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蕾
疫情還在小范圍反撲,大樓坍塌、賽車手遇險、洪水、暴雨等災難事故一茬接一茬,當天災與人禍共同襲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禍福相連,生命存在——活著便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在如此艱險的時刻,我們能做什么?道德教育能做什么?道德教育與生命存在又有何關聯(lián)?基于此,筆者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道德教育要看見生命存在
道德教育要看見生命存在,這是因為作為美德的主體——人,一直要圍繞生存作斗爭。人類命運發(fā)展過程中始終都在與各種困境搏斗,人類處在洪荒宇宙中僅僅是滄海一粟,獲取生命、贏得存在是每一個個體息息相關、始終關注的話題。道德教育是激發(fā)人性、弘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而道德教育能夠達到實效的前提是所有的德育相關者能看見生命存在,這一生命存在不是某一個單一的個體,是至少三類群體的綜合。
第一,生命存在是每一個道德教育的主體。這是指生命存在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學校在內的所有相關者,他們都是道德教育的主體。看見生命存在,就是看見道德教育相關者自己。他們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之前,首先是獨立的生命存在。在天災人禍面前,作為獨立的生命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宿命”和道德追求,應首先反省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更應自覺攬起責任,反思作為道德教育主體的不足,這不足體現(xiàn)為德育的不作為、德育的“懶政”或是德育的不自覺。
第二,生命存在是每一個道德行為人、個體和生命體。倘若道德教育的主體多限于校內的話,生命存在也應是社會中每一個具有道德行為能力的人。這意味著,要看見每一個道德行為人都應具有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這些生命存在絕不應罔顧社會需求,把德育的“鍋”甩到學校身上,把民眾的呼喚當作攻擊的武器,去敲國家“竹杠”。道德教育要看見生命存在,應是災難來臨時,能夠促動每一個道德行為人伸出援手、追隨道德本能的旨意。
第三,生命存在是每一個道德行為的對象。在災難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可能需要道德援助,愛無差等,德不分人。道德教育要看見每一個生命存在,是指每一個生命存在都有可能成為被施加道德行為的對象,不局限于自己或他人,不局限于時間和地點,更不局限于場景和事件,這樣的生命存在的內在需求和心理呼聲,應該被看見,應該被道德教育重視。
更進一步說,道德教育要看見生命存在,就是看見這三大類群體在道德上的共通性和差異性、可能性與發(fā)展性,更是看見這些生命存在的內在道德需求與外在道德表現(xiàn)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如尼采所說:“在我看到有生命者的地方,我就發(fā)現(xiàn)有追求強力的意志;就是在奴仆的意志之中,我也發(fā)現(xiàn)有要當主人的意志。”[1]人要有這種意志力,而這意志力不是源于別處,正是源自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要看見生命存在,不至于因為生命存在群體的類別而被遮蔽其內在的道德呼聲、道德成長需求。他們是道德教育的施行者、維護者,也是道德教育的利益既得者,道德教育首先要在內部形成互助,才能構建真正的道德循環(huán)鏈。
二、道德教育要超越生命存在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認為:“生命被分為三個時期——已經存在的時期、現(xiàn)在存在的時期和將要存在的時期。在這三個時期中,現(xiàn)在的時間是短暫的,將來是難以預料的,過去是確定的?!盵2]所謂生命存在,就是棲身于這三個時期內的人類生命體。因為時間、空間的有限性,生命存在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正因為時空的有限性,生命存在也具備超凡的潛力和無限性。他們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穿梭與抗爭,需要道德教育超越生命存在的局限性,挖掘生命存在的無限潛能。
道德教育首先要超越生命存在具有的人性。人性讓生命存在具有斗爭的意志,有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意志精神,這面對艱難困苦毫不退縮的奮斗精神、互助精神,自古以來就是生命存在最大的閃光點,而道德就是人性的最大善。理所當然地,每一個生命存在的人性也使得每一個生命體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與弱點,有惰性、利益得失之心,更有應對自身生存危機與壓力時的反復和無常。在災難面前,人性的道德面顯得尤為珍貴,那些能夠克服恐懼、不怕苦難、敢于奉獻的生命存在,就是對人性的超越。所以,道德教育要超越生命存在人性的局限,找到跨越生命存在“生存本能”的跳板,激發(fā)生命存在的人性良善。
道德教育其次要超越生命存在的發(fā)展性。每一個生命存在都具備發(fā)展性,他們的道德認知不是一成不變的,知、情、意、行是能夠隨著教育而不斷進步的,這發(fā)展更依據(jù)于生命存在與其他個體、群體的社會勾連上,每一個生命存在的道德發(fā)展性要求他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產生道德聯(lián)系。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生命存在與單一個體之間的普通道德聯(lián)結,而要培育道德合作的能力,不僅要重點培育群體內部的單點合作,還要對多點、面、時空上的道德協(xié)作的能力進行培育。超越生命存在時空地域、多維度的聯(lián)結與協(xié)作是道德教育需要重點攻克的任務。
道德教育最后要超越生命存在的一般追求,即確保道德存在成為生命存在的終極追求。人的生命存在至少可分為三個遞進的層次:第一層,維持生存的存在;第二層,保持發(fā)展的存在;第三層,實踐道德的存在。有的生命存在終其一生都只在追求前兩個層次,不能達到第三層次,這就需要道德教育能實現(xiàn)對生命存在一般追求的超越。生命存在要把自己的生存價值放在最高層次——實踐道德存在的追求上,即有意義地生存、優(yōu)雅地生存、道德地生存。這是道德教育對生命存在的終極超越。
三、道德教育要賦值生命存在
林語堂說:“生命的不幸在于,我們生于此世,短短數(shù)十年,我們完成的事情都不會持續(xù)長久;而更大的痛苦是我們對此生的無知,于是,生命變成了雙重悲劇?!盵3]道德教育需要打破這種無知,避免悲劇,為生命存在啟蒙,進而完善和豐富生命存在的存在本身,讓委身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的生命存在掙脫囿限,致力于追尋道德的生存。所謂賦值生命存在,就是拓寬生命的長度、充實生命的厚度,讓短暫生命旅程從有限變?yōu)闊o限、從無知變成有知,進而把有知(道德知識)變成有智(道德智慧),把有智變成有能(道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