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讀了2003年我對上海柳棟老師的訪談——《網絡·學習·人——訪惟存教育創(chuàng)始人柳棟》。雖然訪談已有近20年,但讀起來仍然很有啟發(fā)。當時,網絡技術剛剛普及,基于網絡的學習開展得如火如荼,面對熱潮,柳棟老師卻依然堅持用理性的觀點看待網絡教學。如今,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一波又一波技術熱潮的沖擊,讓人們似乎看到了教育產生顛覆性變革的可能。但正如柳棟老師所言:“都遵循著基本的學習規(guī)律,遵循著人發(fā)展的規(guī)律?!彼?,雖然技術能夠給教育教學帶來某些改變,但我們仍應理性地看待技術的作用和價值。
雖然在技術的影響下人類的某些學習行為會發(fā)生改變,但仍然有一些通用的基本學習規(guī)律不能夠突破。通用學習要素已經明確了動機、短時記憶和先前學習經驗,我們無論使用何種技術都只是在設計這三大要素而已。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永遠是最重要的,技術的介入只是一種幫助教育者教學能力增強的方式。
柳棟老師又說:“技術是一個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活的靈魂是學生與教師?!奔夹g的快速發(fā)展往往讓主體淹沒在技術洪流之中,很多信息技術工具和手段被以智能化名義行使著控制學生和桎梏學生的職能,但缺乏了對教師和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基于技術的教育變革永遠無法真正實現。教師才是魔法師,只有教師才夠真正讓技術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而學生是技術的主人,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使用技術進行深度理解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機會。
技術本身不會自然而然地對學習方式進行改進,但可以為愿意改進學習方式的人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面向未來,我們既要享受技術的便利,又要努力擺脫對技術的依賴和崇拜。尊重人的主體性,遵循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發(fā)揮技術的優(yōu)勢,這樣我們才能夠迎來一個美好的教育未來。
(本刊特約撰稿人?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劉向永)