大。

從固碳能力看,紅樹林面積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0.1%,但其固碳量占全球總固碳量的5%[45]。紅樹林的植被和沉積物的固碳量大約是熱帶雨林的3-4倍[3]。在1997年出版的《中國紅樹林生態(tài)系》[13]一書中,基于海南東寨港、廣西英羅灣山口和福建九龍江口等為期6,5和11年的觀測,林鵬教授計算海蓮林、紅海欖林和秋茄林的初級生產力分別為29.5,15.4,23.5 Mg·hm-2·a-1,凋落物量分別為12.6,6.3,9.2 Mg·hm-2·a-1。綜合現(xiàn)有面積數(shù)據,我國紅樹林固碳速率約為0.22 Tg·C·a-1,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埋藏速率為0.28 Tg·C·a-1[44]。

3.2 濱海鹽沼碳儲量和固碳能力

濱海鹽沼在我國的分布最廣,其儲碳和固碳能力在3類濱海濕地植被類型中也最強[32]。在低潮帶和中潮帶鹽沼中,地下儲碳是碳儲量的主要部分,地下儲碳通常占整個濱海鹽沼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庫的65%-95%[46]。在高潮帶鹽沼中,地上生物量占總碳庫的比重更大。

Hu等[47]基于哨兵一號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和知識的自動決策樹分類器,繪制了10 m精度的2019年全國濱海鹽沼分布圖,面積為127 477.27 hm2。根據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認可的全球鹽沼濕地遙感數(shù)據,我國鹽沼濕地的面積為 544 800 hm2[48]。全球鹽沼濕地沉積物的碳埋藏速率平均約為168 g·C·m-2·a-1[31]。初步估算,我國濱海鹽沼的碳匯量為0.21-0.91 Tg·C·a-1。

3.3 海草床碳儲量和固碳能力

海草床分布于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49],具有很高的初級生產力,在碳循環(huán)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50,51]。海草床能減少沉積物的再懸浮,不僅能夠儲存植物體固定的有機碳,還能捕獲和埋藏外源碳[52]。一般而言,海草床沉積物中的碳有50%是外源碳[53]。Fourqurean等[51]通過數(shù)據整合計算出全球海草生物量碳密度為0.61-7.29 Mg·C·hm-2,沉積物碳密度為23.6-372.4 Mg·C·hm-2(均值為194.2 Mg·C·hm-2,中值為139.7 Mg·C·hm-2)。在我國,海草床的碳密度要小得多,沉積物碳密度為(91.0 ± 28.9) Mg·C·hm-2(均值±95%置信區(qū)間,中值為43.6 Mg·C·hm-2)[32]。目前,對海草床碳埋藏速率的研究很有限(表1),在全國尺度開展監(jiān)測十分有必要。

表1 我國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面積和固碳速率

然而,現(xiàn)有研究對我國濱海濕地的植被和沉積物碳儲量和碳匯能力缺乏系統(tǒng)觀測,區(qū)域的數(shù)據間缺乏一致性。未來的研究還需通過建立統(tǒng)一的監(jiān)測體系,獲得準確的全域尺度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評估。

4 人類活動對濱海濕地固碳能力的影響

由于工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長,頻繁的人類活動使得世界上很多國家沿海地區(qū)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54,55]。自1980年至2011年,全球已喪失約35%的紅樹林、29%的海草床和50%的濱海鹽沼[56]。近年來,全球許多地區(qū)的濱海濕地仍在持續(xù)性減少[57]。在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圍海造田、圍塘養(yǎng)殖、毀林修建海岸工程和城市化的過程,造成鹽沼和紅樹林面積銳減;沿海地區(qū)歷次圍填海工程已嚴重擠壓濱海濕地的分布區(qū)[18]。海岸擠迫使現(xiàn)存紅樹林成為狹窄而破碎化的堤前紅樹林[58]。雖然2000年以來大規(guī)模的紅樹林恢復行動補償了喪失的紅樹林面積,然而,生物入侵、養(yǎng)殖污染等人為干擾依然導致紅樹林的嚴重退化[58]。

4.1 城市化和富營養(yǎng)化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口向沿海遷移,海濱城市成為全球經濟發(fā)展最迅速的區(qū)域。城市的發(fā)展促使一些區(qū)域的紅樹林成為“城市森林”或者“郊野公園”,例如深圳福田紅樹林和香港米鋪濕地,均可發(fā)揮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然而,城市化進程引起的富營養(yǎng)化、噪音污染、病蟲害等問題使紅樹林面臨退化。富營養(yǎng)化的水體一方面加速植物的生長固碳,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對濱海濕地的碳匯功能的總體效應極為復雜[38]。富營養(yǎng)化還嚴重影響海草的生存現(xiàn)狀,造成海南文昌大片海草床退化[59]。養(yǎng)殖塘含氮磷有機物的排入,將改變沉積物的碳氮循環(huán)特征,增加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的排放[60]。因此,城市化進程和富營養(yǎng)化對濱海濕地帶來的影響極為顯著,兩者主要是通過改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進而影響碳氮循環(huán),改變?yōu)I海濕地的碳匯功能。

