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聞名
象山亞帆基地
2021年夏天之前,很少人會想到,以“書藏古今”“商幫縱橫”聞名天下的寧波,居然以一鳴驚人的競技體育成績出圈了。
東京奧運會上,寧波運動員7人參賽,奪得5枚金牌,破一項世界紀錄、一項奧運會紀錄,其中“00后”寧波鄞州籍射擊運動員楊倩還射落了寶貴的“首金”,金牌數(shù)(與上海并列)居中國所有城市之首,被媒體稱為東京奧運的“寧波現(xiàn)象”。
在隨后舉行的第14屆全運會上,寧波再次以20金、11銀、11銅的成績,在上海、北京、廣州之后,在全國所有城市中名列第4。寧波奉化籍游泳運動員汪順繼奪得東京奧運會男子200米混合泳金牌后,一人獨取6枚全運會金牌,全運會生涯金牌總數(shù)高達15枚,成為“全運多金王”。
汪順告訴本刊記者,他在國際國內(nèi)賽場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離不開寧波基層體校教練的慧眼識才和基礎訓練,更離不開家鄉(xiāng)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從心態(tài)到身體的全面關注、關愛和保障”。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蓖繇樥f。
7月30日,汪順在東京奧運會游泳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奪冠后慶祝(杜宇/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體育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
事實上,從國內(nèi)外一流城市的發(fā)展經(jīng)驗來看,高度發(fā)展的體育文明是一座卓越文明城市的“標配”。
寧波用了20年時間,從默默無聞走向體育高地,背后是一個精彩的故事?!皩幉w育出成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必然的——我們不是運氣好,而是大局觀、思路寬、肯努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寧波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霓告訴本刊記者。
施飛存曾長期擔任寧波市體育運動學校校長,現(xiàn)任寧波水上運動學校校長,親身參與過楊倩、汪順、石智勇、管晨辰等寧波奧運冠軍的選拔和培養(yǎng)。
他告訴本刊記者,寧波競技體育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關鍵,在于“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初心”:一手打基礎,培養(yǎng)后備人才,一手抓備戰(zhàn),攻堅克難。
為寧波體育打基礎的,是以寧波體校、寧波水上運動學校和寧波市第二少年兒童業(yè)余體育學校(以下簡稱“寧波二少體”)為代表的基層體校。
射落東京奧運會首金的楊倩,在考入清華附中和進入國家隊之前,就曾在寧波體校學習6年。
她的教練之一、寧波體校射擊助理教練項曉曉對本刊記者回憶,楊倩從小膽子大,活潑淘氣,但心理素質(zhì)好,頗具射擊天賦,11歲時被啟蒙教練虞利華一眼相中,選入寧波體校射擊隊。6年后她被清華附中錄取時,射擊成績已經(jīng)相當出眾,40發(fā)子彈能打出399環(huán),且電腦測試顯示操作穩(wěn)定性、擊發(fā)狀態(tài)等各環(huán)節(jié)均非常出色,擁有極佳的潛力。
與此同時,她在寧波體校的文化課成績也不錯,這也使得她能夠在日后適應清華附中的學習,并通過高考考入清華大學。
另一位寧波籍射擊名將、雅典奧運會女子步槍銅牌得主王成意也告訴本刊記者,在寧波體校的學習,除了專業(yè)能力提高之外,更鍛煉了她的“生活獨立性”和“意志品質(zhì)”。
現(xiàn)任寧波體校校長朱群介紹,在寧波體校的優(yōu)勢項目射擊上,近10年來已經(jīng)培養(yǎng)出約140個全國級以上冠軍,破全國以上紀錄9次,是名副其實的“厚積”。在此基礎上,楊倩東京奧運會奪冠成為一次精彩的“薄發(fā)”,也幫助寧波完成了射擊金牌大滿貫。
抓好訓練的同時,寧波各體校也同樣重視文化課教學,在浙江省體校體系的文化統(tǒng)考中多年名列第一。2020年,寧波三大體校學生參加普通高考,本科錄取率超過了60%。
寧波競技體育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關鍵,在于“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初心”:一手打基礎,培養(yǎng)后備人才,一手抓備戰(zhàn),攻堅克難。
“我們有兩個目標:一是為省隊和國家輸送好的運動苗子,將來為國爭光;二是培養(yǎng)有體育特長的社會合格勞動者,進入更高一級學校深造,兩條主線并重。我們不能為了出冠軍,就放棄對其他孩子的培養(yǎng)。”朱群說。
寧波體校已連續(xù)4屆被評為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施飛存說,如今寧波體育育才的目標,不只是拿金牌和上大學,而是“體育成就人生”,“讓所有的學生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2016年之前,寧波體育界還有一個巨大的心結(jié),就是從未有寧波運動員取得過奧運會金牌。
取得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成為了寧波體育人的強烈愿望。要取得突破,除了做好基礎訓練之外,還要重視選材,特別是把視野放到全國范圍內(nèi)。
據(jù)施飛存回憶,2000年前后,寧波就撥出了專門的體育人才引進經(jīng)費,并配套相關的落戶政策支持,提出利用寧波良好的物質(zhì)平臺,打造全國體育后備人才的聚集地。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教練員被引進,分別可獲20萬元和16萬元安家費,“在當時相當于半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當年人口流動不像今天這么方便,寧波出臺這個政策是很有前瞻性的?!笔╋w存說。
來自“舉重之鄉(xiāng)”廣西桂林五通鎮(zhèn)的前八一舉重隊隊員李冬瑜,就是一位寧波引進的教練人才。
李冬瑜對本刊記者回憶說,1999年他來到寧波時,舉重“基礎很差”,當?shù)厝藢εe重還存有一定偏見,很難招到好苗子。后來,寧波體育局領導提出“立足本地、積極引進”的原則,支持他從廣西選苗,來寧波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