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躍, 陳仁壽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文獻研究所, 南京 210023)
竹茹是臨床的常用中藥材之一,首先記載于《名醫(yī)別錄》稱其為“皮茹”[1],古人又有“竹皮”“竹二青”等稱謂。自古以來竹的品種多樣,以致竹茹的基源植物亦有多種。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中就記載有淡竹茹、苦竹茹、青竹茹之分[2]。日本·村井杶在《藥征續(xù)編》中提出:“凡方內(nèi)稱竹茹者,用淡竹之茹。若無,則諸竹亦可權(quán)用。[3]”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記載:竹茹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tuldoides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Clurevar.Pubescens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Munro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莖稈的干燥中間層[4]?,F(xiàn)在一般認為,竹茹的功能為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其止血的功能已鮮有人知。以下就從歷版《中國藥典》著手,研究目前對竹茹功能的普遍認識,然后從古今文獻中探討竹茹止血的功能,為新版《中國藥典》時竹茹功能的修訂提供一點建議。
《中國藥典》自1953年第一版發(fā)行以來,至今已發(fā)行了10版,2015年版為目前最新版?!吨袊幍洹肪哂兄黧w權(quán)威性、內(nèi)容全面性、效力法定性的特點,成為國家最高藥品質(zhì)量標準[5],其對中藥功能主治的記載直接影響了中醫(yī)藥學者對中藥的認識。除1953年版《中國藥典》中尚未涉及中醫(yī)藥的傳統(tǒng)理論外,其余9版都有竹茹功能主治的記載(見表1)。9個版本對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的功能都有或多或少的記載,然其中唯有1963年版《中國藥典》記載了竹茹具有“涼血”的功能,可用于治療“吐血,衄血,崩漏”,其后8個版本對竹茹功能主治的記載均未提及其具有止血的功能?!吨袊幍洹穼χ袢阒寡δ艿年I如,使中醫(yī)藥學者對竹茹功能的認識不全面,使臨床工作者使用竹茹時較為狹隘,其應(yīng)有的功能得不到全面發(fā)揮。
表1 歷版《中國藥典》對竹茹功能的記載
古人對竹茹止血的功能早有記載,且論述頗為詳細(見表2)?!睹t(yī)別錄》首先記載竹茹可以主治“吐血崩中”[1]?!端幮哉摗诽岢鲋袢恪爸狗勿敉傺囚?,治五痔”[14]。《本草綱目》提出竹茹“吐血衄血”“齒衄”“小便血”“崩中漏下”[15],歷代本草醫(yī)籍對竹茹止血功能的描述不出此類范圍?!吨嗅t(yī)內(nèi)科學》血證篇中論述的出血病證有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16],除便血外,古人認為都可辨證運用竹茹進行治療。另外古人提出竹茹治療“崩中”“漏下”即婦科崩漏,以出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為主要表現(xiàn);“五痔”在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為:“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脈痔,四曰腸痔,五曰血痔”[17],即外科痔瘡,出血亦是其主要癥狀表現(xiàn)??梢姡湃藢χ袢阒寡δ茌^為肯定,其主治范圍幾乎涉及內(nèi)科血證的所有病證,以及部分婦科和外科以出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
表2 歷代本草醫(yī)籍對竹茹功能的記載
現(xiàn)代綜合性本草巨著《中華本草》對竹茹止血的功能亦有記載,認為“竹茹清熱涼血而止血,且有消瘀之效,可治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證屬血熱妄行者”[18]。
古人對竹茹具有止血的功能較為肯定,同時對竹茹止血的機理提出了諸多看法。明·倪朱謨《本草匯言》認為,竹茹“甘寒而降,善除陽明一切火熱”,“吐血、崩中”等疾病屬于“火熱客于陽明所致”者,“用之立安”[28]。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提出竹茹可以“除土郁”[29]。清·閔鉞《本草詳節(jié)》中對“土郁”解釋道“竹茹能解陽明客熱,令土郁之氣舒暢,而諸癥皆瘳也”[30]?!侗静菔鲢^元》中提出:“竹茹去青取黃皮。是稍近于里。故又清胃脘之陽……其療吐血崩中者。血固生化于胃也。[27]”可見,古人認為竹茹主治的出血乃因陽明邪熱內(nèi)盛,即熱邪郁遏于陽明,乃氣分熱盛。陽明熱盛如果不能及時解除,進一步則會損傷血絡(luò),導致“吐血、崩中”等血證。通過竹茹清陽明氣分之熱,則損傷血絡(luò)的原因得以解除而血自止。
明·繆希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認為,竹茹“味甘,微寒……竹茹雖與竹葉同本,然竹茹得土氣多,故味帶甘……甘寒解陽明之熱……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31],提出竹茹不僅可清熱,還具有“涼血”的作用。清·葉天士《本草經(jīng)解》認為,人身之血歸脾所統(tǒng)籌,即“脾統(tǒng)血”,當血分熱盛時可迫血妄行,導致吐血、崩漏等血證,并提出竹茹“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jīng),氣味降多于升,陰也……味甘可以緩火炎……甘寒可以清熱也”[32]?!夺t(yī)宗必讀》中認為竹茹可以“清血熱而吐衄與崩中咸療”[21]。清·黃光齊《本草衍句》中認為竹茹有“涼血除熱”的作用[33]。可見,古人認識到竹茹止血的功能不單單是其清陽明氣分熱盛的作用,還因其可入血分而涼血,對于血熱妄行的出血具有止血作用。