4.2 海堤和養(yǎng)殖塘的物理屏障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圍塘養(yǎng)殖大大侵占了最適宜紅樹林生長的中、高潮位區(qū)域,導致現(xiàn)有紅樹林成為林帶窄小、背靠海堤和養(yǎng)殖塘的堤前紅樹林。海堤限制了紅樹林的陸向演替,成為碳匯林恢復造林和退塘還林的物理屏障;并使得紅樹林生境片段化和退化。從20世紀80年代到2010年,我國鹽沼范圍總體損失59%,填海造陸(填海)是鹽沼損失最主要的驅動因素[61]。海平面上升使得濱海濕地受到海岸擠迫的強度不斷增加。在福建和廣東一帶,水產養(yǎng)殖業(yè)占當?shù)亟洕杖氲谋戎睾艽螅B(yǎng)殖塘成為濱海濕地修復的屏障。海堤和養(yǎng)殖塘等物理屏障通過影響和擠迫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改變其健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進而改變其儲碳和固碳特征。

4.3 生物入侵

原產于大西洋沿岸的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進我國以來,嚴重威脅從遼寧到廣東徐聞的廣大區(qū)域,占據了大量可供紅樹林后代繁育和利用的光灘,甚至產生劇烈種間競爭,改變鄉(xiāng)土鹽沼和紅樹林的演替格局[17,62]?;セ撞莸娜肭謱τ诠鉃┩寥捞紟炖鄯e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其土壤固碳量低于紅樹林[63]?;セ撞萑肭趾2荽策€顯著改變了大型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64]。被認為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工程師”的互花米草還具有生物地貌作用,將改變潮灘的地表高程、潮溝形態(tài)等地貌特征[65]。GIS和數(shù)學模擬證據表明:米草屬植物的入侵,可加速斑塊內部沉積和斑塊外部土壤侵蝕,改變區(qū)域地貌特征[66]。在福建漳江口,互花米草的入侵迅速提升紅樹林區(qū)的高程,并可能加速光灘的陸地化[67]。因此,入侵物種對地貌的影響也將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庫的時空變化,改變原生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源-匯關系。雖然互花米草是我國鹽沼的主要類型,其擴張會增加藍碳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面積,然而互花米草排放的非CO2溫室氣體,如甲烷或N2O的排放速率均高于被入侵的紅樹林區(qū)[68],其緩解氣候變暖的功能還有待斟酌。

5 展望

綜上,我國濱海濕地藍碳的自然增匯潛力很大。雖然濱海濕地藍碳的潛力受限于生態(tài)修復的宜林地面積,但是濱海濕地藍碳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在單位面積的固碳效率上。而且,濱海濕地沉積物儲碳巨大,一旦受到破壞,儲存的碳將被釋放到大氣中。然而,我國濱海濕地的碳匯潛力缺乏系統(tǒng)觀測,觀測手段不足,觀測站位的較少,觀測的系統(tǒng)性不足,更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這些問題都導致現(xiàn)有數(shù)據庫不全面。我國沿海地區(qū)是快速城市化的區(qū)域,這決定了該區(qū)域濱海濕地面臨更多元而復雜的人為干擾,例如來自城市化、富營養(yǎng)化、海岸擠迫和生物入侵的共同影響。以往研究雖提供了濱海濕地萎縮、功能退化、病害甚至死亡的證據;但生態(tài)系統(tǒng)固碳功能及其機制的還需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將人為干擾作為全球變化的主導因素,對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功能的演變開展系統(tǒng)性研究,將有助于預估未來藍碳生態(tài)系統(tǒng)效率。近年來,隨著藍碳不斷參與到碳交易、碳金融等領域,通過經濟杠桿帶動藍碳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和發(fā)展,藍碳碳匯的議題也從科學研究擴展到全球經濟領域。因此,從我國濱海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國家需求,以及碳中和的戰(zhàn)略出發(fā),厘清我國濱海濕地儲碳和碳匯能力,了解其時空演變的規(guī)律,深入探討全球變化對濱海濕地碳匯能力的影響極為重要。

猜你喜歡
群系鹽沼海草
貴州湄潭湄江濕地植物多樣性研究
唐山市濕地植物資源研究
人間仙境
——烏尤尼鹽沼
潛到海底去
天空之鏡
小螃蟹與大海草
南陽市濕地植物資源現(xiàn)狀
歡樂海草舞
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
鹽城海濱濕地不同鹽沼土壤呼吸特征及溫度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