古人善用取類比象對中醫(yī)理論作出闡釋,竹茹止血的機理亦不例外。清·張志聰《本草崇原》中提出:“竹茹,竹之脈絡(luò)也。人身脈絡(luò)不和,則吐逆而為熱矣。脈絡(luò)不和,則或寒或熱矣。充膚熱肉,淡滲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脈絡(luò),則上吐血而下崩中矣。凡此諸病,竹茹皆能治之,乃以竹之脈絡(luò)而通人之脈絡(luò)也。[34]”清·唐宗海《本草問答》中亦認為:“竹茹象筋脈,則清脈絡(luò)之熱以和血。[35]”《本經(jīng)逢原》認為,竹茹“雖寒而滑”,可以舒暢脈絡(luò)以“利竅”,使邪氣由脈絡(luò)、孔竅而透達于外,并不會因為其“性寒”而“郁遏客邪”[23]。竹茹因為本身是竹的脈絡(luò),古人所謂其與人的脈絡(luò)相類而有和血之功,究其實不過是竹茹清氣分之熱的另一種解釋。不過,古人運用此種取類比象的法象藥理學,以解釋藥物的作用機理的例子比比皆是,也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藥物的作用。另外,古人通過取類比象認為竹茹可以“利竅”,則竹茹止血之時可以避免涼遏,即可以“止血不留瘀”。
清末民國時期,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以《素問·厥論篇》中“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36]的記載為依據(jù),提出“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有時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隨之上逆。其上逆之極,可將胃壁之膜排擠破裂,而成嘔血之證;或循陽明之經(jīng)絡(luò)上行,而成衄血之證”,其認為竹茹“善開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氣使之下行……故能治嘔吐、止吐血、衄血(皆降胃之功)”[37]。中醫(yī)學認為,運用止血藥應(yīng)根據(jù)具體病證輔以調(diào)氣之藥,如“下血必升舉,吐衄必降氣”。張錫純所提出的竹茹通過“降胃之功”可以“止吐血、衄血”正是基于此。所謂“降胃之功”,其實是指竹茹具有沉降之藥性,如《本草匯言》提出竹茹可“下氣”[28]。
古人對竹茹止血臨床運用的記載較為豐富,其中歷代本草著作中記載了一些運用竹茹止血的單方。《證類本草》中記載了《千金方》用竹茹治療牙齦出血(即齒衄)的兩種辦法,一種“苦竹茹四兩,以酢漬一宿,含之”,另外一種“刮生竹皮酢漬之,令其人解衣,乃別令一人,含噀其背上三過,并取茗草濃煮汁,適寒溫,含嗽之瘥”[2]。《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以竹茹單味藥治療“月水不斷”(即崩漏)的方法,“青竹茹微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20]??梢?,竹茹單味藥可以治療齒衄、崩漏等血證,且具體運用方法多樣,可以含漱、外擦、散劑煎服等。另外,以醋浸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竹茹止血的功效,為古人所提倡。
竹茹是古人常用的止血藥。清·陳修園在《醫(yī)學實在易》中提出:“吐血、咯血、咳血、鼻衄、齒衄、大便血、血淋、血崩等癥,皆為血不循經(jīng)之病……新刮青竹茹一捻,隨宜佐以寒熱補瀉之品,一服即效”[45]??梢?,陳修園認為竹茹可治療各種血證,對寒熱虛實引起的血證都可隨證配伍治療。其在《金匱方歌括》《金匱要略淺注》中論述黃土湯時,提出黃土湯 “亦主吐衄……絡(luò)熱。加鮮竹茹半斤”[46]“或加鮮竹茹、側(cè)柏葉各四兩”[47]。日·丹波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中柏葉湯方下記載:“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于本方,去柏葉,用竹茹阿膠”[48]。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用“生地黃兩半、碎竹茹六錢”治療其嬸母“足大指隱白穴處,忽然破裂出血”“一劑血止”,其認為生地黃雖能涼血止血,但恐有留瘀隱患,竹茹不僅可以涼血止血還能“宣通消瘀”,兩者配伍“有益而無弊”[37]。另外,清·吳澄《不居集》記載:“世治吐血,用竹茹、地黃汁、童便之類止血”[49]??梢?,古人選用止血藥時,竹茹與生地等藥一樣都是常用止血藥。又因竹茹具有“止血不留瘀”等特性,可用范圍較廣而副作用少,寒熱補瀉等復方中皆可隨證酌情配伍。
建國以來,由于《中國藥典》等權(quán)威著作對竹茹止血功效的忽視,導致相關(guān)報道較少。筆者只找到了運用竹茹止血的相關(guān)報道1篇,林上卿報道其治療血證時,在辨證的基礎(chǔ)上加用竹茹,如治療陽虛咯血、實熱鼻衄、久崩絡(luò)阻、絡(luò)傷便血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其臨證時發(fā)現(xiàn)運用黃土湯治療便血,僅1味竹茹之差,療效即具有較大差異[50]。
綜上,古人對竹茹止血的功能早有記載,對其止血的機理亦提出多種觀點,并記載了其止血功能的臨床應(yīng)用。可見,竹茹確有止血的功能,且臨床運用較為廣泛,涉及內(nèi)科血證的所有病證,以及部分婦科和外科以出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目前《中國藥典》對其止血的功能尚未重視,在修訂新版《中國藥典》時建議將竹茹的功能主治修訂為:清熱化痰,除煩止嘔,涼血止血,安胎。用于痰熱咳嗽,膽火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妊娠惡阻,胎動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